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及心理疏导

时间:2022-03-15 03:16:2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及心理疏导

摘要:在新媒体大量出现和广泛应用的背景下,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冲击。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供给”更要“回应”,既要主动传播,也要回应被教育者内心诉求。从生活关怀、学业关怀、精神关怀和能力关怀四个角度编制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调查问卷,了解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现状和问题,并内外结合,从观念先导、阵地育导、实践督导和队伍辅导四个方面探讨了新媒体背景下的路径转换方法。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路径转换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还应更深层的看到,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供给”更要“回应”,既要依靠国家主动传播,也要回应被教育者内心诉求。思想政治教育不单单要传播思想政治的理论,更要注意教育的方法,明确教育的目标在关怀人、疏导人身上是重点所在。

一、相关概念的理论阐述

(一)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

思想政治教育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特色化、路径化、现实化的成果,是一门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子科目。马克思及恩格斯在指导工人阶级政党实践时将党内的思想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环节,因为通过思想上的教育不仅能增进党内和谐,更能融化及纠正隐藏在党内小资产阶级分子的错误思想,以保证革命的顺利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稳固社会主义结构的重要途径,我们党也一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国学者张耀灿教授在考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流变后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社会、组织、群体与其成员,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思想情感的交流互动,引导其成员吸纳、认同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促进其成员知、情、意、信、行均衡协调发展和思想品德自主建构的社会实践活动”。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强迫的、口号式的教育,更不是宣扬旧观念的教育,而是具有时代性、社会性的教育,是以引导、交流为主要方式的教育,并以达到社会整体和谐、培养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主要目的。而我们常说的人文关怀就是以人为核心,肯定人的创造力,旨在解放人的一种关怀方式,所以,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具体而言,人文关怀不是简简单单的生活关怀而已,而是从思想上的人本出发,重视对人内心诉求的回应。在高校这个层面上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要以学生为本,关心学生的需求,促进个体和谐发展。

(二)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张耀灿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由四个“体”组成,分别是主体、客体、介体及环体。主体和客体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动者与接受者,而介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环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1]。准确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环境毫无疑问是其应有之意。21世纪,新技术所带来的最深刻的变革毫无疑问就是对信息交流方式的变革,新媒体的出现将地球“缩小”成了一个村落,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通过手机、IPAD、电脑就能获取各种资讯、各种服务,新媒体跨越了国界、种族、年龄之间的界限,并使得信息的表达方式不再单调与沉闷。新媒体带来的去中心化效应正好凸显出了人的价值,一定程度上给予人以自由,与人文关怀的立基点相互照应,新媒体的介入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人文关怀方式的提出与实施要早于新媒体的普及,这段时间差导致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存有一定的问题。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现状

(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现状调研的总体情况

为了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现状,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人文关怀存在不足的原因。为此,作者于2014年6-9月以台州学院在校生为样本,进行了网络调查。在调查对象中,男生288人,占总人数的28.92%,女708人,占总人数的71.08%;大一占39.76%,大二占37.95%,大三占17.47%,大四占4.82%。

(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1.随年级增长而需求不同

大学生在各个年龄阶段和学习阶段对大学的需求不同。通过对不同年级阶段大学生满意程度的交叉分析可以看出:大一年级对大学现状满意度较高,对生活满意和较满意的超过70%;从大三年级开始不满意程度到达最高,超过41%。在具体的困惑方面,各个年级在学习、未来就业、人际关系、情感和心理问题、经济来源、生活条件和其他等方面都存在困难,但是不同年级出现的问题不同。大一新生的困扰多来自人际关系和生活条件,独立生活的压力致使适应性的问题是他们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大二学生的主要困扰来自于学习方面,占46%。学习成绩成为影响大二学生自信心和自尊心的一个重要因素,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成绩突飞猛进,自主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往往比较迷茫无助,并且感到较大的学习压力。大三学生和大四学生的困扰多集中在就业领域,致此他们面临着一个新的人生选择。

2.90后大学生主体意识,自我意识增强,更加具有独立性

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体性才能能动地改造世界、塑造自我。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普遍增强,较为独立自主,不喜欢依赖于老师和父母。调查中,只有15.06%的同学会主动的将生活中的问题和困惑请求老师的帮助,33.13%和51.81%的同学分别表示不会和不一定看情况。但是近一半的63.25%的学生希望老师主动地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只有4.82%的学生对此表示抗拒。在调查中,辅导员主动找学生进行谈心的有5.42%,不会的占48.8%。新一代的大学生孤独感逐渐降低,仅有31.33%的学生表示会感到孤独,68.67%的学生表示不会感到孤独。调查结果说明了高校人文关怀效果有所显现,个体意识加强,学生在独自生活、社会适应等方面能力加强,但仍然辅导员关怀表示期待。

3.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要求提高

90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呈现电子化。近50%的同学每天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在4小时以上,2小时以内的学生仅占5%。90后高校大学生网络使用特点,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调查者中,35.54%的学生表示没有关注过任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网站、微信和微博。说明学校在攻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投入不足以及存在薄弱。在调查中发现学生们认为的学校官方微信、微博、网站、BBS等存在的问题依次有内容缺乏实用性、贴近性42%,形式单一和互动性不强(留言、交流少)占40%,政治理论性强和更新速度慢也是部分学生不喜欢的原因之一。

三、新媒体时代下的具体路径分析

新媒体作为当今时代的主要特征是解决以往人文关怀实施路径的关键所在。当前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新媒体为媒介,通过多形式的信息传播,改善以往受教育者的被动地位,这无疑是思想政治教育今后的方向。

(一)观念先导,凸显育人本位的理念

“以生为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和归宿。为此,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老师,一方面要敢于突破传统管理理念和模式的束缚,增强对新媒体的认知水平,积极争取新媒体应用过程中的话语权,树立管理者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权威形象;另一方面,要善于克服工具理性的倾向,不偏离“以人为目的”的精神和育人为导向的管理思路,注重突出马克思注意科学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管理过程中的色彩,从而进一步体现管理针对性,增强工作时效性。

(二)阵地育导,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主动权

合理利用新媒体这一“广角镜”,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了解学生真实的所想所思,将带给管理者更多的决策素材。利用新媒体搭建工作网路,也为管理者搭建起更为广阔和即时的交流平台。目前,各种形式的短信交互平台、微信公众平台、QQ群和微博无疑已成为许多管理者启发工作思维、化解工作难题、交流工作经验的又一重要载体,在推动具体工作中发挥出了良好效应。

(三)实践督导,深入实践体验人文关怀

社会实践、专业实践是大学生将专业所学转化为生产力和能力的方式和途径之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多样,通过实践让人文关怀在现实的空间和虚拟空间中同步的实施,可以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感。通过实践的方式感锻炼意志,增长学识,感受人文关怀。

作者:周蕾 单位:台州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耀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J].思想教育研究,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