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4篇

时间:2022-02-24 08:21:25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4篇

第一篇

摘要:新媒体的“交互性、草根性、海量性”等特征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机遇。因此,可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如开通官方和个人微博或微信引导舆论、提高大学生和高校教师的媒介素养、以新形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来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关键词:新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这一问题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针对的讲话精神,教育部多次强调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教育全过程。当今时代是一个传媒化生存的新媒体时代,新媒体也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从而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带来一些新的机遇和挑战。高等学校应该如何去应对这些机遇和挑战,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时代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交互性”导致主流核心价值观被消解

在传统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点对面”的单向传播方式使得受众永远处于被动接收的地位,但也正因为这样,主流的价值观才更容易被受众吸收和接纳。如今,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虽然传统媒体逐渐走向亲民路线,吸纳了很多来自群众的声音和意见,形式也更加多样化,但新媒体仍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冲击着传统媒体,互联网的兴起使得“点对点”双向互动的传播方式成为了现实。人们在各个社交平台上发表着意见不同的言论,传达着个人的思想和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价值观念,消解了原来统一的价值观,重新建构起了多元化的价值观,这样一来也就“加大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行宣传和教育的难度。”在消费时代,人们更倾向于“快捷式”、“碎片化”的消费,也更愿意看一百四十字以内的微博,而不是冗长的文章。这种碎片化的信息交流和情感表达使得“吸睛”成为关键,随着互联网文化的形成,过去衣不蔽体乃有失体统的价值观念,逐渐转向了欣赏“明星”的暴露,偷窥别人的隐私。与此同时,“炫富”成了互联网中的潮流,从“我爸是李刚”到“郭美美事件”等一系列实例都表明,“拼爹”和“金钱至上”的观念逐渐影响着社会的风气。以往传统主流价值观里所强调的辛勤劳作、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互联网上越来越边缘化,推崇的都是一些“快捷致富”之道。“西子可儿”网上求包养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证,在此期间甚至有人评论认为做第三者也并不可耻。大学生作为社会最为敏感、思想最为活跃而又富有文化知识的群体,更容易成为接受、关注、理解乃至创造新文化、新事物的先锋。有调查显示,80%以上的大学生在浏览网上信息的时候都更喜欢去关注非主流的思想和信息,而对于主流的思想和信息往往都是持排斥态度。面对网络上各种各样的信息洪流,新时代的大学生是否具备有效的甄别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就成为了关键。

(二)“草根性”导致传统教育者的权威性丧失

不可否认,草根文化的盛行有它正面的影响,它汲取了人民智慧的结晶,从精英文化走向大众文化,“强调了大众的平民化和通俗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大众的心理和愿望。比起传统精英文化刻板的文体,束缚的定论和强迫性的真理,草根文化更受人们的欢迎,因为它是大众心理最直接也是最通俗的表达。”[2]但是草根性也充斥着很多弊端,对传统教育者的权威性发出挑战。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提出:“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退化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而言之,如果人民退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3]也就是说,如果草根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是使其土壤肥沃的养料,那么“娱乐至死”的倾向将日趋严重。在娱乐至上的心态驱使下,大学生更愿意选择性的相信他们认为有趣的、有噱头的、能引起关注的信息来分享和转发。他们成为了网络上非主流价值观形成的推手,甚至成为了网络谣言的传播者。一些民间网络“大V”的声音甚至超越了主流媒体的声音,粉丝们也更愿意去倾听那些网络“大V”的声音。“在全民娱乐狂欢心态的驱使下,网络上一些不健康的信息、不恰当的言论很容易被一些不负责任的人疯狂转发,大学生如果不能进行正确的批判分析,容易产生思想信仰的迷茫和失落,造成认知偏差和价值冲突。”[4]由此可见,“草根文化中冲斥着低俗、哗众取宠、假冒、抄袭、劣质,而青少年的认识能力有限,对这种文化缺乏有效的鉴别,造成随意模仿、推崇。所以,草根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5]这就要求教育者当好“把关人”的角色,净化网络环境,重塑自己的权威。

(三)“负面信息的泛滥”导致认识偏差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人们发送信息变得更加简单快捷,这种移动性和交互性使得“信息爆炸”成为了可能。新媒体空间的开放性、隐匿性和虚拟性使得本就没有良好自我约束力的网民,本着不需要为自己行为负责的心态,利用媒体便捷、快速地信息。这些“信息内容不需要进行过多的填密构思和逻辑架构,微博、微信等媒体操作的简便性和手机设备的移动性相结合,降低了信息者的门槛,使信息传播者泛化。”[6]当每个用户都可以成为独立的信息者时,传统意义的上“把关人”也就失去了作用。这种“信息爆炸”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假新闻和谣言等负面信息的泛滥。例如,近年来发生的“金庸去世”、“抢盐风波”等一系列假新闻和谣言引发了网友各种评论:有的网友想要让自己赢得网络人气,获得粉丝关注,便借机利用法律意识淡薄的网民随手转发或者评论未被证实的信息,甚至将“求辟谣”变成了“真辟谣”,造成了谣言的“裂变式”传播。这些谣言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甚至持有“真相”的声音在“沉默的螺旋”之下也变得默不作声。此外,网络上的负面信息造成的另一个后果便是:网络暴力。袁姗姗“滚出娱乐圈”事件以及众多的人肉搜索,都证明了网络环境的不安全。网络暴力除了会对当事人带来人身伤害以外,更有可能对现实生活中产生不良影响。互联网上存在着大量的虚假信息、错误言论、淫秽色情甚至反动暴力等信息,这些有害的信息通过快速而便捷的传播,充斥着互联网空间。如果当代大学生不能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正确的把握、分析、辨别,就容易形成思想上的迷惘踌躇,削弱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从而造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的偏差。因此,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提高当代大学生辨别是非和虚假信息的能力。

二、新媒体时代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机遇

新媒体的出现和普及确实为我们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很多挑战,但是,有挑战就必然有机遇。目前,微博、微信、QQ、人人网等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了最受当代大学生欢迎的新媒体代表,它们的开放性、互动性、参与性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新媒体是了解学生的新窗口

大学生是使用新媒体的主力军,这也就使得教育者能够通过新媒体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传统手段来看,教育者接触了解学生主要是通过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谈心来获取信息,虽然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效果,然而却因学生在与老师面谈时会有所顾忌,往往不能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想法,所以很难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情况。新媒体的出现为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动态提供了一个新的窗口,学生通过新媒体平台传达出的思想动态往往是最为真实的,教育者可以通过关注学生的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空间,随时随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与观念,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进行针对性的教育,适时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二)新媒体可以扩展教育的时空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均是在课堂上实现的,然而课堂讲授必然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育者和学生必须出现在同一时间和地点,采取现场“点对面”的单向线性的讲授方式。而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固定性和局限性,教育者可以随时随地利用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此同时,也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因为新媒体的传播方式迎合了当代大学生的各种娱乐与信息的需要,所以利用新媒体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新媒体可以丰富教学资源

互联网将全世界的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信息数据库。新媒体空间上的开放性带来的效果便是网络传播的全球覆盖和全球共享。在新媒体环境下,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与其他人进行任何形态的信息与知识的共享。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依赖的教育资源主要是教师与教材为主,而教师的知识储备量和教材的知识含量都是有限的,而新媒体上所包含的知识却是无限量的,大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新媒体搜索到各种各样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信息和知识,这大大丰富了教学资源,为新媒体时代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契机。

(四)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依赖程度极高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人已然处于一个传媒化生存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人们的工作和学习都与媒介建立起了密切的关系,与此同时,人们的衣食住行,甚至交际、娱乐等日常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几乎都越来越离不开媒介。根据来自CNNIC中国网络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中占比最高的依然是学生群体,占整体网民的23.8%。”[7]而“截至2014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较2013年底增加269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进一步提升,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3.4%。我国手机网民以年轻用户为主体,其中年龄为30岁及以下的手机网民占比达60%。年轻的手机网民以学生群体占比最大,为24.9%。根据调查,我国手机网民中每天手机上网4小时以上的重度手机网民比例达36.4%,相比2013年增加了16.4个百分点。”[8]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微信、微博、QQ、人人网等聊天和社交新媒体的使用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尤其是对于手机新媒体的依赖程度更是越来越高,这正好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教育者如果能很好地利用各类新媒体平台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定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新媒体时代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新媒体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这些挑战和机遇,我们就应该制定出相应的对策来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开通官方、个人微博或微信引导舆论

既然当代大学生群体是使用新媒体的主流群体,对新媒体的依赖程度非常高,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就需要善于利用新媒体,利用大学生对新媒体极度依赖的特点,进而抢占博客、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舆论高地,通过开通官方和个人的微博和微信,以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传播各种主流的思想和信息,进而引导和控制舆论,让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今中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通了自己的官方微博和微信,但是引导舆论的效果还有待加强。同时,高校里面的党员干部和辅导员也应该通过自己的微博和微信来引导舆论,给学生传递“正能量”。

(二)提高大学生和高校教师的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判断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作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大学生是媒介产品的主要使用者和消费者,加强他们的媒介素养,使其能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中判断出正误与善恶,才能使其在使用各种新媒体传播信息的时候,传播出主流的、正面的、积极的思想和信息。因此,高校可以面向全校所有大学生开设“媒介素养”的学术讲座和课程培训,以期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强对于高校教师媒介素养的培训。高校教师是影响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重要环节,“教师的职责即为传道授业解惑,在媒介素养教育中也同样如此,教师要教导学生解读媒体思辨问题,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应当是一个具备媒介素养的人。”[9]总之,当代大学生以及高校教师媒介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我们利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坏。

(三)以新形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面对新的传播环境,高校教育需要从传统的思想教育形式中解放出来,转变以往的教育观念,将“课堂教育”与“互联网教育”结合起来,线上线下联合培养。传统思想政治的教育形式往往局限于课堂讲授,这种点对面的形式,针对性不强,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思想抛锚,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在新媒体时代,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不完全以课堂讲授的形式出现,教育者可以通过微信、微博、QQ群、博客、个人主页等渠道,以“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双重身份随时随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以平等的交流与互动来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这种平等对话的教育方式可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给予他们更大的自由表达空间,有利于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教育者也可依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及时的交流互动,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四)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

新媒体是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的一个重要窗口,因为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大学生经常会通过自己的微博和微信来信息,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但“目前,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习以为常,道德观念不强,进入大学受学习和生活环境改变的影响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很多大学生通过网络来宣泄自己心中积郁的愤懑,在网络中抛开道德约束,为所欲为,严重的走上犯罪道路,网络中道德观念的弱化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10]因此,我们作为高校的教育者,必须加强网络监管的力度,净化网络环境,成为阻止不良信息传播的“安全阀”,要彻底清除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害的信息。同时,高校教育者还要随时关注学生利用QQ、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所的信息,为他们的言论和思想把好关。如果有学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信息和观点,要及时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严重者还可以给予相应的处分。总而言之,当代大学生代表着党和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加强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并且,当代大学生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依赖性又非常强,甚至可以说,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新媒体。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利用新媒体来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军、陈根.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消解与重构[J].教育探索,2014(6).

[2]刘涵.浅谈草根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负面影响[J].

[6]杨军、陈根.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消解与重构[J].教育探索.2014(6).

[7]CNNIC中国网络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8]CNNIC中国网络信息中心.2013-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

[9]李馨.高校教师媒介素养现状及应对探索[J].新闻天地,2010(5).

[10]周晏.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考[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5(6).

[3]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杨军、陈根.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消解与重构[J].教育探索.2014(6).

[5]刘涵.浅谈草根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负面影响[J].

作者:张骋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第二篇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及社会的迅速发展,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成了重要课题,同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提出了新的挑战。以个体的人格教育与人格培养为出发点,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如何有成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作用等方面进行浅析。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居于首要地位,对于缓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高校教育精神文明建设中,思政教育对于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教育事业的长河中,我们不断强调着要培养教育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在此其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也在高校教育中具有主要作用。高校教育刚好处在学生从学校生活向社会生活过渡的关键时期,实现着将人由自然人变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大学生作为宝贵的社会人才资源,肩负着振兴祖国的重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从这一意义上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着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因此,在这一关键时期,针对这一重要群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是由社会或社会群体实施的,具有目的性、组织性和计划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方式是对成员在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政治观点等方面施加影响,其目的是使成员最终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品质。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是当代才提出来的,而是早在古代的时候,教育学家们就已经提出并开始实施。尽管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都在不断的完善和进步,但是发展至今,仍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尤其是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文化交融,思想开放,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更多,工作难度更大,只用传统的工作方法,很难跟上现代社会发展的步伐。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力的原因很多,例如家庭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朋辈群体对个体的影响等等。但在众多原因中,最根本的、最突出的原因在于学生个体人格教育与培养的长期缺失与忽视。在中国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我们往往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忽略了学生人格方面的教育和培养,而人格教育恰恰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没有了这个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就只能停留在肤浅的表面上,不能真正地深入人心,发挥它应有的根本作用和意义。所谓人格,是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及其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人格决定着个体在现实生活中为人处事的方式、生活状态以及个体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对人格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分析,并提出了著名的人格理论。他将人格的构成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面。其中,“本我”是人类最原始的、最基本的需求,反映的是人的生物本能,如饥、渴、性等。它随着个体的出生而存在,以“唯乐”为支配原则,其需求一旦产生,则要求个体立即予以满足,是“原始的人”。举一个最为简单的例子就是,当一个婴儿在饥饿的情况下就会大声哭闹,他本能的需要进食,但是却不会考虑外界的因素是否允许或是否能立即满足他的需求,这就是本我;自我是连结本我与超我的纽带,是基于现实环境的背景下,由本我分化发展而滋生的各种需求,让本能冲动能够得到满足。它往往以“现实”为支配原则,是人格的执行者,可以缓冲本我的冲动,调节超我的管制,其需求即使不能获得满足,也能迁就并学习适应如何满足现实的需求,是“现实的人”;超我位于人格结构中的最高层面,形成于社会生活中,产生于文化道德规范体系的教养下。它以“完美”为支配原则,又包括了自我理想和良心两个部分,前者要求个体行为符合理想的标准,后者规范限制了个体行为免于犯错,强调人的社会性,是“道德的人”。因此,“超我”也正是我们需要培养的重点。通过以上三者的解释与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的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实际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们分别代表着人格的某一方面,既相互交织,又各司其职。人格的形成有很多的因素,例如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环境因素、早期童年经验自然物理因素、自我调控因素等,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就是学校教育因素。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同时同辈群体对于个体人格也具有巨大的影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人的一生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两性期。这五个阶段是按照年龄来划分的,其中两性期是指青春期以后,正是个体处在学校生活的阶段,这一时期,人格会逐步形成并趋于成熟,而个体的人格又决定了个体“三观”的形成(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着个体的一生,所以这一时期对于人格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这说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同时这也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最主要的原因。

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及其作用

基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以上现状,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格外重要。在我们的社会体系中,高校所担负的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的职责至关重要,作为高校的培养对象,大学生群体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既影响现在,更关乎未来,其思想状况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也直接关乎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是党、国家、社会赋予高校的艰巨而重要的任务。做好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从两个方面来开展工作,即教师(自身)与学生。

(一)教师自身方面

第一,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专业水平。当代大学生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敢于表达自己内心想法、易接受新鲜事物等特点,对于教学来说既是一种机会也是一种挑战。作为高校教师,首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教师只有让自己得到全面发展,学习各个领域的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节奏,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学生面临的问题和实际需求,从而给学生更好地帮助和教育。其次,要具备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俗话说为人师表,这里就体现的淋漓尽致。要想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做出成绩,就要始终遵守“为人师表”这一基本道德规范。而作为教师队伍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是如此。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强调:“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不是教育思想的抽象体现者,而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不仅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而且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本身。”他认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精神生活中的极其丰富的榜样,否则就没有道德上的权利去教育学生。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自己做到了才能成为学生的榜样,才能要求学生同样达到具备优良的品质。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优秀的个人品格,其中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除了以上这些,还应具备高尚的、独特的人格魅力,并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引导和感染学生。在学生眼中,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和态度见解,都是自己模仿和学习的对象。教师的这种榜样的力量,往往是在学生耳濡目染的过程中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渗透。因此,教师更应从细微处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比如衣着得体大方,不庸俗妖艳;态度热情诚恳,不矫揉造作;举止优雅自然,不粗俗轻浮;学识饱满丰富,不卖弄浮夸……总之,教师应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用自己的道德情操去示范要求学生达到行为要求,去践行要求学生遵守的道德准则。第二,教师应熟练掌握网络技术,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网络已然成为众多个体了解世界的窗口和重要载体。当代大学生作为新生代群体,更是把网络作为日常交流情感、获取资讯的主要渠道。然而,网络这一媒体是把利弊共存的“双刃剑”,它既可以带给学生方便、快捷、高效等丰富与便利,也可能充斥着虚假、暴力、低俗等负面与反面信息。这就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能够科学有效地利用和驾驭网络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方面,因势利导,合理引导大学生讲究网上文明,吸引大学生关注健康积极的网络信息,净化网络环境;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这一不可替代的信息平台,运用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方式,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手机、QQ、微信、微博等现代化交流工具,如:通过构建丰富生动的微博空间,分析热点,交流心得,分享经验,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有效的管理,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教师也须利用网络即时关注和掌控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与舆论要情,在学生遇到困惑、身处困境时及时予以恰当处理和必要帮助。第三,教师应重视提高科研水平与创新能力。科研是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选择研究课题,搜集有关资料,整理相关信息,到深入分析与理性探索,最终形成科研成果。随着我国学习型社会与创新型国家的逐步建设,社会对高校教师的职业化与专家化队伍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研能力成为高校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沿,作为一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主动的探索,运用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结合充实丰富的实践经验,进行客观深入的研究。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有机结合,以学习带动科研的深入,以科研促进学习的提升,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摸索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规律,并将之转化为较高层次的科研成果。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而高校教师是大学生创新精神的直接引领者。因此,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校教师要有意识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期的新形势、新问题有机结合,发挥主观能动性,勤于思考,敢于创新,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这一过程中,要体现因材施教,注重因人而异,把握学生的个体人格特征,引导学生具有“超我”的高尚人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创新型人才。

(二)学生方面

第一,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健全人格的引导。大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并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们所要承受的心理压力也在日渐加大,然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却不容乐观,屡屡发生的自伤与伤人事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敲响了沉重的警钟。高校教师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科学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讲座、谈心谈话等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亦师亦友的角色身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赢得学生的信任,深入学生现实生活与内心世界,及时发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作刻不容缓的课题持续而深入地探讨,引导学生快乐成长,健康成才。第二,深入进行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与“三观”教育。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有力推动着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这一过程中,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的糟粕和腐朽成分不可避免地趁机而入,渗透到文化领域的许多方面。这些成分的传播极易影响大学生尚未完全成熟的心智和尚未健全的人格,导致人生观、价值观的偏离。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遵循德育为先的原则,以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真理与科学发展观为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有国家使命感,有社会责任感,帮助大学生迈好学校教育的最后一道门槛。第三,积极推动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近些年,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和严峻考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成为社会性问题,成为国家、社会、家长和学生共同关注的焦点。党的“十八大”报告也将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高校教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在指导学生就业方面有着众多优势,如自身积累的求职经验、不断强化的师生情感等,因此,应利用自身优势,以就业指导理论为基础,运用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遵循就业指导工作的有关规律,分阶段、分步骤、分专业,开展符合大学生求职心理特点与现实需求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四,积极搭建平台,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经验为载体,以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使学生深入实际,了解国情,认识世情,适应社会,认知自我,在这一过程中增才干,长见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就业观,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增强对国家、对社会、对工作的责任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成才。第五,加强家校联系,重视与学生家长的沟通。父母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和启蒙老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行为习惯人格品格等有着较深入细致的了解。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联系,能使教师更好地掌握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更多地了解学生的背景经历,更快地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顺畅地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从而更有针对性、更具有实效地解决学生在思想、心理、就业等方面遇到的各种困惑和难解之题。同时,也便于教师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等状况给家长提供反馈,既让家长更了解学生离家在校期间的真实情况,又增进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理解,拉近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距离,形成社会、学校、家庭的合力,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更理想的效果。通过上述教师与学生两方面入手的多措并举,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更好更深入更持续地在高校中开展。总之,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提升自身能力,充分利用多种渠道、采用多种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真心关爱学生、真正帮助学生,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提高其思想政治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应有的贡献。在当代社会中,由于经济、科技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全面,不仅仅要求有出众的才华,更要求具备良好的自身素质与思想修养,具备优秀品格和高尚人格,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培养发展个体良好素质与修养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所以必须十分重视且贯彻落实。当一个个体接受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具备了高尚的人格,就会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并且为之不断努力,这样一来就有效的保证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优秀的人才,可以使我国经济、科技等方面得到迅猛的发展。所以,这更加证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必须科学的、有效的、准确的做好各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学生在即将离校之际就具备高尚的人格和优良的品格,即将踏入社会之际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从而拥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新华网,2005-01.

[2]专家集论:两会代表谈和谐社会[EB/OL].人民网,2004-04-04.

[3]张耀灿,刘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涵义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2).

[4]华琪.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谈[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0.

[5]杨晓慧.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J].高校理论战线,2009,(7).

[6]张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作者:焦淑敏 单位: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

第三篇

一、调研概况

(一)调研背景。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网络新媒体对大众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而对于喜欢尝试和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群体来说,这种影响尤其显著。地方高校一般是由专科学校升级而来的,学生素质不高,学生容易受到媒介负效应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利用新媒体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日常管理,严重挑战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

(二)调研方法。以了解目前地方高校大学生群体的新媒体使用情况,推进相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为目的,设计了大学生新媒体使用现状的调查问卷,试图通过对大学生新媒体使用现状的样本进行分析。本次调查对河北省几所地方高校,如唐山学院、石家庄学院、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等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对象涵盖本科生、专科生。采取网络调查的方式,通过QQ群组、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传播形式发放问卷,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839份。有效回收率为83.9%。

二、调研结果

(一)新媒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阵地具有可行性。经调查发现,目前以手机媒体和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取代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成为在校大学生使用最多的媒体。在所有调查对象中,互联网、手机的使用率分列第一、二位,为90.73%和86.83%(见图1)。在众多新媒体工具中,微博、微信、网页、即时通信这四种形式被大学生接触最为频繁,近八成的大学生选择了这四者作为平时主要使用的新媒体工具。除此之外,电子邮箱、博客、搜索引擎、论坛贴吧等也在大学生中占有较高的使用率。由调查所得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学生日常接触的新媒体形式多种多样,很多大学生同时使用多种新媒体,其中在网络和手机上都有客户端的微博、微信等在大学生中具有极高的使用率。从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动机调查来看,有90.2%的大学生选择获取信息一项,成为多数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最大目的,而在大学生最常浏览的信息中,排名前三的是时事新闻类、休闲娱乐类和生活资讯类;其次有88.8%的大学生选择的动机是休闲娱乐,78.5%大学生选择的社交沟通(图3)。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使用媒体的动机可能不止一个,但最直接的目的还是与学习、生活密不可分,不论是学习上获取信息的需要,还是生活上进行休闲娱乐的需要,新媒体都能很好地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一跃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解决学习生活问题、实现人际交往的最佳途径。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认知的影响。新媒体作用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大学生的认知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当被问及新媒体对其自身认知方面的影响时,有95%以上的在校大学生认识到新媒体对其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被调查大学生中,约有80%的概率选择新媒体给他们的思想观念带来了积极影响。由于新媒体传播具有快速灵活、言语表达开放,气氛轻松自由的特点,这些都十分符合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新媒体广阔的信息获取与传播空间丰富了大学生的信息资源,在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可以了解更多的新事物、接受更多的新思想,既开阔了眼界和思维,又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想象力、创造力。据调查显示,多数同学同意新媒体使他们的思维方式更活跃、思想更开放、更与时俱进的观点;但也有36.59%的大学生认为新媒体使他们的价值观产生了混乱(见图4)。新媒体的开放性、自由性使得新媒体传播的内容虽丰富却庞杂、良莠不齐,在信息泛滥的新媒体环境当中不乏消极、腐朽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等,这些铺天盖地的信息对大学生的价值标准的选择形成了强大的冲击,使大学生产生迷茫、不知所措、难以取舍的心理问题,甚至可能产生对原有价值观念的颠覆和背道而驰。由此可见,几乎所有的在校大学生都认为,新媒体已经对自己的认知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绝大部分是积极的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新媒体的使用也对大学生的认知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对运用新媒体,发扬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影响的优势、规避其劣势,从而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启示。

(三)新媒体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新媒体的使用对大学生的行为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在校大学生就问卷中所提出的关于新媒体对大学生学习方面的影响问题进行回答时,有93.7%的大学生认为新媒体对他们的学习产生了影响。其中,选择通过使用新媒体给他们带来了“提高了学习效率,丰富了学习资源”等积极影响的概率为80%左右,但也有约45%的概率选择新媒体的使用耽误了他们的学习时间,妨碍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见图5)。在调查有关新媒体对大学生生活方式方面的影响时,有96%以上的大学生指出新媒体给他们的生活造成了广泛的影响。这其中,选择新媒体带来了增加生活的便利性、丰富生活方式等积极影响的概率为85%左右,而选择新媒体给生活带来了社交能力减弱、对工具过分依赖等消极影响的也有超过一半的概率(见图6)。通过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新媒体已经很大程度地融入到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它对大学生的影响时多层次的、多角度和多方面的。新媒体的使用不仅增加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提高了大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为大学生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充实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不少同学已经察觉到新媒体的使用也给他们的学习、生活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是过度使用新媒体耽误了学习时间。从调查中得到的讯息来看,有88.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偶尔或经常会习惯性地将大量时间投入到使用新媒体中,甚至在上课时也会不自主地玩手机;二是新媒体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也让大学生产生了过度依赖新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现象,无论在学习或生活上一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寻找网络的帮助。在调查中,有81.2%的同学承认自己曾经在完成作业、论文时随意大幅复制粘贴网络上的内容,也有82.3%的同学认为自己在生活中已经或多或少地产生了依赖QQ、微博、微信等工具进行人际交流,现实中却出现交流障碍的现象。总体来说,新媒体对大学生学习、生活、思想观念的影响都是巨大的,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认同新媒体有很多优势这一观点,且认为新媒体的使用给他们带来的影响是利大于弊的。因此,如何趋利避害,发现目前新媒体运用所存在的问题,探索如何有效利用新媒体的新途径,是如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面对新媒体时应该思考的主要问题。

三、新形势下地方高校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的思考

通过调研来看,将新媒体搭建成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平台,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一是存在覆盖盲区。地方高校新媒体还没有完成对本校学生的全覆盖,这就有可能会形成高校思政工作的盲区,有小部分学生将被忽略掉。二是信息的筛选和管理难度大。如何进行信息的筛选和管理,进而迎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引导舆论的走向,这将是对传统工作方式的新挑战。三是师生存在观念差异性。教育者和大学生在新媒体这一领域,存在着明显的观念差异性,自然而然造成老师和学生沟通不畅。解决这些不利因素,提出以下建议。

(一)扩张影响范围,逐渐消灭新媒体覆盖盲区。一是加快构建高校新媒体平台。现阶段地方高校的新媒体平台还大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就要求我们加快新媒体平台构建的步伐。二是丰富推送内容,贴合学生需求。只有为学生提供他们最需要的信息,高校新媒体平台才能在内容层面吸引学生关注。三是结合发展进程选择有效宣传手段。在宣传过程中,我们要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前期新媒体关注度不高时,应该经常性开展一些关于或者运用到新媒体的活动;到了中期我们要让学生体会到正确使用新媒体的作用和乐趣,提升他们的使用频率;后期大家对新媒体的关注度较高时,参与学校新媒体已然成为一种习惯。

(二)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使其主动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及时开展媒介素养的相关教育活动,让他们具备使用新媒体时自己判断是非的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高大学生自身对网络的辨别力、控制力和评估力。

(三)加强新媒体运营安全,提升新媒体管理能力。一方面,地方高校要组建一支优秀的新媒体运营管理队伍,保证新媒体运营安全。另外,这一支队伍更要对信息发展方向进行引导,及时跟踪,确保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引领上起到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要及时组织新媒体技术培训,通过切实有效的培训,来实现师生之间的线上、线下的畅通交流。新媒体发展的快速性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提升自我,才能更好地走近学生、了解学生,从而增强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徐静洁.新媒体环境下河北高校校园媒体整合发展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4

[2]曹凤才,田维飞.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的思考[D].中北大学,2013

[3]胡小芹.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作者:庞亚新 陈涛 张忠鹏 丁爱华 王梁雨生 吕建秋 单位:唐山学院

第四篇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而成长的,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有很高的普及率。以手机媒体为主的新媒体在高校学生中的普及,拓宽了高校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加快了大学生的信息交流速度。学生日常生活与活动中都离不开手机等通信设备,这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讲,既是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可以借助移动媒体平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随时与学生保持沟通,当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时,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心理干预,为学生营造健康的学习环境。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长期进行,教育人员更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以大部分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一、手机新媒体高校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

新媒体涵盖范围广,手机在其中占据主导位置,也是使用数量最大的。手机的可移动性可以实现不限地点的信息传递、浏览,只要是在网络运行环境下就可以实现这一功能。下面将对手机媒体应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优势做出以下归纳。

(一)不断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以及引导方面是十分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依靠新型有效的载体。手机作为当代大学生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的主要媒介之一,将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扩展到以手机为载体的移动互联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现代以手机为载体的移动互联技术发展已经比较成熟,例如QQ、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服务平台更是受到大学生的欢迎,这些基于互联网的社交平台相比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更加形象化、自由化、便捷化[1]。借助手机等移动终端,利用QQ、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平台,我们能够将原本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更加符合大学生兴趣特点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以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普遍都是以授课的模式开展的。现代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受到社会上各种思想的影响。思想政治学习过程往往枯燥乏味,大部分学生都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教育人员想要提高工作效率,必然要在方法上做出创新,在教育内容上不断创新,如果仍使用传统的课堂讲解方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教育是为培养学生个人能力而进行的,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少,情绪波动大,借助手机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好地走进学生群体中,避免产生抵触心理,教学任务也能够更高效地完成。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能够为我们构建一个立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如果能够占领新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将会得到极大的拓展。

(三)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

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之所以实现迅速的普及,并成为现代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手机具有其他传播媒体所不具有的便捷性和较高的信息传播效率。手机在大学生中的应用能够极大地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多种渠道,通过手机的使用,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自由灵活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利用新媒体来开展思想教育工作,能够有效地增加受众数量,扩大其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力。

二、手机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作为公共信息分享平台,是没有国界、种族和思想限制的,在这个自由的信息共享平台中,包含有益于大学生思想发展的信息,也充斥着大量影响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不良信息。党和社会为了实现互联网信息的规范化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仍旧有一些不法分子和反华势力,为了金钱或政治目的,大量不良和反动信息。这不仅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困难,还使我国的大学生精英意识逐步丧失,毫无社会责任感,对祖国和民族的发展毫不关心。除此之外,移动互联网中色情、暴力、低俗信息的泛滥,也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健康,现代社会中很多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利用色情、暴力、低俗信息赚取大学生的眼球,并以错误的思想指导大学生走上错误的道路,从而使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心逐渐丧失,甚至很多大学生受到钱本位思想的影响,放弃学业,不知不觉成为不法分子敛财的工具,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而不自知[2]。

(一)大学生过度依赖手机媒体

手机移动设备给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学生过于依赖手机,新研发的智能手机中娱乐软件层出不穷,对学习带来干扰。由此可见手机的利弊是共存的,如果不合理利用不但先进性得不到体现,其负面影响还会阻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几乎达到了100%,过于依赖手机使得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都会频繁地操作手机,不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导致任何任务都无法完成。手机作为一种信息获取和交流工具,其本意是为了方便人们的生活。但由于大学生自控能力弱,极易成为手机的奴隶,从而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手机展现的虚拟社会中,使大学生沉溺于虚拟社会无法自拔,甚至将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混淆,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

(二)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移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实现了虚拟化的人人平等,互联网构建的虚拟社会抹去人类现实社会的印记,这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和难度。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影响人们思想的工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如何有着十分关键性的影响的是教育工作者这一主体本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用手机媒体展开,虽然在教学方法中有明显突破,但更要注重教育的意义,取得预期的教学成果。其次,以手机为工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和开展的主力多是校园内德高望重的学者或思想政治领域的工作者,这些教育者因平时受大量的工作压力所迫,根本无法保证足够的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素养培训和学习的时间,这导致这些教育者空有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水平而无法发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无法获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三、手机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积极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机平台

团中央于2009年提出,要充分利用网络与新媒体,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平台。团中央对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多的新的要求,同时也体现了团中央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大刀阔斧改革的重视。为了增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数量和教育效果,我们要积极拓展大学生包括手机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平台。拓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机这一平台时,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手机应用习惯。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开设高校的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账号等,在微博和微信公众账号运营时,一定要坚守开拓创新的精神,不仅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创新,还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并针对高校学生的思想现状和关注热点,积极更新微博和微信公众账号中的内容。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核心发展动力的体现,校园文化能够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各种各样的形式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情操、思想内涵和行为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对高校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效果。想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我们必须以其他角度,采用更加符合大学生思想特质的方法,对当代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一方面配合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宣传工作;另一方面开展以手机为媒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当代大学生打造一个全新多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环境。这种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一旦与校园文化巧妙融合在一起,必然能够在无形中起到正面引导大学生思想的作用。

(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关于手机新媒体的使用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可以影响人们思想和灵魂的工作,它对于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水平和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很好地掌握了手机这一工具的操作和使用技能,才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更加符合大学生兴趣的方式表达出来,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以手机等新媒体为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力,扩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效果。综上所述,手机和新媒体的普及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作为高等教育的重点内容更是不可小觑。我们必须迎难而上,提升工作水平,找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学效果的途径。以手机等新媒体为载体,通过搭建高校内部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手机平台,打造一个全新的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全方位多层面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系统,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引导学生养成积极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作者:张宸极 吴韩 单位:黑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