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教育”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时间:2022-02-23 09:00:41

用“微教育”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网络时代下,微博、微信等“微”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信息获取和传播的主要渠道,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形成深刻影响,依托“微”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适应时展和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必然趋势,也为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平台和新手段。

【关键词】微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微博、微信为代表,微小说、微电影等各种具有“微时代”特征的信息传播方式,越来越受高校大学生的青睐。同时,这些“微”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搭建了新的平台,注入了时代元素。创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准确把握“微时代”脉搏,充分运用好“微教育”这一随着时代应运而生的教育新形式,抢占思想政治教育新高地,掌握舆论引导主导权,激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池春水。

一、“微教育”概念及特点

1.“微教育”概念。“微教育”是一个蕴涵着思想文化、传播技术、方法形式等多种复杂语义的时代命题。区分不同的角度,可以对“微教育”做以下几点概念界定:从传播途径来说,“微教育”是指以微博、微信等“微时代”产品为载体,通过智能手机、电脑等网络终端传播信息的一种教育形式;从内容形式来说,“微教育”是指以短小精悍为主要特征,通过电脑、手机、平板等终端依托网络传输,传递积极思想文化、基本理论知识、典型事例消息等信息的一种教育方式。

2.“微教育”特点。一是内容简洁,“微”言大义。“微教育”核心特征在于“微”,即内容简洁、时间简短。比如,以微博、微小说为载体的“微教育”,通常一次性表述文字不超过140字,以微视频、微电影承载的微教育时长往往不超过300秒。但同时,“微教育”以精简的内容承载着丰富的教育信息,常常用三两句话说明事理,用三五分钟科普知识,用一两张图片宣扬典型等,以“四两拨千斤”之效发挥着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教育功能。二是传播快捷,无“微”不至。“微教育”不同于传统课堂教育面对面进行,而是通过电脑、手机、平板等终端依托网络传输,内容的简短使信息推送、接收往往只在一瞬间,并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阅读浏览、跟帖留言,极大提高教育的时效性。三是辐射广泛,“微”力无边。以微信、微博等为平台的“微教育”,借助链接、转发、关注、收藏等功能,可以方便快捷地实现“裂变”效益,将教育信息辐射延伸到所有“朋友圈”、“粉丝”人群,扩大了教育受众面,提升了教育关注度,增强了教育影响力,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二、运用“微教育”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借助“微教育”的时代元素增强教育吸引力。随着微博、微信等媒介的广泛运用,跳跃性、碎片化、快餐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特点。大学生思想活跃,眼界比较开阔,对新鲜观念和事物接受较快,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性不强,教育内容依然固守在传统思想政治内涵上,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对求知、审美、处事的需求,调动不了积极性,引起不了关注,触及不到灵魂,气氛沉闷,效果不佳。而“微教育”是一个有组织、有计划、有规律、有内容、有内涵和有目标的生动课堂,简约、形象、生动的“微”话语符合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特点,多元、共生、交融的“微”元素迎合大学生求新求异的性格特征,平等、互动、创新的“微”体系满足现代教育理念方式,特别是图文并茂、影音结合的多媒体表现形式更是有效解决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枯燥乏味的弊端,更易于学生接受而深受欢迎,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借助“微教育”的快捷广泛增强教育时效性。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只能通过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结合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党团课等形式,相比于社会思潮变迁、时代形势变化、学生思想波动,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并且受制于时间、场所限制,教育覆盖面不广,不能及时回应大学生关切的热点焦点问题,难以有效化解学生思想、心理困惑,严重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发挥。而“微教育”依托网络传播,具有资源共享、传播快捷、即发即收等特点,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时空限制。教育者可以随时随地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并在第一时间内产生快速影响力,实现即时共享,使主流的声音深入到各个角落。相比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逐层式”的传递方式,“微教育”可实现一对一或一对多“垂直式”的传递,开阔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空间,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效率。

3.借助“微教育”的灵活互动形式增强教育感染力。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比较单一,过分依赖于课堂授课,恪守“上课、讨论、总结”三步曲,教案中空话套话大话较多,开展教育时上下一般粗,从理论到理论,缺乏思想交流、感情认同;同时,大课教育往往只解决共性问题,对于个体问题却缺乏针对性,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缺少思想互动,受教育者常常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即使有了想法也不愿表达真实意见。而“微教育”主客体平等、开放的特点,削弱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话语垄断现象,不但教育者能够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想、新见解和新内容,受教育者也能随时新观点、新意见和新建议,参与其中的个体人人都具有主体地位,不用受到身份、地位等的束缚,相互间形成平等的讨论氛围,也可以将在现实中难以表达的情感、生活等问题倾诉出来,得到他人的交流和理解,从而在心理上获得满足。[1]

三、运用“微教育”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当前,传统的“大课堂”和“大块头”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需求,再一味照搬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搞“一锅煮”的共性教育,无法准确把握学生思想脉搏,了解学生真实愿望,往往会忽视个别的、特殊的情况,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必然受到影响。“微教育”作为新时代的教育传播形式,在舆论引导和政治导向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行为等方面产生越来越深的影响。高校应积极吸纳时展成果,充分发挥“微教育”优势,改进教育方式,拓展教育阵地,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利用“微”渠道准确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受学习、生活、就业等身边各种事物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常常波动变化,习惯于在虚拟世界宣泄发表内心感受。作为当前最为流行的网络媒介,微信、微博广受大学生欢迎,在这些“人人都有发言权”的平台上,大学生可以方便快捷通过手机等终端随时浏览信息、评论、更新动态,无限制地评论转发感兴趣的新闻,将大学生现实生活中隐藏的矛盾和问题暴露出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通过关注学生微信、微博,从撰写转发的博文微文了解其所思所想、所需所求,从发表流露的心情状态分析其喜怒哀乐、情绪变化,从链接分享的信息内容掌握其兴趣爱好、行为习惯,从关注评论的热度频度把握其关心的热点焦点方向,从而准确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和行为方式,及时发现存在的疑惑和问题,针对性选择教育内容,采取有效措施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真正做到根据个体思想差异,量体裁衣,对症下药,抓住学生的关注点、找准教育的切入点、激活学习的兴奋点,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

2.健全“微”体系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开展“微教育”不能单打独斗,必须发挥社会、学校、教师、学生骨干等力量,搭建相互关注、相互补充的“微教育”体系,综合施策、效果融合,最大限度营造一个主流、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微教育”氛围,形成良好的舆论、价值导向。一是引入网络权威公众号,传播好声音。当前,一些权威媒体纷纷设置教育公众号或开发手机教育软件,如“学习中国”手机APP软件,能够及时跟踪转载重要讲话和相关报道,为紧跟思想步伐提供了极其方便的学习平台。高校要积极引入类似权威学习教育平台,第一时间将党的声音传播给学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和政治性。二是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官方“微教育”平台,弘扬主旋律。高校可通过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向学生党的创新理论、国家方针政策,大力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主流思想,结合社会热点事件,如“9•3”大阅兵、“两会”等,组织学生在线讨论交流,感悟社会主义建设辉煌成就,激发投身“中国梦”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微教育”平台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把控,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2]。三是开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微教育”课堂,凝聚正能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要积极开通微博、微信、QQ帐号,主动创建朋友圈、学生群,结合自己日常所思所想和感知感悟,及时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相契合的正能量信息,转发权威官方态度、看法,正确引导学生思想偏向,讨论辨析学生关注的国际社会敏感事件和热点问题,编辑制作思想政治教育微视频、微课件等,推送到大学生的“微”平台客户端,通过学生的链接分享、评论推送,把思想政治教育所要灌输的知识,以碎片化、滴灌式方法渗透给每一个学生,将枯燥的理论说教变为丰富的信息交流,从传统的教育内容传授转变为思想互动和情感交流,搭建起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沟通的桥梁[3],使学生在畅所欲言中发表个人观点,在讨论互动中明辨是非,在思想交锋中激发热情,切实发挥好“思想领袖”的作用。

3.借力“微”元素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一是善用“微”语言。“微教育”流行的是平民性的、草根性的大众话语体系,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向大学生传递主流的、权威的声音,在微时代这样一个“注意力经济时代”,主流的声音也存在着被选择性消费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在二者之间找到话语系统的平衡点和交融点,对复杂多元的现代社会作出积极的回应,通过对“微”话语的有效掌握和运用彰显其更符合时代特征的社会认知与体悟[4]。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注重研究“微教育”的语言特色,善于运用“微言微语”说“微事微情”,主动学习掌握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网络话语,善于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教育话语体系向文风简练、内容丰富、主题新颖的目标转变。二是借用“微”速度。坚持工作学习开展到哪里、教育就延伸到哪里,思想疑惑产生在哪里,教育疏导就跟进到哪里,开展“碎片化阅读”,使理论学习时时有条件、处处有食粮。针对国际社会敏感、热点问题和学生身边发生的事,充分发挥“微教育”快速便捷的特点,第一时间通过信息确认、热帖谈心、讨论交流、思想引导的方式,把握受众的思想共鸣点、同震点、兴奋点,使教育者的说教行为化作紧贴大学生思想的内需供给和“零距离服务”,及时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科学分析,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三是活用“微”形式。“微教育”的简约语言风格能产生短小精悍的思想冲击力,图文视频并蓄的展示形式使教育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平等互动的交流模式能充分调动受教育者主体意识和参与的积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运用“微教育”带来的新手段、新方式,通过适时微信息,传播主流价值;提倡微交流,合理满足大学生参与教育的个性化需求;引导微见解,因势利导大学生可能出现的偏激思想和行为;开展微讨论,让大学生在各抒己见、自发辩论中析事明理,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大”为“微”,变“一刀切”为“切几刀”,在片语育人中润物无声。

四、开展“微教育”应把握的主要问题

1.培养“微教育”意识是前提。虽然微博、微信、QQ等“微”媒体出现已有多年,但运用这些“微”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尚属起步阶段,无论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是受教育的大学生群体,都是一个新课题。推广运用“微教育”,必须首先帮助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理念上进行更新,让他们从传统课堂教育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树立“微教育”的意识和理念,明白“越是普及运用的信息媒体,越是最佳教育平台;越是点滴灌输、时时熏陶,越能获得教育效果”的道理,以抢占阵地的紧迫感,积极探索运用“微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2.提升“微教育”能力是基础。“微教育”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思路的同时,对教育工作者运用信息网络进行引导和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在“微教育”环境下,教育者不仅需要提升政治理论素养,还要了解现代传媒、心理学、多媒体技术等拓展知识,更要掌握网络语境特点,善于把严谨理论性的知识转化为生动易懂的网络语言,多一点深入浅出的剖析,少一点简单生硬的灌输;多一点活泼生动的探讨,少一点照本宣科的枯燥;多一点贴近实际的关怀,少一点高高在上的空泛,进一步提高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3.处理好传统教育与“微教育”的关系是关键。“微教育”碎片化的特点,决定了其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课堂教育,在系统性、透彻性、方向性方面,课堂教育仍然占据优势。必须坚持兼容并蓄的原则,将“微教育”模式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随机性教育结合起来,因人施教、因时而异,以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传统教育侧重授人以“渔”,“微教育”侧重授人以“鱼”。立足集中教育解决共性问题和根本性问题,引入“微教育”侧重针对不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解决个别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适应大学生群体的特点,满足其成长成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赵欣“.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4,(1):89-92.

[2]秦崭崭.浅论微信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借力[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8):35-36.

[3]尚亿军,马加名“.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的探索与构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4):123-125.

[4]马建青,顾青青“.微”时代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4,(8):77-80,107.

[5]胡明辉.微博———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J].现代教育科学,2011,(9):158-160

作者:魏魏 单位:皖南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