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论文10篇

时间:2022-02-19 09:29:56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论文10篇

第一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在文化大视野、网络大数据、全球一体化等国际形势的冲击和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新形势、面临着新问题,亟待有识之士开辟新思路、开阔新视野、开拓新方法。如今的大学生接触的社会面更为广泛,通过网络和各种媒体接受到的新知识更加多样,看待问题的角度更为新颖,这使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教师和辅导员不得不面临新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用多元化的视野看待学生不断变化的思想,也要用创新化、立体化、层次化的手段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转变思想政治工作单纯灌输的一贯做法,因势利导、与时俱进,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所思所想,从学生思想和行为实际出发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引领学生,从而达到一种“熏渍陶染、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新高度。

一、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近年来“国学”“汉服唐风”等复古思潮的勃兴,越来越多大学生重新认识到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对待历史对待古籍典故也一改过去的排斥态度,更有一些大学生主动担当起了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志愿者。在这种大形势下,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失为一种顺势而为、切实可行的新模式。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十分重视人的“德行”塑造,将其作为为人之根、立身之本。对此,儒家文化的奠基人、至圣先师孔子有精到而深刻的论述。《论语•为政》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颜渊》云:“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孔子的教诲虽历经千年却仍是人们立德修身的一面明镜,其金玉良言能对如今的大学生涵养思想、修炼品德产生深刻影响,从“孝悌”到“仁德”,从“知耻”到“明礼”,从“好学”到“慎思”,《论语》处处都能对青年学子的为人处世有所启迪、有所引导。除《论语》《孟子》这类典籍之外,中国古代的一些启蒙读物也能够为思政教育所利用。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弟子规》。《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恪守的行为规范。《弟子规》在内容上较为通俗易懂,语言上朗朗上口,适合学生朗读和背诵,因此,很多学校都将《弟子规》作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者所在的学校,历年来都将《弟子规》作为新生军训的一项重要内容,力求在磨练学生意志力、忍耐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实践证明,学生普遍反映在研习、诵读《弟子规》之后,认识到了自己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上的一些不足,这些古典读物对自己提升思想、转变行为帮助很大。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献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改进当前单一的思政教育模式提供了一种全新思路。适时适当地对大学生进行古典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培育,有利于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网络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已经不是一种全新的方法,从论坛(BBS)、QQ、微博、微信等各种社交媒体的演变可以看出,网络与思政教育一直是紧密相连的。越来越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介绍自己工作的创新之处时,也往往会强调网络新媒体的作用。由此不难看出,当前的社会形势下,网络已然成为大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便捷、有效途径。但是,如果高校只是一味地在网络上些时事政治和心灵鸡汤般的励志文章,久而久之,学生必然会对其产生厌倦甚至抗拒心理。如何进一步创新网络德育模式,值得我们每位思政工作者深入思考。近年来,微信这种社交媒体已悄然成为炙手可热的交往平台。数据显示,微信的活跃用户数现在已达到了4.38亿,成为发展最迅速的社交媒体。而高校学生中,微信朋友圈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也起到了越来越明显的作用。笔者认为,思政工作者如果能将自己的日常生活与思想政治教育巧妙结合,利用微信与学生建立朋友群,一定能够发挥“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效应。比如:对于那些网络上疯狂传播的流言蜚语和虚假消息,我们的拒绝就能够阻止学生在朋友圈内继续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对于那些充满了正能量的人和事,我们的接力传播就能够让学生们分清善恶、明辨是非;如果我们在分享一日生活的点点滴滴之时,加入自己深层次的思考和对生活的理解感悟,相信也可以对学生有所启发、有所导引,渐渐地使朋友圈不再成为“晒物”和“炫富”的“名利场”,而是一片净化心灵和启迪思想的绿色家园。微信中的朋友圈相对比较封闭,传播范围也都是彼此熟悉的同学、朋友、亲人,人们一般都能直抒胸臆,坦诚相待。因此,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这一特点,从学生的言语闲谈中发现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学会倾听,用心领悟,将一些学生中可能出现的不良苗头、安全隐患窒息在萌芽状态。除借助微信朋友圈进行互相交流外,越来越多的人和小团体也开始利用微信公众号发声。思政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利用公众平台与学生保持紧密联系,新闻、传播消息,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思政教育。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要突出服务宗旨,这是维系教育者与大学生关系的基础。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必须有专人监控和维护,不定期地在朋友圈一些与学生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及时监控、清除负面信息,将公众平台构筑成真正的服务式平台。

三、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活动育人”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如今,大学校园中各种社团活动有声有色,学生参与度非常高,但社团活动往往局限于较小范围,其运行规范性有待提高。如果团委或者学生会能够将这些社团聚合起来,加强分类指导,注重合理引导,社团活动就能更好地发挥朋辈教育功能。在社团活动中,学生往往是依据自己的兴趣做出选择,学校如果能够有针对性地举办一些和学生专业相关的活动,将会在专业引领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以培养学前教育师资为主的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教育教学和日常活动中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幼儿园教育活动普遍需要应用到的美术、声乐、钢琴、舞蹈等专业技能方面。而对于通过高考进入幼教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些技能普遍比较薄弱,他们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课往往得心应手,而对技能课则深感为难、兴趣不浓。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管理学生的日常事务,还应成为学生专业上的帮助者、指路人,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所学专业的魅力,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与动力。针对学生的特点,依据学生的专业需求和学习目标,我们先后举办了“普通话推广形象大使”大赛、儿童故事编讲大赛、校园标语美术字创作大赛、幼儿玩教具DIY制作大赛、法规知识竞赛、说课大赛等。这些活动紧紧围绕学生的专业领域和专业需求,为学生接受和喜爱。通过这些活动的成功举办,学生在观赛、参赛的过程中找到了自身的不足,锻炼了专业综合能力,提升了集体荣誉感。需要强调的是,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在以往单纯以“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等传统活动为主的基础上孕育新理念,开辟新领域,拓展新思路,要体现时代性、新颖性、趣味性、发展性等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被精力充沛、思想活跃、个性鲜明的大学生群体所接受。众所周知,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应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力量,在不知不觉中发挥其巨大的陶冶作用。“学校无小事,处处有教育;教师无小节,人人是楷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从每一处细节思考教育引导学生的有效方法,从每一个角度思考教育引导学生的新途径。

作者:刘仪雅 单位: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二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

1“互联网+”教育的萌生

在2015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会上,总理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并形成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开启了“互联网+”模式的思维发展新序幕。当前网络已成为青年大学生信息来源的主要媒介,成为大学生崭新的生活和生存方式,对大学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然而“互联网+”在为大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开阔眼界、方便生活、拓展思政教育舞台的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必须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2“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2.1“互联网+”使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虚拟性成为常态:网络媒介的普及性和网络信息的开放性,打破了国家、民族、地域之间的时空限制,实现了人与人之间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融合与共享,这对于未成熟的青年大学生来说无疑是新鲜、刺激的,很容易沉迷于虚拟世界的交流,在无形之中拉远了人与人的距离;一些学生甚至自我封闭,在现实生活中疏远同学和老师,戴着面具在网络虚拟空间自由交流,已获得现实中不能得到的满足感与成功感。大学生长期沉溺于网络、游离在现实与虚拟的边缘,以自我为中心,习惯逃避现实,可能出现消沉、冷漠、孤独等情绪,甚至会产生心理障碍、人格分裂。

2.2“互联网+”降低了大学生甄别良莠不齐网络信息的免疫力:在“互联网+”时代,各种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的网络信息扑面而来,作为交流与共享信息的平台,互联网除了可以向学生提供学习和生活资料,还是一个充斥黄色、迷信、反动内容的信息垃圾场。大学生的思想尚不成熟,其社会经验、人生阅历、成长背景都会影响其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需要提高其政治敏感度、辨别能力与理性选择能力。网络的异类文化与非主流价值观念会震荡大学生的心理与思想,降低其信息免疫力,导致其盲目跟从,缺失正确信仰,道德意识弱化。

2.3“互联网+”削弱了大学生的法律道德观念:“互联网+”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亦成为地区、国家、行业和部门间沟通、交往、贸易等主流方式。然而网络行为的随意性与隐蔽性使得法律的制约与监控作用无法有效彰显。这种游离化、边缘性、自由化程度极高的网络虚拟环境,淡化了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降低了其责任意识,在冒险、叛逆精神与好奇心驱使下理智丧失,道德与法律意识淡薄,甚至滑向犯罪的深渊。

2.3“互联网+”侵蚀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网络行业的发展,涌现了许多网站,大学生作为网民主体,是商业化网站获得利润的主要来源。一些商业机构根据其心理特点,经常利用互联网游戏和情色内容吸引大学生网民,相当一部分合法商业网站都存在网络情缘、小资生活、情色笑话、八卦新闻、星宿占卜等内容,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使其思想受到了腐蚀,容易滋生享乐主义、消费主义、自由主义观念。这些灰色思想文化和暗流思潮,不在反动网站与黄色网站的范围内,互联网监管部门也无法采取有效管理措施。

3构建“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3.1构建“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作用就是引起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与人生观。各高校需要认识到其所具备的教育作用,融入创新元素,大胆尝试,活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参与积极性,使其教育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学校要改变以往形式死板、内容单一的教育模式,有机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制作精美课件,插入相关的图像、视频和音频,引发学生思考,用生动、鲜明、形象的内容取代枯燥的课本,在无形之中感染和熏陶学生,提高其思想素质。

3.2占领“互联网+”制高地,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如今大学生在网民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所以必须积极开展校园网络建设,通过网络平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弘扬主旋律,突出高校主题网站建设,以强化网络舆情引导。各类网站需要坚持科学导向,在互联网上采用多元化形式的活动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各高校需要加大互联网资源的开发力度,构建独特的校园网络,将健康、积极、充满正能量的信息分享给学生,坚持显性引导和隐形渗透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确引导互联网舆论的决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校方要通过网上评论了解大学生以及整个社会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有前瞻性、倾向性的问题,预测其对社会的影响,提出解决对策,引导学生在复杂的舆论中客观思考、正确取舍。

3.3构建“互联网+”绿色校园网络文化:首先校方要制定具体、详细、规范的管理条例,利用制度来管理学生的上网情况,提高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规范性,督促其改变不良上网习惯。其次要对各种媒体资源,如电视、广播、学校报刊等进行积极整合,增加校园网络文化内容,认识到网络舆论在学生中所起的作用,注重网上舆论的有效引导。再次要对网络舆情的变化加以密切关注,实时掌握校园网络动态,全面分析出现的原因,预测会如何发展,对于群体性、倾向性、苗头性文体要及时捕捉,安排专门人员作为网络评论员,撰写与网络热点问题有关的贴文,使负面影响消除,正面影响扩大。最后要加强校内外合作,对网络信息进行全方位净化。统一管理校内网站及其用户,特别是落实校园网BBS的实名制管理,要求版主认真管理,防止有人通过网络传播不良信息。

3.4构建“互联网+”大学生网络免疫能力“防火墙”:互联网社会是虚拟的,大学生通过网络交流时可以掩盖身份、年龄和性别等信息,增加了网络交往的神秘感、开放性与隐秘感。其在接受网络信息时具有较强的自主性,经常隐蔽化、个体化地提取信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难度大大增加。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系统的同时,还会与接受网络信息,学校需要重视素质教育,开展网络伦理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引导学生,督促其遵守网络道德,形成网络自律意识,在网络中真、善、美的内容,提高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规范性,使其对网络信息具有更强的筛选能力与辨别能力,自觉建立思想防线,逐渐形成科学、健康、积极的网络观。所以各高校要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空间中的实施,在提升学生思想素质的同时,还要培养分析、判断及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能力,确保其可以驾驭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提取有益的知识、信息,提高互联网抵抗力与免疫力。

作者:闫书华 单位: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第三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探析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需要高校常抓不懈。在继承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基础上,高校应当不断改进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与机制,多项并举,使大学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接受转变,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涉及面比较广,涵盖理想信念教育、马克思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等方面,帮助与指导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健全与完善人格、崇尚科学精神、端正择业与就业观念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中,高校应当做到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教育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想教育与社会主义发展现实教育相结合,坚持外部多种力量主导与大学生自我教育主体相结合。高校需要切实加强和改进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中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一、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人的思想观念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要通过后天的培养与熏陶。当代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培养与塑造,帮助他们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自觉抵抗外界各种不良思想和风气的影响。当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分配方式调整、就业形式多样化等方面的变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和困惑明显增多。因此,我们需要掌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寻求解决策略。对于大学生在政治信仰、社会道德观念等方面普遍存在的某些偏激认识和不良倾向性问题,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做深入地剖析、积极地寻求解决策略。大学生正值身心发展突变期,各方面由不成熟趋于成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然而辨别事物好坏的能力不强,自我控制能力弱,情绪容易冲动,进而容易受到外在不良风气的影响。因而,我们要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核心目标,探究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求、操作性强、实效性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二、充分发挥高校相关组织机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领作用

高校党委、组织部、宣传部、共青团委等有关部门应当充分发挥组织管理优势,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指引方向和创造条件。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积极探索和组织内涵丰富的党、团活动,让大学生增强党性理论与知识,认识国情、认识社会、接受教育,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加强大学生基层组织建设

加强学生党支部、团支部、学生会、学生社团和班级等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它们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高度重视学生新团员、新党员的发展工作,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把优秀大学生吸纳到共青团和党的队伍中来。对大学生党员要加强党员先进性教育,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党性修养,充分发挥他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丰富学生党、团支部活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其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堡垒;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指导和管理;着力加强班级集体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活动,发挥团结、组织、教育学生的职能。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专兼结合、以专职为主体、以兼职为辅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保障。高校党委应当把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管理、考核、激励和保障机制,从政治信仰、思想道德、学习状况、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关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创新工作形式,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例如通过网络QQ、电子邮件、手机电话和短信等方式与大学生加强联系。注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测量与疏导,尤其是关注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心理疾病,例如贫困学生、内向学生、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等,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高校团委、宣传部门应当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公益、体育、艺术、娱乐等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要善于结合传统节庆日、重要纪念日、重大事件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主动参与活动中,受到“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

4、认真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有关部门应当认真组织与开展大学生军训、志愿服务、生产劳动、社会调查等活动,使大学生从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具体可以从开展各种献爱心活动,环境保护活动、送“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社区服务等活动。例如,河北北方学院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本科院校,近年来,组织开展了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志愿者“双服务”活动,创新大学生素质教育模式,在促进大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的同时,尽可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时,河北北方学院立足张家口,充分发挥学校多学科专业的优势,积极开展医疗义诊、法律咨询、农技推广、环境保护、义务劳动、献爱心、顶岗支教等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开辟第二课堂,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以多种形式服务张家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三、继续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进、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建设。结合国内外形势与政策,教师应当做到把传授理论知识与思想教育引导相结合,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相结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育效果。

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倡导人文关怀,关注并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要,增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体性,净化他们的思想,挖掘他们的潜能。树立和谐教育的理念,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等实现相互协调与有机统一,从而形成和谐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运用和谐的方法来培养和谐发展的人。[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灵活运用理论教育、实践教育、比较教育、典型教育、自我教育、激励教育等多种教育思想。根据大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多与学生亲切对话与交流,用鲜活的材料,生动的形式,提高教育效果。

2、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正确认识和处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中面临的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等关系,切实增强教学的科学性、时代性、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不断提高和道德境界的不断升华。在教学内容上应将理论生活化,用生动的案例代替枯燥的教条;以学生的兴奋点为中心,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诉求;在不能改变课程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进行切入角度的裁量,挖掘教学深度,突破课时的局限性。[2]积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网络技术、多媒体设备,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提供新工具。改进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考试管理,实行开卷与闭卷考试相结合、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查相结合。考试内容要多联系社会实际,重点考核学生对基本原理和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命题形式以开放式的论述题为主,进行主客观命题方式的组合。

四、增强大学生提升思想政治素质的自觉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是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包括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活动、大学生接受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活动。充分调动大学生主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与知识的积极性,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让大学生认识到: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服务对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例如教育与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志愿服务等活动,从中让大学生自觉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鼓励大学生扩大思想道德实践与交往领域,通过网络、报纸、人际交往等传播媒介扩大道德实践交往领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不断提高辨别道德真伪、好坏的能力,主动接纳良好的社会道德意识和观念、加强道德自律,让大学生不断“崇德近善”。

作者:朱飞 单位:河北北方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第四篇: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大学生从事无偿性的、公益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下特指“志愿者服务”)是我国公益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他们成才成长的重要实践途径。当代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内容由于其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多样性、公益性特点,因而能够成为施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弄清大学生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的特点,并根据该特点分析大学生的思想活动特点,对提高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从事公益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特点

志愿者服务一词在当今国际社会被视为不以某种名利、报酬为目的,且具有为他人或者世界做出某些贡献的社会活动。意愿者服务具有自愿性、无偿性、公益性和组织性四个特点。意愿者服务一词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他最初是以僧侣出于自由的意愿服务西方宗教性的机构。意愿者服务一词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慈善具有十分相似的特点和含义。有历史史料和考古的证据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产生慈善概念和与之相关的慈善践履的国家。慈善概念作为构成儒家思想体系的概念之一,他已经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不断自我孕育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思想。今天在中国社会,我们将意愿者服务视为出于自己的自由意愿,用自己的能力、金钱、时间等力量无私地奉献社会,其目的是不以物质利益为前提的促进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特点。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需要大学生在思想观念和社会认同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在大学学习时间宽裕的情况下,大学生能够利用自己有限的闲暇结合自己的志愿和能力无偿地奉献社会,这本身就难能可贵。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具有五个特征:一是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具有动机的单纯性。这表现在大学生以奉献社会的单纯目的热情地加入到服务社会、服务校园的志愿者服务,并且不计较成本、付出和心血。二是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对象的选择性。这表现在大学生虽然以积极和热情的心态去迎接志愿者服务,但是他们对志愿者服务是有所选择的,在参与服务的时间、地点、类型和服务程度有所选择和保留,这与一般的志愿者服务是有很大区别的。三是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广泛性。这是说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内容和对象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大学生从事志愿者服务的领域广泛、服务的对象多样。当今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涉及各行各业,从扶贫开发、社区建设、环境保护、服务西部,还涉及为大型社会活动提供服务以及其他社会公益活动等社会事务等。四是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群体性。这表现在大学生往往是以群体和组织的形式、有纪律、有秩序的参与社会志愿者服务当中去。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群体性特征有别于一般的社会志愿者服务,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群体在参与志愿者服务时,都是以学校为出口开展社会志愿者服务的,即都在同一个机构内,所以表现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群体性;另一方面,大学生志愿者的力量相对薄弱,需要集体的力量提升志愿者服务的质量,因而客观上也需要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以群体的形式开展。五是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精神文明实践性。

二、大学生从事公益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意义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教育的对象、教育的内容以及教育的中介。首先,由于既能够满足大学生对自身能力锻炼的需要也能够满足对提升思想觉悟的要求,因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教育的对象。有调查显示,志愿者活动是大学生在读期间最容易接受的社会实践活动,81.31%的受访者明确表示对志愿者感兴趣,其中46%的受访者表示愿意短期从事志愿者服务,54%的志愿者表示愿意长期从事志愿者服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属于既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同时也属于一种道德实践活动。他能够满足大学生对自身能力锻炼的需要,也能够满足对提升思想觉悟的要求。因此,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客观上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教育的对象。其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能够围绕提升觉悟、思想育人的主题,而这种主题恰恰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通过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以此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此外,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育人提供很好的教育内容。从实践育人的角度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将无限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的内容。这种内容将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极强的指导性、说服性和改造性。第三,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介。它能够沟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既以一种实践的方式表达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地,也以一种现实的方式实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目地在于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正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健康良好的体现。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就是大学生能够在实践和行动上促进自己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既能够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也促进社会的发展,因而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结果的统一。大学生在志愿者服务中能够身体力行地实践自己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从道德层面上提升自己的觉悟,这个过程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核心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行为之中,内化为健康的思想意识,然后再外化为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如此一来,大学生的志愿者服务完全符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并有利于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依托大学生为主体,并以一种实践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现实性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教育平台。

作者:温玉 陈春燕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第五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反思

一、前言

后现代主义是1960年左右在欧洲国家出现的具有反欧洲现代化哲学思想体系,其思想影响力比较广泛,不仅仅影响到商业,同时也影响到教育领域。后现代主义已经成为了一种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打开国门,而后现代主义也进入我国,我国人民的思想状态处于未饱和时期,对其充满了好奇意渴望,因此我国人民快速吸收了其主义思想。大学生是一个能够接受事物较快的群体,并且他们还没有建立好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他们勇于创新、敢于尝试,所以成为后现代主义思想侵入最严重的一个人群,下面就后现代主义视域下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分析。

二、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后现代主义具有如下几个鲜明的特征:其一,反对理性主义,目前的社会与自然、社会当中很多的问题出现,其主义当中将所有问题的源头统一为人们理性主义的出现,他们认为人们过于理性并且依赖理性,因此将人类创造空间以及想象空间缩小到一个范围之内。后现代主义反对理性,并且主张打破常规,寻求新的道路以及方向,勇于尝试,这与青年大学生的思维时比较相似的。后现代主义支持对人的主体性应该充分的得到重视,并且将其思维不在局限在理性当中,获得真正的自由的权利;其二,反对科学,时代依靠科学所以进步,但是后现代主义并不认同这样的一种想法,他们认为目前所出现的重大灾害都是因为科学的出现和发展所造成的,人们过于追求新的技术,而忘记了精神层面的追求;其三,坚持非中心化,后现代主义当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反对中心化,这是后现代主义者最重要的思想体现,他们认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在本质上的,可以相互进行转化和沟通的,后现代主义不赞同人类中心论,并且不认同人类已经所得出的理论,他们宣传和支持自然界当中的平等自由的关系;其四,多元化,他们认为人类对于同一个特定的事物的认识应该为多种多样的,并不是单一的一种。

三、后现代主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积极影响

第一点,后现代主义所提倡的创造性的思想有益于增加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后现代主义追求个体的展现,在加上大学生们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这样就能够更加简单的去增加大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并且将其主动性调动起来;第二点,后现代主义有益于培养当代大学生之间团队合作或帮互助的良好品德,后现代主义注重的是万物之间的平等,当代大学生有一定的交际能力,但是其团队合作的精神还没有完全的培养出来,其后现代主义出现有助于学生们的成长,让他们相互合作,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第三点,后现代主义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拓展开来,能够充分的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不局限于他们所认知位置,这就能够塑造出他们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为社会的多元化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2.消极影响

后现代主义不仅仅拥有积极的影响,其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不良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归结出来不良影响有如下几点:其一,后现代主义已经将大学生的个人思想引入误区,一些大学生盲目的追求与众不同,因此将其政治思想完全淡化,这使得大学生们的未来发展很不利;其二,导致了当代大学生对于社会责任感的严重缺失。后现代主义反对其中心性的时候也在反对者个人责任感的突出,这样就能够将其个人行为完全失去对于社会的积极作用,再加上当代大学生的三观还没有建立成型,这就让一部分意识薄弱的大学生逐渐的丧失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假如这种情况普遍的存在,这样就能够引起不可忽视的社会效果;其三,对于当代大学生的行为产生了不良的引导作用,使得一些大学生对于本国的文化产生质疑以及排斥,并且对于一些事情采取了毫不关心的态度,对于自己处于的集体以及这个社会的情况并不关心,这就严重的影响的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的发展。

四、后现代主义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对于后现代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应该采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正确的引导当代大学生,有如下几方面建议:第一,应该在校园当中增加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并增加其教育,帮助大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三观,让他们坚信国家的道路以及基本方针的正确性;第二,需要培养大学生的业余爱好,增加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学校应该针对当前大学生的特点,举办有益的活动,让大学生可以在一个良好的氛围当中成长;第三,学校应该注重其思想教育的课程,让师生能够有交流与互动,最终让学生们可以认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五、总结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希望,因此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不可忽视。在多种文化交织的今天,需要让大学生辨别是非,抵制不良文化的侵入,保留中国特色的文化,大学生是未来的动力,应该树立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并且培养大学生们对于社会的责任感。高校应该注重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们创建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为国家培养出大量的各界精英而奋斗。

作者:高小艳 张利花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第六篇: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大学生生命教育探索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与经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物质财富得到巨大的创造及积累,同时也带来了思想观念的愈来愈多元化。物质世界的快速增长与精神世界空虚的不平衡发展,导致了当代大学生生活中出现了生命意识观念淡薄、人生观模糊、漠视生命、伤害别人、虐待动物等许多不可思议的问题,甚至有些学生陷入生活迷茫和学习的恐惧之中。这种现象在高校校园中逐渐伴有上升趋势。究其原因,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尚未引入生命教育或是生命教育研究还不够深入,导致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的缺失,人生观的模糊甚至空白。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这个大背景下,提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研究,必然会促进大学生生命个体自我整合,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同时,也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当代大学生对生命认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

(一)生命意识淡薄、忽视生命尊严。大学生对待生命的意识正在逐渐淡化,在对待自己、他人的生命和死亡的态度有了明显扭曲。从马加爵到药家鑫再到林森浩对室友的“投毒”案,大学生伤人以及自杀事件频频见诸于网络或报端。所有这些事件的背后,无不是有一个鲜活的生命从我们的眼前消失,但究其背后原因无不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的淡薄和对待生命的态度的扭曲。这种对生命的不尊重和伤害在给别人生命带来无法恢复的伤害的同时,也给自己的生命画上了休止符。

(二)人生观、价值观的功利化与多元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有些社会文化为吸引人们的眼球、迎合人们的口味,变得愈来愈低俗、媚俗、庸俗。网络上的各种绯闻事件、言情小说以及网络游戏中的色情和暴力情节等等无一不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社会文化的这种对低俗、妩媚、暴力、自私、功利以及迷信的宣扬,既严重玷污了社会的文化环境,也使得生活于这种文化环境下的大学生不得不重新对生命的存在、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产生种种困惑和迷茫。比如重金钱轻理想、重个人利益忽视他人以及社会需要、重知识轻道德,甚至极端到“谁阻碍我就灭掉谁”的极端想法和做法,时时从“利己”出发,对他人生命漠不关心,更没有社会责任感。在行动上谈吐庸俗、做法粗野,甚至为了个人利益而走上打架斗殴、偷窃抢劫杀人等犯罪的道路。

(三)抗挫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差。“90后”的大学生,多数都成长于一个物质丰富、生活殷实、养尊处优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之中,另外计划生育大背景下的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自私自利,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在与同学相处中,太计较,缺乏包容心。他们的矛盾往往缘于一些非常细小的事情,在很多年长的人看来这些问题根本不值一提,然而这些年轻人却会非常在意。有的大学生惯于消极考虑问题;有的学生则习惯过度解读别人的言行,缺乏包容。在面对学业、就业、情感等方面的压力和困难时常常感觉郁闷压抑,无法找到合理的解决方式和正确的情绪宣泄途径,导致有些学生在困惑中消沉,进而产生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疾病症状。因此,这些没有经受过任何风吹雨打,没有遭受过任何挫折困苦的犹如温室里的花朵的大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稍有不顺,他们就会不知所措,无法承受,甚至用结束生命这样极端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痛苦。

三、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当代大学生不但要学会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同时还需要具有符合社会发展的正能量,所以生命教育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保证学生有健康的身心同时还能坚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建立了一套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将有关的生命教育要素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达到让大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生命教育目标。

(二)加强生命社会化意识教育。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说,生命不仅仅是作为个体存在,还是社会关系的一部分。因此,作为社会人的大学生则需要在生活、学习、工作等过程中,时刻注意自身应有的责任和义务,既要注意整体与部分,全局与局部,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关系调整,也要注意二者之间的角色转换及辩证关系。生命社会化就是要求当代大学生在完成智育教育的同时,如何尽快适应这个发展迅速的社会环境,尽快完成角色的转换。高校可以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各种社会实践等方式强化大学生的生命社会化意识。让大学生在追求自我实现的价值道路上更积极、更主动,才能够对自己的生存、命运、前途负责,才能够关心他人、群体和社会。

(三)加强生命和谐教育。社会和谐、生命和谐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尤其对于当代的大学生而言,加强生命和谐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树立珍惜和尊重自己的生命、他人的生命、动物的生命、植物的生命等自然界的一切生命树的平等生命观。这样大学生才能做到自己与他人、植物与动物、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样的和谐才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才是我们实现高校生命教育的真谛所在。

(四)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学校特有的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其目的是通过各种学习环境的营造起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作用。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已经有了独立思想和批判意识,所以单纯的生命教育理论说教对他们的影响并不会太大。因此学校还可以根据生命教育的内容和目的,采取学生喜欢并乐于接受的形式,通过校园日常生活这个影响学生发展第二课堂实现对学生生命教育的无形引导。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隐性教育更有利于克服学生的被动灌输的心理定势,让学生主动融入到接受生命教育的氛围中。比如可以通过学生社团定期举办有关包含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的文体活动、公益活动或各种竞赛,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积累知识和青春正能量,在娱乐和放松中提升对生命的认识和尊重。

作者:马雪玉 单位:邢台学院

第七篇:校友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校友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发展现状

(一)校友文化的概念

校友文化指的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母校与校友、校友与校友之间的情感维系、价值认同、沟通交流、服务回馈等精神现象[1]。校友文化是一种以学缘关系为基础的共同体文化。是由校友和母校共同创造的,由校友成长的文化背景和成长环境、校友的爱校情怀和自强不息的成才精神、学校优良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学校相关的校友工作等要素构成的思想和物质的产品总和[2]。

(二)校友文化的特点

校友文化有其显著的特点,价值认同感是基础、情感依赖是精髓、隐性教育是升华。校友文化是由全体校友集体创造出来的文化,是基于对母校的强烈爱校情怀、对相同价值观的高度认同感而生的。校友对母校有着天然的依赖感和归属感,校友对母校和校友有着感激依恋的情怀,由于共同的学习经历,使得校友间有着浓浓的学缘关系情感,这是一种不随时间空间的改变而改变的真实情感,是校友文化的精髓所在。校友文化是潜在的、隐性的,是弥漫在身边的熏陶氛围,不是枯燥说教的,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触手可及、可闻可见的,是能通过慢慢的渗透将学校的精神、优秀校友的示范在校友心中树立真实的榜样,激励校友的进步。

(三)校友文化的发展现状

校友文化是高校文化经过长期的积淀和积累,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的财富,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校友文化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其所蕴含的价值也被发掘利用。虽然校友文化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但已经逐步被认识、被重视。从发展趋势上看,我们可以利用校友文化的反馈发展机制、沟通母校方式,将校友文化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因为在高校的发展中,校友文化具有传承发展的作用;在情感联络上,校友文化具有沟通交流的作用,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校友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面临机遇,又面临着严峻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说教形式为主,教育的内容被强制灌输给学生,内容枯燥单调;而榜样的形象又过于模糊,不利于效仿。校友文化则能弥补这些缺陷,因为校友文化生动、真实,对于大学生来说极具吸引力;而优秀校友的典型示范作用,进一步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补充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情感育人的作用

校友文化是高校教育及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作为一种背景文化,校友文化使生活其中的人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到教育,而且内化成自己的习惯行为,这就是校友文化所具有的隐形的教育作用。校友文化是真真切切发生在身边的,时时刻刻围绕在周围的,是能感受到的文化教育资源。该方式不同于传统的单向的以灌输知识为主的课堂教育,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耳濡目染的效仿,真正能起到正面教育所无法达到的育人效果。基于学缘关系的校友情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有学者总结出,校友文化的本质是一种感恩文化,而其外在表现形式则是情感文化[3]。因此校友文化呈现出易触发性的重要情感特征。情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特性,校友文化中的情感包含了爱校情、尊师情、同学情等美好的感情。通过在同一所大学里共同多年的学习生活经历,校友们会在内心深处产生各种真挚的情感:比如对母校的依恋之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以及对校友深深的同学情等,会深深的刻在校友们的心中。这种感情是天然形成的,是潜在校友心底的,亦是极易被触发的。在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友文化活动中,可以将蕴藏在校友心底的情感引导和激发出来,使将母校与校友紧紧的联结在一起。校友文化的形成源自于校友对母校的感恩之情,当高校以真诚的服务触发校友心底最真挚的感恩情怀时,校友们就会通过各种形式为母校的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激励示范的作用

优秀校友的成功经历为在校生树立了很好的榜样。管京在其文章《榜样的力量构成及其释放》中,对榜样教育法给出了以下定义:“榜样教育法就是运用具有代表性的人和事进行示范,帮助和启发其他人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一种教育方法。”榜样的教育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相比,表现出更加直观、更加生动、更加易于产生共鸣的积极效果。在校期间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因为在校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经验,特别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而此时也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运用榜样的力量、树立道德的模范来培养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那将一定是非常重要且有效的。在校友文化里,大学生可以切身得到这个氛围内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引领,可以近距离接触到成功校友,因为共同的学习经历和知识结构,他们的经验更利于模仿和学习。已步入社会的校友中,一定会有很多优秀者或成功人士,追踪他们的奋斗历程、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宣传他们的创业精神、弘扬他们的高尚品德,这对于尚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来说,一定会深受优秀学长先进事迹的感召和教育。优秀校友所具有的这些精神和经验,更易于模仿和学习,因为他们有着相同的学习和受教育经历,极易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榜样。对优秀校友的广泛宣传,将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也对在校大学生起到很好的激励和示范的作用。

(三)团结凝聚的作用

校友对母校有着强烈的依赖感与归属感,母校则对校友有着引导力和向心力,校友之间也由于共同的学习经历和知识背景而有着亲切的同窗情。母校与校友有着天然的联系,且共同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校友文化,其蕴含着较强的天然凝聚力和情感凝聚力。天然凝聚力表现在:当校友们离开母校融入社会,激烈的社会竞争会让他们再受挫后自然而然地想到向母校寻求关怀与支持,因而从心理上有着更强烈的归属感的需求。情感凝聚力则表现为校友的爱校情、尊师情以及校友之间的同窗情。校友文化的产生需要校友群体凝聚力作催化剂,校友之间,不论是在校的大学生或者是已经进入社会的毕业生,经过了校友文化的熏染,都有着割舍不断的团结凝聚力。校友文化在引导校友观念、团结校友力量、凝聚校友情感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校友文化所蕴含的团结凝聚力和向心力将强化校友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积极健康的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

(四)传承发展的作用

校友文化同样具有传承学校精神、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当一届又一届的学子进入母校,一批又一批的毕业生走出校园成为社会的栋梁,他们便成了校友文化的最有效传播者。校友文化起源于校园却将影响延伸到了校外。随着高校对社会影响力的提高,使得校友文化在社会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当毕业生在社会上增长了见识,知道最先进的科技和最需要的技能后,把这些信息反馈给学校,而学校把社会的需求当作自己改革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就会对学校的教学改革和科研方向产生巨大的影响。当毕业生离开学校步入社会,校友便成了母校的一个品牌,他在社会上参加各种活动造成的影响,使得学校的相关信息得以向外部传递,可以充分向外界展示学校的精神风貌,通过树立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后,将对学校自身的建设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一所高校的校风校训是本校办学宗旨的体现,凝聚了历代校友的拼搏精神。比如:辽宁工业大学的校训是“砺器悟道”,砺器,即踏踏实实、精益求精地刻苦钻研科学文化知识,提升科学素质,培养高新技术人才;悟道,即探索规律,追求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人文素质,培养出懂天道、世道、人道,明事理、道理的综合型人才。一届届的辽工大人秉承了校训精神,为科技进步,文化的传承以及社会主义发展建设不懈奋斗。

三、充分发挥校友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校友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位置

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4]。我国高校对校友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没有校友文化的时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的也很好,从而忽略了文化的教育作用。大学校友与母校如同叶与根,不论今后以后如何发展,校友们始终具有天然的学缘关系。大学校友文化,对大学生的感染教育作用非常强,甚至会对大学生的一生都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应该加强认识,真正把校友文化融入到大学文化体系中来,使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保证切实发挥校友文化的隐形教育作用。(二)加强对在校生校友文化的培育培育积极健康的校友文化,对扩大学校影响、促进学校发展、传承学校精神、增强学校凝聚力、团结校友力量及支持校友的不断进步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培养在校生的校友意识,更利于校友文化的培育。母校与校友,如同故乡与游子,他们之间有着剪不断的情感,是时间和空间所不能阻隔的。应该培养在校生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懂得与学校共荣辱。要以“今日我以母校为荣,明日母校以我为荣”为座右铭去奋斗。

2.有必要让在校生通过校史馆来学习。高校都应该建立自己的校史馆且定期开放,并可作为一处教育基地长期维护更新。应该让学生了解到学校的历史及奋斗历程,增强学生爱校的情感,并愿意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注重在校生与优秀毕业校友的联系

多组织一些在校生对优秀校友的访谈活动,通过“走出去”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校友的生活现状,从而对自己的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想象,并会为之而奋斗努力。或者邀请成功校友回母校讲授自己的奋斗经历,他们的毕业择业定位、拼搏的经历、取得的成绩,都会对在校生起到熏陶示范的作用。或者利用优秀校友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促进就业,有些校友在社会上发展的很好,树立起好的母校的品牌效应后,社会就会对这所高校更加认同,进而接受优秀校友的推荐,继续聘任该校的毕业生为企业贡献力量;也有一些优秀校友自办企业,出于对母校的热爱和对校友的认可,会回到母校招聘毕业生,这些都能促进毕业生的就业。或者在网站、宣传板等地方对优秀校友进行宣传,加大学生在校友文化的影响下了解优秀校友的机会。总之,就是使在校生多以优秀校友为榜样,从而促进自己更大的发展。目前,在我国关于校友文化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而校友文化的培养是一个“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的过程。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友文化的隐形的、潜在的教育作用,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断增强,希望可以得到更多的学者、教师以及社会对我国大学校友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关注,使其可以得到健康的培育与发展。

作者:刘莹 张桂旭 单位:辽宁工业大学 锦州市第十二中学

第八篇: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

一、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传统的社会内容正通过新的形式和渠道被大力传播开来,既直观地反映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实际需求,又演化出有别于传统社会特征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行为方式等新的文化方式、文化内容和文化观念。因此,网络文化是现实社会文化的延伸和多样化发展的体现。新时代的网络文化在社会各阶层,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生活中有着更加广泛和深刻的影响,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网络课堂、新闻媒体、聊天工具以及各类网站已经覆盖了大学生获取信息与沟通交流的各个方面,网络的形成造就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主要形态,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和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的影响来增强教育的生动性和可受性。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是实事求是,指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也就是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注重理论的灌输,更要在实践中积极拓展教育的形式与方法,充分了解受教育者的现实需求,以此制定全面的教育方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拥有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以及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新时代青年。如何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来解决新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培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制定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方针的根本要求。通过网络这一媒介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更容易受到当代大学生的欢迎,所以,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利用多样化的网络文化给教育者提供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来展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二、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关系

文化本质上是指人们把对自然界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内化于主观意识当中,形成一定的观点、思想和态度,也就是指人们的自我、社会及世界的认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特殊的文化活动,是在一定阶级形态下形成的符合主要社会群体意志的文化观念对人的作用。由于教育对人的影响事实上也就是文化对人的影响,因此,网络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两个意识形态作用于人的产物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网络文化通过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来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相对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了大学生的素质水平,又能动地作用于网络文化的发展。认清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和发展的关系,可以和谐网络文化环境,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持续健康的发展。

(一)网络文化的内容与传播方式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网络文化交流的自由性和文化大众性的特点促进了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汇聚成了多样化的文化内容,各种文化在网络平台互动下不仅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还产生了许多兼容并蓄的新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利用网络文化的丰富性内容,不仅丰富了自身的内涵,使得思想教育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或受固定观念影响,为大学生开拓眼界、提高思想观念和认知能力、完善知识体系提供了充足的保障,而且网络文化在传统文化形式的基础上又有所突破,生动、形象的内容也有利于受教育者更好地接受教育。把网络文化内容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采用教育内容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性有机融合的方式,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吸引力和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在担当教育对象角色的同时也能动地反映出主体性,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以教育者的直接灌输教育为主,忽略了作为教育活动客体亦为主体的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网络文化的传播方式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凭借和新渠道,文化内容通过网络这一开放性、互动性的有力载体,运用文字、声像等多种互动形式进行呈现、传播,能够最大程度上显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在网络高度发展的背景下,要突破既成的传统教育理念,就要把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用符合大学生思想需求的教育方式和途径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融合,使受教育者主动接受教育内容,潜移默化中把握主流价值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灌输进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当中,让大学生更好地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内涵与实质。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文化的发展起导向作用

现实意识形态在网络虚拟空间的发展形成了多元化的网络文化,它不仅具有现实文化的特征,还具有各种现实文化的抽象反映与演变所产生的烙印,所以,网络文化的真实性和发展水平是促进网络文化进步的最大阻碍。大学生是目前网络平台的重要使用群体,他们文化知识丰富,思想先进且具有创造力,善于利用网络来沟通交流,传递各种信息以及表达观点看法,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观念和判断能力,使大学生在接受网络文化过程中自觉摒弃扭曲、落后的观点,主动表达正确的价值和富有创造性的视角理念,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网络文化水平,构建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传递顺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价值导向,也有利于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观念在网络文化领域的传播,使社会主义价值观在网络价值观念中占据主导地位,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文化中的话语权。这不仅是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发展的要求,还在当前互联网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的新形势下,对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三、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网络文化的快速传播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文化关系的加强,我们要积极地从正反两方面来体现网络文化下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准确地总结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与教训,利用好网络文化这把“双刃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一)网络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产生的有利因素

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互动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有利因素,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方式得到了延伸。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教育机构、课堂为主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进行教育的方式不同,利用网络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需求接触到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突破了单一的教学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建立起了全网覆盖的思想政治的教育体系与环境。

2.教学内容得到了扩大。早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课本和理论教材为重,缺少信息丰富的相关资料,在网络这个巨大的资源空间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仅涵盖了教育、科技、文化、经济、历史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汇集了大量国外的信息与文化。大学生通过吸收网络文化的内容可以增加见闻,也可以接触到各种最新的理论和不同的文化观念,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3.教学模式得到了改革。运用网络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了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模式,一方面,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到重视,通过网络对教育进行双向或多向的互动,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学生拥有自主选择教育内容的权利,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二)网络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弊端

1.影响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取向。在网络信息中,有些观念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有些内容则暗含错误思想,对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培养造成阻碍。

2.影响大学生的行为方式。网络的发展,在对当代大学生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毕竟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它所反映的言辞和行为不能完全代表现实社会的准则与规范,大学生如果不能精准地区分网络与现实的界限,把网络文化与现实生活对等起来,很容易就会产生过失的行为方式;另一方面,大学生如果沉迷于虚幻的网络身份或网络游戏当中,不仅会淡化对现实社会的认同感和适应能力,还会影响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导致自身沟通的障碍,给学习和生活带来新的困扰。

3.影响对大学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以其丰富的内容和便捷的传播方式吸引了大学生的目光,容易使学生对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内容产生抵触情绪,降低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权威性。然而,网络文化的弊端决定了其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育的基本模式,怎样合理利用网络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挑战。

四、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网络文化的支持,网络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二者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关系更加紧密。在现代网络文化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清晰地认识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正确把握其关联性与影响,才能更好地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合理利用网络文化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作者:陈怡霏 单位: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九篇: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艺术类大学生身具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思维活跃、感知力强、个性明显,能够快速接受新鲜事物。这对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有利也有弊,利的是他们对思想政治知识的吸收、理解更彻底,弊的是他们更容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对我国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影响我国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因素

构成我国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三大要素是学生、教师以及环境,这三大要素都不同程度地对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产生了影响,其具体表述如下:

(一)学生因素。在我国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是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动力是艺术类大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驱动元素,而他们的动力源于需求、偏好以及动机等。其中,需求是艺术类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起因和归宿,具有一定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具体而言,艺术类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体现在精神和实践层次上,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到职业素质教育、道德品质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等多个领域,所以艺术类大学生愿意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而兴趣与动机则是艺术类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隐形动力,它需要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逐渐形成。一旦这种兴趣和动机养成,艺术类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会显现,从而带动他们一系列的主动行为,这将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率和质量产生积极作用。

(二)教师因素。教师是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者、引导者、实施者以及监督者,其身份定位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师在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教师的综合素质、工作态度、教学方式等都会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本质上讲,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进行的一项提升性实践活动,传播了海量的信息。教师需要系统性地整合这些信息,并通过有效的方式与途径传递给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的兴奋神经,降低教学难度。通过调查发展,艺术类大学生都比较喜欢平和而不失威严、幽默而不失严谨的老师,并能与之快速建立和谐、稳定的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的配合度相当高。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理应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职业素质,进而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传递正能量。

(三)环境因素。环境对我国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甚至轻视的。相比其他专业类大学生,艺术类大学生的心思更加细腻和敏感,他们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力强,因而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也颇重。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育期,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尚未形成,对身处环境的辨识度亟待提高。在多元文化泛滥的今天,大学生的意识观念受到了巨大冲击,环境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愈演愈烈,其中有积极部分,也有消极部分。拜金主义、物质至上等不良思想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同学之间攀比成风,更是导致大学生主体意识与自我化倾向、进取意识与功利化倾向,使得部分大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无所适从,甚至对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质疑,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我国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议

结合对影响我国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的认识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加强我国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以供参考。

(一)加强学生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人,其系列相关活动必须要围绕人这个中心开展,真正以学生能力本位为出发点,遵循以人为本原则。我国工科院校应该树立以人为本意识,确立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发展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构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工科院校还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态,加强心理教育,培养他们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坚定其对正面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心。与此同时,工科院校还需要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特性,采用相对柔缓的说服式教育,体现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激励他们奋发上进。

(二)加强师资建设。工科院校需要加快专业化师资团队建设的步伐,紧密贴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师资团队,包括用理论指导学生的专业课教师和通过实践引导学生的专职辅导员两类。在此过程中,工科院校一是要把师资建设纳入到校建体系当中,适度加大此方面的资金、资源投入,提高相关教师和辅导员的待遇和福利,给予他们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他们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二是工科院校要客观、科学地考核相关教师,细化专业教师和辅导员评定标准,仔细分析从教专业教师、辅导员素质及技能方面的缺陷和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教研活动,及时更新相关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另外,辅导员应该积极配合学院组织的培训活动,充分借助网络,开拓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更正自己的工作态度,修身立志,向学生展现人格魅力。

(三)加强环境优化。文化作为一种软管理手段,对艺术类大学生具有无法拒绝的潜在影响力。艺术类大学生本身从事的就是一种文化工作,对文化的敏感度更高。因此,工科院校应该充分利用文化的影响功能,加强环境优化,弱化不良思潮的冲击,为艺术类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学习文化环境。具体而言,工科院校可在合适的位置设立文化贴板,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制作人物雕像,宣传好人好事,传递社会正能量;工科院校还可定期组织文化活动,以话剧、比赛的形式,演绎中国红色精神,潜移默化中培养艺术类大学生的爱国情操,坚定艺术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信心,鼓励他们抵制不良思想的诱惑,教会他们在复杂的环境中明哲保身,在多元文化中取其精华,并逐渐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品质。

三、结语

未来,我国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能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其影响因素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加之各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存在差异,本文的研究可能存在不足,因此,希望各工科院校认真审视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调整和优化,尽可能消除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作者:冯妍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轻纺工程学院

第十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式,并长期流传,对整个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大规模的古典文化体系。其中,能够贯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线的主要是儒家文化的发展及其演变;能渗透于中华民族整个性格中的主要包括儒家的仁政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和法家的法制思想,等等。在各种表现形态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伦理道德思想,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等文化在内的多元文化融通包容的体系。系列讲话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民族善于创造灿烂的历史文化,更善于继承与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传统文化精华部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智慧的结晶。优秀的传统文化超越了时代的局限,反映了中华文明的永恒价值,与民族的利益相契合,与社会历史发展相融合,而且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成果的基本精神相呼应。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有益于健全大学生的人格、丰富大学生的底蕴、培养大学生的高尚德性、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高校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重新挖掘和注解,找寻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创新和完善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这样有利于健全大学生的人格,提升大学生的个人修养,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

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加快,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不断加强,使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均面临着严重的挑战,这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重视不够

当前高校教育对学生的培养更多地集中在对人才的专业技能训练上,传统文化教育被更多的技术教育所取代,从而造成了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严重缺乏。200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深入的民族精神教育,发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但是,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高校只是在一些环节上加强了相关的宣传,并没有进行系统的安排,大多处于应付的状态。另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经费的供给也存在明显不足的现象,专门从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也极度缺乏。而且,由于已有观念和习惯影响,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并没有充分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当前各大高校主要设置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而这些课程所涉及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不多。有些高校虽然还开设了相关的选修课,但因其内容不全面、设置结构不尽合理,从而导致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的不合理,以至于许多大学生只接触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皮毛,而未能认识其本质,最终的结果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十分有限。

(二)高校大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认识不足

当前,经济与信息全球化迅猛发展,社会处于多元价值的影响之下,各种思想相互交织,外来文化理念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当代大学生,随着功利性、现实性等价值观念的冲击,大学生多倾向更加实际的文化的学习,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非常有限,在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学习的时候,有一些学生仅仅是机械记忆传统文化,并没有深入认识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精神。在学校方面,迫于学生的就业压力,学校注重开设社会需求大的、对大学生就业更有帮助的课程,较少关注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学生并不能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即使选了这类课程也多是凑学分。对于中国传统的节日,部分学生并不了解其具体内涵。对于传统文化中的音乐、戏剧更是甚少了解。

(三)大学生自身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效果不佳

在高校的课程教育中,许多高校不够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大学生很少主动关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或阅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伦理道德和哲学思想了解不多,对传统文化中的戏曲、书法、中医等更是知之甚少。外来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喜欢看日本卡漫和欧美影视,对于外来的网络游戏,也有很多人沉迷其中。这些外来文化造成了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淡薄、个人主义严重、集体主义精神缺乏等心理问题,以至于不少大学毕业生在工作中,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合作精神,在待人接物上,缺乏基本的文明礼貌。另外,当代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还处于相对笼统的状态,并未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影响,自然也就不能完全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来指导自身教育实践,从而产生了一些与传统美德不相符合的现象。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当前,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必须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建设,充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未来,高校要把大学生培养成政治素质过硬、人文修养厚重、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全面人才,就必须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当作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狠抓落实。我们应该结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把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为大学生提供直接的帮助,把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一)转变观念,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文化血脉的传承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核心价值观来说,要让其牢固就要有其固有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性格气节就体现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我们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和中华民族的精神魂魄也存在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担负着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担负着培养全面人才的重任,我们要紧紧围绕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重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引导当代大学生认同本土文化、主流文化,培养其高尚的爱国情感,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提升大学生的品德修为,强化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切实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健全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机制

对学生道德、责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要建立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机制,调动高校一切积极因素,以传递正能量为核心,充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大学教育中,不仅仅要在政治理论中,而且在其他学科中也应渗透传统文化的思想。在课程设置时,要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定为高校的必修课程,贯穿于高校大学生教育的整个过程,引导学生全面、深刻、系统地认识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质,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三)营造良好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各大高校在建设校园文化的时候,可以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在校园里铭刻优秀传统文化的名言警句和诗词短句,安置古代圣贤的塑像,悬挂文化名人的画像,摆放书法石刻,甚至以古代先贤的名字来命名教学楼和学校道路,等等。在宣传方面,要多利用学校的报刊、网络和广播,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宣传,对传统文化的相关活动进行详实报道,在学校内部开辟有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专栏。建立相关社团,举办相关活动,并通过全校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的方式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组织学生观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视作品,组织传统戏曲进校园,邀请一些艺术大家来校演出,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还可以组织各种国学经典朗诵会,组织学生进行汉服展示,书画欣赏,教学生学习太极拳,当然也可以邀请研究传统文化的专家学者来校做讲座,让学生充分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深入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营造氛围,陶冶情操,使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当代大学生,提升其人文素质,塑造其健全人格。

(四)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队伍的建设

着重提高高校教师的传统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增加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量。作为高校教师,要高度认可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教师自身的文化魅力影响学生,启迪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师而言,要认真研习优秀传统文化的要义,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提高学生的为人处世的能力。辅导员身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前沿,因此应加强对高校辅导员的专门培训,提高其优秀传统文化修养,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加入到辅导员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通过辅导员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运用来教育和影响学生。

(五)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实践相融合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引导大学生的道德实践,大学生应该用实际的行动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组织大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和名人故居等、鼓励大学生自制一些历史典故的微电影、撰写古典名著的读后感等方式,让其深入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助于逐渐将严于律己、不说谎、不抄袭、不作弊、真诚对人、乐于助人的道德标准融入其学习生活的实践之中,培养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人格品质。总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是一个长期的工程,这需要高校领导转变观念,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健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机制,营造良好的氛围,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把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康的思想情操、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远大的理想抱负。

作者:薛俊武 冯艳琴 单位:运城学院 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