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权威及形成

时间:2022-06-06 03:06:37

思想政治教育权威及形成

摘要: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受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权威面临一定程度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合乎规律性、凸显现实性、提升实效性等三个维度来形成自身的权威。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权威;生成思想政治教育

作为向社会成员传递特定思想理念、政治观点和道德意识的教育实践活动,其教育功能的实现有赖于一定权威的保障和强化。从一定意义上说“权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支点”。然而在当前不断变动的社会中,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受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权威面临一定程度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受到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正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剖析原因,探寻对策,以期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权威,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

一、“权威”与“思想政治教育权威”的内涵

权威现象自古就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体现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社会秩序维系的有机环节和必要机制。”权威与人类社会相伴而生,摘要: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受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权威面临一定程度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合乎规律性、凸显现实性、提升实效性等三个维度来形成自身的权威。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权威;生成很早就进入了人们的研究视野,形成了不少有价值的思想成果。1.“权威”的内涵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A•达尔认为“当领袖的影响力披上了合法的外衣时,通常就被称为权威。那么权威就是一种特殊的影响力,即合法的影响力”。法国学者莫里斯•迪韦尔热认为“权威就是被赋予权力的人所具备的身份。或者干脆说,权威就是握有权力的人”。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经济与社会》一书中从合法性的角度对权威现象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考察,阐述了权威的三大类型,即合法型权威、传统型权威和魅力型权威。恩格斯在其著作《论权威》中,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阐述了科学的权威观。他指出:“这里所说的权威,是指把别人的意志强加于我们;另一方面,权威又是以服从为前提的。”对这些成果进行梳理,可以对权威的含义和特性作出如下概括。第一,从本质上讲,权威就是一种意志服从关系,即“人们在意志方面对具有某种威望和支配作用的力量的服从关系”。第二,从类型上看,权威可以分为三种历史形态,即合法型权威、传统型权威和魅力型权威。第三,从实施主体角度看,权威是强制性的权力与令人信服的威望的有机统一。强制性的权力能够使人们被迫服从,而令人信服的威望会使人们自愿服从。第四,从发展趋势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权威正逐渐从强制性服从走向自愿性服从。权威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生存的首要前提是解决生存问题,即进行必要的物质生产活动。由于每个人的能力、智慧不同,社会分工千差万别且单个个体力量有限,人们只有彼此协作、连结成一个群体(社会),才有可能进行必要的物质生产活动。“而要实现这种具有社会性的物质生产活动,使无数人共同合作的社会性集体生产活动能够顺利进行,权威的存在就是一种客观的需要。”因此,权威的出现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社会保持合理秩序、实现稳定与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权威,社会将无法存在和发展”。2.“思想政治教育权威”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权威就是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为了促成受教育对象形成符合教育者预期目标而具有的被教育对象服从的一种影响力。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预期效果,其所传递的思想政治理念要让受众真正接受并认同,就必然需要权威的介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权威,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权威源于“政治性”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作为党和国家传播主流价值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是“经济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早在革命战争年代,同志就曾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强调:“在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以后,全党要研究如何适应新的条件,加强党的思想工作,防止埋头经济工作、忽视思想工作的倾向。”在新时代,于2013年8月19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了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可见,不管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从未放松。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方面,得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大力支持,内含于政治权威之中,也获得了自身的权威性。思想政治教育权威本质上是一种自愿性服从。和其他的教育实践活动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直接以传递知识或培养技能为目的,而是要通过特定价值理念的传递和灌输,使受教育对象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观念、政治意识和道德品质,并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自觉遵守和强化。作为一种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教育者对所接收的思想政治知识以及思想政治理念的接受和认同程度,即取决于受教育者的主观接受愿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权威本质上应该是一种自愿性服从,即受教育者对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传递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主观认同,进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遵守。思想政治教育权威的生成,不是受教育者屈从于外在的强迫和压制,更不是暴力性的威胁和打压,而是其自身的一种理性行为,是其对教育者本人及其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内心崇尚”、“普遍认同”和“自觉授权”。

二、思想政治教育权威的挑战及其原因分析

1.从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看。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权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多元的社会环境消解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念。从思想观念上讲,由于对物质财富的过分关注,人们往往忽视了对精神领域和价值意义的思考,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价值观教育越来越被边缘化。受教育者在课堂上学到的与在社会上感受到的、网络上看到的出现了较大的反差,这种差异不断消解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信任危机,导致思想政治权威被或多或少地削弱。信息时代的来临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垄断。知识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重要来源。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方面,在解读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过程中获得了自身的权威。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各种知识和素材被公众充分交流和共享,每个人都可以轻易地获取和选择自己想要的信息,思想政治教育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垄断不复存在,这就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权威赖以存在的话语基础,影响着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权威的认同。2.从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因素看。思想政治教育权威遭受挑战,归根到底还是自身出了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现代性困境”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其自身问题是主因。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定位失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迅速,随之带来的是社会主题的几度变迁。从改革前三十年的“政治为纲”到后三十年的“经济至上”,到今天,社会主题更多地转向民生、社会、文化、环保等领域。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很好地解决社会的普遍关切,其关注点又得不到受教育者的积极响应,主题定位失当是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不感兴趣甚至内心排斥的原因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失真。这是主题定位失当后的必然结果。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用理论体系和概念建立起来的理想世界取代了受教育者现实世界,不顾受教育者的生活实践而进行理想化的教育。受教育者在接触这种教育后一旦发现它不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将会引起受教育者的失望和反感,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难以顺利进行,更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不适。思想政治教育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渐积累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其中理论灌输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一直沿用至今。但是在经济社会转型、观念急剧碰撞的当下,灌输式的说教很难再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甚至会形成适得其反的教育效果,引起受教育者的逆反和排斥。

三、思想政治教育权威生成的几点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要达成既定的教育目标,树立并维护好自身权威,需要以合乎规律性、凸显现实性、提升实效性等三个维度为支撑。1.思想政治教育要合乎规律性。合乎规律性是人类活动的本质特点和基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亦要合乎规律性。同志认为,规律就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思想政治教育要合乎规律性,就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抓住诸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即抓住事物的根本。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的层面上有不同的规律:“从宏观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从中观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其工作的规律;从微观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质的形成发展也有其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要正确揭示、掌握和运用这些规律。“揭示规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研究,“掌握规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培养,“运用规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合乎规律性的要求,就是要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实际工作上都要抓住事物的根本,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2.思想政治教育要凸显现实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作为个体的人是不可或缺的,因为人们的社会历史只是个体发展的历史。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效实现其教育功能,要让人们真心认同和接受,就必须要“接地气”,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相结合,与人们的切身利益相结合,回答人们的现实关切。马克思曾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具体到个人来说,人们关注的现实课题就是“生活”,即在真实生活中如何尽可能地获取幸福,如何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权威不足、效度缺损的现状,一定程度上与主题定位失当出现“虚置化”现象有关,即“社会主题由政治向经济及社会、文化、环境等转变时,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坚持政治性的思想理论教育;两者存在着巨大的反差。”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我国的主要矛盾,民生、经济、文化、环保等成为人们现实生活的主要内容,并逐渐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思想政治教育要出效果、聚权威,要得到受教育者的主观认同,就必须凸显现实性,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中客观存在的满足人自身发展需要的功能和价值,契合社会主题的转换,从传统意义上绝对的“政治性”回归现实生活。学习、工作、住房、升迁等都与人们的切身利益相关,都是人们的现实关注点,理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课题。3.思想政治教育要提升实效性。李普塞特曾指出:“有效性有助于支持合法性甚至创造合法性,一个具有合法性的政治系统如果长期缺乏有效性,也会出现合法性危机”。思想政治教育要获取合法性,重构自身权威,必然要在提升实效性上下功夫。提升实效性,需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一要优化外部环境。社会风气的好坏,对整个社会的认知、舆论会有非常明显的导向作用,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健康积极的社会风气会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对社会成员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良好社会风气的养成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在全社会形成价值共识;要适度拔高,鼓励先进;要明是非,辨荣辱,给社会划定一条明确的道德底线。二要转变方式方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用的是以教育者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法,重视教育者的“教”,忽视了受教育者的“学”。教育方法的转型从根本上说也是教育理念的转变,要认识到受教育者不仅仅只是被动的学习对象,而应当是自觉学习的主人,其思想也不是单纯地被给予,而是通过思辨与考量的理性方式获得。要基于“受教育者的学”来设计和采用方式方法,注重挖掘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教育者要率先垂范。伽达默尔说过:“权威依赖于承认,因而依赖于一种理性本身的行动,理性知觉到自己的局限,因而承认他人具有更好的见解”。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也来源于受教育者的承认,这种承认需要教育者除了要有充足的学识储备外,还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用自身的榜样力量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引领,做到“身教”与“言传”并举。

作者:曹顺 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