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思政教育班级文化

时间:2022-07-19 09:31:25

大学思政教育班级文化

班级是高校的基本单位,也一种社会组织,班级教学是现代社会最主要的一种教育形式。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班级具有三个组织特征:明确的组织目标,严密的组织机构和严格的组织规范。在班级组建及其以后的发展过程中,班级中独特的理念、价值观、运行方式便会逐渐地凸显出来,优秀的班集体在此过程中就会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即班级文化。

一、班级文化的内涵

(一)班级文化的概念。班级文化是组织文化的一种类型。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共有的一套意义共享的体系,它使组织独具特色,区别于其它组织。那么,班级文化是班级中所有成员的一套意义共享体系。具体来说,所谓班级文化,就是班级成员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成员所接受和认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活动准则以及其它可以教育、规范和激励成员的一套价值与制度体系。班级文化包括班级成员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班级的制度、规范和班级中物质环境的组建形式等[1]。班级文化呈现着班级成员的精神生活状态,反映着他们的生存方式。良好的班级文化可以使班级呈现出积极健康的气氛,增强学生的青春活力,丰富学生的生命内涵,在无形中培养学生做人和做事的能力。

(二)班级文化的特点。班级文化作为班级成员的思想、行为状态,其具心理学、教育学、组织行为学等方面的特点。

1.班级文化具有学习性特点。班级成员中的学生首要的角色就是“学习者”,其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包括学习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在当今社会中,学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经文学习者,他们除了要学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还要不断学习各种社会文化知识,社会文化的奠基性学习不可能在个体独处的空间中完成,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一种类社会环境。在班级文化中,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学习学校安排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和参加各类学习实践,还能在其中体会各种社会规范,体验不同人生角色,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学习性是班级文化本身具有的根本属性。

2.班级文化具有教育性特点。陶行知先生曾阐明了关于教育本质与人的社会化的意义,即“教人学做事和学做人”。教育性是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具有的基本特征。从17世纪夸美纽斯首创班级授课制以来,教育学生就是班级应有的属性。班级文化的教育性特点不仅仅表现在对学生社会化培养方面,还表现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方面。教师就是要在良好班级文化氛围中,教育学生成为一个“充分、自由、和谐发展”的人,成为马克思所要求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人。

3.班级文化具有政治性特点。在社会生活中,一个人要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念,这些都需要个人拥有一定的政治立场、政治信念、政治态度和政治水平。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就是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社会人,构建班级文化就是要使教师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在班级这个微社会组织中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通过自觉遵守班级规范,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习惯,为以后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打好坚实的基础,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首要的目的就是要教人做人,因此,政治性是班级文化建设中必须具有的属性。

4.班级文化具有准社会性特点。班级是一种微型的社会组织,是初级的社会群体,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做准备,班级文化作为社会文化微型形式,理应具有准社会的性质,学生在班集体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定位,实现人格社会化、角色个性化,使以社会未成熟者为主要成员的学生群体逐步从半自治状态走向社会自治状态。

二、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过程中构建班级文化的必要性

(一)青少年的现实状况和国际社会竞争的压力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过程中构建班级文化。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独生子女数量不断增加,家庭成员往往是两个父母和一个孩子,甚至是四个祖父母、两个父母和一个孩子的组成结构。独生子女往往依赖性会更强。2005年,“啃老族”成为一个新名词,父母在对子女的抚养过程中,“养身”胜过“养心”。最后就成了一个道德上“我唯优”、性格上“我独行”、言行上“我说算”、技能上“我没有”的“四我新人”[2]。从而不得不依赖父母,成为一个“啃老族”。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不断扩展,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不断加剧,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掉入“国际分工陷阱”的危险,严峻的现实要求作为祖国未来的青少年学生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自己的公民行为,为以后更高效地为祖国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把自己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在这个过程中,班级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班级文化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改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不良行为。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身建设要求构建班级文化。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就有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并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总结了许多很好的经验。新中国成立后,思想政治教育继续向前发展,虽然还未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但思想政治教育依然向好的方向发展,直到“”时期。“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做法严重扭曲了思想政治教育,损坏了它的名誉,以至于在后人们谈其而色变。从1984年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便不断发展壮大,2005年思想政治教育学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理论知识不断扩充,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不少新问题,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两张皮”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总体教学计划中成为“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教学内容,处于一种被动、尴尬的从属地位,导致了忽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心理素质差,意志薄弱,经不起诱惑和挫折,甚至产生轻生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先天和后天的因素都要求从各个方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班级文化建设就是其中的一项内容,良好的班级文化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好的环境保障,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丰富可以促进理论的完善,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完善学科内容。

三、冲击班级文化建设的因素

(一)班主任方面。班主任是班级文化的倡导和监控者,班主任的大力倡导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根本动力,也是班级文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必须充分发动班主任的积极性。班主任应具备一个合格教师具有的各种素质:无私奉献的师魂,诚实正直的师德,全面发展的师观,教书育人的师能,严谨求实的师风[3]。然而,现实中一些班主任的行为却违背这些要求,即使是一些表现良好的班主任也会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碰壁,最终回到传统的班级管理中,整日忙于班中具体的琐事。而那种为管而管、以压代管、管教分离的做法更是会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使班级矛盾激化,导致班级管理的失误。这样的班主任势必会对班级文化建设产生冲击作用。

(二)学生方面。学生是班级的主要成员,在班级日常的管理活动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学生吵架斗殴、转学、顶撞老师、学生家庭变故、搞恶作剧等事件,我们把这些称为班内突发事件,究其发生原因,有家庭的、社会的和个人的因素,但终究与学生本人息息相关,如学生转学问题,班级中转出一个学生,尤其是这个学生是班级中的代表人物,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班级中其他同学会有一种不适感,从而影响整个班级的文化;相反,如果班级中转来一位和这个班级文化不相符的学生,他的行为方式同样会影响班级的整体文化,甚至有些同学还会效仿他的一些不良习惯。青少年学生自身的心理矛盾是产生突发事件的关键因素。因此,班主任必须处理好班级中学生的突发事件,尽量减少突发事件对班级文化的冲击作用。

(三)班级环境方面。班级环境包括班级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良好的班级文化需要在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建立。内部环境主要有班级的规章制度,教室的物质设施,如果班级的规章制度存在不合理,不公平的条例,那么势必会对班级文化建设产生冲击作用,另外教室内的物质设施的状态也会影响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需要在干净、整洁的环境中才能建立。外部环境主要是家庭和社会的影响,这两方面的因素会对班级文化起着间接的冲击作用,因为学生不仅仅是在班级中学习和生活,他还是家庭的一员,社会的一个分子,在组织行为学中,有一种说法,“管理者不像父母,他们必须与有社会阅历的人而不是新生儿打交道,这些人已经与别人交往过。”[4]学生在进入班级之前和之后,他们都有自己已有的思想,学生在社会和家庭中的所见所闻必定会影响班级文化建设,甚至破坏班级已有的文化。

四、构建良好的班级文化的有效途径

(一)树立班内有形的角色榜样。角色榜样包括班主任和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两个方面组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首先,班主任是班级主要的领导者,他要用自己的身教和言教为自己树立威信,而不是用压制的方法来实现。《蓝色巨人:IBM的沉浮》中有这样的一段描写,郭士纳对自己的同事说:“那是我从没听过的蠢事。你是一个傻瓜。滚出我的办公室。”他因此给人们留下的名声是:脾气暴躁的管理者,不关心自己对同事的影响[5]。班主任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不失信于学生,还要尊重学生。班主任的主要工作就是“跟”与“导”,及时跟踪,了解班级工作的具体情况,使之沿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开展,充分信任,大力支持,合理授权,客观评价[6]。真正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同时,班主任要培养班中的优秀学生,让这些学生的行为成为班内其他学生效仿的楷模,在全班形成一种力争上游的良好氛围。班级文化故事突出了特殊人物的表现,使之上升为班内的英雄人物,用以达到一种特殊的象征作用,这些角色榜样体现了班集体的文化价值观,他们成为班内活生生的班级标识,通过他们的言辞和行为来表现班级热切的理想。

(二)通过授权,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建立民主型班集体。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人,就是要培养他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总是牵着他的手走路,而是还要让他独立行走,是他对自己负责,形成自己的生活态度。”[7]要让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学会创建属于自己的新生活,就不能将班级仅仅视为一个管理的场所,而是将班级看作学生精神生命成长的基地,是为了服务于学生,不仅是为了“成事”,更是为了“成人”。这就要求班主任向学生授权,充分相信学生可以自己管好自己,同时实现班内角色轮换,让学生民主地参与班级事务,让他们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互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获得更丰富的成长机会。

(三)充分利用班内亚文化组织的作用。与班内主流文化相比,部分学生组成的兴趣小组、社团,活动小组等就是班内的亚文化,如喜欢学习的同学组成的学习小组,可以充分培养班内的学习氛围;喜欢玩电脑的同学,班主任可以让他们组成一个兴趣小组,让他们来为班级设计网页展示班级精神风貌,并调动同学利用网络来学习、交流,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喜欢体育的组成一个活动小组,从而带动全班积极锻炼,还有一些喜欢美术、唱歌、舞蹈等等艺术的学生都可以组建自己的社团组织。虽然这些组织各有不同的特点,但可以从中提炼出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念,都是为了实现做事和做人的统一。只要找到了共同点,就应该在一致的领域里建立某种过程,以帮助学生同班级主流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又不会失去他们现有亚文化身份的认同,达成一致的主题把亚文化结合在一起,把其中的核心信念突出出来,形成班级共同的文化。

(四)美化教室育人环境,陶冶学生思想品德。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仅仅依靠精神层面还不足够,还要依靠教室的物质文化。西方教育家杜威认为:“要想改变一个人,必须先改变其环境,环境改变了,人也就被改变了。”我国春秋战国时荀况在《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可见环境在思想教育中是多么地重要。教室是学生在校活动时间最长的地方,教育教学的主要场所,它的教育功能现在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良好的教室环境可以起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功能,要让教室内的每一样东西都起到育人的功能。

五、结语

构建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素质,需要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建设班级文化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他可以为受教育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空间,在其中接受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在长期潜移默化中感受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等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对学生进行正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辅助渠道,要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