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和谐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

时间:2022-05-27 11:20:00

人性和谐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反映了党和国家对如何更好地实现人际关怀、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对现代人文精神的建构等现实问题的关注。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的实践活动,本质是党性和人性的有机统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塑造大学生精神成长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任务不仅仅在于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合理性和执政党的合法性,还在于塑造大学生的灵魂、提高品德、净化思想、建设精神家园。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基于人性和谐之美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研究,理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人性和谐:人性之美的和谐人

“所谓人性,顾名思义,也就是人的属性。”人性是人在与自身、社会和自然三者的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区别于动物的一般特性,是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对立统一。人性和谐是“人以实践性为基础的‘属性集’在整体上处于合理化协调的美好状态”,就是人身心系统的内部和谐、人与社会关系的外部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总和谐。首先,人性和谐之基是人与自身的内部和谐。大学生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还要有明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品性修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内心协调一致。其次,人性和谐之本为人与社会的和谐。大学生要能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把个人发展与社会的需要统一起来,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责任感,尊重宽容、求同存异、竞争合作,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友好。最后,人性和谐之美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性和谐之大学生,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具有较强的生态和环境保护意识,追求与自然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和谐共生。人性和谐之大学生,即大学生自身、社会与自然的和谐,是人性真善美统一的和谐人。当然,和谐之人的人性各面无疑是丰富多样的,甚至是剧烈矛盾和冲突的。但是,通过内部的协调,所有矛盾冲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和合共存、和衷共济,也就达到了人性和谐的状态和境界。因此,大学生人性和谐内涵看似具有一定的理想性,却不是纯粹抽象的理论问题,也并非高不可攀,实则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二、人性和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意义之本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社会、组织、群体与其成员,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思想、情感的交流互动,引导其成员吸纳、认同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促进其成员知、情、意、信、行均衡协调发展和思想品德自主建构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人的哲学,“最终指向人之存在的提升、人之本质的生成和人性的完善、人之全面而自由发展”。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人的道德品质,更应该是全面完整地培养健全的人格,塑造大学生和谐美好的人性。没有和谐的人性支撑,无论是教育目标的实现,还是教育功能的彰显,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彰显人性发展的和谐性,创新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本质要求。网络虚拟空间的影响,各种扭曲价值观的渲染,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加之大学生学习、就业、心理等方面的压力,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思想困惑,导致价值和信仰危机,大学生极端事情层出不穷。从拿硫酸伤熊的刘海洋,杀害室友的马加爵,到校园飙车撞人被拦截后叫嚣“我爸是李刚,有本事你们去告”的李启铭,再到撞人又杀人的药家鑫,更有每年上百起不止的大学生以跳楼等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当今大学生人性的激烈冲突,以至最终走向人性的决裂,引起了社会的普遍追问:大学生是怎么了,是学生的问题还是教育的差错?作为塑造大学生成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受到多方面的深层次责问。思想政治教育理应面对这些问题,创新教育内容,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大学生既是保持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的重点关注群体,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同时,作为知识业务和道德层次较高的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和谐发展对社会其他成员也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因此,培育大学生成为和谐之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把握人性和谐的现实需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其目的就是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和谐之人,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生力军。

三、培养和谐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实践路径

我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制观和道德观教育”五个方面。[6]根据当前社会发展要求和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要培养人性和谐的人,就必须关注大学生人性和谐的需要,构建大学生精神家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创新教育内容体系。

1.培养健康的个体:促进人与自身的内部和谐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其一,直面生命的死亡教育。教育学生要有正视死亡的勇气,消除死亡的负面心理影响,通过对死的思考加深对生的理解,珍惜和悦纳生命。其二,珍惜尊重生命的品格教育。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只要生命存在,一切希望也就存在,要尊重自我和他人的生命。其三,生命责任意识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自杀、杀人等行为是极端自私狭隘和不负责任的行为,帮助大学生找准人生坐标,激发生命热情,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报答父母亲人、报效祖国和人民。其四,正视生命逆境的挫折教育。教育学生认识到苦难的积极意义,努力改变人生逆境,提升战胜苦难的能力,拓宽生命情怀、丰富生命情感、提升生命境界。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教育内容。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发展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培养学生心理调适能力,教育学生学会自我辨别心理状况,正确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矫治行为偏差、预防心理障碍。同时,要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做好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例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思政部的部分教师,既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研究工作的专业教师,同时又是业务精良的心理咨询师,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两肩挑”,取得了良好效果。科学理性的幸福观教育。中学时代的马克思曾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幸福是指主体通过自己的劳动,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感受和意识到自己理想和目标的实现而收获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要把对学生幸福感的培养和创造作为人生观教育的重要内容,紧紧围绕“什么是幸福、怎样创造幸福”这一主题,使学生认识到真正的幸福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是个人享受索取与奉献创造的统一。培养大学生感悟幸福的能力,树立科学的幸福观,修德立业,创造幸福人生。

2.实现社会化:人与社会的外部和谐阶级性、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定性,任何时候不能忽视。传到主导意识形态和政治意识,引导政治行为,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和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使大学生接受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教育,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和支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掌握社会政治规范,形成良好的社会政治行为,实现政治社会化。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在大学生从“学校人”向“社会人”转变的最后阶段,要引导学生树立个人与社会相统一的理想信念,把个人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同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教育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报答父母亲人、报效祖国和奉献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人是社会关系性的存在,实现大学生的社会化,思想政治教育应开展人际关系的和谐教育。要教育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引导大学生建立平等、互助、竞争的人际关系,使之有适当的压力、充足的动力和竞争力。同时,培养大学生的人文和社会关怀,掌握一些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和艺术,理解、尊重、关爱他人,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3.感悟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总和谐“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庄子?达生》),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与自然休戚与共。然而,人类工业化进程却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造成了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树立生态保护意识,走保护生态环境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只有这样,人与自然才能形成良性互动的和谐关系。要教育学生真正理解、认同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意识。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良好风尚。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养成勤俭节约、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敬畏自然、胸怀社会,“天人合一”。

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华文化之源《周易》就曾言:“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三才之道”,将天、地、人统一起来,追求自然、社会与人的和谐共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创新教育内容体系,灌注人文精神,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焕发生命力,充盈生命感,培养具有人性和谐光辉之美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