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下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时间:2022-03-07 07:47:0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下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II的战略任务。这是中国历史、现实国情与时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高校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肩负着推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造就一大批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的青年知识精英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赋予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丰富的创新内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有效的实践途径。只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由理论的抽象转化为实践的指南,为广大学生所理解、所掌握、所信仰,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指导大学生的实践,从而达到服务社会和民众的目的。

一、理念创新:从马克思主义人本视角透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就是说,人创造了历史,但人创造历史活动的目的又是为了人自身,这是人类历史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人类神会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可见,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初就把“以人为本”作为一种本质内涵,并且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151标,看作人的自身权利的全面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就必须确立主体性理念、人文关怀理念、科学发展理念。确立马克思主义人的主体性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强调的主体是实践着的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不仅是从事精神文化产品活动的主体,也是积极的、实践的历史主体,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要求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大众的实践,同时要用大众的实践经验以及升华了的新理论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把“化”大众与“大众”化有机结合起来,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质上是人民群众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即实践活动,它始终强调和重视突出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主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弘扬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和时代精神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和造就普遍具有马克思主义坚定立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因此,对于在校同特殊环境成长起来的青年大学生而言,其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化、实践化的过程。

与此同时,大学牛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动创造的主体,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今天亿万大学生普遍认同、接受和信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才会成为一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掌握大学生,指导大学生实践,进而通过创造性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就实现了“化”大众与“大众”化的有效结合,它强大的吸引力和时代价值也才能得以体现。如此,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冲决传统T具主义的樊篱,实现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就必然成为其自觉选择和时代趋势。确立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要。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向度渗透于其整个哲学尤其是社会历史理论中,马、恩以远见卓识给人们展示了人类解放的美好前景,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南发展的条件”,131可见,对人自身的关注,对人的解放和发展的追求是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核心。

在马克思那里,人文关怀不仅具有现实关怀的根基,而且具有终极关怀的特质,因为人文关怀强调的是对现实的人现实生活的关怀,对人的本质的追求、创造和实现,也就是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重要基因和价值追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完善人的社会性教育活动,就是以现实“人”——大学生作为其出发点与落脚点,它不仅承担着引导大学生进行价值追问与价值决断的责任,还帮助他们解读人生的终极意义,实现了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高校在培养人的历史过程中,面向学生、关怀学生、带动学生,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来重塑马克思主义信仰,这是体现人文关怀精神的根本所在。因此,将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理念植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坚持以学生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维度,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时代的变化和特征,并且根据时代的发展创新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尤其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问题上,强调“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2J~.48也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被人民大众所理解和接受,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要求。中国共产党正是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的特质和精神,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深入分析和把握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将马克思经典理论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前提。因此,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然要冲破成规,实现内容、方法和形式的全面创新和大众化,并敢于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面对、接触和回答青年学生的思想困惑,着力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化”大学生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自身,即促进人的需要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是最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群体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思想中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也明显增强,在成长过程中更关注自身未来的发展诉求,渴望个性尊重、自我理解、价值关怀。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始终确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准确把握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达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本质要求。

二、内容创新:立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特色。突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中国化和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实践的真理。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的关键是改造世界。”1215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是因为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现实需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长期坚持,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所以,马克思主义才能变成中国人民大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和理想信念,也必然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信仰追求和价值标准。但是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不同程度存在对马克思主义抽象、片面、脱离实际的解读,缺乏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的生动阐释,弱化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武器对大学生思想的教育与武装,在多元思潮的影响下,势必造成大学生的信仰危机,这既违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本质,也不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和现实要求。

列宁认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14]马克思主义只有在大众化过程中不断回答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使大学生在社会主义的改革发展实践中充分体会和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才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也才能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落到实处。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创新内容,把从实践中产生并不断指导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要深入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要任务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这一体系来源于实践,用之于实践,是关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的问题,而这些内容正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一以贯之的理论主题。另一方面,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忽视了从全面性、系统性和深入性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内容,造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割裂和断层。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我国改革开放3O多年来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整合为一个统一整体,为我们清晰地展示了中国社会改革发展的历史延续性和理论创新的一脉相承性,排除了社会上众说纷纭的思想态势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不良影响,避免了教育内容的混杂和重复,保证了内容体系的科学性、连贯性、完整性和开放性,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廓清了道路,打开了通途。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大学生,并使这一理论体系在大众化的过程中进教材、进课堂,还要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头脑,成为他们精神世界的坐标和实践的指南,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科学发展观,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推进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大学生,使之在青年学生中获得广泛认同、形成普遍共识。要深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任何一个统治阶级在实现自身的阶级统治过程中,都要提出并宣传符合本阶级特色和实际的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当代中国主导性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坚定不移地宣传、普及并在全体民众中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又一重要任务和目标,对于大众中的文化知识精英,就是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培养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都赋予了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必然要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都应该为今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实践。另一方面,由于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忽视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几个组成部分之间逻辑关系的内在分析,造成大学生对价值体系的懵懂和迷惑。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立足中国特色,将这几个方面统摄为一个融会贯通的有机整体,把外来先进文化与中国的特色文化相结合,把远大政治目标与日常行为规范相融合,把时代精神与历史经验、世界眼光与民族传统相联系,构成了一个既有全球视野又有历史眼光,既立足现实又面向未来,既恪守原则又海纳百川的开放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创新性的内容,为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明确的内容要求,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行动指南,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核心内容,以培养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为重点,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基础。

三、方法创新:立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民族特色,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民族性也就是大众性,就是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符合中国人习惯的方式。鲜明的民族特色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了广泛深厚的民族情感和价值认知基础,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即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民族特色”与“高校特征”有机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最终发挥巨大的指导作用。政治教育与成才教育相结合的说理性教育方法。政治教育是成才教育的核心,是大学生健康成才的有力保证;成才教育又是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大学生必须首先确立崇高的理想志向,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必须确立成才须先成人的思想。因此,通过课堂内外的说理疏导,尤其是通过对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和政治现象的分析教育,把以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坚定政治立场为目的的政治教育建立在大学生成才教育的基础之上,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征。同时,政治教育与成才教育的结合,能够促使大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与勇于探索求实精神结合起来,在注重自身修养、道德理想与人格素质不断提升并IEI趋完美的同时,激发自己为迎接未来挑战而发奋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三贴近”的实践性教育方法。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产物,也是实践发展的坐标。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能发挥对大学生的价值理性塑造和思想教育功能,这正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要求。贴近实际,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从我国国情出发,通过分析国内外政治形势变化,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经验教训,让大学生在不断发展前进的现实社会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贴近生活,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紧紧围绕大学生的生活经历、生活现实和生活理想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正确引导大学生把对生活目标的追求与成长成才的需要融人推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时代大潮中,从而使他们确立起科学理性的生活价值观。贴近学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为要,认真分析当代青年的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充分考虑广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通过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来破解大学生的思想困惑,从而以他们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渗透性教育方法。显性教育是以课堂为主要依托,直接显露出来的、具有集中组织、目的明确、有一定强制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这种方法在以往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拓展和增强了人们的自主性,这种变化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反映得尤为明显,他们在价值选择、理论认同上更加主动和自觉,如果一味地使用显性教育方法生硬灌输,就会使他们产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逆反和排斥心理,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而隐性教育恰恰化解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这一矛盾,它具有教育者传递方式上的隐蔽性和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无意识性。通过这种方式,受教育者用一种潜藏于内心深处的摄取机制,从各科教学活动、校园物质环境、校园精神文化环境之中“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与显性教育的互补。另一方面,隐性教育对人的影响本质上也是一种价值性的影响,因为隐性教育是以一种在思想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传递某种有价值的东西,或使某种有价值的东西以一种在思想上可以接受的方式得到传递。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内化的内容本身就是价值性的东西,这样隐性教育必然就会成为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重要方式。只有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互配合、互为补充,才能共同发挥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功能。

四、形式创新:立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特色。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不仅正确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时代主题、时代潮流和时代任务,也从更深层次上揭示了时展规律,具有与时俱进的鲜明时代特色,这种时代特色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处处得到彰显。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完成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化任务,除了要有理念、内容、方法的创新,还要借助与时代同步发展的校园网络、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富于时代特征的形式实现创新。校园网络传播形式。

信息社会中,网络已经成为最强大的传播T具,也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伴侣。通过网络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快速、最便捷,也是最易被大学生所接受的方式。当前,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纷纷利用互联网展开对人才的争夺,而争夺对象就是青年一代,争夺阵地就是思想政治领域,这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在网络上弘扬主旋律,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导地位,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充分占领网络阵地,培养造就出一大批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历史任务。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要通过开设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讲坛、论坛、读书空间等形式,大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大学生在一种平等愉悦的气氛中自主接受马克思主义,进而使马克思主义在潜移默化中成为指导大学生实践的行动指南,这不仅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渗透性,也成为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式的有效补充和延伸。

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文化本身不仅蕴藏着重要的育人功能,也体现着特定社会的意识形态。校园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中的亚文化,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特殊文化,它紧跟社会主义的时代步伐,从内容到形式都彰显出校园的特色和当代大学生的现实特点,因此,能够吸引众多大学生,充分感受校园文化所带来的独特魅力。但以往的校园文化活动更多的侧重简单的娱乐性,很少去挖掘文化活动本身的深层次内涵,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了一种书本知识而远离学生生活。因此,不仅要通过各类讲坛、报告和学生社团等形式举办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校园文化活动,更重要的是靠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品位和质量,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点滴渗透,用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团结凝聚力量,使大学生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践行者,从而提高大学生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自主意识。社会实践形式。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形成的重要因素。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感知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感受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巨大威力,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劳动人民的朴实情感,深化书本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而增强信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纠正自己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偏差,在实践中锻炼提高自己,增长才智。让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和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普及化、大众化、时代化的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