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概论考核要点与重点解答

时间:2022-08-29 03:54:00

思想概论考核要点与重点解答

第一章思想的形成和历史地位

本章重要考核点

1.思想科学概念的涵义。

2.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3.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特点。

4.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5.思想科学体系的特点。

6.《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的评价。

7.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

8.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本章重点问题解答

1.思想科学概念的涵义是什么?

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就是思想的科学涵义。

2.试述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1)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是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

(2)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历史产物。

(3)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4)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人与传播,为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

(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

3.试述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一过程大体上可分为开始萌芽、初步形成、走向成熟、继续发展和曲折发展等多个阶段。

(1)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等初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标志着思想开始萌芽。

(2)在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提出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思想,标志着思想初步形成。

(3)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写了大量著作,对新民主主义理论作了系统而完整的阐述,标志着思想达到成熟。

(4)在解放战争和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思想在军事原则、战略策略和政策、国家政权理论、革命转变理论等方面,均有新的重大发展。

(5)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中,等在工作重心转移、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中国工业化道路、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执政党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观点,特别是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但晚年也有失误,思想在曲折中得到发展。

(6)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思想的基础上,发展了思想,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对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4.简述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特点。

思想在形成和发展中,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主要是:

(1)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2)思想是在同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

(3)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5.试述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1)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它在以下几个方面,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即:①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②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③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④关于政策和策略;⑤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⑥关于党的建设。

(2)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其中,实事求是是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3)思想的独创性理论和活的灵魂,构成思想的科学体系。这一体系具有科学性、独创性、完整性等特点。

6.论述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

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的历史地位和伟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

(2)思想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

(3)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

(4)思想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

(5)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

总之,思想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已经并将继续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发挥巨大而长远的理沦指导作用。

7.如何坚持和发展思想?

思想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因此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它。这个科学态度,就是坚持和发展思想。

(1)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思想的科学体系。

(2)要把晚年的错误思想与思想的科学体系严格区别开来。

(3)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思想。

8.为什么必须把思想的科学体系同晚年的错误区别开来?

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而晚年的错误思想则是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个人的思想,主要指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理论和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等“左”倾错误理论观点。这些错误理论观点严重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明显脱离了思想的科学轨道。因而,晚年的错误思想不应属于思想的范畴。

9.怎样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都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认识成果。虽然,它们创立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于不同的时代,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尽相同,但从本质上来看,它们是一脉相承的,是统一的科学体系。

第一,在基本立场上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原则立场,就是集中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二,在基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

第三,在思想方法上是一致的。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思想方法。这既是马列主义、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总之,在当代中国,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

10.简述一生所做的两件大事。

(1)的一生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发展做了许多事。他的前半生探索中国民主革命道路,在领导党和各族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统治的斗争中,敢于和能够抵制党内的教条主义以及从国际来的错误影响,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找到并坚持唯一能使中国革命胜利的新道路,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达到了完全的胜利,这是一件大事。

(2)的后半生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所采取的方针和政策是具有符合中国国情的特色的,但就所要达到的目标和结构模式来说,从根本上说是照搬苏联模式的。在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标志着试图摆脱苏联模式,克服学习苏联中的教条主义,开始从中国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把握社会主义本质,形成适合自己情况的社会主义观念,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种探索后来走人歧途,造成了“”这样的严重错误,没有能够达到应该达到的目的。但是是这种探索的开创者。正是因为有这种探索,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既纠正了晚年的错误,又继承了的正确的基本思想,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是又一件大事。

11.试述20世纪为振兴中华,领导中华民族奋起斗争的三个领袖人物及其历史作用。

(1)20世纪是中华民族历史发生伟大转变的世纪。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邓小平。

(2)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孙中山是在中华民族衰落到谷底的19世纪末走上中国的政治舞台的。1894年,孙中山建立兴中会,发出“振兴中华”的号召,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孙中山的伟业:一是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这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个伟大的历史变革,二是指出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推动了国共合作反对北洋军阀的革命斗争。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革命民主派的旗帜。

(3)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在辛亥革命十年之后,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者之一,走上中国政治舞台的。把马列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寻找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所作的创造性势力,直到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才被承认,以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逐步形成,走向成熟。在以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是继辛亥革命以后20世纪中国的又一次更伟大的历史变革。因而成为全中国人民公认的领袖,思想成为全中国人民共同的指导思想。建国以后又取得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胜利,新中国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然而,后来又经历了严重的曲折和失误,造成了对的历史地位和思想认识上的极度混乱和困惑。

(4)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邓小平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走到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心位置上来的。邓小平把握开创新局面的关键,重新确立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正确总结的思想同晚年的错误区别开来,并领导和主持制定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从而肯定了的历史地位和思想。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了新的更伟大的革命。在建国以来革命和建设成就的基础上,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5)在孙中山、、邓小平三位领袖人物的领导下,20世纪成为中华民族奋起斗争、走向振兴的世纪。

第二章近代中国社会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本章重要考核点

1.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4.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

5.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原因。

6.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7.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和思想演变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8.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领导、动力、性质和前途。

11.中共二大的民主革命纲领。

1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本章重点问题解答

1.简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

(1)第一次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起点。

(2)1856年开始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加快了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演变。

(3)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一步加深。

(4)1900年的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次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形成。

2.试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互相勾结,成为帝国主义奴役近代中国的社会基础。

第三,外国列强的入侵,使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了,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但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着明显的优势。

第四,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颇大的作用: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本国官僚买办资本势力和封建势力的夹缝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经济地位脆弱,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第五,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实行分裂、剥削政策,又由于小农经济的广泛存在,加上中国地域广大,造成中国实际上长期不统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第六,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广大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人民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上所少见的。

3.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具备了各方面的条件: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

(2)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3)经过,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成长起来,他们开始到工人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共产主义小组,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外部条件主要是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从各个方面给予帮助,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因此,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和思想演变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4.简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5.简述中共二大的民主革命纲领。

(1)1922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二大,初步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指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民主主义革命运动是极有意义的”。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但在现阶段的革命纲领;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使之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不可超越的一个阶段。

(2)中共二大在全国人民面前破天荒地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解决了八十多年没有弄清楚的革命对象问题,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同时也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上迈出了可贵的第一步。

6.试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集中表述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①分清敌友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②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③封建主义是中国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④官僚资本主义也是革命的对象之一。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①无产阶级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②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①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员可靠的同盟军;②城市小资产阶级是可靠的同盟者;③民族资产阶级也是革命的动力之一。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不是一般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它与社会主义相联系,其前途是社会主义。

7.怎样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39年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现时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已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这种本命已经过时了,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我们称这种革命为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这是因为: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领导阶级不同。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第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第四,新民主主义革命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8.试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及中国共产党在这方面的历史教训。

(1)新民主主义革命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2)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走: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

(3)关于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党内曾流行过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二是王明的“毕其功于一役”。这两种观点都违背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

(4)中国革命两步走的思想,正是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学说。

9.试述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

(1)在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同时,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作为贯彻执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具体目标和要求。

(2)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在中国建立一个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3)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宋、孔、陈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4)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5)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具体化,是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基本轮廓。将引导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最经走向社会主义。

第三章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本章重要考核点

1.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2.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3.八七会议的历史功绩。

4.《反对本本主义》的基本内容。

5.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6.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7.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8.中国革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9.人民军队的建设和人民战争路线。

10.解放战争初期,人民解放军打败进攻的军事原则。

11.“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本章重点问题解答

1.简述“八七会议”的历史功绩。

(1)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会议坚决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主要任务。八七会议为党指明了革命斗争新的出路。

(2)八七会议是一个转折点,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但由于受到共产国际及党内“左”倾思想的影响,当时中央即开始出现了“左”的倾向,其继续发展给中国革命造成很大的危害。

2.为什么说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1)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分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强调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2)从中国反动统治阶级的残酷性出发,面对庞大的反革命武装,强调中国革命只能是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是革命的特点和优点。

(3)还进一步分析了敌我力量对比,帝国主义和国内各派军阀之间的矛盾、国内反动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规定了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将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

3.为什么说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1)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中国革命的最广大的动力,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2)农民——这是中国军队的来源。不同时期的中国人民的武装力量——红军、八路军和新四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绝大部分是穿着军装的农民。

(3)中国革命进行长期的武装斗争。主要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农民游击战争。

4.简述中国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1)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良好的群众基础。

(3)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

(4)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5)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5.试述中国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客和伟大意义。

(1)革命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国民革命失败后,在革命实践中冲破了教条主义“城市中心”的模式,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决定放弃进攻城市、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是从进攻大城市转向农村的新起点。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中,系统地论证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928年到1930年,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井冈山的斗争》、《反对本本主义》等著作,基本上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指出,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农村为工作重心,以根据地为依托,以政权为杠杆,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从1936年到1939年,发表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新阶段》、《战争和战略问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等文章,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发展成为完备的理论形态,成为全党的共识。

到1949年解放战争的胜利,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彻底实现,说明这一理论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具有伟大而深远的意义:

①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是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

②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是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③这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进行革命夺取政权树立了榜样。

④这条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及其实现,自始至终贯穿的基本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对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迪意义。

6.为什么说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中,阐明了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1)分析了中国农民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指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

(2)农民是中国的基本群众,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3)强调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在推翻反动政权,建立人民革命政权中的重大作用。

7.简述土地革命的路线、方针、政策。

(1)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线和土地分配办法:依靠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以乡为单位,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2)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3)解放战争时期,强调中必须注意两个基本原则:必须满足贫雇农的要求;必须坚定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

后来,又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4)解放初期,根据全国解放后的新情况,将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

8.人民军队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无产阶级的军队,必须服从无产阶级的意志。

(2)只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才能使军队不断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保持无产阶级革命性。

(3)只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才能使军队忠实地贯彻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首先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我军的指导思想,教育全军,保证党在思想上的领导。其次,依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的正确,以及强有力的政治工作,保证党在政治上的领导。第三,在军队中建立和健全各级党的组织,把支部建在连上,班排建立小组,保证党在组织上领导。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并实现党指挥枪。

9.简述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

(1)官兵一致的原则。

(2)军民一致的原则。

(3)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的原则。

10.简述人民军队的战略战术。

(1)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方针。

(2)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3)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方法。

(4)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的思想。

第四章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策略思想

本章重要考核点

1.建立广泛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2.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

3.各个历史阶段革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任务。

4.坚持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和原则。

5.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6.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与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必要性。

7.人民政协是中国统一战线的最好组织形式。

8.中国共产党与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本章重点问题解答

1.试述建立广泛的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特殊重要性。

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中国无产阶级人数较少,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中国的无产阶级能否领导革命到达胜利,关键在于能否团结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能否处理好同民族资产阶级等中间阶级、阶层的关系,并在一定的形式下同他们建立并保持革命的统一战线。

(2)建立广泛统一战线的现实可能性。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矛盾极其尖锐复杂,广大人民群众长期处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势力压迫的深重灾难之中。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占了全国人口的多数,革命要求强烈,是统一战线的主要力量;民族资产阶级能够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但又缺乏革命的彻底性,是统一战线中的中间派;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中某一个集团在某些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也可能成为统一战线中的暂时的同盟者。

因此,在中国革命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

2.试述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1)国民革命联合战线。1924年1月,改组后的国民党开始转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在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内部,由于共产党犯了右的错误,放弃无产阶级领导权,导致了统一战线的破裂和国民革命的失败。

(2)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基本上是由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联合起来,以反对封建压迫和国民党新军阀统治为主要目标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1935年以后,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正式确定,促成了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转变。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9月,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共产党制定和执行了一整套正确的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坚持了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壮大,是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

(4)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为了打败,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起了包括全体中国人民在内的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这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最基本的政治条件。

3.简述坚持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原则。

(1)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的原则。

(2)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利用矛盾、团结多数的原则。

(3)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4.简速统一战线的主要经验。

(1)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

(2)工农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

(3)在同资产阶级联盟中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5.为什么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领导权问题,是革命统一战线的最根本的问题。统一战线必须由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领导。

首先,这是由中国革命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之后的中国革命,是新的、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和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上述革命所需要的,自然只能是无产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统一战线。

其次,是由中国无产阶级的优点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所决定的。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近现代社会中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前途的阶级,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就决定了中国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把全体劳动者和一切爱国者团结在自己周围,组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为实现革命的纲领和任务而奋斗。

第三,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发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革命和中国统一战线的倡导者、组织者和领导者的地位。

实现无产阶级对统一战线领导权的基本条件是:①制定正确的政治纲领,作为一致行动的具体目标;②对同盟者进行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斗争水平;③率领同盟者进行坚决的对敌斗争并取得胜利;④照顾同盟者的利益,至少不损害其利益;⑤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6.为什么说工农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

工农联盟在统一战线中的重要地位,是由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的。

(1)中国是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

(2)农民阶级具有迫切的革命要求,“是最大的革命民主派”;

(3)民主革命的主要内容是土地革命,农民无疑是主力军;

(4)民主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没有农民的支持和参加,革命战争就无法进行。

巩固和加强工农联盟的主要条件,一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二是对农民进行教育引导。

7.阐述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与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必要性。(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应如何处理与资产阶级的关系?)

(1)正确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又联合又斗争的关系,对中国革命统一战线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如果党不在一定时期中同资产阶级联合,党就不能前进,革命就不能发展;如果党不在联合资产阶级时又同它进行坚决的、严肃的“和平”斗争,党就会瓦解,革命就会失败;如果党在被迫同资产阶级,主要是大资产阶级分裂时,不进行坚决的、严肃的武装斗争,党也会瓦解,革命也会失败。总之,党的正确方针,既不是一切联合否认斗争,又不是一切斗争否认联合,而是综合联合和斗争两方面的政策。

(2)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同他们结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同时,对他们的动摇性和不彻底性保持警惕,并进行必要的斗争。在一部分大资产阶级推行两面政策时,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也应与其建立一定程度上的暂时的联盟,同时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对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顽固势力作斗争时,必须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原则。

8.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必须与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1)“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首倡、中国共产党确定的处理与派关系的基本方针,是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一项重要政策。

(2)中国共产党认为:①凡属一切确实致力于团结人民从事社会主义事业的、得到人民信任的党派,都应对其采取长期共存的方针;②共产党在加强自我批评和依靠群众监督来改正缺点错误的同时,也应善于从派的监督批评中得到帮助,这就必须实行互相监督。

(3)“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既是中国共产党同派长期合作历史经验的生动概括和总结,又是党与派团结合作共事的一贯方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合乎逻辑的发展。

9.简述人民政协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织形式。这是一个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派、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国内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等代表参加的广泛的统一战线组织。

(2)人民政协作为包括全国各民族、阶级、阶层、党派、团体的统一战线的最高组织形式,其主要特点是:首先,广泛的代表性。其次,存在时间的长期性。

(3)正是因为人民政协具有上述广泛的代表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所以它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有着独特的地位,这就是最广泛地联系、团结各方面人士,进行政治协商,实行民主监督,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的贯彻执行,发挥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第五章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与人民民主政治建设

本章重要考核点

1.抗战胜利后国内各主要政治派别的建国主张。

2.的《论人民民主专政》。

3.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内容。

4.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特点。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点。

6.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

7.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8.阐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和任务。

本章重点问题解答

1.简述抗战胜利后各主要政治派别的建国主张。

(1)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卖国的方针,要在战后恢复其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独裁统治。

(2)共产党坚持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主张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3)中间党派提出“民主统一和平建国”的口号,希望实现其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

2.简述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形成的标志。

(1)1949年6月,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在这篇文章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家学说,总结了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阐明了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历史必然性,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一系列根本问题。

(2)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致。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

(3)这篇著名文章的发表,标志寿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已经完全形成。

3.阐述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是,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产物。

(1)人民民主专政是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革命经验的基本总结。

(2)一方面,中国特殊的国情和革命的历史决定了革命胜利后,必须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一切爱国人士在内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型国家政权。

(3)另一方面,近代以来,中国资产阶级一再发动的改良运动、革命运动和第三条道路运动屡遭失败,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革命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4.阐述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和专政的辨证统一。

人民民主专政作为一种国家制度,是民主和专政的辩证统一。民主和专政这二者是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紧密结合而不可分割的。

首先,民主与专政有各自不同的对象和方法,二者是不能混淆的。民主的对象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而专政的对象只是占人口极少的被推翻的反动阶级。人民民主专政有两种方法,对敌人来说,是专政的方法、强迫的方法;对人民来说,是用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即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其次,民主和专政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对人民实行民主是对敌人实行专政的需要,对敌人实行专政也是对人民实行民主的需要。

第三,历史经验证明,离开了人民民主,就不能巩固对敌人的专政;离开了对敌人的专政,就保证不了人民民主。二者决不能割裂或有所偏废,更不应互相排斥和互相代替,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民主和专政的统一。

5.怎样理解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国情出发,创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具有中国的特色。其主要特点是:

(1)它衔接两个革命阶段。

(2)它扩大人民民主范围。

(3)它概念表述准确表明。

总之,它不仅更直接、更清楚地表述了我们国家的阶级状况和民主性质,而且它容易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并理解我们国家的政权的性质、内容和职能,有利于在实际工作中防止误解和片面性,比无产阶级专政这一提法更符合中国的实际。

6.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包含哪些主要内容?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点是什么?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总结长期革命政权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权组织形式和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和优点。

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体现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能够充分发扬最广泛的人民民主,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既保证国家权力的统一,又使国家机关分工合作,密切配合,既能保证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又能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实现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途径和形式。

第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采取协商和表决结合的原则,有利于保证国家重大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有利于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8.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是什么?

(1)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

(2)有利于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3)有利于维护社会的长期稳定。

(4)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有利于“一国两制”的进展,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

9.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何在?

(1)有助于少数民族在与汉族形成平等的民族关系的基础上,实现当家作主。

(2)有助于民族自治地方调动本民族的积极性,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国家可以通过宏观调控,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实现国家富强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第六章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本章重要考核点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2.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创造了条件。

3.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4.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是历史的必然。

5.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6.对个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7.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8.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及其伟大意义。

本章重点问题解答

1.简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并逐步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过渡性质的社会。(2)特点:①在经济上实行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②在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③在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2.简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其基本内容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3.为什么说中国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是和中共中央根据列宁关于过渡时期的学说,借鉴苏联的经验,在认真总结新中国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符合中国客现实际,反映了中国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

(1)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迫切需要。

(3)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

总之,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是具有现实依据的,是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的,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4.简述关于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理论。

(1)提出了“先集体化,后机械化”的观点,阐述了在中国先实现农业合作化的必要性。

(2)分析了实现农业合作化的条件和可能性。

(3)提出了农业合作化的步骤、方针、政策和具体措施。

5.试述农业合作化的成功经验及其重要意义。

(1)成功经验主要有:

①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及时地领导农民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②根据我国农业的特点和农民习惯,采取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合作社等由低级到高级的步骤和形式,逐步引导农民走上集体化的道路。

③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和自愿互利的原则,贯彻了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的阶级路线。

(2)重要意义:

农业合作化的实现,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国家工业化积累了资金,推动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6.简述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成功经验。

(1)党和政府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在具体改造过程中从供销合作社入手,逐步发展到生产合作社的道路。

(2)采取耐心的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和国家援助的办法,提高手工业者的社会主义觉悟,引导他们在自愿的基础上联合起来。

(3)规定手工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方针是为农业生产服务,为群众生活服务,为出口贸易服务,特别强调为农业生产服务。

7.试述我国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政策的可能性。

(1)马克思、思格斯、列宁关于和平赎买的设想,为中国共产党通过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把资本家私有制逐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2)中国是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全国解放后,让资本主义工商业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存在和发展,是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此外,新中国建立初期,资本主义企业还可以维持和吸收一部分职工就业,对解决社会劳动就业也有很大好处。同时,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有长期合作的联盟。

(3)但是,因为追求利润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民族资本主义也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作用。

(4)中国共产党为此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采取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对资方人员采取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

(5)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通过和平赎买的办法,逐步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资产阶级的和平改造。

8.试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教训和历史意义。

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之所以能进行得比较顺利,主要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赎买之路。总结历史,可以得出以下经验:

第一,严格区分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对民族资本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实行和平赎买。

第二,创造了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注意把对企业的改造同对资本家的改造结合起来,逐步把资本家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但是,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和偏差,这主要是在后期要求过急,速度过快,工作过粗,把大量的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和小业主错定为资本家,混淆了劳动者与剥削者的界限;合营后改组、合并过急,使产品单调,质量下降,商业网点撤消过多,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对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安排也有不当之处,使他们不能发挥所长为社会主义服务。

伟大的历史意义:①标志着我国已基本上消灭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资产阶级,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②实现了马克思、思格斯、列宁提出但没有做到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

9.试述一五计划的主要经验教训。

(1)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下,必须加强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的发展,对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贯彻量力而行的原则,实事求是,稳步前进,既反保守又反冒进,保持工农业发展的综合平衡。要加强调查研究,反对主观主义,使经济建设的计划建立在积极可靠的基础上。

(3)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关系,贯彻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原则,照顾到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要充分地调动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在搞好综合平衡条件下,要保证重点建设,以重点为中心,带动和促进整个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5)增加生产,厉行节约,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是办好社会主义企业的重要办法和经验。

10.简述社会改造胜利完成的深远历史意义。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党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关于对资产阶级和平赎买的设想。

第七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本章重要考核点

1.1956年4月,发表《论十大关系》。

2.1957年2月,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3.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过程。

4.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方针。

5.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依据。

6.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成果。

7.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意义。

8.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局限。

本章重点问题解答

1.拭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过程。

(1)1955年底,在中国共产党内率先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2)1956年4月,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正式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3)1956年9月的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的根本任务,并制定了党在经济、政治、组织等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4)1957年2月,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5)随着党在指导思想上“左”倾错误的日趋严重,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走上歧途,导致“”的发动,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严重曲折。

2.简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方针和理论依据。

(1)基本方针:

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②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立足点。

(2)理论依据:

①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

②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社会矛盾学说。

3.简述《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

(1)1956年4月,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正式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2)在这篇讲话中,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总结了我国的经验,论述了正确处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3)《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想,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学习别国长处,借鉴别国经验,走自己的路,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4.简述《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主要内容。

(1)1957年2月,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重要讲话,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取得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2)讲话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之间存在着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一般不表现为对抗的性质,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不断得到解决。

(3)讲话提出了两类社会矛盾的思想,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社会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前者需要用专政的方法,后者只能用民主的方法。讲话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针。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4)这些理论和政策的提出,是中共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成果,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5.以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1)经济建设方针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

①关于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②关于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③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考;④关于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的思考。

(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

①关于扩大民主,反对官僚主义的思想;②关于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中国法制的思想;③关于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判断言论和行动是非的标准。

(3)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方针、原则

①关于“向科学进军”;②关于教育方针;③关于知识分子工作;④关于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6.试述邓小平理论与建国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1)以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早在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际,就已经觉察到按照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的弊端和不足。以《论十大关系》为标志,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进行了长期、曲折的探索,其间既有成功的经验,更有失败的教训,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思想财富。

(2)邓小平在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对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没有采取简单肯定或者简单否定的态度,而是进行了科学的总结、辩证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开拓和创新。具体来说:

第一,继承了的正确思想,使之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直接思想来源或者重要组成部分。如中国走工业化道路的思想,正确处理农轻重三者关系的思想,调动中央和地方两种积极性的思想,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思想等。

第二,纠正了的错误观点,特别是全面纠正了“”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错误。制订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这种纠正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契机。

第三,在继承和纠正的基础上,进行了开拓和创新。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过程中的合理部分、精辟思想和正确设想,受到它在广度、深度、确定程度和完备程度的历史局限性,并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实践有了新的发展。二是根据国内外的新情况,在解决新问题中有新的开拓和创新。立足全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充满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新思想、新观点,充满了理论上的创造性,如,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关于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关于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关于台阶式发展战略,关于中国要警惕右倾主要是防止“左”等理论观点,这些都是邓小平理论的新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7.试述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重大意义和历史局限。

(1)这一探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摆脱苏联模式,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这一探索中形成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第三,这一探索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形成的邓小平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材料,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这种探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历史局限。

第一,这一探索从总体上说,还没有摆脱苏联模式。

第二,探索中所取得的一些正确的理论成果,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在实践中坚持下去,有的还出现了严重背离。

第三,这一探索中存在着的错误倾向逐步发展,最后导致“”这样长时间的全局性的“左”倾错误的发生。

第八章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理论

本章重要考核点

1.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2.中国共产党进行自身建设的有利条件和特殊困难。

3.党的自身建设理论的基本内容。

4.等关于在执政条件下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若干思想。

本章重点问题解答

l.怎样认识中国共产党进行自身建设的有利条件和特殊困难?

(1)中国共产党进行自身建设的有利条件主要是:

第一,党的建设有一个好的思想基础。

第二,党的建设有一个好的阶级基础。

第三,党的建设有一个完整的建党学说。

(2)中国共产党进行自身建设的特殊困难主要是:

第一,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比较严重。

第二,党的理论准备不足。

第三,封建主义的影响比较严重。

2.怎样认识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

第一,党的思想建设是党的各方面建设的基础。

第二,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要帮助党员不仅在组织上入党,而且更要在思想上入党,以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

第三,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原则,是把坚持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作为中心环节。

第四,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教育。二是进行党的基本知识的教育。

第五,加强党员的党德修养,是搞好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途径。

第六,整风运动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好形式。

3.等关于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第一,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用无产阶级世界观武装全党。

第二,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的优良作风。

第三,接受党内和党外的双重监督。

第四,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严格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

第五,努力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