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提升

时间:2022-04-24 03:48:49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提升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不仅要深入研究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要深入研究如何让大学生认同并践行马克思主义。为此,要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内外力量,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

提升党的报告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①这一新部署,要求高校不仅要深入研究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要深入研究如何让大学生认同并践行马克思主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应发挥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大格局”。

一、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载体,其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将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的发挥。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从“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原则性问题出发,服从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保持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不断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第一,规范课程内容体系。要注重小学、中学到大学三个阶段教学内容的前后衔接,避免教材内容的重复。这就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融入教材体系和课堂教学中,突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和时代性。第二,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是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情,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解和认同的重要教学方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探索和完善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校外红色教育基地、“三下乡”和红色主题文艺汇演等实践教学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感受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乐趣和意义的同时,体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进而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坚定对它的信仰。同时,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运用微信和微博等微载体,积极探索网络信息技术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结合方式,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微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官微”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相关人物故事,也可以结合新时代信息传播特色,通过微视频大赛等开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新形式。

二、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

教育环境对受教育者的认知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意识形态不可避免地与个人去观察世界时对公正所持的道德、伦理、评价相互交织在一起。当人们的经验与其思想不相符时,他们就会改变其意识形态观点。”②新时代背景下,多元、多变、多样思想文化影响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的效果。为此,要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第一,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好”与“快”的关系,避免贫富差距拉大的现象,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大力惩治腐败,对党员干部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和廉洁奉公教育,净化社会风气,提高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同时,要正确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现存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增强他们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信心。第二,美化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具有隐性教育功能。“良好的校园环境,会把不同的社会心理因素注入到每个受教育者的心理结构中,使其积淀为深层的心理基础。这种不自觉的心理表象将有效地引导、规范、激励受教育者的行为,以其独特的育人方式在学生成长中发挥着隐性课程功能。”③高校要加强校风、学风、教风建设,整合开发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教学扩展到课外,覆盖到平时。开展校园宣传栏、校园广播和学术沙龙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营造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良好氛围,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引导他们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者和接班人。第三,优化课堂微环境。课堂环境包含“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质量和效果,并存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物理的、社会的及心理因素的总和。”④课堂微环境的优化不仅要控制好课堂上课人数,提高师生匹配率,而且要在教学方式上,更多采用启发式、参与式和平等对话型教学,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否“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直接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的发挥。第一,要严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准入机制。按照坚持正确方向、师德高尚、业务熟练的原则规范教师队伍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完备的知识体系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只有理论水平高,富有学识魅力的教师,其授课才有吸引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自觉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专业教学技能,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引导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第二,建设专兼结合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专兼结合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队伍,是高校教学改革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提升的现实需求。辅导员、学校各级领导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的提升上具有优势。辅导员在与大学生的交往中,更多地了解大学生们的所思所想,有很多共同的话题,被大学生们视为朋友,会向其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这对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学校各级领导在大学生心目中往往属于“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神秘人物,有一定的距离感。但如果学校各级领导走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与大学生们面对面地交流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用他们的人生阅历和体会引导学生,则不仅能拉近师生的距离,更能有效地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第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训。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虽已取得很大进展,但仍存在渠道不够畅通、效果仍不够理想的问题。为此,需建立健全统筹规划、保障有力的培训体系,加大时间投入和经费投入,扩大师资培训覆盖面,通过骨干研修、国外研修等多种途径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确保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与时俱进。

四、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内外力量

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合力尚未完善,这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的提升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高校要积极整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课堂内外力量,探索学校、社会和家庭联动机制,形成强大合力。第一,整合校内的课堂外力量。高校所有教职员工都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都应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学校要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经费投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待遇,提供形成合力的条件保障。第二,整合社会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资源。社会各界要从政策制定、人才使用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积极配合和满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免费对大学生开放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博物馆、新农村示范基地等,丰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教学的素材。培养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最终实现知行合一。第三,探索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联动机制。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建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环境的综合影响。国家要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支持高校与政府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的提升提供鲜活的事例与教材。要积极探索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联动机制,发挥各自的优势和力量,建立三方联合教育模式。五、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评价体系2015年7月,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指出:“坚持管理与激励并重,建设导向明确、系统完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评价体系。”⑤这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效果评价指明了方向。第一,实现管理与激励并重。学校要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聘请督学深入课堂,帮助经验不足的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同行教师要轮流听课,互测互评,以便发现教学盲点,有针对性地处理教学重难点。评价体系的激励,有助于规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并能有效地激发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动力,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把精力投入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中,进而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功能。第二,构建导向明确的综合考核体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应充分考虑课程目标、特性和学生需要,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学生考评要将学生德育和文体等表现综合纳入考核范围。结合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态度,对时事政治的关注程度和立场观点进行考评。教师考评要将教师的教学言行、政治立场和道德水平等情况纳入测评体系,做到专人专档,测评结果要及时反馈给教师,并有针对地提出建议,帮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升政治水平。

作者:邹庆华 邹晓华 岳思霖 单位:佳木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