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发展理念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探讨

时间:2022-06-14 09:46:23

五大发展理念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探讨

摘要:五大发展理念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重大创新,是我们党对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成果。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发展观,有以下基本观点。

1.社会发展是社会有机体的矛盾运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由矛盾构成的复杂矛盾体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是围绕社会基本矛盾展开并以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为目标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间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这两对矛盾运动不断推动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2.社会发展是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认为,人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但这种认识和利用是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的。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发挥,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因此,既要反对藐视规律的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又要反对在规律面前无所作为。

3.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同自然界一样,也是有规律的发展过程,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人类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最后征服了自然,但是因为改造自然的力度不断加强,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了生态危机,从根本上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人类社会应该在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实现发展,以破环和牺牲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既破环了人的生存环境,又污染了人的身心,最终会葬送发展的成果。

4.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人的个性、能力和知识的协调发展,也是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精神素质的共同提高,同时还是人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和其他社会权利的充分实现。总之,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启示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推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有问题意识,在确定发展理念时要遵循发展规律,在制定发展目标时要做到人民至上。

二、五大发展理念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一脉相承

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对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成果,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

1.五大发展理念蕴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品格

五大发展理念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之初,面对中国贫穷落后状况,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987年,十三大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写进了党的政治路线;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时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强调发展的重要性;面对新世纪国际国内形势变化,2002年,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将发展的问题与党的性质、党的执政使命、党的执政资格联系起来,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对“发展是硬道理”思想的坚持与发展;2003年,同志在江西考察工作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表明我们党对发展的认识提升到新水平;2012年,党的十八大将“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拓展为“五位一体”,构筑起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发展的大格局,在此基础上,十八届五中全会科学回答了如何实现发展动力转换、如何解决发展矛盾、如何保护发展环境、如何拓展发展空间、如何分配发展成果等问题,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表明理论创新从战略层面、思想层面跃升到理念层面。

2.五大发展理念贯穿着鲜明的问题导向

针对我国发展矛盾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带有鲜明的问题导向。首先,创新针对发展动力不足问题。从现实选择看,中国迫切需要创新。“三无”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折射出我国的机制缺陷;长期经历了粗放式的发展,留下了粗放的惯性和代价,要完善机制、摆脱惯性、清理代价,只能是一道单项选择题,答案唯有创新。从纵向考量看,唯有创新才能持续发展。唐代的贞观之治,经济总量占全球40%以上的宋朝,都是创新的带来的结果;世界经济的几次革命,看似是航海、内燃机、信息的突破,实质是观念、制度的变革。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当代中国的核心选择。其次,协调针对发展不平衡问题。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环境复杂,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民族差别以及这些差别的叠加效应,使得各种情况千差万别、极其复杂。如何避免部分地区和人口在总量发展中“被平均”进入全面小康;如何解决市场要素向发达地区进一步集中、使欠发达地区边缘化;如何杜绝曾经粗放发展的老路,加快各区域的协调发展与转型,都关系到能否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关系到长治久安的大局,只有经济社会各方面协调一致、相得益彰,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良方。再次,绿色针对人与自然不和谐问题。以往我们拼资源的发展,带来了两方面的“负”效应:一方面,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浪费严重。据统计,我国的一吨标准煤只生产1.4万美元GDP,而美国能生产3.5万美元GDP,日本则是5万美元GDP,我国每万元GDP的用水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另一方面,环境代价太高。就水环境而言,从城市到乡村,水质从Ⅰ类、Ⅱ类,退到Ⅳ类、劣Ⅴ类,“跳进河里能洗澡”的时代,只能是老一辈人儿时的记忆,“美丽中国”已难以承受环境破坏的严重后果。第四,开放针对发展内外联动问题。从世界近代史来看,世界全球化到目前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一次就是全球化1.0时代,也就是大航海时代,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第二次是全球化2.0时代,也叫英国、英镑时代,经济全球化迅速推进;第三次是全球化3.0时代,就是美国和美元时代,全球化进一步的深化与完善。缘于互联网等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延伸,现在有的学者提出了全球化4.0版本,在这个版本当中,世界竞争将更加激烈,开放不仅是发展的路径、竞争的内涵,更是在世界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方式。面对这种形势,只有顺势而为、坚持开放,别无他途、别无选择。最后,共享针对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是我国改善民生力度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但贫困人口规模还很庞大,全国还有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看病难、上学难、养老难等矛盾问题仍然突出;2015年,基尼系数为0.462,仍然超过了警戒线,在逼近危机线。如果忽视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真实的幸福感、获得感,就会透支社会发展潜力,发展就难以持续,如果不坚持共享发展,就可能会陷入发展误区甚至南辕北辙。

3.五大发展理念体现出对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

五大发展理念是科学认识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等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首先,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一般而言,经济发展初级阶段,主要依靠人以外的“物”来推进经济增长,但到发展后期,这种路径和模式的代价会越来越大,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小,发展道路会越走越窄,最终必然要走向依靠“人”来推动发展。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动力转换过程中,要做到“换挡”不失速,必须需要新的引擎,就必须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在国际竞争中拔得头筹,就必须让创新居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除此之外,一个社会的发展,既要注重发展活力,也要注重发展各个方面的平衡与和谐,这样才能持续健康发展。一个社会如果缺乏活力,好比一台没有马达的机器;如果失去平衡,就好比一匹脱缰的野马,发展必须全国一盘棋,善于“弹钢琴”,才能避免发展不平衡,增强发展整体性。其次,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在温饱之后的升级时代,还以环境为代价是不文明的,更是不理性的。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突出矛盾或者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解决吃饱饭问题,是解决肚子问题,所以把加快发展、增加产出、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作为头等重要的问题,对环境问题有所忽略。但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们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了,如果仍然还采取过去那种方式,不顾忌生态环境来搞一些所谓的经济建设,那就是得不偿失。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最后,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目前,在全球5313种商品中,我国有1600种商品产量全球第一,超过了第二至第五名国家商品的总和,说明我国通过开放已经由世界的边缘步入世界的中心,已经站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心,这是大势所趋,也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经济发展和公平正义并不划等号,共享就是要满足人民期待,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与社会主义本质相一致。当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时,就会在拥有获得感的同时,转化为强大的发展动力。

4.五大发展理念彰显着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人民至上”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从“五大发展理念”原则来看,始终坚持的是人民主体地位,围绕的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归根到底是为了给人民群众创造更有质量的生活,让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民群众发展保持同步,让社会朝着共同富裕方向前进,就是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三、五大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重大创新

五大发展理念是对以往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又一次重大创新。

1.五大发展理念丰富了发展内涵

五大发展理念以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为理论基础,紧密联系当代社会发展实践予以丰富。创新发展不仅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而且要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协调发展要“软实力”和“硬实力”相协调;绿色发展要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开放发展要提高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共享发展要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等,都以新的内涵和要求,使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焕发出新的光辉。

2.五大发展理念深化了发展认识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现实形态总是在与具体国家、具体时代、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焕发生机、丰富发展的。从新中国成立后,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党一直在探索发展规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都做出了自己应有的理论贡献,提出了每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发展理念,不断深化对发展的认识。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关于发展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是我们党在发展问题上做出的又一次新提升、新成就,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时代创新。

3.五大发展理念凝结了发展规律

发展规律蕴藏在科学认识中、展示在正确理念中,对发展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就是不断探索并揭示发展规律的过程。我国经济目前处于新常态: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是我国经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发展的转变,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国际跟随者向跟随引领转变。注定了我国经济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是转型、升级和提质的。五大发展理念,集中思考和回答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问题,紧紧扣住了我国发展的五个至关重要的方面,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和把握的产物。

4.五大发展理念预见了发展前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先例的伟大创举,“摸着石头过河”是过往探索经济发展道路的主要途径。五大发展理念指明了我国当前与长远的发展动力、标准,为未来发展前景给予了科学预设与宏观描绘,对今后更好地把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顺利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目标具有根本性意义。

作者:李永贤 单位:中共高台县委党校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网,2015-11-3.

[2]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2012.

[4]施芝鸿:引领中国发展全局的五大发展理念.北京日报.2015-11-16.

[5]何毅亭: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中国实践与中国创新.学习时报.2015-11-26.

[6]商晓志:当代中国发展的科学定位与理念升华.中国高等教育.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