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课程设置的边界问题

时间:2022-03-17 10:34:28

马克思主义课程设置的边界问题

[摘要]科学设置课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课程设置边界不清,主要缘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相近学科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部的边界没有厘清。要从研究角度、研究范围、研究重点、研究方法四个层面科学划分课程边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课程设置科学化,需要大力借鉴其他成熟学科的有益经验,不断总结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身建设的经验,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课程的内容与研究方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课程设置;边界

2004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2005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强调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5]64号,以下简称64号文件),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2012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意见》(学位[2012]17号,以下简称《学科建设的意见》),对新形势下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4]59号),提出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全面深化课程建设综合改革,编好教材,建好队伍,抓好教学,切实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说,近年来随着上述文件精神的落实,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有了较快较好的发展,获得了一些喜人的成绩。比如,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六个二级学科,学科内涵进一步明晰,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支撑进一步加强。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六个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凝练不够科学,学科课程设置边界不清等。本文试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点的课程设置问题,从方法论的角度做以下三个方面的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课程设置边界不清的原因何在?

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中一个基本的、不能回避的重要方面,它是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的基础,更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对此,教育部于2014年12月颁发的《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教研[2014]5号)明确指出:“课程学习是我国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在研究生成长成才中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重视课程学习,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是当前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和紧迫任务。”课程设置边界不清,就会导致有些问题讲不到,有些问题又重复、交叉地讲;有些问题在这门课程里讲,同时也在那门课程里讲;有些不该讲的问题讲了,而该讲的问题又没有讲。这就使得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可见,如何科学地设置课程是学科建设中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来说,也是如此。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有些课程设置边界不清,主要缘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相近学科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部的边界没有厘清。

1.没有厘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相近学科的边界

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相近的其他学科主要有六个:哲学一级学科所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所属的政治经济学、政治学一级学科所属的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共党史两个二级学科、中国史一级学科所属的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两个二级学科等。较长时间以来,我们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有机组成部分的角度去理解的,对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分门别类的研究较多,而对其整体性的研究和把握不够。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后,要求打破这一传统思维的定势。“64号文件”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既应该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更应该进行整体性研究,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学科建设的意见》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四大基本原则,其中之一是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加强马克思主义各主要组成部分内在关系的研究和把握。目前,学界对加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已经达成共识,但由于学科建设的时间相对较短,在进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或因为师资不匹配,或因为对整体性把握不够,使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核心课程往往讲成纯粹的哲学原理研究或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或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研究,未能充分地展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这是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长远发展的。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毕竟与这些学科有一定的区别,具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和自身的特点,这也正是该学科独立出来成为一级学科的根据。否则,设立这一学科,既无必要也没有可能。”[1]所以,“从宏观上说,既要把握上述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又要把握它们之间的区别、差异、各自的边界”。[2]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这个二级学科设置的时间相较于其他五个二级学科来说更晚,建设的时间更短。在二级学科专业点课程设置的时候,一些教师关注较多的,是与建设得较早、发展得比较成熟的相近学科如中共党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等的课程设置之间的联系,却忽视了其间的差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8]15号,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指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是“专门系统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规律和主要经验的学科”。这个论断内在地要求将理论研究同解析历史进程、总结历史经验结合起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编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明确指出,中国近代史旨在系统研究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中国现代史旨在系统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历史。[3]应该说,这两个二级学科主要研究的是相应阶段中国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显然,这与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还是有明显区别的,后者重点研究中国人民是怎样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而这不属于前者研究的主要范围。

2.没有厘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部六个二级学科之间的边界

二级学科是组成一级学科的基本单元,它是学位授予单位实施人才培养的参考依据。因此,处理好一级学科内部各二级学科的边界问题,是科学划分课程边界、有针对性地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前提。根据200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第四章第九条之规定,二级学科设置应符合以下三个基本条件:与所属一级学科的其他二级学科有相近的理论基础,或是所属一级学科研究对象的不同方面;具有相对独立的专业知识体系,已形成若干明确的研究方向;社会对该学科人才有一定规模的需求。由此可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六个二级学科必然存在一定的联系,有相近的理论基础,这是毋庸置疑的。可问题在于,我们往往更多地看到了二级学科之间的联系,对其区别重视、把握不够,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讲究一级学科范围内的大一统,不能很好地体现各二级学科的特色,致使学生在毕业论文选题的时候往往偏离本学科的方向,而偏向相近学科,这是值得高度关注的。“64号文件”和《通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六个二级学科的研究内涵进行了说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主要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旨在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必然性,考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基本历史阶段,总结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和指导实践的历史经验,揭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在不同历史阶段上发展的特殊规律,特别是与各国实际相结合而不断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是“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基本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学科”;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是“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理论、思潮、流派的发生、演进及基本思想进行研究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是“专门系统研究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规律和主要经验的学科”。可见,这六个二级学科尽管隶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有相同的理论基础,但各自的研究内涵清楚地说明了它们在研究范围和研究方向上的差别。但我们要明确的是,这六个二级学科“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构成要素,以其研究范围、研究方向的差别相互联系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内在逻辑体系”。[4]一些学校在设置学位课程时不重视“64号文件”的有关规定,这是不妥当的。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课程设置的边界如何划分?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课程体系有多种层次,有属于一级学科层面的课程体系,也有属于二级学科层面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既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相近学科之间课程设置的边界,也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部课程设置的边界。如何划分课程设置的边界,笔者以为,可以依据不同课程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重点、研究方法的差异性来划分边界。在此,仅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研究”(类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原理研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文献研究”)这两门课程为例,从四个方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课程边界的划分问题。

1.课程研究角度的差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紧密相联。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载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传播的,故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深刻把握和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文本根据。[5]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研究”各有自己特定的研究角度,也称之为视角。课程研究角度的差异性,决定了其研究内容的差异性与独特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角度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一般、最核心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研究”是从个别经典文献角度出发,研究每一篇经典文献产生的特定历史背景、写作目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与创新,尤其要研究经典文献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尽管二者都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观点,但显而易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并不特别研究特定历史件下所作的个别理论判断和具体结论,这属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研究”的内容,它研究的是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相关的具有普遍的、根本的和长远指导意义的核心理论。

2.课程研究范围的差异

曾经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6]反映科学体系内容的课程也是一样,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而各门课程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由该课程的研究范围予以确定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是指马克思主义文献中最具权威性、根本性的文献,它包括论著、书信、文稿、笔记。它是马克思主义文献中最能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原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文献。显而易见,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研究,不可能不研究或不涉及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但停留于此,还远远不够,必须在对马克思主义众多经典文献全面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对蕴含在经典文献之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进行提炼、概括、归纳和总结,并揭示基本理论的内在逻辑联系,以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特征。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要比“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研究”的范围要宽泛一些。

3.课程研究重点的差异

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研究”虽然都涉及经典文献,但研究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是以经典文献为源泉和材料,重在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给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完整概念,并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社会问题。而“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研究”不仅要对经典文献的内容开展研究,而且还要揭示经典文献写作的历史背景与目的,尤其要把握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

4.课程研究方法的差异

作为哲学社会科学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研究”都要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研究,都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处的特定的社会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与研究,都要把问题放到一定历史范围之内,用社会存在说明社会意识,并进行阶级或阶层分析。但除此之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还要运用系统论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研究”还要借助文献学的有关方法,因为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对于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料的收集、管理、利用,以及文献的版本、考据等都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综上,在研究角度、研究范围、研究重点、研究方法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研究”彼此联系,但又相互区别,需要我们在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中牢牢把握边界。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课程设置何以走向科学?

如何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课程设置走向科学?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仅仅停留在经验层面是不够的,一般而言,经验较少形成理论性、规律性的东西,在不同的人那里没有统一的表述,科学性不强,起不了普遍的指导作用。所以,必须要形成文字,以便更好地推广。当前,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课程设置走向科学,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大力借鉴其他成熟学科的有益经验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一级学科建立的时间还不长,在课程设置等方面还处于不断摸索过程之中,要更好更快地推动课程设置走向科学化,离不开对其他成熟学科有益经验的大力借鉴。不可否认,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相近的学科,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等学科建设的历史相对较长,在课程设置、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值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大力借鉴。如前文所述,尽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上述相近学科存在一定的学科边界,这是我们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过程中首先需要厘清和认识到位的。但是作为发展得相对成熟的学科来说,在建设的过程中,必定都包含有关于学科建设的普遍的规律性的东西,如关于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课程设置的边界划分等,这都是新建学科需要努力借鉴和学习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也不例外。但要明确的是,学习和借鉴并不代表全盘照搬,如是这样,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课程设置将失去自身的特色,也无法承担起它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2012年5月,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对待西方经济学、政治学等方面的理论著作,要注意分析、研究并借鉴其中有益的成分,但决不能盲目照搬照套。这是极为深刻的,需要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时时遵循。

2.不断总结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经验

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课程设置走向科学化,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实际,从鲜活的实践中总结经验,然后进一步运用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实践中,以推动其快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一级学科,建设的时间尽管不是太长,但也有十年之久,我们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课程建设实践中的经验加以总结、概括、提升,使之条理化,形成规律性的认识,然后把其运用到课程建设的实践中去,在实践中进行跟踪、观察、修订,使之逐步完善。当然,这种认识不是一下子就完结了的,它必须要经历一个相对漫长的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要时刻注意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课程建设的实际中不断总结经验,并使之运用到课程建设的实践中去,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最终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课程设置走向科学化。

3.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课程的内容与研究方法

如前所述,每一门课程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不同的研究对象从根本上决定了该课程的内容,也从总体上确定了该课程的研究重点,因此厘清课程边界,推动课程设置走向科学化,要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同课程的内容及研究方法。英国17世纪著名思想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过:“跛足而不迷路能赶过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指出:“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7]这都形象地指出了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作者:王飞霞 单位:吉首大学

参考文献:

[1]周向军.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课程体系建设的若干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08(19).

[2]梅荣政.着力建设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学科[J].高校理论战线,2006(6).

[3]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62.

[4]张雷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总体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2007(11).

[5]顾海良.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程[J].理论视野,2011(6).

[6][7]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9,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