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作用

时间:2022-03-17 10:16:43

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作用

【摘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高中与大学的教学中有很大的关联性,但二者也存在着教学内容重叠、教学方式单调、重理论轻实践等方面的问题,其原因在于教育层级之间相对独立封闭、教师队伍建设缺乏沟通和互动、不重视教学的层次性和针对性等方面。要搞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高中与大学中的衔接工作,应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建立沟通机制等方面入手。在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实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高中与大学的教学衔接,将有助于提升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衔接

新课程改革使得中学与大学的思想政治教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一个教育系列的不同教育阶段之间相对独立封闭的状态使教育链条的割裂日益凸显出来,这种阶段性的隔阂,使得我国的德育教育出现脱节倒挂、重复浪费等一系列的现象。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提升或者发展的过程强调学习者的建构性和主动性,其核心思想在于学习者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的主动建构,高中的思想政治课程是学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基础,是学习者在大学阶段主动建构的前提和铺垫,因此,做好高中和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衔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高中与大学教学中的比较

(一)高中与大学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课程标准比较

1.课程性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关于“认识论”的基础理论部分,属于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中“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必修内容。课程设置旨在引导学生紧密结合生活,领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理论部分,教学对象为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是全国高等教育全校性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旨在提升本专科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2.教学目标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高中的课程目标是了解实践的概念及特点,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了解真理的特征、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理解认识的过程,树立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大学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学习目的,是为了使受教育者掌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观点,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二)高中与大学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相关知识点比较

1.“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高中与大学教学中共有的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高中与大学教学的知识框架上主要包括实践及其特点、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都分析了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在共有的知识点上两者也存着差异,通过比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实践及其特点、形式高中主要强调的是实践的概念以及特点,注重对知识点本身予以阐述和说明,实践及其特点是高考必考之处,实践活动的形式这一知识点在高中教材中通过“专家点评”的形式予以简单说明;而大学则更加注重说明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从经典著作中探求理论的来源,在“是什么”之后,探究“为什么”和“怎么样”,分析更加的透彻、深入,同时还详细介绍了人类实践活动的形式。(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高中的政治教材是基于实践对于认识的决定作用分析阐释,注重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及体等导入主题,以观点统率知识点,知识点支撑观点。大学教材增加了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内容,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角度说明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使论述逻辑更为严密,较全面细致地阐述了原理的内核,更注重学生的理性思考。(3)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高中教材对于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更注重结论的陈述。如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在教材内容上以陈述性知识呈现,理论推导过程较少,导致同学对程序性知识掌握及知识逻辑建构产生一定的困难。大学教材注重对哲学思维的综合考评,在教材内容编写上对于哲学四大模块的区分相对模糊。在理论深度和论述严密程度上,大学教材明显高于高中教材;在贴近于生活方面,高中教材则更加注重灵活的运用生活中的实例来支撑观点。(4)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高中强调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从认识的性质出发,间接得出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而高考又常常涉及到对于认识运动的正确理解,故教材在最后部分强调了认识运动不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起到误区警示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从认识的两次飞跃的角度,直接阐明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为了论述的严密,引入了感性认识及理性认识的概念和特质,在此基础上说明了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2.大学“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教学独有的知识点

大学的课程有许多独有的知识点。例如:在介绍了实践及其特征、形式之后,大学教材还补充了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这一知识点。尤其强调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让学生高度抽象概括和理解生活的本质,以此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中,突出了创新的作用,尤其重视理论创新,引导学生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容上,详细介绍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统一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在基本理论阐述的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于实践观的阐释转向方法论的论述,呼吁广大青年在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指引下,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武器,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世界历史的大趋势。综上,其一,我们发现高中教材更重视知识点的讲解,对于知识点的区分更加的明确,在某些重难点的讲述上更加细致、通透,注重“是什么”的讲解,因此得出的方法论更加具有侧重性,主要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哲学思考服务。大学则更注重学生理论水平的提升和思维的严密性训练,更加重视学生素质的提升,大学教材在对理论的分析上较高中教材而言,着重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及方法论的推导与论证,讲解原理强调在“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的所以然”,以此得出的方法论更多的体现出宏观方面(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意义;其二,针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教学,高中教学的目的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大学在此基础之上强调方法论的意义及运用。其三,大学教学更加注重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之间的相互融合,对知识点的讲解更为灵活多变;高中则对各知识板块的区分更加明确,需要教师具备对教材更加准确的把握和整合能力。最后,高中教材从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程度出发,在教材编写上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及感悟,利用生活实例旁征博引地说明理论,更加注重学生哲学观点的培养;而大学教材更多的以论述的形式来阐明理论,从原理本身推演入手,更加注重学生理性体悟和理论本身的严密性,更加强调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高中与大学教学衔接中遇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高中与大学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教学衔接的层次性和针对性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课程性质上,属于全国高等教育全校性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但不同院校及学生有着不同的学科背景和文化积淀,高校采用统一的教材进行教学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明显减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部分采用大班额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以一对多,教师难以通过教学实践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进一步阻碍来了教学衔接的层次性和针对性。其二,高中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弱化了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高中教材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讲解,偏于直接给出结论,而忽视了理论层次上的过程性推导。其三,从教学目标来看,教学目标与教学实际之间存在差距。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和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促进公民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参与社会能力的培养,但压在高中师生身上的升学压力依然存在,高考指挥棒无形间异化了高中政治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更多的围绕着高考考点的不断调整而调整,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其四,从教学内容来看,高中和大学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教学内容存在重复性。对于学生而言,内容重复使学生失去了对知识的新鲜感和学习积极性;对于教师而言,在有限的课时内,为了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必然放弃教学发挥的空间和余地,照本宣科的完成教学任务,也无暇顾及学生的实践活动。其五,从教学方式来看,现今高中与大学的教学方式多数是灌输式教学。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教学中,基本是先讲原理,再让学生记忆和理解,或者通过实例加以印证,然而实例往往千篇一律,创新性和时代性不够。其六,高中和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理论轻实践”现象较为普遍。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理论知识内化之后,需要外化于行动,付诸于实践活动。理论本身就来源于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学习理论的目的也是为了指导人们的实践,忽视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纸上谈兵。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高中与大学教学衔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育层级之间相对独立封闭的状态使大学与高中教学改革的进程不同步。教育层级之间的阶段隔阂依旧存在,尚未形成教育合力,导致了特别是在高中与大学两阶段在教育上的相互脱节现象,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在教育各阶段的本位主义现象较为普遍,教育者们大多只看到了教育的局部,而忽视了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的连贯性,只看到局部而忽视整体,导致教学衔接问题日益突出。2.教师队伍建设机制落后导致大学与高中教师的教学工作缺乏沟通和互动。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文理不分科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中的政治教师弱化了对本学科的进一步研究,日益不重视与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教学衔接工作。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学生们在思想上不重视,在行为上松懈懒怠,缺乏学习政治教育理论的主观能动性;从事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课时压力大,科研任务重,缺乏研究教学衔接的时间。同时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缺乏制度上的支持和保障,因此建立一套大学与高中教师的教学工作沟通和互动体系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政治课教学衔接中存在教学内容的重叠,教学内容的渐进性不够,缺乏实践性,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上,着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远离当今社会的现实需要,脱离于学生生活实际,未能有效将学生的实际与国情、社情相结合。在教学方式上,以教师讲授,灌输式教育为主,导致学生在心理上抵触,在思想上松懈,上课动机出于应付了事。4.不重视教学的层次性和针对性,忽视高中生与大学生在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指出:“个体道德发展在不同阶段有其相应的特征和要求,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判断能力。”对待不同心理发展程度、教育背景、学科性质的学生,应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然而,在现实教学中,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不少高中学习的内容其难度超越了大学所学习的内容,教学实际超出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大学,不同学科背景、专业背景、文化层次的学生通过全国统一的教材一刀切地学习政治理论,仅有的区分大多来源教师的人为活动,改或不改,讲或不讲,大多取决于教师本。

三、实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高中与大学教学中有效衔接的对策建议

(一)关于教学理念的衔接

高中与大学的思想理论课是教育链条上呈螺旋式上升的两个教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连贯性,德育教育应与学生成长阶段的完整性相对应,把握好高中与大学政治理论课的阶段性特点,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做好教学衔接工作,将学生的专业发展和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分层次、分专业、分文化背景开展教学,因材施教,重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把握学术前沿,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理论成果;加强与高中政治教师的教学交流,及时了解高中政治课教学的动态。

(二)关于教学内容的衔接

针对教材内容重复的现象,一是从教材本身入手,在编写过程中尽量避免,保证内容的渐进性;二是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重复知识点通过采用视频教学或问答讨论来开展,或通过教师概述、学生讲述的方式进行。对于新出现的知识点可采取“以问题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激发探究欲”“结合社会发展新问题新实际进行讲解”“概述高中政治相关知识,并深入讲解新内容”等多样的方式开展教学。结合高中与大学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比照分析,两者的差异与共性要求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适度地把握好高中与大学教学的知识点讲解的程度、角度和所要达到的深度,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及针对性。比如,在学习实践及其特点的相关内容时,高中仅要求学生掌握实践的含义及三个特性,对实践的形式不作要求。那么大学则应更加强调知识的学科逻辑。以此观之,教师可以略讲旧知,着力于对新知识点的剖析,强化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知识的实际运用。

(三)关于教育方法的衔接

为了做好与大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衔接,应在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让高中生了解大学生活,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人生目标和理想;与其他学科教学相结合,把思想政治课中学到的知识践行于日常生活,使思想政治理论真正“进学生头脑”,做到思想政治认知和思想政治行为相一致。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强调大学生的教育与自我教育,创新教育方式,如启发式、案例式、研讨式、对话式等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将政治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真正帮助大学生化“思想政治理论”为“思想政治方法”,进而转化为符合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才的“思想政治行为德性”。

(四)关于教学评价的衔接

多元化教学评价机制,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如采用分阶段考核与期末汇总;无领导小组讨论考核法;学生出卷,交换答题;论文加答辩等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扩充单纯地以考试成绩为唯一的考核标准的模式。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给予肯定性评价,采用适度超越原则,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促进政治理论教育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五)关于衔接教学的沟通机制

增强衔接意识,树立整体意识。一方面高中与高校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积极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师生观、人才观、教育质量观;另一方面,建立高中与高校之间“走出去,请进来”教学交流研讨长效机制,加强高中政治课教师学历提高和教育培训,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增强对高中课堂的了解,双方合力研讨提交教学实效性。研究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教学中的实践情况,需要通过深入课堂一线,对大学与高中的教学进行专题调研。

作者:白雪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42-49.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3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社,2013:34-39,62-91.

[3]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9.

[4]顾海良,佘双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42-149.

[5]陈超.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衔接研究[D].新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王惠琴.也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困惑[J].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2013,31.

[7]金梦兰,李娟.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政治课教学有效衔接问题研究[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10(6),32-33.

[8]张青红.高中德育课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衔接探析[J].文教资料,2006,25.

[9]蔡晓红.论高中和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差异与衔接[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114.

[10]金鑫,陈丽杰.中学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衔接现状及对策[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2013,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