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反腐倡廉建设的新特点及新举措

时间:2022-12-18 11:17:43

十八大以来反腐倡廉建设的新特点及新举措

一、清醒认识和判断反腐败斗争新形势,果断制定“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的科学策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推进反腐败斗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雷厉风行的“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声势拉开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序幕。在执政伊始即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文件制度规定,特别是短时间内查处了大量违纪违法的不同级别的党员干部,无论是被查处的数量、级别,还是被查处的速度等各个方面,可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清醒认识和判断党内反腐败斗争的形势及其严重危害性,果断制定了“当前要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的科学策略。一方面,党内腐败蔓延的势头仍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以辩证思维科学分析反腐败斗争形势,不但明确表示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而且更加重视问题的存在。他在十八大后新任政治局常委与记者见面会上的讲话中就明确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随后,又多次强调,当前腐败现象多发,滋生腐败的土壤存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甚至在经过十八大后两年多时间反腐败斗争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群众非常满意的情况下,他仍然保持了对反腐败斗争形势的充分估计和准确把握,他指出:“从这两年查处的案件和巡视发现的问题看,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主要是在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上还没有取得压倒性胜利,腐败活动减少了但并没有绝迹,反腐败体制机制建立了但还不够完善,思想教育加强了但思想防线还没有筑牢,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重构政治生态的工作艰巨繁重。”可以说,正是有了对反腐败斗争形势的清醒认识和科学判断,才有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敢于担当精神。另一方面,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腐败是社会的毒瘤,对我们党的伤害最大。习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向全党发出了振聋发聩的警示:如果任凭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必然亡党亡国。他进而总结古今中外的惨痛教训告诫全党:“中国历史上因为统治集团严重腐败导致人亡政息的例子比比皆是,当今世界上由于执政党腐化堕落、严重脱离群众导致失去政权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啊。”他的这些肺腑之言,充分说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腐败造成危害的认识可谓入木三分、鞭辟入里。很显然,面对腐败现象愈演愈烈之势和可能最终会亡党亡国的严重后果,如果继续单纯地依靠加强教育等为主的预防性措施,肯定见效慢,但人民群众决不希望我们党慢慢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危害甚大的腐败问题。因此,只有拿出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和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加大“老虎”“苍蝇”一起打的惩处和打击力度,才能遏制住腐败现象蔓延的势头,并且通过治得住标,为治本赢得时间。正如中纪委书记所指出的:“要深刻认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坚持标本兼治,当前要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的实践证明这一策略是完全正确的,通过严厉查处违纪违法的党员干部,特别是一些违纪违法的省部级官员乃至、徐才厚等高官纷纷落马被查处,不仅有效遏制了腐败蔓延的势头,关键是彰显了党坚决惩治腐败的决心,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也就为从根本上消除腐败现象赢得了时间。

二、切中腐败顽疾的要害,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反腐败斗争的实践一再说明,腐败问题不但具有顽固性,而且具有反复性。如果“老虎”“苍蝇”一起打的高压态势稍微一放松,各种“报复性”的腐败行为肯定会变本加厉。因此,一针见血地指出: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所谓釜底抽薪,就是要切中腐败顽疾的要害,也就是“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为从源头上有效防治腐败,一再强调,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2015年6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4次集体学习时,重要议题就是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明确提出要把法规制度建设贯穿到反腐倡廉各个领域,落实到制约和监督权力各个方面,发挥法规制度的激励约束作用,推动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可以说,健全党内法规制度,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根本上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土壤的果断选择和重大举措。综观十八大以来关于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重要论述,主要有以下特点:

1.注重增强党内法规制度的系统性。要真正把权力关住,这个制度的笼子首先必须扎细扎密扎牢,也就是制度之间要前后衔接、左右联动、上下配套、系统集成,形成一个科学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制度体系。因此指出:“要把中央要求、群众期盼、实际需要、新鲜经验结合起来,本着于法周延、于事有效的原则制定新的法规制度、完善已有的法规制度、废止不适应的法规制度,努力形成系统完备的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针对当前法规制度还不够健全的问题,曾经多次把它形象地比作为“牛栏关不住猫”,指出已经有的铁笼子门没关上,没上锁,或者栅栏太宽了,空隙太大,猫可以来去自如。因此,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必须做到宏观思考、总体规划,一方面要与党章的原则和精神相一致,与国家法律法规相符合,另一方面要同其他法规制度相衔接,发挥法规制度的整体效应。同时,法规制度还要与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如果落后于时展的需要,肯定也会失去效力。因此在十八大后,党中央了《中共中央关于废止和宣布失效一批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决定》,1978年以来制定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有300件被废止和宣布失效,467件继续有效,其中42件将作出修改。如此大规模地对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进行集中清理,在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对于进一步促进党内法规制度的协调统一,尽快形成科学的党内法规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2.注重增强党内法规制度的可操作性。法规制度是用来规范约束党员行为的,它不在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务实管用、简便易行。否则,再多的制度若其空洞乏力,也只会流于形式。因此明确提出:“执行组织纪律就要明确,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该这样做、哪些事该那样做,哪些事可以个人对组织或组织对个人、哪些事必须组织对组织,哪些事可以简化程序、哪些事只能按程序办,哪些事该发扬民主、哪些事该坚持集中,哪些事由自己决定、哪些事该请示报告,都要规定得明明白白。”我们看到,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制定了一大批党内法规制度,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针对性、可操作性明显增强。例如《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不仅明确了责任主体、监督措施、问责方法等,而且对公务接待标准、报销流程甚至陪餐人数等都规定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比如规定:接待对象在10人以内的,陪餐人数不得超过3人;超过10人的,不得超过接待对象人数的三分之一。这也是十八大后公款吃喝、铺张浪费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的重要原因。

3.注重增强党内法规制度的权威性。党章是党的总章程、根本大法,党内所有法规制度都必须依据党章来制定。因此,增强党内法规制度的权威性,首先,必须维护党章的权威。上任伊始,就在《人民日报》发表了《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的署名文章,阐明了党章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要求全党牢固树立党章意识,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学习党章作为必修课,走上新的领导岗位的同志要把学习党章作为第一课,带头遵守党章各项规定。其次,必须保持法规制度的稳定性。朝令夕改的法规制度不仅让人无所适从,而且也会极大折损其权威性。因此一再强调,法规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先后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两个法规基础上,又制定了《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2013—2017年)》,使党内法规制度的制定不仅有规可循,而且目标明确。再次,必须确保法规制度的贯彻执行。法规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曾经多次阐明法规制度一旦成为“橡皮泥”“稻草人”的危害:“如果党的政治纪律成了摆设,就会形成‘破窗效应’,使党的章程、原则、制度、部署丧失严肃性和权威性,党就会沦为各取所需、自行其是的‘私人俱乐部’。”因此他明确提出,必须一手抓制度完善,一手抓贯彻执行,加强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确保法规制度落地生根。

三、抓点带面、点面结合,以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制度的笼子逐步形成

腐败现象的产生非常复杂,不仅和权力运行的机制体制有关,而且与社会的、文化的、传统的等各方面因素密不可分,因此要从根本上清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很难做到一刀切、一步到位。要编制这个制度的笼子,必须讲求策略、注重实效,坚持总揽全局与协调各方相结合、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抓住重点与整体推进相结合,选择一些关键环节作为突破点,以点带面、逐步展开,带动整个制度体系建设向前推进。从当前来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就是在制定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规划》基础上,通过抓点带面、点面结合这一策略,短时间内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中主要的突破点有以下几个:

1.加大对领导干部有关事项公开透明力度。公开是最好的防腐剂。虽然早在1997年中央就制定出台了《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规定》,但一直存在执行不到位、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十八大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不但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推行新提任领导干部配偶子女有关事项公开制度的试点,并且制定了《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抽查核实办法(试行)》,强化监督检查,严惩违纪违法。截至2014年底,中央组织部已抽查核实中管干部、省部级后备干部等1550名,各地各单位已抽查核实厅局级、县处级领导干部60170名。因抽查核实发现存在问题,已有5名拟提拔中管干部、数十名拟提拔厅局级和县处级考察对象被取消提拔资格。相信随着各项监督措施的落实到位,领导干部有关事项公开将成为一种新常态,特别是随着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上的逐步接茬,呼吁多年的官员财产公开也必将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

2.坚决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特权既是腐败产生的重要根源与条件,也是多年来附在部分领导干部身上久治不愈的一大顽疾。它直接破坏着我们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侵蚀着党的执政基础。因此明确指出,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十八大后,中央加大了向特权开刀的力度,围绕规范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工作生活保障制度,先后开展了大规模的领导干部住房、办公用房、公务用车等专项清理工作,制定出台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法规制度,使领导干部的工作生活待遇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从当前来看,这一久治不愈的顽疾十八大后之所以几乎药到病除,关键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不但决心大,而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中央政治局带头制定关于转变作风的八项规定,同时以严格的、可操作性的法规制度规范领导干部的工作生活待遇,从而彻底消除了一些党员干部的观望、侥幸等心理。

3.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如果责任不清、追责不力,反腐败斗争的艰巨任务很难完成。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制定实施切实可行的责任追究制度。“两个责任”的提出,抓住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牛鼻子”,这就要求各级党委不仅要担负起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领导责任,还要担负起做好各项具体执行和推动工作的责任,也为纪委更好地履行监督责任创造了有利条件。

4.加大反腐败国际合作力度。如何防止贪官外逃特别是把外逃贪官缉拿回国,一直是反腐败工作的一大难题。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反腐败国际合作,仅2014年11月份,就曾先后7次谈及追逃追赃和反腐败国际合作,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赞扬与支持,截至2014年底,我国已与36个国家签订双边引渡条约。同时,新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明确规定:配偶已移居国(境)外;或者没有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裸官”)的等6种情形人员不得列为考察对象。并且开展了大规模的“裸官”整治工作。特别是公安部自2014年7月份开展的“猎狐2014”缉捕在逃境外经济犯罪嫌疑人专项行动取得丰硕成果,截至去年底,共抓获外逃经济犯罪嫌疑人680名。自2015年4月1日起,公安部又组织开展了“猎狐2015”专项行动,重点对象是外逃经济犯罪嫌疑人、外逃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涉腐案件外逃人员。这一系列重大举措,必将从根本上堵住贪官外逃之路,也将对外逃贪官产生极大威慑作用。

5.推进纪检体制机制改革。为最大限度地发挥纪委作为党内监督专门机关的作用,在提出要“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的同时,围绕纪检体制机制改革采取了系列重大举措。特别是“两个为主”: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各级纪委书记、副书记的提名和考察以上级纪委会同组织部门为主,使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双重领导体制更加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两个全覆盖”:实现中央纪委向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全覆盖,以及巡视制度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全覆盖。这就确保了监督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四、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一个人战胜不了自己,制度设计得再缜密,也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因此,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注重依靠法规制度反腐败的同时,坚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注重发挥思想道德建设在反腐倡廉中的基础性作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1.坚定理想信念。高度重视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把它形象地比作为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认为如果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因此他把“信念坚定”作为好干部的首要标准,要求党员干部心中永远亮起共产主义这盏明灯,捍卫远大理想。特别是还提出了新时期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客观标准:“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这“四个能否”的标准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党员干部的工作生活结合起来,与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使抽象的要求具体化,为党员干部在新时期践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提供了遵循。

2.加强道德修养。道德高尚是领导干部做到清正廉洁的基础。因此,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老老实实向人民群众学习,时时处处见贤思齐,以严格标准加强自律、接受他律,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的这一重要论述,实际上是为新时期党员干部加强道德修养指明了方向:一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为它蕴涵着为官从政的丰富道德资源,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之成为新形势下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二要向人民群众学习。人民群众既是中华优秀传统道德的创造者、承载者,也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创造者、承载者,特别是近年来各行各业涌现出了一大批道德模范、最美人物,他们的道德创造和实践,是滋养党员干部从政道德、个人品德的重要源泉。三要向先进模范学习。近年来,先后“点赞”了大学生村官张广秀、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等优秀党员干部。他们的事迹虽然各有不同,但无疑都是新时期的道德楷模,是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特别是中央文献出版社近期出版了《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一书,就是要让党员干部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自觉见贤思齐。四要严格遵守党规党纪。良好道德的养成,既要靠自律,更要靠他律。党员干部必须增强制度意识,严格按照党章规范自己的言行,真正把党规党纪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使之成为一种自觉、一种习惯。

3.注重理论武装。科学的理论能够为人们在困惑时廓清思想的迷雾,在犹豫时坚定必胜的信心,在挫折时激发前进的动力。因此,多次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首先要有正确的思想认识。无论是从党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来看,还是从党员干部自身的发展进步来看,坚实的理论功底都是基础、是前提,因此加强理论学习在任何时候都是党员干部的一种责任和立足之本。其次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提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老老实实、原原本本”,也就是要真正静下来、学进去、见成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而不是心浮气躁、浅尝辄止,学会只言片语包装脸面。再次要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多次强调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也就是为着解决工作上、思想上的问题而学习,因此就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带着问题学,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作者:王政堂 单位:中共青岛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