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关心北京建设的邓小平

时间:2022-09-20 08:19:00

略论关心北京建设的邓小平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北京开始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科技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与邓小平的关怀和鼓励是分不开的。他生前曾对北京市的工作有过不少重要指示,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和足迹。本文截取了邓小平1978年后视察北京的几个片断,以表达对他的深切思念。

一、要使人民真正实现“居者有其屋”

1980年10月20日是一个金风送爽的日子。在北京前三门,沿街30多幢正在施工的高层住宅楼显得格外挺拔。

上午10点左右,邓小平乘车来到正在施工的16号塔楼前。在来之前,他特意向卫士长交待,不要派警察戒严,更不能停工,所以工人们谁也没有察觉到是邓小平来视察。

他拾级登上第3层,在市委领导的引导下,他连续看了两居室和三居室单元房,还仔细看了钢门窗、阳台、厨房和卫生间。他问随行的市建委主任赵鹏飞楼房的抗震系数,赵鹏飞介绍说,刚开工时正赶上唐山大地震,后来设计上改为抗8度防震。邓小平听后满意地点点头。

视察完16号楼,在场的领导们都期待着得到指示,但他没说什么,然后健步走下楼,乘车向新华社对面在建的4号楼驶去。

一幢又一幢大楼从车窗外掠过,从凝重的眼神中可以看出邓小平在深深地思考着:我们对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的欠账实在太多了!在目前国家财力还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怎样才能使住宅建设更快一些、更好一些、更多一些?

在4号楼,邓小平登上其中一个单元的二层,仔细观看了还散发着油漆味儿的居室,他用商量的口气提出了一个重要主张:“每层的高度能不能降低一些,把面积搞得大一些?”这时邓小平的小女儿毛毛恐怕父亲说出外行话,随口俏皮地说道:“爸爸,你不能因为自己的个子矮,也让房子变矮。”一句话,把在场的人逗乐了。女儿说的是一句玩笑话,而邓小平却不是随便说的。他是在看了不同类型的住宅楼经过考虑后,向建筑界专家们提出这一想法来进行商榷的。

当时国民经济还比较困难,每多增加1平方米的居住面积,都会给蜗居在斗室陋屋中的人民群众缓解一分燃眉之急。邓小平不是建筑师,但他以政治家深邃的眼光向建筑师们提出了一条不增加投资却能扩大面积的新思路。事实上,适当降低一点层高,不会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多少影响,但面积大了,就缓解住房紧张的问题。

他在视察中还提出,今后在设计上要力求布局合理,更多地考虑到群众的方便;当人们对“洗澡难”深以为憾时,他提出,要尽可能安装一些淋浴设施;当人们为了摆脱“老少三代同一室”的窘境,对乔迁新居饥不择食时,他提出,要注意室内外装修的美观;当人们对唐山大地震的悲剧仍心有余悸时,他又提出,要冲破传统的建材格局,多采用些轻质建筑材料。他还多次讲,要降低房屋造价,要为今后的住宅商品化创造条件,使中国人民能“居者有其屋”。邓小平视察的一言一语,使人们看到了一砖一瓦总关情,他处处在为人民着想。

二、“植树造林、绿化祖国要世世代代传下去”

邓小平是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的倡导者。1982年是全国人大通过义务植树决议的第一年,还在植树节前几天,邓小平就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植树节快到了,我们家要带头履行公民义务,今年每人至少要栽三至五棵树,还要包栽包活。”

3月12日植树节这一天,邓小平乘车来到风光秀丽的西山脚下,他精神饱满、步履稳健地走到植树地点,和人们一起植树。栽下几棵树后,有人劝他休息一下,他说:“不累,一人栽三棵至五棵树是任务,我们一定要完成。”劳动结束后,他对首都绿化委员会的负责人说:“植树要选好品种,要选那些长得快,能成材的。栽下后要有人管理,保证成活。”

在邓小平的带动下,一场声势浩大的绿化首都、造福人民的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在首都城乡开展了起来。

1984年的植树节,邓小平又一次来到十三陵水库参加劳动。伴着融融春意,中直机关的优秀团干部和新长征突击手们汇集在水库东侧的蟒山脚下。邓小平一下车,便迎上去笑着说:“您前不久在福州植了树,今天又来这里带头啊!”邓小平高兴地回答:“植树是件大好事嘛!”他指着身边的小树语重心长地说:“十年总能看到他们成材了吧!”接着,他又向北京市委书记段君毅询问起树木栽下后的维护情况。段君毅告诉他,这里栽的树成活率达到了百分之八十到九十。他听了非常高兴。

1987年4月5日,又是北京的义务植树日,邓小平再次和首都群众一起参加植树劳动。上午9点30分,他在天坛公园,挥锹栽下了当天植树的第一株桧柏树苗。他一边铲土一边笑着说:“今天我带的这个人(指外孙女羊羊)已经跟我种了6年树了。今天我又增加了一个部队,羊羊的小弟弟。”接着,他又语重心长地对身边的同志说:“植树造林、绿化祖国要世世代代传下去。”劳动结束后,他又来到园林工人面前,亲切地说:“靠我们栽不了几棵树,我栽的这棵树还是要靠你们养护才能活。我们主要是倡导人人动手绿化祖国这种精神。”

邓小平从这场活动一开始,就十分注意它的发展进程,指引着它的发展方向。他到十三陵水库植树时,郑重地对大家说:“植树造林是造福后代的伟大事业,今后其他的运动不搞了,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不仅要搞,而且要大搞,要坚持20年,坚持100年,坚持1000年,要一代又一代永远干下去。”后来,他又在一份汇报材料上批示:“这件事,要坚持20年,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扎实。为了保证实效,应有切实可靠的检查和奖惩制度。”

根据邓小平的指示精神,北京市委市政府和首都绿化委员会对开展植树活动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并把每年4月的第一个星期日确定为首都的“义务植树日”。

三、“坐中国车好,先坐中国车”

1984年9月19日,北京地铁二期工程通车并试运营。10月5日晚9时许,邓小平偕女儿邓琳、萧榕和外孙女等,在中央办公厅主任王兆国、北京市委书记李锡铭等同志的陪同下,来到北京地铁复兴门车站,考察地铁二期工程。当北京市的领导同志介绍说,在站台两侧,分别停放着国产和进口列车并问他乘哪一种时,他连声回答:“坐中国车好,先坐中国车。”

北京的地铁建设是在我国老一代领导人的关怀下建设和发展起来的。上世纪50年代开始筹划,60年代兴建,70年代通车运营。从50年代到80年代近30年中,邓小平于1956年、1974年和1984年三次亲临视察,多次作过重要指示和批示。

列车开到西直门站后缓缓停稳。邓小平及其一行下车观看了西直门站的壁画。他边听介绍边观赏,不时高兴地点头称赞。

在列车向安定门方向行进途中,邓小平询问二期工程、环线建设的情况。身旁的负责同志汇报说,二期工程于1981年12月基本建成。初验时,由于工程设备存在诸多问题,迟迟不能通车。1983年lO月,国务院副总理李鹏等受邓小平的委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对二期工程设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改造。使其具备了通车条件,终于在1984年9月19日通车试运营。听到这里,多年来一直关心北京地铁建设的邓小平满意地笑了。

列车开到雍和宫站时,邓小平一行下车,换乘日本制造的“东急”列车继续前行。邓小平问在场的技术人员,日本车有什么优点?技术人员回答:日本车质量好,故障少。邓小平又问:中国车怎样?技术人员回答:中国车坏了有配件……

列车于9时45分到达建国门终点站。列车停稳后,邓小平走进驾驶室,关切地对驾驶人员连声说:“同志们好,你们辛苦了!”

四、“北京建设得好,亚运会建筑搞得好”

1990年7月,“亚运热”席卷京城。7月3日上午,86岁高龄的邓小平在北京市主要领导的陪同下,兴致勃勃地察看了首都城市建设状况。

邓小平首先来到亚运村,视察了由他亲笔题写的“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几个场馆。他不让人搀扶,轻松地走上28级宽大的台阶,登上了田径场的南看台。

邓小平接着又踱到东看台,看到有几个圆柱基础上种着花,有些不解。陪同参观的北京市副市长张百发解释说:搞奥运会时,这里接上柱子就是看台。他点点头:“办完亚运会就要办奥运会,不然就是浪费了一半。举办奥运对振奋民族精神、振兴经济有好处。你们下决心了没有?”

在英东游泳馆内,国家水球队正在训练。当邓小平来到这里时,游泳池内旋起一片欢腾,队员们纷纷要求与邓小平合影。邓小平和蔼地说:“可以,可以。”

从亚运村出来,旅行车驶往城东的京广大厦。这座52层、208米高的大厦,已成为京城除正在建设中的中央电视塔外的最高点。

邓小平乘电梯登上京广中心第40层的花园,居高临下,俯瞰京城的壮丽景色。望着这勃勃生机的景象,他连声称赞:北京建设得好,亚运会建筑搞得好!

邓小平面向城西,正在紧张施工中的中央电视塔遥遥可见。他问:“是电视塔高,还是京广大厦高?”有人回答:“电视塔高,有405米,是为了纪念‘四五运动’。”张百发接着说:“等电视塔建设好以后,请小平同志登高视察。”

随后,邓小平又巡视了京广大厦一些设施,在贵宾簿上签名留念并同中外方经理一一握手。临行前,他高兴地说:“北京建设得这么好,我要多看几个地方,看了高兴!”

五、“解放思想,换个脑筋就行了”

1992年5月22日上午8时,在北京市主要领导的陪同下,邓小平视察了首都钢铁公司。

首钢工厂管理委员会的领导在月季花园迎接他。邓小平说,来首钢是我的心愿,我一直关心着首钢的改革和发展。他身边的同志说,头一天,老人家就特意嘱咐,第二天要早起床,早吃饭,早去首钢,了却他的一桩心愿。

在一片欢声笑语中,他首先参观了月季园中的各种花卉并连声称赞这里的花比他家里的还好。一位负责人随口应道,那我们派几个人给你改造一下吧?他马上摆摆手说,不用、不用,你还是专心管理企业,把钢铁抓好吧。

邓小平一行步入月季园迎宾厅,他在会议桌靠北的一张藤椅落座后说:“1960年时我来过,那时候主要企业我差不多都看过。你们这里和那时的面貌完全不一样了。”当他听完首钢所发生的变化时,连连点头说:“我赞成你们。”他抬手指指自己的头说:“主要是解放思想,换个脑筋就行了。脑筋不换哪,怎么也推不动,同样是忙忙碌碌,辛辛苦苦,可干起事来,慢慢吞吞,看不见新的气象。脑筋一活了,想的面就宽了,路子也就多了,就更好了。”这话听来很朴实,寓意却很深刻。

邓小平兴致勃勃地谈了一个小时。之后,他和夫人卓琳、女儿邓楠、萧榕一起,同大家在门前合影留念。

随后,他又坐车去炼铁厂四号高炉参观,他叫司机放慢车速,敞开车门,他要多和在生产第一线的广大职工们见见面。汽车在欢呼和掌声中穿行。车在炉台东侧的控制室前停下。邓小平走下车与迎候他的领导及职工们一一握手,然后步入控制室,他与三位值班人员亲切握手并询问他们的年龄。当知道他们都是三四十岁出头的青壮年时,高兴地说:“好啊,都是正当年!”

邓小平坐在离控制台六七步远的地方,观看操作人员使用电子计算机控制高炉运行情况,他评价说:“这属于高科技、现代化。”

这天上午,邓小平还参观了首钢特重型机械加工车间和第二炼钢厂。厂党委书记介绍了工厂的设备和生产情况后,他起身往前走了几步,透过玻璃,神情专注地观看转炉炼钢。他对我国的钢铁企业寄予了无限的希望。

六、“北京大变样了。我都不认得了”

从1984年到1993年,是北京的又一个大发展时期。邓小平常常想像一个普通市民一样出去走一走,看一看。

1993年10月31日,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前夕,他乘车巡视了北京市容。这次视察活动,酝酿了近一个月。1993年lO月初就听说他想看看北京的马路,还想看看老百姓住的房子。北京市有关部门为此做了准备。10月30日下午4时接到通知:邓小平第二天上午9时出发巡视。

邓小平退休后,每次在北京巡视,都让张百发当向导。他说,我现在是普通老百姓了,不要过多地惊动部长、市长。这天,他一见到工人出身的副市长张百发,就高兴地打招呼并连声说:“队长!队长!”1990年4月和7月,张百发曾两次陪同邓小平逛京城。

邓小平乘坐的旅行车缓缓行进在宽阔的长安街。窗外掠过的每一幢高大建筑物,他都要问问名字叫什么。陪同的张百发手指路旁建筑告诉他:“新建的长安大戏院将在那儿建起,再有两年便可以投入使用了,到时请您去看戏。”

车子驶出建国门,向劲松路,上了东三环高架桥。邓小平看着窗外,感慨地说:“北京大变样了,我都不认得了!”

经过京广大厦时,邓小平想了想,马上记起来,说:“这楼那年我来过。”张百发答道:“是啊。3年前我曾陪您登上这座大楼。”

虽然京广大厦仍巍然挺立着它那高大的身躯,但东三环高架桥的兴建,周围建筑的拆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个地方已不是3年前的样子了。邓小平环视了一下周围,再次说:“噢,这地方我来过,全变了,都变了!”

汽车驶上平展宽阔的机场高速公路。在通过一排民族风格牌楼式的收费站时,萧榕问张百发:“收多少钱?”张百发说:“像咱们坐的这种车,过一次交20元。”萧榕调皮地伸手向父亲要钱。邓小平用浓重的四川口音风趣地回答:“我哪里有钱!从1929年起,我身上就分文全无啰!”大家都笑了起来。

车在四元桥上稍事停留,分手时,邓小平说:“我总想出来走走,逛逛公园和商店,可是他们不让。”他用手指了指警卫和医生。张百发向他建议,等明年春暖花开时,请他去看看世界公园和建设中的北京西客站。并兴奋地介绍说:西客站是京九铁路的起点。1996年这条铁路建成后,您不用坐飞机,坐火车就可以从北京直达香港,实现您1997年到香港看看的愿望。邓小平连连点头说:“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