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生产力理论的时代价值探讨论文

时间:2022-09-26 10:03:00

邓小平生产力理论的时代价值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生产力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论文摘要]邓小平生产力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明确了根本任务,加速了建设进程,并使我们找到了发展的正确方向和科学的方法。本文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为基础,根据现代人类发展的要求和中国的国情,继承、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做出了巨大贡献。

1.邓小平在强调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还强调解放生产力,明确了中国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根本任务,开启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共同富裕,一直是我们的美好愿望。但是长期以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处于相互分离状态,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延缓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邓小平深入考察和分析了中国的实践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以及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实践经验,对生产力的理解有了新的突破,他说:“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①。以往我们对生产力的理解只停留在“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的水平上,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任务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发展生产力。但现实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某些环节、方面也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这就需要改革,改革也应该是解放生产力。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2003年,我国人均GDP已突破1000美元,正在向3000美元的目标努力。如果政策把握得当,能迅速提高生产力水平,社会就会进人“黄金发展期”,在本世纪中也就有可能基本实现现代化;如果生产力发展缓慢,就有可能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的停滞和严重滑坡,社会就会进入“矛盾凸显期”。因此,为了实现前一种发展结果,避免后一种发展结果,2002年我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做到六个“更加”。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五个“统筹”。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有这些建设目标的树立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精神生活质量,为人们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广阔更自由更和谐的社会环境,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大程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所有这些建设目标的实现都必须依赖一个共同的基础,就是先进生产力,只有先进的生产力才能解决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分离状态,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本质,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邓小平对生产力理论的科学全面地认识为我们今天的建设提供了发展的根本点和着眼点,明确了发展的中心任务,有力地推动和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支持。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为我国新时期的建设注入了新活力,开启了新动力。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马克思、列宁、都有过论述,但是,把科学技术从生产力诸要素中突出出来并提到第一位的是邓小平,他根据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科技革命的实际发展状况,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论断。公务员之家

1978年3月18日,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详细分析了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反复总结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发展轨迹,在1988年他深刻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②。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中不仅包含了科学技术,还包含了人的因素第一,科学技术第一和人的因素第一是辨证统一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所强调的也是科学技术第一位和人的因素第一位的辨证统一,因为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科学技术的力量,必须依赖掌握科学技术的人,而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又都是以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为新一届党中央的发展思想提供了精神营养,为新时期的建设提供了正确方向和科学方法。

3.“三个有利于”标准,依然是我国新时期建设实践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③。“三个有利于”标准把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当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把全面发展的人当作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可靠力量,把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提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这充分体现了邓小平以人民群众为本的发展观。2004年3月10日,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段论述与“三个有利于”标准有着共同的精神实质,都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说,“三个有利于”标准依然是我国新时期建设实践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此标准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为我们的建设明确了主体方向,提供了根本保证。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我们要以此标准为思想启迪,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创新、开拓前进。

注释:

①②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74、72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