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品质

时间:2022-02-17 10:55:00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品质

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引向深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具有优秀的理论品质。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些品质,对于提高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鲜明的时代性

人类社会发展长河是由具有不同特点的历史阶段组成的,每个具有特点的历史阶段即可称为一个时代。列宁说,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只有首先分析了从一个时代转变到另一个时代的客观条件,才能够了解我们面前发生的极其重大的历史事件。只有首先估计到区别不同时代的基本特征,才能正确制定自己的策略。当今时代,同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多深刻的变化。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从国内看,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党已从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变成了长期执政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党。世情国情党情的巨大变化说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国际的竞争更加激烈,发展的主题更加突出,国家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错综复杂的现实矛盾。如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何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对此作出的科学回答。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始终”、“前进”、“发展”等是非常重要的动态概念,它强调的是要与时代同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无论是融入世界,参与竞争,还是增强国力,振兴中华,关键是加快自己的发展速度,提高自己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始终”成为三个方面的“忠实代表”作为根本要求提出来,突出了“前进”和“发展”的全面性、长期性、紧迫性,抓住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集中体现了我们党把握时代大局的宽广眼界。同志说:“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我们党要不断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必须紧跟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决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坚持‘三个代表’的要求,其出发点和着眼点就在这里。”可见,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目的,就是要使我们党能够在复杂变幻的形势下,随时代前进而前进,随时展而发展,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葆党的先进性。

当今时代是开放的时代,中国和世界是紧密联系的。只有用世界眼光来观察和衡量中国的发展,才会制定出符合时展要求的战略策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着眼点是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但它是把中国的发展放在世界体系的坐标中考察的,是用世界眼光、历史眼光来思考中国的现在和未来的。同志认为,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制度,只有在继承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创造出来的全部社会生产力和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新的实际进行新的创造,才能不断地胜利前进。正因为如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所强调的生产力和文化,不是一般的生产力和文化,而是“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也不仅仅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本身,而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真正做到“三个代表”,就必须既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弘扬中华民族和党的优良传统,又要站在世界高度,大胆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紧跟世界进步发展的潮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明确的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是为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当代中国实际,达到了“三个统一”。

同志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是不同的。”当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社会财富增长很快,但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最大剩余价值,广大人民群众作为社会财富的创造主体,所获得的利益与他们的劳动极不相称,可见发达的生产力和文化与人民利益之间并无必然联系。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为生产力和文化的发展服务于人民创造了条件。但由于种种原因,较长一段时间生产力发展不快,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得到很好改善。是改革开放的春风,使我国的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先进文化得到空前繁荣,并由此带来了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事实说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广大人民群众只有积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才能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自身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目的和归宿,又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作为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和前提,这就实现了创造主体与利益主体的统一。

人类社会的发展,既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又是人民群众伟大创造的结果。一方面,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按客观规律办事,是一个政党取得事业胜利,不断推动历史前进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主体力量。我们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尊重广大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并为他们所拥护,才能够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可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是完全一致的。社会的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人民生活水平越提高,越能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越高,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就越能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统一。

检验我们党的理论与实践是否正确的客观标准,最主要的就是生产力标准,因为生产力的发展进步是人类历史前进的最终决定力量。理论和实践的正确与否,首先要看是否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是否体现了不断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正如同志指出的:“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选集》第2版第3卷第1079页)所谓主体标准,最根本的是人民利益标准,即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方针和基本经验,制定和实施的各项方针政策,都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依据。我们想事情,做工作,想得对不对,做得好不好,必须由广大人民来评价,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我们的一切决策。人民拥护、赞成、高兴、答应的,就是对的、好的,就要坚持、实行;否则,就要改正、完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生产力标准与人民利益标准结合起来考察,这就把衡量党的各项工作的客观标准与主体标准有机结合起来了,使党的各项工作在实践中更好把握、更好评判,使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从理想、目标落实到行动上,为我们党巩固执政地位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坚实的科学性

理论只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才能感染人、说服人,从而产生巨大的凝聚力、感召力、战斗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所以被全党所接受并写在党的旗帜上,其坚实的科学性是重要原因。

首先是它的实践性。一方面,它是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这种总结,既包括对我们党自身实践经验的总结,也包括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深刻思考。80多年的实践经验一再证明,什么时候坚持“三个代表”,我们的事业就欣欣向荣,健康发展;反之,就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另一方面,它准确把握了当代实践的需要。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最根本的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先进文化,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不断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和民族凝聚力。只有这样,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使我们党所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早日得以实现。

其次是内容的系统性。它的突出特点是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结合在一起思考,进一步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个当代中国最重大的问题。从“三个代表”本身的内容来看,它集中阐明了党引导社会前进的三个关键因素,即生产力因素、文化因素、人的因素,涵盖了经济、文化、政治三大领域,三位一体,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由于对三者的综合及其相互关系的揭示,对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方面、全部过程就有了更为全面、更为完整的总体要求。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不是孤立提出和存在的,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的认识上取得了丰硕成果,集中概括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这些思想观点之间紧密联系、相互贯通、彼此融会,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这种理论上的内在统一性和高度概括性,不仅决定了“三个代表”的不可分割性,而且决定了它在整个党的理论和实践中的指导地位。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性,还体现在它的思想方法上。它不仅是理论创新的典范,而且为思想理论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它所内含的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方法论原则,是整个科学理论的精髓。把党的思想路线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进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勇于创新,善于创新,永不自满,永不懈怠,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境界。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既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又是发展创新的关系,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和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