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风琴艺术发展述略

时间:2022-04-25 08:42:50

手风琴艺术发展述略

摘要:东北地区手风琴艺术在中国手风琴艺术发展历程中有着重要的代表意义及特殊的地位,地处东三省中间地带的吉林,在手风琴专业形成与发展时期基础比较薄弱,但20世纪上半叶的俄侨影响时期与建国初期的基础重建时期却对东北地区手风琴发展有着承前启后、衔接南北的引领与推动作用。从20世纪上半叶吉林手风琴传入、建国初期手风琴艺术发展及20世纪上中叶吉林省手风琴代表人物三方面,探索吉林手风琴发展概况,力求反映东北手风琴艺术的历史发展特征。

关键词:手风琴;吉林;发展态势

20世纪初期,手风琴从俄罗斯流传到我国东北地区。地处东三省中间地带的吉林,虽然在手风琴传入早期并没有明显优势,但在东北地区手风琴专业形成与发展方面起到了承上启下、衔接南北的作用。手风琴的早期传入和当时的历史状况、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着很强的时代特征。吉林手风琴发展初期与当时的俄侨在我国的音乐活动有直接且重要的关系。

一、20世纪上叶俄侨对吉林手风琴艺术的影响

19世纪末《中俄密约》让沙俄取得了在中国东北修建铁路的权利,1899年,沙俄以在长春修建宽城子火车站为开端,又逐步建立了“中东铁路附属地”。中东铁路的修建与通行,把大批的俄国侨民带入中国。背井离乡涌入中国东北的侨民中,有许多俄罗斯音乐家,他们不但把俄罗斯的音乐文化带入中国,更令俄罗斯的手风琴艺术在中国生根发芽。20世纪初的哈尔滨是俄侨聚集地,大批俄侨艺术家来到哈尔滨,其中有很多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他们在哈尔滨建立音乐学校、音乐团体[1],频繁开展音乐活动。作为俄罗斯民族乐器的巴扬手风琴逐渐在东北地区盛行,对哈尔滨的手风琴传播与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当日本人的入侵破坏了俄罗斯人原有的文化生态时,一些俄侨艺术家纷纷向南流动,去沈阳、上海等地,这些音乐活动又逐渐在沈阳、长春、上海等地兴起。吉林省是俄侨向南方迁移的必经之路,很多人走走停停,也有许多人阴差阳错地留在了长春,其中也有不少音乐家。俄罗斯这个民族“可以没有面包,但不能没有音乐”,不管生活多么艰难,他们从来不间断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巴扬手风琴带在身边,随时演奏,随时歌唱。1907年,在长春商埠大马路出现了第一家电影公司,这是哈尔滨一家俄商公司开设的长春分公司,开演“电灯影戏”[2],对当时的长春人来说是非常稀罕的事情,这是长春最早出现的电影放映活动,这里既是电影放映地,也是俄侨聚集地,俄侨每到休息日常常彻夜不眠,唱歌跳舞,喝酒拉琴,巴扬手风琴是其最主要的乐器,也就是在这一时期,长春民众领略了巴扬手风琴的魅力。1917年后流亡中国东北地区的俄侨逐渐增多,当时,西公园(现在的胜利公园)虽然被日本人侵占管辖,但一直有俄侨的演出活动,公园内也有说书场、洛子戏等表演。俄国人刀乌罗夫带着俄国10多名艺术家,经常在这里进行商业演出,演出形式多样,也有吉他、曼陀林等乐器与手风琴合奏,但乐器仍然以手风琴为主。俄侨音乐家在当时东三马路的“燕春茶园”、新民胡同的“新民戏院”等场地都办过小型音乐会,在音乐会中巴扬手风琴吸引了更多的中国音乐爱好者,只是在乱世,这些音乐家并没有留下名字与书面记载。据尹志超教授回忆,当时俄国音乐家在吉林省艺坛已占有主导地位,当时的长春,没有一个音乐会不演奏俄罗斯作曲家作品,而且在不少音乐会上几乎只表演俄罗斯音乐家的作品。俄侨音乐家这一特殊移民群体,当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依然保持旺盛的创作、表演热情,那时吉林省的手风琴人,都或多或少地受俄侨音乐家的影响。手风琴演奏家王典,尤其钟爱俄侨手风琴演奏中的探戈,自学手风琴后曾在伪“满映”用手风琴演奏探戈舞曲,其演奏曾令“千人空巷”;长影乐团的于宝文,受俄侨的影响喜欢上手风琴,后期的手风琴演奏与创作深受俄侨的影响;省歌舞团的胡杰,曾跟随俄侨音乐家伊万诺夫学习手风琴;延边地区著名作曲家董希哲、崔昌奎原本是吉东保安军政治部文艺工作队和延边师范学校乐队的中号演奏员,受苏联影片中手风琴演奏的影响改行学习手风琴,为延边地区带来手风琴热潮;吉林艺术学院的尹志超看过多场俄侨手风琴表演,因此放弃原来的钢琴专业,投身到手风琴事业中,随后创作出影响吉林地区手风琴发展的20余部教材。可以说,俄侨对吉林手风琴艺术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二、20世纪中叶吉林手风琴发展态势

新中国成立之前,长春这个特殊的城市在“伪满”与“民国”此消彼长中艰难前行,特别是抗战时期,手风琴以其独特的音乐语言跟随音乐家走上抗战道路,既可以冲向前线助战,也可以守在后方助威。新中国成立后,手风琴艺术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音乐教育、部队文艺、群众活动等方面都展现了新的面貌。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手风琴专业教育的初创阶段,各大院校通过合并、新建开始了新的里程,吉林艺术学院、东北师范大学音乐系、延边大学音乐系都相继开设了手风琴专业,培养了第一批手风琴专业人才。但师资严重缺乏、经验水平不足也制约着手风琴专业的发展。建国初期的手风琴教学状况中,教材不足是较大的问题,时任吉林艺术学院手风琴教师的尹志超编著的《手风琴曲集》《键盘式手风琴初步练习法》《手风琴简易记谱法》标志着吉林省手风琴专业化发展的开端,对吉林手风琴艺术具有开创性意义。但教材的出版也不是一帆风顺,1956年尹志超投稿人民音乐出版社《手风琴曲集(二)》,当时的副总编辑、作曲家章枚先开始签批:“同意合并精选”,后又签批:“作者为右派,暂不出,可退”,由此可以见当时的反右政治对知识分子的冲击。部队是手风琴普及最广泛的地方。据吉林歌舞团老一辈的手风琴演奏家于宝文先生回忆,“建国初期,部队为了密切军民关系,经常参加地方汇演。演出中的歌曲伴奏、乐曲伴奏统统由手风琴承担。”新中国部队的演出活动的确很多,部队领导非常重视基层的文艺活动,举办培训班培养文艺人才也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部队文艺工作的一部分。手风琴演奏家胡杰在部队期间就曾先后举办了五届手风琴培训班,为部队培养了大批手风琴人才。当时社会“军民一家亲”的活动繁多,因此,部队手风琴艺术的兴起与繁荣,带动了地方群众对手风琴这一乐器的热情,促进了地方手风琴的普及与发展。群众业余文艺活动随着部队的活动也蓬勃发展起来,建国初期的活动基本上以演唱革命歌曲为主,方便携带的手风琴备受青睐,仍然是歌曲伴奏的黄金搭档。于宝文为长影乐团李世荣伴奏的《草原晨曲》《长白山下》成为许多演出活动的压轴节目;胡杰为省歌的男中音伴奏《老司机》等让许多音乐爱好者痴迷手风琴。在当时的群众演出活动中,手风琴独奏基本是根据苏联歌曲改编的作品、歌颂新中国的作品,《喀秋莎》《山楂树》《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等作品深受群众喜爱。可以看出,无论是手风琴教育、手风琴活动、手风琴普及,在建国初期都有一个井喷式发展期,但其仍然处于这门乐器发展的初级阶段。

三、20世纪上中叶吉林手风琴代表人物

手风琴名家尹志超、于宝文、胡杰在20世纪上中叶的吉林省有一定影响,是吉林手风琴界的元老,在教学、演奏与乐器普及方面对吉林省的手风琴发展贡献巨大。尹志超是对早期吉林手风琴音乐发展影响最大的手风琴教育家。尹老生于1925年,1942年毕业于第一国民高等学校音乐系,1946年到吉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任教后,钢琴专业的尹志超在建国初期参加了《白毛女》《刘胡兰》《保家卫国》等影片的钢琴配乐,但手风琴的独特魅力吸引了尹志超,在师资匮乏的年代,钻研手风琴演奏法、教学法、记谱法,仅在50年代就出版了四集《手风琴曲集》,其“手风琴简谱记谱法”“六线谱记谱法”等,对手风琴科研做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培养了兰华、宋志邦、李洲、薛金强、王影辉、刘信、张慧、郑光文等大批手风琴名家。就作品与教学成果而言,尹志超将所有精力和感悟都交给了手风琴艺术,其编著作品的学术性及教学方法的独到性,达到了那个时代、那个区域的极致。长影乐团的著名手风琴演奏家于宝文比尹志超年龄小些,1933年出生于沈阳。建国初期于宝文在沈阳参军,师从前进歌舞团演奏员汪福川,学习手风琴,一直在部队担任手风琴演奏员。20世纪50年代初期考入长春电影制片厂乐团,担任手风琴演奏员,当时的很多电影配乐都有于宝文的琴声,在此期间也编配了大量的手风琴独奏及伴奏作品,如《山楂树》《草原晨曲》等。就作品风格而言,于宝文受俄罗斯音乐影响较深,作品既有浪漫气息又有民间特色,其演奏又有着淳朴硬朗的革命气息。据于宝文的学生程家明回忆,于宝文先生非常低调,性格比较孤傲,但其演奏使学习者学习到灵活生动的、容易上手的手风琴方面的和声学。由于后来在时期受到不公正待遇,加上于先生本身与世无争的性格,导致其创作的很多作品没有流传下来。吉林歌舞团的著名手风琴演奏家胡杰1927年出生于大连,他从小就非常喜欢音乐,年少时曾与小伙伴们组成音乐社团进行演出。在一次机缘巧合中,胡杰结识了苏联手风琴专家、演奏家依万诺夫,跟随依万诺夫学习手风琴的两年里,胡杰爱上了这门乐器。1948年参军,先后在东北军区第163师文工队、东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任手风琴演奏员兼作曲。胡杰在部队期间,为了普及手风琴演奏,举办过很多场手风琴培训班,还撰写《手风琴讲义》[3],为吉林省手风琴的普及与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52年初,苏联“红旗歌舞团”来华访问演出期间,胡杰带队,带领“红旗歌舞团”到东北军区各部队进行慰问演出,并在此期间继续跟随苏联多位手风琴专家学习更多的演奏技巧。胡杰娴熟精湛的手风琴演奏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好评,部队转业后进入吉林歌舞团,成为一名专业手风琴演奏员。从尹志超、于宝文、胡杰的经历与成就可以看出,20世纪上中叶的吉林省手风琴艺术仅仅是一个从业余走向专业的开始,虽然世纪初有许多俄侨推动手风琴艺术的发展,但与哈尔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相比,吉林仅仅是哈尔滨通往南方的一个过路点,因此,在手风琴发展过程中并没有明确的理论主张与演奏派系,但吉林手风琴人,通过锲而不舍的艺术实践,在一种不自觉的状态下,建立起属于他们自己的手风琴艺术传承。纵观20世纪上中叶吉林手风琴艺术所经历的道路,无论是世纪初俄侨街头巷尾无意间对国人的手风琴启蒙,还是三四十年代王典等第一代手风琴演奏家在伪“满映”演奏的手风琴探戈舞曲,无论是五十年代初期尹志超的《手风琴简易记谱法》《手风琴讲义》等初级教材,还是群众活动高潮时期于宝文、胡杰的经典手风琴伴奏,均为日后手风琴艺术走上巅峰打下良好的基础。吉林手风琴艺术与全中国一样,在其短短的近百年的历史中,为艺术、为政治、为大众,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变化,探索20世纪上中叶吉林的手风琴艺术发展态势,对手风琴未来的艺术传承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手风琴能走出21世纪初期的低谷期,再次步入辉煌。

参考文献:

[1]胡雪丽.20世纪早期哈尔滨音乐活动的俄文资料考究[J].艺术教育,2006(12).

[2]李宁.我国东北早期的电影业[J].文史春秋,2010(9).

[3]吴守智.中国手风琴艺术发展概述[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96(2).

作者:张雪 杨菡 单位:东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