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设计陈设艺术运用

时间:2022-07-16 08:56:43

室内设计陈设艺术运用

摘要:陈设艺术是具有科学性、艺术性的多向学科,在一切实体的内部空间多用于环境营造。陈设艺术与室内空间营造两者互相依存不可分割,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当今时代迅速发展,人们对所处空间的氛围有着诸多要求,因此陈设艺术也极大地受到人们的青睐与重视。

关键词:陈设艺术;室内设计

陈设艺术与我们的空间行为密切相关,人可以理解为各种空间活动的叠加,外部空间活动像是无结构的空间行为,而内部空间活动则是在不同定义的场所进行赋予人类意义的行为。陈设艺术被我们加以特殊的定义,装饰于不同类型的室内空间,从而传达给人们特定的信息。如商务空间大多营造的是精简、高效的空间氛围;居住场所则是给人舒适、放松的空间氛围。室内空间营造直接影响人类的主观认识,由此可见陈设艺术对于室内空间设计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从原始社会遗留的器具装饰纹样来看,早在那时,事物已具备实用功能及审美功能,可以认为即使在物质条件贫乏的时期,人类对于艺术也有需求。中国最早的艺术陈设起源于氏族社会,不同氏族的图腾、房屋内壁上的装饰、器具外部的雕刻都是最早的陈设,随着时展文明进步,陈设艺术逐步演进为具有科学体系的艺术门类。

一、陈设艺术的分类

陈设艺术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用性陈设,一类是装饰性陈设。两类陈设艺术品都满足了功能需求。实用性陈设多指物品满足人们使用功能需求的同时也具有观赏性的家具,比如沙发、茶几、衣柜等既具有空间的实用性也可以通过自身的结构、材质改变对空间美化。生活水准要求的提升促使家具应作为兼具功能性及审美性的集合,满足感官、运用需求。装饰性陈设大多指具有美化空间意义的单体,如刺绣、陶艺等。陈设品是历史渊源中的科学,具有艺术性,可对外部空间进行美化,也可以通过空间折射反馈到人的内心。

二、陈设艺术在室内空间环境中的意义

室内陈设艺术有许多风格种类,每种不同的陈设艺术都有各民族的风格特点,都代表了不同文化的艺术特色。陈设艺术在室内空间中不仅可以起到装饰空间、美化结构的作用,还可以传达一种人文精神,将凝聚在陈设艺术品中的文化内涵散发到所存在的室内空间当中,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让人们感知文化的魅力以及艺术的美。建筑的构成是室内空间的基础,室内空间是建筑体的局部展现,陈设艺术是室内空间的填充剂,使室内空间变得有灵魂、有感情。不同风格的陈设艺术造就了具有不同使用功能的室内空间,可以说多种用途的空间环境离不开陈设艺术的装点装饰。可见陈设艺术对于室内空间环境的重要性,两者不可分割、紧密关联。在室内环境的陈设设计时,我们在选择陈设品时应注意与室内环境的大体风格相适宜,在一个统一的整体下寻求变化,要同时考虑物品的材质、颜色、风格是否搭配,注意不破坏其整体性、统一性,保持风格的纯粹。

三、陈设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体现

(一)陈设艺术可烘托室内环境气氛、营造室内氛围。室内空间作为一个具有功能性的区域,人类在不同区域的活动使其内部存在不同的环境氛围,而使不同环境氛围更加鲜明的支撑体是陈设艺术的运用。只有将陈设与空间结构完美相融合才可以对室内空间的氛围进行完整营造,使其更符合人类自生的外在行为、心理及其余自发行为的需求。气氛是一种较抽象的感官作用,是内部环境给人的主观感受的反馈,不同的空间场所散发着不同的气氛,而这些气氛都是通过陈设艺术进行传达的。如学校图书馆会悬挂字画、放置雕塑,并运用明度较低的颜色作为主体装饰色彩,营造庄严肃穆的氛围。通过运用不同的材料装饰,对物体、空间赋予了不同的感官艺术,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使用需求以及整体氛围感知。如果特定的使用空间没有氛围营造,那这个空间也只能定义为空间结构驱壳,由此可见陈设艺术对空间氛围营造的重要性。(二)陈设艺术可以加强室内设计风格的表达。陈设艺术品本身有多种属性,如色彩、形状、纹理、质感等。不同风格的艺术品组合对室内空间风格定义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艺术品多起点缀作用并营造着不同的空间语言,使人潜移默化地感受不同的氛围。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不同地域国家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衍生出了各具特色的空间立体风格,如中式风格、洛可可风格、简约主义风格、古典风格等。每种风格在色彩、形制、质感的搭配上都有各自的界定,而种类繁多的陈设品可以满足人们对于空间营造的需求。早在二十世纪初期的西方现代主义时期,简约风格已经诞生。设计大师密斯.凡得罗提倡“简约而不简单”的设计思路被认为是简约主义的核心思想。在简约主义风格的室内空间设计中,运用最简洁的设计手法给人们空间上的心理满足感,大量采用白色、浅色作为背景色彩,给人视觉上的放松以及内心的惬意。而陈设品也遵循“简约美”大多采用结构利落、具有构成意识的物件,造型简炼不失独特的灯具都是陈设艺术在简约风格空间中的表现(如图1、2)。在现代风格的设计中不乏看到设计师运用多种材质拼接来装饰墙面,墙面不同于传统的装饰运用木质纹和石材进行装饰。简约不等同于简单,不是一味地不装饰,而是恰当地选取、恰当地装饰,可见陈设物品的选取、放置对于室内空间设计的表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陈设艺术可以改善室内环境色彩、净化室内环境。当人们进入陌生的空间环境内,会不由自主地将注意力放在占有大幅面积的空间色彩上,这是不受人类自身大脑所控制的,而是受限于室内环境色彩的影响。主体色彩、背景色彩、点缀色彩是形成室内环境色彩的三个主要方面。点缀色彩,是陈设艺术的最基本功能,缺乏点缀的空间往往是单一的单调的、苍白无力的,只有增加了各种风格的装饰物才可以使这个空间充满活力,增添乐趣,使室内空间层次分明,更加充实多样。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的飞速发展,压力感充斥着紧张焦虑的快节奏生活氛围,人们无时不刻感受多方面的压力,随处可见的高楼林立,钢化玻璃、混泥土、钢材结构无疑是现代建筑的代名词。目前室内装修所使用的材料大都或多或少会有污染气体的排放,而除了开窗通风之外,室内绿化可以有效地吸收污染气体、清除甲醛及空气中的细菌,达到环保的要求。运用绿植进行装饰也越来越受广大人群的欢迎认可,在公共场所以及居家生活中,多种形态类别的绿植进入公众视野,在(如图3、4)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现代绿化技术的不断升级如:无土栽培技术、腐植土生成技术、防水处理技术等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保障了室内绿化,使得设计师不受栽植地的限制,将自己最原始想法展现,将绿色植物设计于室内空间的任何位置当中,例如室内地面、墙面甚至是顶部都可以满足这一要求,并且能够多种装修材料搭配共同装饰室内空间界面等,使盆栽植物不仅仅放置于室内角落,使其成为构成立体装饰的重要手法,使立体空间的使用趋于合理,使空间环境得到改善,达到空间结构与空间色彩的有机平衡。(四)陈设艺术可以再构空间、改善空间氛围。一个建筑刚建成并且没有其余装饰、改造,简单的由顶部、底部以及周围的墙面构成的称作一次空间,这种类型的空间多为建筑原生的构造,一般难以进行过多改变,如果想要改造则是对混凝土的拆除、重建,不但费时费力工序也相对复杂,有时还会有一定的安全隐患。然而通过室内陈设艺术的改造装饰,运用家具、隔断、植被装饰物品对空间进行简单的分割、改造,使空间符合人们的使用需求,这种空间称之为二次空间。这种空间不仅可以方便人们的使用,还可以使空间分布趋于合理,增加空间的层次性多样性。视觉语言先与文字语言,在当今空间设计中多侧重运用视觉语言提炼、传达、表现氛围,这种最抽象最无形最直观的简洁文字符号承载着客观信息载体。像我国台湾著名设计师登琨艳先生在一次会议上对他的“浮游建筑”所传达出的“浮游空间”的意境进行阐述:他认为“这不能完全称之为建筑艺术、装置艺术,什么都不是!是一种虚幻的、仿佛在水中波动、悬浮的纯粹空间形式,只是培养一种气氛……”如写字楼中的办公空间起初多为简单平铺的大空间结构展示在人们面前,而运用多种材质的板材、各种造型的玻璃或者形态各异的装饰物装饰空间,不仅可以使空间划分趋于合理,还可以营造空间氛围。在(如图5、6)中采用树脂玻璃、反光面板、带有发光材质的帘体作为空间划分的界限并烘托氛围。我们可以将每个不同类型的场所看作一个大空间,其内部则是由多个小空间组合而成,陈设艺术品丰富多样满足了对不同空间氛围营造的需求。设计对于人所表达的氛围是强于文字、图案、语言的,尤其在科技发展的今天,空间陈设设计可以运用高科技建造材料和新型的技术手段来达到人们对空间氛围的重造、延伸以及重新组合,丰富空间形式并达到对空间的对话,使无生命的陈设设计品与使用者沟通,将空间的氛围与人文情感相结合。

室内陈设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是人类艺术门类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艺术,其内容广泛,种类繁多,形制繁多,越来越适用于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可以满足人们对室内空间环境再造以及人们对空间寓意的其他含义认可,反映不同人的审美理念,有益于促进人们的身心发展。我们应当认识到陈设艺术在室内空间环境中的重要性,重视室内陈设艺术对空间装饰的意义,充分发挥其作用,在广泛的艺术空间中创造出更多精彩的作品。

参考文献

[1]梁旻.室内设计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10.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作出版社,2002.8.

[3]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2.

[4]范景中.艺术的故事笺注[M].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8.

[5]诺曼•布列逊.词语与图像[M].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2008.7.

[6]贡布里希.图像与眼睛广西[M].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15.6.

[7]任绍辉,郭智磊.后现代风格在建筑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方法研究x[J].设计,2016,29(7):154-155.

[8]许秀平.室内设计中空间形象的“实”与“虚”研究[J].设计,2016,29(10):118-119.

作者:姜奇奇 单位:山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