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艺术现代性发展思考

时间:2022-04-04 09:52:31

合唱艺术现代性发展思考

一、合唱艺术之我见——历史溯源

近年来,许多学者都认为合唱艺术是一百多年前从国外传到中国的一门“洋艺术”,我们“洋为中用”,经过一百多年的历练,发展成为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合唱艺术。而我的看法,却与上述观点有所不同。我认为合唱艺术从汉代就已经出现了,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一门音乐艺术形式。《晋书•乐志》曾记载:“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凡此诸曲,始皆徒歌,继而被之管弦。”这就说明,“相和歌”是配以管弦乐队伴奏,一人唱、众人和的一种合唱艺术形式。对于汉代的歌唱艺术,司马相如在其著作《上林赋》中,有过“千人唱,万人和”的描写。“和而歌之”“和声而歌”就是“相和歌”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也正是合唱艺术的历史前身。这足以证明合唱艺术是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的音乐艺术形式。而外来音乐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在吸收国外合唱艺术的创作、表现形式和表演风格的同时,结合本民族的特色,开辟了合唱艺术的多元化发展道路。

二、合唱艺术之我见——现代性透视

汉高祖刘邦为了鼓舞官兵的士气,创作了千古绝唱《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一人在前领唱,众人在旁和唱,声势浩大,创造了“三百里内皆来观”的空前景象。鸦片战争后,国门被外来侵略者打开,既带来了毒害国人的鸦片,同时也引进了国外独特的合唱艺术,为我国的合唱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那时的合唱主题基本都是抵御外来侵略者、振兴中华的。而到了“五四”运动的爆发,合唱艺术出现了艺术化的倾向,但合唱主题还是具有爱国主义情结。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合唱艺术具有强烈的政治指向性。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合唱艺术才开始蓬勃发展,题材、表演形式和创作体裁都出现了较大的变化。然而好景不长,60-70年代,因诸多原因合唱艺术的发展受到了阻碍,直到1978年,才迎来了合唱艺术发展的新局面,且其逐渐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景象。合唱艺术经历从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的历史演变过程,呈现出了现代化的前进步伐。古代的合唱艺术呈现的是“一呼百应”的效果,没有组织、规则,完全是自发的形式;近代合唱艺术是组织有序的,目的是抒发深深的爱国情思;现代的合唱艺术大多是歌唱祖国,抒发个人感情的艺术形式;而当代的合唱艺术,则更多的是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而呐喊助威。从中不难看出,当今的合唱艺术不管是从形式演变还是从演唱规模来看都具有了现代化的水平。音乐艺术是时空结合的艺术,表现的是“乐舞精神”。合唱(声乐艺术的一种特殊表演形式)是时间艺术,舞蹈是空间艺术,而现代化的合唱艺术是将这两者完美结合,在华丽的舞台上,演唱人员按照各自的顺序依次走上表演场地,有一人独自站出来领唱,一人手持指挥棒进行指挥,还有一些人在旁手持乐器伴奏,当然身着华丽舞服的舞者也是其一份子,呈现给了人们一种可听与可视相结合的欣赏模式。

三、合唱艺术之我见——多元化走向

合唱艺术由单一的形式演变成为多元化的趋势,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合唱创作、风格和构成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面我们就逐一探讨它们的多元化走向问题。

1.创作的多元化走向

合唱艺术成功与否,首先要看作品的创作情况。只有有了好的创作,我们才能演绎出优秀的合唱作品。作品的创作主要有三个方面:题材、体裁与合唱类型。首先,创作题材方面。由于受我国历史、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影响,合唱艺术的题材丰富,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包括群众性合唱、艺术合唱、民歌合唱、古曲合唱、通俗音乐改编的合唱等。从作品题材的多元化走向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艺术的追求越来越人性化,注重民族性和古文化财产的利用,也更倾向于表达内心情感的抒发。其次,创作体裁方面。根据作品抒发的情感不同,合唱艺术的体裁也很丰富,主要有进行曲、抒情歌曲、圆舞曲、颂赞歌曲、劳动歌曲等。体裁的多元化体现了合唱作品内容丰富、情感细腻以及指向性明显的特点。再次,合唱类型方面。合唱的类型也很多,主要包括同声合唱(男声、女声和童声)和混声合唱、有伴奏合唱和无伴奏合唱、室内合唱和室外合唱等。

2.风格的多元化走向

合唱艺术的风格分为音乐风格、演唱风格和表演风格。因为合唱艺术是时空结合的艺术,所以接下来我就主要谈谈表演风格的多元化走向。表演风格主要指舞台表演,以前的合唱艺术基本上没有固定的舞台,都是在室外进行的,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合唱艺术逐渐转为室内表演,还有华丽的舞台作为陪衬,使得合唱艺术越来越具有观赏性。根据表演形式和风格的不同,舞台也可分为静态舞台和动态舞台。静态舞台,是指演唱人员按照一定的次序站好,有舞台背景和灯光的配合,加之有指挥和伴奏人员,这样一种静态不变的画面,我们称之为静态舞台。例如,在央视音乐台《歌声与微笑》合唱比赛中,由首都师范大学老教工合唱团演唱的《瑶山夜歌》受到了业内外的一致好评。这首歌曲的合唱就是运用了静态舞台,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瑶山夜歌》是改编的刘铁山、茅沅的《瑶族舞曲》,为了契合歌曲的意境,老教工们纷纷穿上了瑶族的服装,让观众一下就联想到了瑶族的风土人情,加之舞台灯光的昏暗,仿佛看到了瑶族人民沉浸在朦胧月色中,不禁想融入其中,感受那种欢庆的场面。静态舞台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在想象与联想的带动下,人们尽情地驰骋在自己所描绘的画面中。这种从听觉转移到视觉的特殊现象,就是通感,这种感觉可以让人们既听到优美的歌声,又看到美丽的画卷。动态舞台与静态舞台相对,演唱人员不仅要按照队形站好,还要配合歌曲做适当的变化,亦或是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当然除了演唱人员,动态舞台还会根据歌曲需要增加舞蹈演员,以增加歌曲的观看性,演唱人员的身后也会不时变换舞台的背景。在央视《歌声与微笑》的合唱比赛中,有一支团队演唱了《大漠之夜》这首曾经荣获“金钟奖”的歌曲,演唱人员身穿华丽的服装,身后的背景是无边无垠的荒漠,但是天空是湛蓝的,不时会有片片白云向我们飘来,演唱人员的前方有一些身着工作服的人员,正在勘查地形,由于在沙漠里行进十分困难,工作人员多次摔倒,但是他们为了荒漠里的人民又勇敢地站了起来。这首歌曲表达的虽是骆驼历经坎坷无怨无悔地行进,但也从侧面赞扬了人敦厚老实、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样一幅动感的舞台画面,不仅让观众听到了歌唱人员铿锵有力的和声,还使其看到了一出逼真的舞台剧演出。当今的合唱艺术,就应该做到“动静结合”,既要有静态时演唱的专注精神,还要有动态时的舞台效果,这样一来,人们就可以眼耳并用,欣赏“视听盛宴”了。

3.构成的多元化走向

这里的构成是指合唱团组成情况,以前的合唱团体多偏于群众性的,因为有很强的政治指向性,多是群众响应党的号召而自发组成的合唱团体,指挥和伴奏都不是专业的,只是应要求,把大家组织到一起来唱歌,抒发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当今的合唱团体,越来越趋于专业化,有的团体组成人员都是音乐专业出身的学生和老师,这样专业水平的合唱团体,给合唱艺术今后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力量。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小学生和中老年人也加入到了合唱的团队中来。这样,合唱团构成的多元化就体现出了非职业团体——职业团体——非职业团体的特点,这样循环往复,根据团队中成员的不同可以灵活变换,只要有一定的目的,合唱艺术就会红红火火地发展下去。如在今年的10月20日上午,声乐老师夏金山组织千余名歌唱爱好者,在徐州科技广场的音乐广场共同高歌由谷建芬作曲的《一饮尽千钟》。主要是想通过大合唱,抒发爱家乡的情怀。参加大合唱的有儿童,也有耄耋老人,年龄最大的83岁,最小的4岁半。这样一种混搭的合唱团体,就是根据成员的不同而灵活变换的,他们参加合唱都是为了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四、结语研究合唱艺术的现代性与多元化发展的历程告诉我们:要立足于历史,放眼于当下,真正实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作为当今合唱艺术的参与者,我们应该透过历史重新审视当代合唱艺术,要能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还要力求将现代化意识和多元化发展趋势融入到合唱艺术中去,让两者完美结合,形成一条独特的前进道路,真正实现合唱艺术发展的现代性与多元化。

作者:芦海珍工作单位: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