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间舞蹈的保护与拓展

时间:2022-05-09 07:01:00

我国民间舞蹈的保护与拓展

摘要: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是世界各民族的祖先们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保护与传承民间舞蹈文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与文化艺术界的共识。本文分为民间舞蹈概念的界定、民间舞蹈传承与发展的意义、民间舞蹈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三个层次,讨论如何正确面对现状及问题,最大程度地传承文化精髓。

关键词:民间舞蹈;价值;传承;发展

随着《云南印象》的空前成功,民间舞蹈以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出现在大家眼前。熟悉得是源于纯朴生活的原始状态,陌生的是现代的包装和市场运营手段。而对于什么叫民间舞蹈,民间舞蹈的重要性,如何科学地传承民间舞蹈,保护性地发展,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在此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其前提是原生态民间舞蹈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在人类文化大交流的时代,的确有失传的可能性。那么,原生态民间舞蹈为什么会失传?保护原生态民间舞蹈有什么意义?如何对它加以保护?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深思熟虑,以便采取积极、有效的对应措施。

一、民间舞蹈概念的界定

(一)民间舞蹈的概念

20世纪初,人类学、心理学的新兴,给现代派舞蹈家以极大影响。革新者们纷纷从原始文化中探索舞蹈的本质含义,试图从“原始”中找寻到最原始那种舞蹈冲动,以揭露人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冲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上,民间舞蹈这一概念被重新提起,并在30年代的西方获得新的生机。1946年,著名的舞蹈表演家、舞蹈编导家、舞蹈教育家戴爱莲先生率育才学校师生举行“边疆音乐舞蹈大会”,首次将民间舞推到中国的现代舞台。[1](P.68)

关于民间舞蹈这一概念,各国学者有不同的解释。《辞海》的释意是:“民间舞蹈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英国大百科全书•15版》的解释是:“虽然民间舞蹈一般是指各个民族特有的欢快、娱乐的舞蹈,但它确切的含义在学者们中间仍然有很大的争议,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得以解决。”《人文百科全书大系•艺术百科全书》上解释:“产生并广泛与民间、风格鲜明的舞蹈。它反映各地区、民族特有的劳动、风俗、交际方式和爱情生活。不同地区和民族的舞蹈受生活方式、历史传统、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乃至地理和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出现迥异的风格特点。”[2](P.97-98)

另外,舞蹈界的一些专家学者以及对舞蹈感兴趣的人在不同的书籍、著作、论文当中,在不同的侧面,不同的深度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更大的拓宽了人们了解民间舞蹈的途径,也使得民间舞蹈方面的理论知识更加丰富。

(二)民间舞蹈与民族舞蹈的关系

罗雄岩在他的《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中曾经提到:“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在这个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聚居、杂居、交错居住的情况很多,在日常生活中,民族一词习惯上多指少数民族。”[2](P.98)因此,民族舞蹈也常指的是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相应之下民间舞蹈就成为汉族民间舞蹈的代词了。

其实并非如此,民间舞蹈自己就是一个庞大的舞蹈文化系统,它本身含有各个民族的民间舞蹈。反过来说,民间舞蹈是由各个民族具有不同特点、不同性质、不同风格的舞蹈所组成的。民间舞蹈与民族舞蹈并不是两个毫不相连的个体。正相反,两者相互依赖,相互融合。民族舞蹈是民间舞蹈众多分支中的一个,两者的含义虽不相同,但却同属于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交织出各具特色的民族舞蹈文化,其中每个民族又以自己各个地区不同的地方风貌、人文景观、生活习惯,孕育出多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3](P.101)

在这里我简单综述一下民间舞蹈的概念,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理解。民间舞蹈,顾名思义,源自民间的舞蹈。它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是诸多舞蹈艺术形式的来源,在人们的日常生产、劳作过程中诞生,由劳动人民直接创造,具有鲜明的人文风俗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反映了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状况,并随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注入新的成分的舞蹈形式,表达着人们最真实、最纯朴的情感,并有着独特的舞蹈风格和地方特色。它是以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为来源,并由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来传承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是一种既古老又年轻,同时又情贯古今的艺术,是舞蹈界中的一颗“活化石”。[4]

二、民间舞蹈传承与发展的意义

(一)民间舞蹈的文化价值

石裕祖在《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中提到:民间传统舞蹈文化是世界各民族的祖先们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深入了解各民族文化传统的“百科全书”,是一种可视的、运动着的、非物质的“活的文物”,是一种“人类活态文化财产”,当今,保护与传承民族民间舞蹈传统文化,已成为了世界各国政府与文化艺术界的共识。[4]

约翰•马丁(John•Martin)在他著名的《舞蹈概论》(IntrodouctionToTheDance)中说过:所有这一切曾在各种原始文明中举足轻重的东西在我们的文明中,也被发现具有基本的价值,它们事实上是属于人类基本天性的。[5](P.112)说明民间舞蹈不仅属于古人,也属于现代人,它连接了古今,使人类文明合乎逻辑的延续和发展,并且逐级上升。

在舞蹈发展史上,民间舞蹈常常被人忽视,其实只有民间舞蹈才是舞蹈发展的主流。民间舞蹈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一种艺术,它产生和流传于民间,风格鲜明,韵律优雅,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它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劳动、斗争和生活,它生动活泼,质朴无华,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民间舞蹈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它是一条永远不会枯竭的艺术源泉。由于它产生于民间,植根于群众,在长期历史繁衍和发展生息过程中,历经世代民间艺人和广大群众的创造、发展和锤炼,形成了完整的表现形式和独特艺术风格。典型地、形象地表现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群众生活习惯,风俗礼仪、思想情感、道德观念以及共同的审美情趣。成为民族精神风貌的一种表现形式,始终以绚丽多姿的风貌在民间广泛流传。

(二)民间舞蹈的经济价值

我国民间舞蹈,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各具特色,所以,将成为非常宝贵的经济文化资源。何健安特别指出,其实,这一点已在云南等省份有所体现。每年到云南等省观光的旅客络绎不绝,这都缘自文化的丰富多彩,其中,民间舞蹈文化的吸引力不可低估。也就是说,我们对我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不只作为展示、宣传民族传统文化的方式去操作,还需将它作为创造经济价值的资源去把握,这样,就能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两方面都能有所收获。也就是让古老的民间舞蹈焕发青春,重铸辉煌,“老有新为”。[6]

徐凤波总结了舞蹈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其一,舞蹈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要;其二,市场经济的发展会促进舞蹈的繁荣发展;其三,舞蹈的繁荣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之一。[7](P.22)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我们深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舞蹈会更具艺术生命力、文化兼容力和思想凝聚力。同时,舞蹈的繁荣也会促进演出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石裕祖在《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说到:把传承民间舞蹈文化与发展旅游业结合起来,打造民间舞蹈文化优秀品牌,发展民间舞蹈文化产业,充分发挥其在经济建设中的动态艺术作用,真正实现民间舞蹈的产业化。[4]

(三)民间舞蹈的审美价值

易红武在《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提到了在美育中推广民间舞蹈,对于民间舞蹈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当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最重要目标就是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而美育是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最好方法之一。不断的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反馈回来的信息,使我们认识到民间舞蹈在审美教育中是一种易于推广的艺术形式,中国民间舞蹈历史发展的诸多有利因素使得它可以成为中国现代审美教育的一种不可多得的内容。同时,在美育中推广民间舞蹈,对于民间舞蹈自身发展更有重要意义。它的显著作用为:其一,可以让民间舞重新回到民间,汲取新的生命力量,让人们重新开始重视民间舞蹈。民间舞蹈本身就是由广大劳动人民发明、发展和传承的,只有让民间舞蹈重返民间这个母体中去,才可能在它的发展上找到生命之源。其二,让民间舞蹈拥有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8]这个群众可以理解为培养审美群体,即广大的能够欣赏舞蹈的观众。经过美育的大部分人虽然不可能从事民间舞蹈专业工作,但他们至少在不同程度上了解了民间舞,看得懂民间舞蹈,知道民间舞蹈美在何处,而当这些人到社会各个阶层去的时候就会为民间舞蹈编织一张巨大的审美网,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的审美潮流。

并且崔瑛在《论舞蹈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价值》中特别指出:我国悠久的舞蹈传统和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9]

三、民间舞蹈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一)民间舞蹈的现状

1.民间舞蹈面临严峻的冲击

隆荫培早在1996年就在《走向世纪之交的中国民族舞蹈》中发现了引人深思的一种艺术社会现象:民族民间舞蹈有大商业化的趋势。[10](P.13)

恩平市文化馆聂木花在《试论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路向中》指出了中国民间舞蹈的现状: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昌明,当我们跨人新世纪的时候,摆在我们面前的状况是民间舞蹈日临着愈来愈严峻的挑战和冲击。过去,她经广大舞蹈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民族民间舞蹈还勉强可以维持与芭蕾舞、现代舞“三分天下”的局面,如今,就连“三分天下”的地位也保不住。民间舞蹈给群众的总体印象是“狼来了”,行内人士甚至乎感叹:民族民间舞蹈会遭受瓦解或消亡的命运,一些民间舞种已经滑向消亡或消失的边缘了。[11](P.56)

石裕祖通过《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表达了他对现在民间舞蹈的忧虑。[4]

但是,民间舞蹈真的会瓦解与消亡吗?当然不会,民间舞蹈有着极其顽强的生命力,要不然,它就不会跨越几千年时空,传承至今了。

2.“伪民间舞”的出现

冯双白强调,必须杜绝“伪民间舞”。他说,为了适应部分表演市场的需要,近年来相当数量的“伪民间舞”出现了,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现象。很多舞蹈编导、老师,带着急功近利的目的,到民间去以走马观花的方式“考察”、“收集”所谓的民间舞蹈,回来后进行浮躁的加工,打上“都市时尚”的大印,顶着“民族民间文化”的大旗,再四处传播,甚至重新扩散到民间,冲击和湮灭真正的民间舞蹈。他希望大家群策群力,能够探索出一条教法科学、文化深厚、树人立德,真正在民族舞蹈文化传承上发挥作用的现代高等舞蹈教育新路子。

3.国家对民间舞蹈已经予以关注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2003年1月,由文化部会同财政部、国家民委和中国文联共同确立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正式启动,这标志着我国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12]

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冯双白说,当前国家正在提倡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抢救,真正的民族舞蹈也是民族民间文化的一种,很多舞蹈动作的来源,都是各民族生活、文化中极具代表意象的东西。当前,很多文化在急剧地变化,在民族舞蹈的传承上,什么可以改变,什么不应该改变,我们必须面对这一问题。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各国在注重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同时,愈来愈重视对本国民族文化艺术传统的保护和传承。保护与传承民间舞蹈传统文化,已成为了世界各国的共识。多年来,各国舞蹈家以“如何保存民族民间传统舞蹈”为主题的国际会议已举行一百多次。民间舞蹈的传承一直都是各国艺术家、民俗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家密切关注的焦点。

(二)民间舞蹈传承与发展的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自身而日臻完善。祖国的富强为各民族的文化发展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性,并且提供了物质和经济基础,从而开辟了广阔的艺术创造道路,民间舞蹈的精髓得到了充分的发掘和发展。

1.继承是民间舞蹈发展的基础,坚持与群众的联系

赵向欣在《中国民族舞蹈如何舞向未来》告诉我们:首先要继承,这是民间舞蹈发展的基础。[13]

早在几十年前,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给广大的文艺工作者提出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针。这一方针,对于民族民间舞蹈这一独特的艺术式样和它目前所处的尴尬局面来说,尤其适用。到群众中去是一贴挽救和振兴民族民间舞蹈的卓有成效的灵丹妙药。[12]

我国著名作家姚雪垠指出:“舞蹈在初民社会一开始就是反映生活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社会主义时代的舞蹈艺术,当然要有更大的发展,但是这一反映生活与结合群众历史传统的艺术形式,应该从精神上继承和发扬”。姚老的话,言简意赅,对民间舞蹈工作者来说,更有发聋振贵的作用。

刘洋提出了一些发展方向:要发展民间舞蹈,必须坚持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路向。

2.人为构筑保护空间

石裕祖提到:必须组建一支有奉献精神、有真才实学的有识之士人材队伍。因为,传承、保护和发展民间传统舞蹈文化遗产的人材队伍,是传承、保护和发展民间传统舞蹈文化遗产和提升民间传统舞蹈文化产业生产力的首要因素。[4]

罗雄岩在《试论中国民间舞路的文化传承》中提到: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中,民间艺人与舞蹈能手既是主要的保存者与传承者,也是给该形式注人生命力的创作者,他们的文化素质、艺术修养、个人爱好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文化信息的传递与舞蹈文化的传承。对于这些民间艺人应予以保护。[14]

鲁滨在《略论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与发展》中明确提出:保护好在生态环境中能传承舞蹈的人,是保护的关键所在。[12]民族民间舞蹈属于非物质文化,承载艺术的方式是人体自身,传承的方式是家庭式或是师徒式。因为它的承载方式是人体自身,所以,当艺人存活时艺术便在,当艺人离去时艺术便无。他一个人就可能代表一种风格,代表一种绝技,代表一种样式。如果不能很好地传承下来,他的离去,就是这样风格、绝技、样式的永远逝去。有些民族民间舞蹈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我们要保护好民族民间舞蹈的承载人,发展好承接人,最好是从娃娃抓起,让他们从小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活,并从小接受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的熏陶,学习技艺,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最好是建立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聚居的自然村寨为文化生态村,实现民族民间文化的原地保护,就地传承。

郭桂玲和杨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中指出:保护传承人,保护文化生态环境,培养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情和价值意识等。[15]

肖灵在《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中说到: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是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准之一,舞蹈作为文化整体的一部分以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特点呈现的一种艺术形式,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16]学校舞蹈教育是我国当代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之一,如何以民族文化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教学手段如何形成新的课程教学模式,关键在于从文化和教育的视角进行探索,才能使教学改革的趋势朝着文化和技术整合的方向发展。

3.适应时代,坚持传统与现代意识相结合

隆荫培明确地提出: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和社会历史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相统一,同时,还必须合乎舞蹈艺术的特点和规律。[10]

赵向欣在《中国民族舞蹈如何舞向未来》告诉我们:民间舞蹈应把目光投向时代,民间舞蹈应把目光投向四周。[13]

王娟指出了一些发展方向:要发展民族民间舞蹈,必须坚持传统与现代意识相结合的路向,民间舞蹈必须融人现代的自由竞争与发展意识,加进现代文明的内涵,采取现代的传播形式。[17](P.13)

4.建立专门机构以及规章制度

石裕祖提出:(1)各级文化、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专业艺术团队、旅游社区要与艺术科研机构和高等艺术院校密切合作,组成保护民间传统舞蹈文化遗产的长设机构,使之能在科学化、规范化的前提下,稳步发展民间传统舞蹈文化的产业化。(2)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应在资金上予以安排,同时亦可向国内外慈善家、企业家筹集资金,设立“民间传统舞蹈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基金会”,用于奖励和扶助从事民间传统舞蹈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团体与个人。(3)艺术科研机构和高等艺术院校应定期或不定期、有规划地派遣专家学者、研究生到这类具有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地区参与民间传统舞蹈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调研实践,开展相关学术研讨会项目与重大课题工作。[4]

另外,易红武在《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设立了2个明确目标:(1)通俗文化方向。不分自娱性还是演艺性,以通俗为主要特征,并且特别重视自娱性舞蹈,这就是戴爱莲先生主张的“民族舞蹈大家跳”。这个方向是以已经形成了的、具有一定题材及固定了的形式和传统的民间舞蹈为基础的。(2)精英文化方向。主要是演艺性舞蹈,以高雅为主要特征,重视技艺,从民间舞中吸取营养,发掘民族精神,提炼动作元素,这就是以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间舞系为代表的“学院派”民间舞。这个方向是以民歌、史诗中存在的思想和主题,以现代的形象所创作的表现舞蹈家艺术思想感情和观念的舞蹈新作品。[8]

5.大力保护原生态民间舞蹈

由普通民众负载,且由他们在民俗仪式或民俗活动中承传的民间舞,学界通常称为原生态民间舞蹈。那么,我们所要下大力气加以保护的是传承于民众中的存活于民俗仪式或民俗活动中的原生态民间舞蹈。

鲁滨指出:在民族民间舞蹈中,首要保护的是“原生态”的民族民间舞蹈,因为在“原生态”最大含量的保留了原始民族民间舞蹈的原本形态,它是民族民间舞蹈的根,是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源泉。只有保护好“原生态”,我们才有可能再去谈到发展。[12]

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是在继承“原生态”的基础上,在“变异态”和“再生态”中去求发展。文化是一条历史的长河,从远古到现在,从现在还要流到未来,处于不停顿的变化发展中。我们在发展的同时,首先要解决好与传统的关系,不能离开根,离开本,同时也不能固循守旧,固步自封。[18](P.154)同志曾指出:“发扬传统与开拓创新是统一的。继承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必然发展”。其次,发展创新要有选择性。弘扬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不是全面复兴,一定要有选择,要继承发展健康的、积极的、优秀的基因,使发展符合民族特色,民族审美心理,民族表现情感和艺术发展规律。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要真正做好保护继承民间舞蹈文化传统的宏大工程,必须突破常规的思维模式,必须深入民族地区进行田野考察,立足于从国际国内、各地区各民族等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学术视野,对此进行全方位地剖析研究和科学论证应采用多学科交义,文理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方法,并运用多学科现有资料、知识、技术、手段和成果,提出具有可行性和前瞻性的多元化开发思路和对策从而达到大力弘扬民间舞蹈文化,在尊重民族、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深入发掘、抢救、保护和在新形势下不断保护、继承、创造、创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结论

民间舞蹈的传承、保护和发展的事业,是全世界有时代责任感的舞蹈家们的共同理想和目标,是各国政治家、舞蹈艺术家必须密切关注的焦点保护和传承民间舞蹈文化,是实现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复兴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战略措施;它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创新;也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迫切需要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最终目的,也是为构建和谐社会搭建一个更有作为的精神文明平台。

综合专家学者的观点,我认为我们首先必须很好地继承下来这些优秀、珍贵的文化遗产,使它们在今天还能为我所用,还能为我们的文化建设事业尽力。哲语有云:“自助者,天助之。”民族文化的根本生命源泉还在自己体内。还要进行“活态保护”,即保护传承人,保护文化生态环境,培养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情和价值意识,特别是原生态民间舞蹈等。最后要注意继承传统与积极创新相结合,在现代化形势下不断催生、发展和繁荣民族舞蹈创作。

民间舞蹈这个民族文化的瑰宝在舞蹈艺术家们的努力下,一定会沿着科学的发展道路前进一定会更加绚丽繁荣!《云南印象》已经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民间舞蹈美好的明天,日益改观的人民生活、繁荣昌盛的民族文化使得民间舞蹈焕然一新,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将历经多重的淘洗,多重的接引,多重的扬弃,最终以宽松、兼容、自然、率真的民族传统优势和个性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何建安.中国民间舞蹈[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4]石裕祖.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5(2).

[5]JohnMartin.IntrodouctionToTheDance[M].NewYork:AmericanElsevier,2005.

[6]马惠文.民间舞蹈发展态势浅析[J].科技信息,2007(2).

[7]张朝霞,金鑫,王琛.演出经营与管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8]易红武.中国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教育,2005(1).

[9]崔瑛.论舞蹈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价值[J].艺术教育,2006(3).

[10]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11]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2]鲁滨.略论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与发展[J].舞蹈杂志,2003(1).

[13]赵向欣.中国民族舞蹈如何舞向未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6).

[14]罗雄岩.浅论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2(1).

[15]郭桂玲,杨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3).

[16]肖灵.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5(1).

[17]王娟.民俗学概论[M].北京:北大出版社,2004.

[18]于平.中国舞蹈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