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音乐教育研究

时间:2022-04-26 10:38:18

后现代音乐教育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后现代音乐教育思潮与现象进行探讨性研究,以揭示后现代音乐教育中的多元文化教育的本质。通过对现代教育学与后现代教育学的界定、后现代主义音乐教育思潮的形成与发展、后现代音乐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以及对我国现行音乐教育的影响及意义,从而验证后现代音乐教育在我国的蓬勃发展趋势,体现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先进性与优越性。

关键词:后现代音乐教育学;多元文化;生物学范式;物理学范式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的哲学体系中出现了一种反对形而上学的近现代主义体系倾向的思潮,从而拉开后现代主义的序幕,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各个领域的延伸与渗透,艺术风格呈现出多元化与差异性共存的态势。在音乐教育理论研究领域中,现代音乐教育的单一性、竞技性、标准性、工艺化、可控制、可确定模式遭到了严厉的批判,逐渐形成以多元化为核心的后现代音乐教育体系的思潮。今天,我国的音乐教育学难以避免后工业时代的到来以及后现代音乐教育的出现,特别是从思辨主义理性教育学到科学教育学,再转入到今天以多元文化为理念核心的后现代音乐教育学。因此,毫无疑问,后现代音乐教育思潮与现象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深刻意识中国本土音乐教育的利弊,使其与时俱进,抓住以欧洲音乐教育体系为核心的传统音乐教育模式向以世界多元文化为中心的音乐教育的机遇。

一、现代教育学与后现代教育学的界定

现代教育与后现代教育,两者是并行的,在时间上有一定的交叉,并不是前赴后继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是辩证统一的,两者既是相互依存,又是相互矛盾的。现代主义崇尚一切的科学,善于发现总结并利用规律,追求权威与绝对的真理,讲求事实,将具体的问题以精确的数学语言量化表达,是物理学范式。然而,后现代主义则更加注重事物内部的联系,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和个人情感的表达,提倡多元文化,否认“双基双轨”和现代教育理论的二元认识论,是生物学范式。现代教育学可以归纳为以下的几种基本的特征,它强调公共性、生产性、科学性、未来性、主观能动性以及可塑造性。不可否认,现代教育学体系提倡的追求教育公平与机会平等、自主思考、理性化,在今天仍然发挥它的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弊端也在慢慢显现。在今天我们教育研究者看来,现代教育学体系是存在缺陷的,主要表现在它提倡的是二元认识论以及双基双轨的模式,教育文化被扣上霸权主义,即经济富强的国家在世界文化教育中占主导作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教育的平等性。在当今世界知识爆炸时代,具有局限性,无法跟上知识更新的速度。此外早期现代教育学研究者认为作为一门学科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建立在除它以外的所有学科都达到无暇的基础之上。这个观点的片面性在于将教育学作为必须依赖于其他学科才能长足发展,忽视了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基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它自己的全面性与开放性特征,有自己的价值意义。在后工业化以及资本主义内部相互矛盾的背景下,“全球化”应运而生。全球化带来三个方面的变化,首当其冲的是经济的全球化,生产、消费、分配、再生产以此循环。再有就是政治领域发生变化,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两级对峙到苏联解体的一超多强,再到今天的多极化发展。然而与我们教育息息相关的是第三个方面的变化,即文化的全球化,它的核心原则是一种自我实现自我表达。而后现代教育学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开始有了新的思潮,即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后现代主义有几个明显的特征,譬如全球性、差异性、地方性、多样性。这些特征会在音乐教育中有所反应。我国目前音乐教育学科研究和实践状况都是基于理性的哲学观、现代主义教育理论的,致力于建立以抽象化思辨性为主要特点的理性教育学。然而后现代主义强调教育是一种文化中立性,它是多元的、变化的、矛盾的、综合的,所以对于音乐学科而言,引进后现代教育学理论是很有必要的。后现代主义教育学的核心是多元文化教育,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民权运动,是多元文化教育的萌芽时期,顾名思义,它强调的是多元化发展。简单概括一下后现代教育学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后现代教育学为其他学科教学提供了新的思想切入点,一方面,“解构主义”揭示出现代教育学理论的重大缺陷;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的建设性特征则能帮助教育研究者建立新的教育世界观,极大程度上丰富了我们的视野。研究后现代教育的学者,给出了几下“解构主义”的释义,对现代教育学提出质疑,并给出新的见解,这对于后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强调“差异性”在后现代主义看来,任何个体应该得以保存有着自己的特点;2.对教育神圣性的质疑,对绝对真理时刻保持着怀疑的态度,提倡的是不确定性;3.“去中心”和“边界松散”后现代主义反对一概而论,打破各学科的边界限制,寻求不同学科的碰撞联系,新的发展领域;4.向往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学与教的方式,提倡原生态的学习方式;5.研究范式的转变。从精确定量的物理学转向强调文化理解的生物学范式。(以上引自陆有铨《躁动的百年:20世纪教育的历程》)。整个后现代思潮的一部分就是后现代教育思想宗旨,它是在人们适应“后工业社会”,对现代教育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首先,强调处理好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关系是后现代主义教育的哲学基础;其次,后现代主义的研究者追崇个性,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人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这些观点是后现代主义教育针对现行教育弊端提出的,为当下教育者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和视角,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后现代主义音乐教育思潮的形成与发展

准确来说,后现代音乐教育学是后现代教育学与音乐教育学边缘性交叉学科。后现代教育学的出现,带动了现代音乐教育学的发展,同时也给现代音乐教育学带来新的观念,这种现象是音乐学科受时代学术思潮影响,发展的一种趋势。最初研究后现代音乐教育学的教育家主要集中在西方国家,他们站在音乐教育发展的前沿对后现代音乐教育提出自己的见解。诸如雷默、罗伯特•沃克、布莱金、布鲁诺•内特尔、克莱南、埃里奥特都是当代比较著名的后现代音乐教育的研究者,他们见证了后现代音乐教育的形成与发展。雷默是一位哲学家,他认为音乐教育从哲学思想出发应该具备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点,他认为后现代的音乐教育应该具备的是不确定性,批判因果论与决定论;第二点,他反对将音乐以五线谱形式进行定量记谱,这也是现代性西方音乐教育的缺陷;第三点,他认为音乐教育的内容应该是多样化的,而不是以演唱和演奏为主,应添加多种新鲜元素,例如鉴赏、即兴伴奏、作曲、音乐与其他文化领域的联系。罗伯特•沃克的后现代音乐教育思想主要有四个方面:1.他认为西方音乐术语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垄断性与权威的特征,必须要寻求一种新的音乐理论基础,让中西方音乐能够平等对话;2.他认为音乐应该以文化作为基础,而不是以某种物理学的普遍原理作为组成部分,揭示并批评现代西方的音乐教育;3.提出不限定文化传统,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的音乐教学方法;4.注重个性化的音乐学习,深刻地把握音乐的文化属性。布莱金作为著名的音乐人类学家,他注重的是音乐的生物性研究,认为在某些程度上,生物学确立了人类音乐的行为特征,例如遗传基因、口耳相传等。此外,他格外关注非洲儿童的音乐教育,认为作为世界音乐的组成部分,音乐音响不应该被孤立地分析,应该作为文化音响来研究,并且都应该得到尊重。最后,他提出了一个去中心音乐的概念,认为音乐应该是多民族的而不是以欧洲作为中心。布鲁诺•内特尔的观点与布莱金相似,一方面他认为后现代人类学应该批判中心文化音乐理论;另一方面,提倡以多元文化教育为核心的价值观。克莱南作为音乐教育家,他的后现代音乐教育学思想主要有四个方面。1.提出差异性是全球化背景下的音乐教育必须意识到的;2.后现代音乐教育是后现代教育学与音乐教育的交叉学科;3.以开放式作为音乐教育的原则,强调知识建构是将个人经验进行磋商调整使其变得更加合理并且多元化;4.由点到面,实现音乐文化的网络状发展,指出双轨道路不是唯一选择(一轨是指保护并发展自身文化传统,另一轨是指吸收借鉴西方音乐),而是应该朝向世界多元文化的方向发展。著名学者埃里奥特批判了现代音乐教育总是以审美为核心,他认为音乐教育应该以文化哲学作为建构,此外提出将一种新的音乐教育哲学带入传统教学,即以多元文化作为基础的音乐教育。以上的这些观点见证了后现代主义音乐教育思潮的形成与发展,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这些原本出现在西方国家的先进音乐教育思想,也随着文明的帆船,驶向中国。

三、后现代音乐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的后期,后现代主义思潮首先在我国的民族音乐学中得到体现:去中心原则或非边缘化的原则,主张多元论,反对单一性、形式主义和的有序的原则,提出标新立异。重建多元中心是民族音乐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1.反对西方国家对音乐知识进行主宰,强调去中心;2.以辩证法中的多元论反对二元论的分析方法;3.强调保留世界上的各种音乐文化,因为它们具有各自的文化特点;4.提倡音乐文化的全民性,每个人都有学习音乐文化的权利;5.破除西方中心论,强调各种文明的平等对话。中国的音乐教育家们注意到后现代主义进入音乐教育,并有着自己的看法。例如1994年第21届国际音乐教育大会的开幕式上,音乐教育家李斯的发言中,体现了他对后现代主义的评价。李斯认为现代主义是坚持绝对的真理,相信权威,崇尚上等的艺术、科学、文化和社会,将社会秩序、产品商品量化、标准化。然而后现代主义理论,是在质疑所谓的“霸权主义”的并且以西方国家作为文化中心的观念。相比之下,后者提倡多样化和差异性、分裂的、不确定性,并且以质疑辩证的眼光看待权威。李斯的这一段话是两层含义的,一方面,他批判以欧洲音乐中心论的价值观;另一方面,提出在国际音乐教育中,构成多种音乐文化平等交流的姿态,向全世界共享世界音乐的新观念。最值得一提的是管建华教授,他做了大量工作,撰写了大量的文章,结合自己对音乐教育的体验,站在后现代音乐教育的角度,编撰了《后现代音乐教育学》这本书,填补了我国后现代音乐教育学理论的空白,拉开了我国后现代音乐教育实施的序幕。他以音乐人类学的视角,研究音乐教育的生物学范式,批判以现代音乐教育为基础的物理学范式,进而阐释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转向“音乐教育的文化哲学建构”“音乐学科教育学”转向“音乐现象学教育学”“音乐教学的物理学范式”转向“音乐教学的生物学范式”。音乐教育的生物性范式指的是音乐作为人类文明长期进化的结果,具有多样性、生态性的特征,它是由遗传、语言、信仰等与社会背景相互作用形成的行为。例如少数民族的歌舞学习,是通过身体动作的节奏感觉和口耳相传形成的并不是学习学会的而是利用生物本能获得的。它有几种特点例如多一对应、无教材无考试、开放全体自由的。音乐教育的物理学范式则是只用精确的数学方法来表达音乐,譬如五线谱上对音乐的定量,表情术语中对音乐作品的感情限定等。管建华教授推崇的是音乐教育的生物学范式,让音乐生活中有自我表达,强调交流与差异。近十年以来也有其他学者以及高等教育的研究者涉足后现代音乐教育的领域,在文化的碰撞中呈现出勃勃生机的现象,大量的文献、期刊纷纷涌现,并且也影响着我国音乐教育的课程变化。譬如我国近年来的音乐课程标准也在朝世界多元文化教育的方向发展。例如中小学音乐教育理念的第九条就是要求理解多元文化,高中音乐课程基本理念第四条要求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等。缺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小学虽涉及多元文化教育,却很少涉及世界音乐的历史,譬如亚非国家的音乐史;另一方面,我国高等音乐院校也没有多元文化的课程,在这方面的师资也是匮乏的,没有专项人才。这些都是值得我们音乐教育研究者关注。四、后现代音乐教育思潮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影响我们应该保护传统音乐文化,吸收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出现问题。作为一个中国人盲目的模仿、学习国外后现代音乐教育,脱离了本国国情、民情往往适得其反。后现代主义的教育模式跟随着全球化的进程,逐渐渗透到每个角落,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我们要扎根于本土的文化与实际,依据我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再去借鉴世界的多元文化,时刻保持对自己国家音乐文化高度的敏感与洞察力。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我们就应该多元借鉴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汉文化作为华夏文化的核心,一直被很好的传承,但是还有很多少数民族,他们的生态性音乐往往被我们忽视。作为我们音乐教育的研究者应该肩负起保护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职责。并且形成开放式的视角,在教学中解放师生的角色,大胆的鼓励学生对待问题应有自己的看法。后现代主义音乐思潮一开始是对西方音乐领域产生影响,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大门向全世界敞开,在文化领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现象,对我国音乐领域的各方面均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我们需要以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后现代音乐思潮。虽然我国一直强调本土音乐文化与国外音乐文化一同发展,然而在实际发展中,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一直属于劣势地位,所以在继承原生态、多民族音乐中,以及文化平等对话中,应该借鉴后现代音乐教育的观点。另一方面后现代音乐教育在实施中会遇到阻碍,因为每个学科需要有自己的标准,范范的去中心与边缘化存在着它的弊端,我们需要批判继承。虽然后现代音乐思潮在我国仍处于萌芽阶段,但放眼于未来,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却不容忽视。面对世界后现代音乐思潮的涌入,我们应有一个系统的、深入的、全面的、客观的认识。在分析思考过本国国情之后,推行出独特创新,公正严谨的文化策略,如此会更加有利于人们以理性、科学的眼光去分析、评判具有中国特色的后现代音乐思潮。

作者:吴涵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