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创建

时间:2022-07-26 12:53:18

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创建

一、美术有美育与德育的互融性

古今中外的经典美术作品亦无不具有德育与美育的兼容性,例如:19世纪法国画家籍里柯油画《梅杜萨之伐》,画上,木筏在海上飘荡,伐上的人有的已经死去,有的奄奄一息,有的抱着亲人的尸体沉思⋯⋯构图最高处,一个人挥舞着一块红巾呼喊。细心的读者顺着这一视线发现远处的浪尖上有细微的船影。与迫在眼前的死亡相比,它意味着生的希望。此作取材于法国历史上一个真实事件.由于舰长的失误造成梅杜萨号失事,150位乘客,为生存相互残杀,最后仅有10人生还。通过这幅美术作品进行直观的“人性与道德”的教育,引导学生矫正人性、唤醒良知,明晰人类所有善良友好的品质,引导学生树立关爱他人、尊重生命、团结合作的社会责任与道德意识。为此,我认为美术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是最为直接、最为生动的一种美育形式。做好美术教育工作,能够生动地引导学生进入自觉接受素质教育境界。

二、美术可以发挥德育效能

如何让美术教育施展美育与德育的兼容性呢?作为一名中学美术教师。只有把美术教育纳入德育方面的要求,自觉提高美术课的教研教学质量,以具有感染力、吸引力的教育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欣赏美、感受美,明辨善恶,自觉唯美,才能达到德育的效果。这是因为:1.美术具有强烈的情感性和视觉冲击力.这是一般理论教育所不具备的一种优势。因此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美术课程之中,以美引善,使学生在美术教育中潜移默化地感受美育和德育,会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2.审美作为一种高级动物的情感.本身就包含着必不可少的伦理道德因素,特别是对社会美的评判,往往同分辨善恶的道德观紧密相连。而美术作品的境界都是以美育和德育为理论基础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任何的优秀美术作品都是高超的技艺和人类高贵的品格相融,其美育与德育高度统一。为此,我在上美术课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把握美术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感情色彩,比如在《战争与和平》这节美术鉴赏课上,我让学生鉴赏李白建油画《南京大屠杀》(课本上没有的)。这幅展现1937年日军在南京屠城暴行的油画,由“屠”“生”“佛”三联组成,左边是两个日军在擦抹滴血的屠刀,右边是一个和尚整理尸体。中间是惨遭屠杀的难民尸山,尸山后是奔流嚎泣的长江:尸山顶唯一幸存者——一个孩子趴在母亲身上嚎哭;在这幅画里面,佛倡导万物平等,结果面对野兽的暴行却很无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平等众生的消亡,这是人类的悲剧!学生在视觉的震撼中,目睹日军的残忍、百姓的惨死、佛的慈悲,自觉审视“战争”与“和平”,明白什么是人性的美?什么是高贵品德?明白面对欺辱我们民族的东西。应该讲强势、讲亮剑,从我做起,牢记历史,不忘国耻,好好学习,自觉强国。因此。教好美术课是有利于引导学生在道德领域中辨善恶、知羞耻,达到德育效果的。

三、美术能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强调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美术是审美与德育结合的产物。其最终价值指向道德“至高的善”.体现了“德育为首”的因素。校园处处都有美术因素的渗透与表现。有网络新闻报道:日前,河北省某所中学举办一次体育节,开幕式上,一列运动员的引导员十分“出位”,照片显示该女生头戴黑色精致小帽,身着黑色短裤,脚登黑色高跟鞋,腿套黑色吊袜:社会评价其穿着这样的行头于公共场合让人浮想联翩,对于生理和心理尚未发育成熟的学生来讲极具黑色“诱导”。也许她的出发点或许是为了显示本班的特别,可是她忘记了这是一个中学体育节。应该显示当代中学生健康向上的朝气,而不是作秀或做前卫式的模特表演。因此,我认为这个中学举牌员所暴露的问题不是彰显什么个性或时尚问题了,而是一个在美育、德育方面的遗憾。不可否认.当下一些中学生对说教式或家长式教育有逆反心理。我曾就这位学生的“出位”与一些学生交流,采取循循善诱的“亲和政策”,让学生观赏一些高雅大气的运动会开幕式的录像,运用“比较策略”,敞开心孱畅谈美术的服饰文化.引导他们作出“得体”的选择。就此,我认为可以发挥美术教育的功能去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如通过班级黑板报评比,举办学生美术习作展,提倡学生宿舍美,举办我眼中的校园摄影展等,去浓厚校园艺术文化氛围这些内容都涉及美育与德育的兼容与互通,能够唤起学生积极生活与学习的心态。以德辅美,德美并存。在新课程的推进中,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应该多元化地,融入文学、音乐、视频、文化、民俗等元素,通过生动活泼的美术教育形式与手段锤炼学生的优良心灵,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多些努力,少些颓废;多些关爱.少些埋怨;多些和谐,少些暴力;多些美的认识,就会多些美的创造。这正是美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