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音乐教学的文化内涵

时间:2022-04-23 02:54:00

发掘音乐教学的文化内涵

俄罗斯教育家苏霍拇林斯基曾说:“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是培养人”。高中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基本音乐文化素养的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意识的同时,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

以往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大多注重音乐学科的本体教学,忽略了音乐的文化的内涵,高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学科的性质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正如刘承华先生在《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中所说:“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教育被限制在理论的知识性传授和形式的抽象分析方面,使音乐教育成为悬浮在表层的纯技术操作,在普及教育中,它只能使人们获得有关音乐的种种知识和技巧,而很难得到对音乐的深层的鉴赏能力与美感趣味。造成这一状况的关键在于将音乐与文化分离。”刘先生的观点指出了音乐欣赏教学的弊病,音乐欣赏教学如果不结合文化,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要弥补这种缺憾,在音乐教学中必须挖掘音乐的文化内涵,必须在音乐欣赏课程中牢牢把握以音乐文化为主线来进行,笔者认为,在整个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围绕此点应做到以下两方面:音乐作品的欣赏必须和音乐所处的历史时代相结合;音乐欣赏必须和相关姐妹艺术结合。

一音乐与历史并举,以史讲乐,以乐讲史

一部音乐发展史其实也是一部人类文明进步史,音乐与历史不仅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还起着积极作用。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都留下了音乐的声音。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体现在作品与历史的结合,在高中音乐欣赏教授中,做到以史讲乐,以乐讲史,不仅能够以音乐为基础更好的体现音乐作品的文化历史性,也能让学生结合历史对音乐作品有更好的理解。

音乐历史绵延数千年,音乐作品浩如烟海,每位音乐大师和每部欣赏的音乐作品背后都有着一定的历史背景,以历史文化为背景让学生赏析音乐,把音乐作品和音乐的发展形态完整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某一时期某一阶段的音乐发展和因此诞生的流派大师和总体风格有总体印象。

音乐的流派和风格是音乐与历史结合的重要部分。在音乐的发展过程中,一部分人的音乐创作形成了鲜明的或者可以辩识和区分的风格,于是便构成了一个流派,不同的流派之间即相互继承,也相互补充,流派的源起,顺延变化就大致形成了音乐的发展史。因此,风格流派是音乐历史上最可标别的符号,是需要悉心聆听,才能切实把握的。在讲授音乐作品时,就必须要涉及到风格和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只有把小作品放到历史流派这个大环境中去解说,才能让学生更深刻的把握音乐作品除音乐本体之外的音乐文化内涵。

比如,在欣赏到欧洲专业创作音乐板块作品时,19世纪的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内容最为丰富,涉及到的音乐知识点和音乐大师音乐作品也相当经典,这些都能让学生在了解历史背景后对音乐作品可有深刻印象。

在介绍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作品前,先向学生介绍当时整个欧洲的历史时局形势,列宁曾称整个19世纪为“给予全人类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纪”,这一时期欧洲的历史文化背景除了法国的资产阶级大革命,意大利德国的统一,资产阶级在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同时,无产阶级正悄悄登陆历史舞台,大革命造就了一批具有鲜明个性的音乐家,这一时期的作曲家普遍表现出对社会性重大题材的关注以及对启蒙时代所崇尚的理性的忽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注意思潮继承了启蒙主义思想,追求自由和崇尚个人主义成为这个时期的时代精神,新的艺术风格主要在于表现个人的感情和幻想,特别强调个人主观的体验。同时这一时期的音乐追求与其他艺术之间的互相融合,从体裁形式到具体表现手段都有革新和突破,音乐流派也更为众多。

我在指导学生欣赏柏辽兹最著名的标题音乐《幻想交响乐》时,就以浪漫派时期的历史大背景入手,介绍这作曲家的生平和经历,柏辽兹的创作力求创新,采用“固定乐思”的手段写作音乐,以新颖、明澈的配器效果和戏剧化的处理来丰富交响乐的表现力,他所著《配器法》一书已成为音乐技术理论的经典文献之一。柏辽兹的名字同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师雨果,浪漫派画家德拉克洛瓦相提并论,堪称法国浪漫主义三杰。这不仅仅让学生知道了柏辽兹还知道了其他文艺史上的两位历史人物。之后再引出“标题音乐”的概念,因为作曲家追求自由,喜欢把音乐与文学,戏剧,美术尤其是与诗歌密切联系起来,因此首创了标题音乐这种新音乐形式,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柏辽兹的这首著名标题音乐完成于1830年,当时莎士比亚的戏剧启发了作曲家写标题音乐的灵感,作品中出现的“固定乐思”也是一种新的创作手法,音乐使用它代表某个人物或某种思想感情,并在音乐的发展过程中进行种种不同的变化,以适应其文学性,戏剧性内容的环境变化和情节发展。在欣赏时,特别向学生强调在标题内容下,关注音乐的“固定乐思”,在音乐进行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提示。故此,在立足历史大背景的基础上,把作曲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动机,作品的风格特点结合起来,立足音乐的表现手法,让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真正走进了音乐历史的长河。

再以风格流派为例,在介绍《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时,我从印象派绘画作品和象征主义文学为切入口,把学生带入19世纪末的法国文艺历史背景中,19世纪最后三十年,资本主义进入了垄断阶段,帝国主义初级阶段出现的种种问题,诸如财富分配不均,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等,使知识分子们普遍感到失望,这种情绪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印象主义就是这一历史背景下的产物。

19世纪末,以马拉美和威尔伦为代表的象征主义文学喜欢用暧昧和隐晦的表达方式代替精确的陈述,而因为莫奈的《印象.日出》得名的印象派绘画更是带来了绘画领域的新探索,他们看重光与影在绘画中的作用,擅长捕捉草堆在不同十分的阳光下给我们视觉带来的各种微妙变化,刻意在画布上把酒馆里的烟雾缭绕的氤氲表现出来,为舞台角光照射的舞女的衣裙折皱间的明暗光雕激起灵感,这些都是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明白了光是由七种颜色组成,并发现了物体相互交辉的现象,在艺术创作中把这种认识表现出来。而印象派绘画和象征主义文学对印象派音乐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印象派音乐和法国印象派绘画和象征主义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印象派音乐强调的是要打破各种感官间的鸿沟,要人们听到月光洒在庭院里的竦竦声,听到丁香花在春风里沁发的香味,听到玻璃缸里金鱼甩动尾巴时的锦鳞光斑,听到亭亭玉立的少女的一头亚麻色头发。以德彪西代表的印象主义流派正是要表现一种色彩音乐的特征。那又是如何来表达的?学生又怎么能更好的理解欣赏?

我先从莫奈的《印象.日出》切入,让学生观看几幅印象派绘画,对印象派绘画的光影色彩朦胧等绘画方式有一定概念,并设问,在印象派音乐里又如何来表达这种色彩和朦胧?印象派音乐用变换的和声、不规则的节奏和短小的旋律片断,达到描述某种朦胧印象。其中音乐的和声色彩最为代表性,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我在钢琴上弹奏了两组和弦,第一组是色彩明亮的大三和弦,第二组是小三和弦,弹完之后提问学生哪组和弦听上去色彩更明亮些?学生通过仔细聆听,一致认为第一组。这个问题就把音乐的色彩性提了出来,并放在了和弦上。学生在此基础上了解了印象派音乐重在和声音响的概念。之后欣赏德彪西的《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这首作品创作与1910年,作者从法国诗人勒孔特•德•里尔曾有一篇同名诗中获取灵感,诗中描写“那坐在盛开着鲜花的越桔树丛中的遥远爱人的温雅和妩媚姿态”。而印象派画家雷诺阿的《康威尔斯特小姐像》也正是诗歌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这样诗歌绘画和音乐,三位一体,把学生带入一个真正的印象派境界。接下去欣赏钢琴作品《月光》和管弦乐作品《大海》,在刚刚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音色和音响上,听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明显有了很大的兴趣,而且也能完全接受非常抽象的印象派了。

以乐讲史,以史讲乐,乐史并重的前提下,让学生了解的不仅仅是音乐和音乐家本身,也让他们有能力在熟知历史背景的前提下形成自己对音乐和音乐家的评价。

二音乐与其他姐妹艺术的结合是音乐欣赏教学文化内涵的重要部分

音乐作为艺术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涉及美学,美术,戏剧,电影电视,人文地理乃至自然科学等多个学科。对于高中阶段学生来说,平时接触人文艺术的机会比较少。把音乐与诗歌,与戏剧,与舞蹈,造型艺术甚至是电影电视联系起来,是音乐欣赏文化内涵的重要部分。

音乐学者赵鑫珊曾说过:“莫扎特的音乐是旋律化、和声化和节奏化了的唐诗。”他认为:莫扎特的慢板乐章是他音乐的精华和灵魂,他那幽深的意境同唐诗的钟声是如此的相似。是的,诗歌和音乐的结合,音乐有着诗歌般的韵律,舒伯特的《菩提树》和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4乐章就是最好的例子,艺术歌曲《菩提树》是《冬之旅》声乐套曲中的第5首,在欣赏之前,先让学生过目一遍诗词,并请同学朗诵,让学生对诗歌要表达的意境有一定了解,再配以旋律播放,让学生再次感受用音乐来表现的意境。同样,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也是融入了席勒的诗《欢乐颂》,贝多芬首次尝试在交响乐中加入人声,以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这也是作品的核心音乐主题,贝多芬通过席勒的诗,表达“人们团结成兄弟”的自由,平等,博爱的音乐哲学思想。至此,学生通过诗词和音乐的结合更好的理解了艺术歌曲这类音乐体裁形式,更为深刻的了解了“贝九”的深刻内涵,立足与诗词结合的角度来剖析欣赏音乐,让学生有了更好的欣赏层次。

俗话说的好,音乐擅长把形象的东西抽象的表达,而绘画则把抽象的东西用形象化,这就注定了音乐和美术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很多音乐作品可以通过美术的角度让学生有更深的体会,比如俄罗斯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作品《图画展览会》就是音乐与美术结合欣赏的最好示例,作品选用了10幅不同的绘画作为音乐的创作素材,有点类似于看图写音乐的创作动机,作曲家用一个漫步主题贯穿全曲.,在欣赏这首作品时,教师应先展示图片给学生观看,在音乐播放之前,让学生体会绘画内容,之后播放音乐,此时提问学生时候能把音乐和绘画内容联系起来。比如在欣赏《两个犹太人》这一主题时,画面分别描画了一高一矮一胖一瘦两个外貌和格特征差异很大的犹太人,音乐用不同的速度和力度来表现不同的人物形象,以缓慢、沉重的管弦乐合奏,描绘那个仗恃钱财,而威风八面,狂妄自大的Goldenberg,每一个乐句都意味深长的加重表现,代表他一言九鼎的权威口吻。而必须要看人脸色行事卑躬而颤抖的Schmuyle,则用加了弱音器的小号来吹奏刻画,十分传神。欣赏后,教师提问学生,这两端音乐让我们想到了什么?并让学生分组讨论音乐在表现两个人物形象时,用的何种方式来表现。通过对这部作品的欣赏,不仅锻炼的学生的想象能力,也让学生加深了音乐与美术的联系,也让他们认识到在人类进步的历史长河中,艺术中的门类彼此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当今这个电影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电影作为一种文明进程,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生可以为一部好电影而确立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而音乐和电影的结合正是丰富学生知识面提高他们审美水品和督促他们确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一课。学生普遍对电影音乐兴趣较为浓厚,教师应尽量选取一些经典的电影作品,比如电影《音乐之声》,这部电影是根据同名音乐剧本改编的音乐故事片。剧情讲述了能歌善舞的家庭女教师玛里亚与退休军官特拉普上校及其7个儿女之间的动人故事,其中两首脍炙人口的歌曲《DOREMI》和《雪绒花》是家庭教师玛里亚教上校的7个儿女的歌曲,这两首作品学生之前已经很熟悉了,但并不知道出处是电影《音乐之声》,利用课堂,我让学生更为直观的看到了玛利亚和孩子们合唱的温馨场景,加深他们对这两首歌的印象。如果有时间,可以推荐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欣赏完这部经典名片。

除了电影《音乐之声》外,20世纪的重要音乐形式——音乐剧也是欣赏课必不可少的一环,我利用整堂课的时间放完了安德鲁韦伯的音乐剧《猫》,之后让学生写观后感和印象最深刻的旋律片段,很多学生写了《memory》。这也是这部音乐剧中最有代表性的歌曲唱段。格瑞斯正是唱了这首歌才让全剧剧情有了转折。通过赏析讲解,学生对这首作品印象更为深刻。除《猫》之外,也组织学生观看了《歌剧魅影》,在欣赏《猫》的基础上,他们有了自己的判断力,概括出了最喜欢的三个唱段,《thinkofme》、《theangleofmusic》和主题曲《theoverture》,这也是全剧的核心旋律,有些学生甚至可以熟练的吟唱这几首歌。通过欣赏让他们了解了音乐剧这种舞台表演形式,并有了自己的独特视角来听音乐。

综上所述,音乐欣赏与历史结合,旨在把音乐的发展历史完整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音乐形成总体的印象,明晰音乐的风格,而音乐与其他姐妹艺术结合,旨在通过其他艺术的欣赏更好的接近音乐,听懂音乐背后的历史,文化及其渊源。让学生立足音乐,通过背景文化去感受理解音乐。在学生的音乐欣赏审美过程中,老师应该是位优秀的“导游”,不是给学生灌输一些自古以来已成规定的评价,而是启迪学生依靠他们自己去发现欣赏对象的美之所在,让他们学会欣赏,学会品位,才能真正自主的感受音乐,感受音乐之美,在培养学生基本音乐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真正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