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音乐的结构和表现探索

时间:2022-04-14 03:42:00

戏曲音乐的结构和表现探索

戏曲音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体系,即曲牌联套体和板式变化体。戏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世界音乐史上较为特殊的音乐现象,它源于民歌、曲艺、歌舞、器乐等多种音乐成分,有着严谨的结构方法和表现体制,是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曲牌联套体

曲牌联套体是将若干支曲牌按一定章法组合成套,以构成一折(出)戏的音乐。一本若干折(出)戏,即由若干成套曲构成。这种戏曲音乐结构方法开始于南、北曲,至昆山腔逐渐成熟,而戈阳腔则作了不同发展。在梆子、皮黄出现之前,曲牌联套体曾是中国戏曲音乐唯一的结构形式,昆曲、高腔至今仍在沿用。曲牌联套体由诸宫调发展而成,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衍变过程。从南、北曲到昆曲、高腔所用套曲,其曲体大致分为:1、单曲体,同一曲反复使用,除引子与尾声外,全为同一曲牌的反复,此种曲体在南曲(特别是在戈阳腔与高腔)运用较多。2、循环体,两种循环交替,除引子尾声外,完全或部分采用两曲循环交替如北曲的(滚绣球)与(倘秀才)二曲,南曲的(山坡羊)与(水红花)二曲。3、多曲体全套均由不同的曲牌组成,虽然其中个别曲牌可以连用,如北曲称(幺篇),南曲称(前腔)的都是。

套曲在形式上又有长套与短套之分,长套所用的曲牌可以多达二十余支,短套也可以仅由二、三支曲构成。

套曲的构成因素,首先在于宫调的选择运用,组成套的多个乐章,必须是宫调相同,或虽不同但可以是相同的曲调。因此,在一套之中,通常只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或音虽不限于同一个宫调,有时也可以用上二至三个,但应是近关系调。宫调的选择运用,即是为了求得全套的协调统一,这也是作为一种戏剧性的表现手段而用,因为每一宫调都有它不同的调性色彩与表现功能。而戏剧的情节则有喜有悲,是悲、欢、离、合,它需要通过音乐来体现。这些情节均须选用不同宫调的套曲。宫调对一折(出)戏的情感表现起着奠定基调的作用。就全局范围来讲,各种宫调的变化对置,无不体现着情调色彩的变化对比。

构成套曲的另一要素,在于一套之中的板式变化。南曲每支曲牌都有一定的板式,或为三眼板,或为一眼板或为散板。引子与尾声通常为散板,说明套曲在节奏上以散板起,以散板终。过曲的部分,因为包含的曲牌较多,这些曲牌基本原则是慢曲在前,中曲次之,急曲之后。这种散起散收,由慢渐快的变化,体现了音乐情绪的发展,也是与戏剧情节、矛盾的变化起伏过程相适应的。

套曲又可以依据曲调风格的差异,分为南套、北套、南北套等形式。南套是全由南曲组成的套曲,北套则纯用北曲,南北合套则是由南曲与北曲交替运用组成的。

套曲通常分为引子、过曲、尾声三部分,当若干曲牌联成一套时,其中必有一曲处于主导地位,称为“主曲”。主曲是全套曲中调性最强、最能发挥演唱技巧的曲牌,通常为过曲的第一曲。为了保持全套风格的统一,除有赖于宫调的规范外,还需要在唱腔中运用有特点的腔型,以之贯连全套,这种曲调的处理方法,传统称为通套相协。

这种特点的腔型,一般取自主曲。它往往在全套的第一曲中展示,再在主曲中作充分的发挥。并以之贯穿于全套各曲中。

曲牌连套的结构在中国戏曲形成之时就已出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它曾积累了丰实的艺术技巧,对戏曲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二、板腔变化体

板腔变化体是以节拍的整散及板眼的变化为主要特征,即在一种具有若干特点的基本曲调的基础上,进行多种多样的变化。由于划分了若干不同表现功能的板奏、板别,在塑造艺术形象,表达人物感情及剧情的展开等方面表现出音乐材料组合的灵活性、多样性。

它的结构基础是一对相对相称的上、下乐句。这一对上下乐句可以用多项变化重复的方式构成大小不一的唱段,而这些唱段又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板式(如三眼板、一眼板、流水板、散板等)出现,通过这些板式变化的结构变化,变现不同的戏剧情绪,以构成一出戏或一场戏的音乐。

板式变化的结构方法,一是基于音乐创作中的节奏原则。即统一腔系既有变化,又有统一。它既有统一的词格、腔格、引奏、过门、宫调旋律趋向,又有多种变化节奏、速度的句式和板式。二是结构幅度有较大的伸缩性,节奏多变,可整可散,可紧可松。板式布局逻辑性强。根据剧情的变化,选择不同的板式。可叙事亦可抒情,具有多种戏曲表现功能。三是同一腔系音乐风格比较统一,但色调的对比变化不及曲牌体丰富多样。

梆子系统与皮黄系统各剧所用的板式是在一对上下乐句的基础上变化发展而来的,通过扩展加花的手法予以变奏,并在速度上亦相应的减慢,节拍予以扩展,则一眼板的曲调可以演变为三眼板。如在这些基础上采取抽眼减音,使其速度加快,则又可演变为有板无眼的流水板。如再采取将固定节奏扩散的方法,使其在速度快慢、节奏缓急等方面均可自由发挥,则变为节拍自由的散板。

就京剧而论,多种不同的板式变化之所以能表现多种不同的戏剧情绪,是由于人们多种不同的内心情绪、不同的语气体现了不同的节奏形式和速度。因而多种不同的板式在情绪的表现上具有不同的功能。一般说来,在抒发情感的时候,其内心节奏总是舒慢悠长的,因而慢板长于抒情。情绪激烈争执或控诉,其语气的节奏也总是急促的,这就是流水板或快板所具有的功能。当强烈、激动的感情需要冲破一切束缚而尽情宣泄的时候,固定的节拍形式已不能适应,这就需要以节拍自由的散板来表现。这种版式变化的运用原则通常是由慢及快。一般由导板(散板的一种)起唱,转入慢板或原板、二六、流水,最后以散板结束,仍然体现着散、慢、中、快、散的节奏变化程序。凡此种种,都说明每一种板式的产生及运用,都有其内在的情感依据。不同节拍与节奏的运用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的外在形式。加上旋法、调性、唱法、伴奏等因素,便形成板式变化体这种戏曲音乐特有的结构方法。

上述多类板式的衍变,多剧种虽因音乐特色不同而旋律各异,在板式分类上也有多或少、粗与细的差别,但这种以节奏变化原则衍变派生多种板式的方法却相同。当多种不同的板式的曲调由于节奏缓急、速度快慢、旋律繁简等差异,在性能上具有不同的表现能力,或长于抒情,或善于叙事,或宜于表现强烈激动的戏剧情绪。由此戏剧音乐就能利用多种板式的不同性能表现出多种不同的戏剧情绪,并能利用多种板式之间变化对比表现戏剧矛盾的发展变化。

在板式变化的音乐里,民间变奏方法还有着更加广泛的运用,从而派生出多样的艺术表现方法。如各种行当唱腔的形成,也是在此基础上衍变的。行当唱腔的发展基础在生、旦两行角色上分腔。如以旦腔的旋律做素材,以作五度或四度自由移位后的形式再现,便形成生腔。男女分腔一经形成,便又成为各种行当唱腔衍变的基础。以京剧为例,净、丑、老旦、武小生的唱腔系从生腔派生;文小生的唱腔则从旦腔派生。多种行当唱腔除在音色上加以区别外,行腔上的性格特色亦较为鲜明,老生苍劲、旦角婉转、净角豪放、丑角诙谐、老旦温朴、文小生潇洒、武小生刚健,板式变化体的音乐便是在这一基础上,通过唱腔的再处理而塑造人物形象的。

再如转调的运用是通过两种途径实现的。一是改变乐器的定弦法,使原有的上下乐句在五度关系调上变化再现。皮黄系统中二黄变为反而黄。二是并不改变乐器定弦,却突出音阶中两个偏音的作用,皮黄系统中的反西皮虽名为反西皮,却是把西皮上下句唱腔的落音做了些变动,以改变调式结构。

在板式变化体剧种中,对多种声腔剧种来说,声腔的变化也是一种戏剧性表现手法,例如西皮与二黄两种声腔的互相转换。每种声腔均具有不同的风格色彩,西皮高亢、潇洒,二黄委婉、低回,无论在乐器定弦、曲调风格、旋律特征等方面,都有明显区别。这在音乐上就有可能利用这种差异,来造成不同的情调,以表现不同的戏剧气氛。有的剧目全用二黄,有的全用西皮,有的则皮黄兼用。倘一出戏兼用两种以上的声腔,则声腔的变换亦意味着戏剧的情调、气氛的改变。

板式变化的结构方法,以其旋律素材的简练与发展手法的单纯,易于掌握,通俗易懂为特点。近几个世纪来,采用板式变化结构形式的剧种渐多,特别是近代许多新兴的剧种,在由民间歌舞或民间说唱阶段向大型戏曲转化时,多向板式变化的形式演变。

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受过专业音乐教育的音乐工作者,对戏曲音乐的收集、整理、研究、改革、发展及提高演员和演奏员的音乐水平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它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时期中,在表现新人新事新时代的过程中,给人们以高尚的精神食粮和优美的艺术享受。中国戏曲音乐的两大结构体系历史悠久、品种繁多、丰富多彩,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征。它成功的表现了无数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留下了大量的优秀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