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实践活动的魅力

时间:2022-10-27 10:42:30

浅谈社会实践活动的魅力

【摘要】社会实践活动对提升学生社会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社会实践是指学生通过老师的指导,走出教室,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形态,获得社会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加强社会的责任感所进行的社会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根据人的发展需要,健全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体系,这些都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本文就社会事件所面临的困境和建立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实途径来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儿童研究;社会实践活动;现实途径

如今的教育体系不再是单纯的依靠课堂教学,老师的灌溉式教育,学生需要和老师进行互动,和社会进行互动。社会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和合为一,这样才能有助于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成为一个全方面发展的学生。而当前的社会实践活动实施面临许多现实的困境,造成关于儿童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长期处于一种浮于表面的状态,需要建造一个稳定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机制,展现社会实践的益处,推进素质教育的工作的开展。

一、社会实践活动实施的困境

在没有理论支持,缺少经验,学校观念的保守等条件的束缚下,使社会实践活动难以开展。1.学校和家长重视课堂教育,忽视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的传统教育模式就是看重高分数,高成绩,大部分学校所设置的社会实践活动只是一张白纸,受传统的课程观影响,部分校长和老师的意识形态相对保守,导致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未纳入关键性课程体系当中,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授课的延展,是补充。导致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被其他课程占用,成为一纸空文。在社会实践中,主要是体验、感受、社会实践、社会服务,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保证时间和质量,以及所带来的效果。断断续续的社会实践活动难以取得好的成效,更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大部分家长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采取不配合的态度,认为只是一种玩乐,还占用学生学习时间,影响成绩,这都是家长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误解,要想长效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还需要做好宣传工作,加强大众对于实践的认知和理解。就像某所中学,学生上完学进入社会感觉就像断片一样,无法理解周围的人在说什么,完全与社会断离,这不是教书育人的目的。2.关于儿童的安全问题。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学生一旦出现问题,那一定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担心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形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逃避心理,导致学校减少户外活动,能不出去就不出去,完全的圈养模式,导致很多课外活动被取消,适当的安全意识可以有,加强防范,避免有安全问题,但是把握不好度就会导致逃避的行为态度。在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安全保障不足,安全措施不完善,这些都会导致社会实践活动的夭折。

二、建立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实途径

1.建立安全责任分担机制,保障儿童安全。安全问题需要学校、社会、家长、政府的共同努力,从制度上来说,出台相应的责任分担法律法规,明确参与者的责任划分,建立完善的责任机制。在当前社会实践活动中,政府、学校、家庭所承担的责任比重划分不明确,也没有承担起该负的责任,而学校承担了他不该承担也无法承担的责任。这种状况下,就需要各方面行动起来,政府制定相应的责任划分机制,与学校、家庭、社会构成完整的教育环境。2.合理利用资源,建设社会活动基地。通过社区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双方都参与进来,学校积极与社区各部们协调,配合,促使活动安全有效的落实。这是为社会实践活动规范化奠定基础。学校和社区双方都参与进来的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可以利用现有的学校资源,把闲置的教室充分利用起来,要注意考虑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资源特点开展特色的教育活动,在节约、高效的基础上,建立稳定安全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给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譬如,依托社区资源建立学生劳动教育基地,让学生近距离接触瓜果农蔬,去认识去了解,通过近距离了解农作物的生长,当营业员了解价格,在金钱上有一定的意识,不至于四肢不勤五谷不分,也可以参加社区的文艺演出,加强文化苏阳的熏陶。3.调整课程结构,完善教育体系。把社会实践活动归入学校的课程当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去完善和调整两者之间的关系,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项复杂又长久发展的课程。它不仅涉及面广,时间长,还需要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发展阶段,划分不同层次来进行因材施教,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从学生的切实需要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关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加强宣传力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也需要家长的支持,因此,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给家长树立正确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识,使其能够长效稳定的发展。也要让家长认识到这是一门生认识社会,探索社会,改造社会,掌握更多的科学技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的必修课。

三、结束语

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序进行不仅有益于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有利于教育体系的完善,社会的团结稳定。

作者:杜运景 单位:吴江区菀坪学校幼儿园

参考文献:

[1]姚依洁,丘晟,吴佩凤,吴蓉雯,尹轶青.学科教学中的儿童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9(06).

[2]殷世东.论中小学社区服务课程的常态化开设[J].教育评论.2009(2):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