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体系的建构

时间:2022-10-06 03:57:39

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体系的建构

一、服务社会基层,推动社区建设

高校大学生是一个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社会群体,拥有较好的专业知识储备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在社会实践中利用自身优势,发挥专业特长。例如,通过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深入社会基层,普及科普知识;通过“普法宣讲团”、“红色时尚宣讲团”等社会实践活动解读老百姓切实关心的实际问题;通过“三农宣讲团”、“志愿者服务”等帮助解决一些生产、生活和管理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为基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技术支持。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够从大学生自身来看,由于长期受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往往只局限于立足校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对现实社会缺乏足够的认识。有的同学重理论、轻实践,认为社会实践是浪费时间,缺乏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看成是一种负担,缺乏服务社会的意识和投身社会建设的热情。一项调查显示:“大学期间67.35%的大学生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不含专业实习),其中仅有32.47%的大学生对社会实践十分重视,并认真撰写实践报告。”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评价体系不健全在绩效评价上,由于社会实践的成效是在长期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慢慢形成的,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体系作为评价标准,很难对学生社会实践的进展情况及社会实践的整体成效有一个科学的把握。实践结束后,仅仅根据学生递交的一纸实践报告和盖有公章的单位证明缺乏强劲的说服力。一项调查显示:“认真撰写社会实践报告,轻视实践过程的学生占参加社会实践学生总数的36.57%;仅仅委托实践单位开具实践证明,而不认真对待社会实践的学生占参加社会实践学生总数的4.83%。”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稳定从实践基地的建设情况看,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稳定的、高质量的实践基地。许多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缺乏连贯性,使得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稳定,实践活动难以持续有效进行。集中表现为:基地数量少、结构单一,不能满足多层次学生教育的需要;对实践基地建设认识不清,工作乏力;校地双方的职责义务不够明确,使实践活动无法深入落实;少数高校社会实践基地建而不用,只是单纯挂牌,搞形式工程。

(四)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认同和支持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冷漠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一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大多集中在基层,因此基层领导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由于某些地方政府并没有成立专门机构或明确提出负责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具体部门,使得高校在联系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时出现屡吃“闭门羹”的现象。另一方面,部分形式上存在的实践基地给社会接收单位形成一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空虚化、表面化的不良印象,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认可度越来越低,形成了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期深入发展的阻力。

三、高校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思路和对策

(一)立足“三个服务”

1.立足于“服务学生成长成才”高校将社会实践纳入到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社会实践锻炼人、教育人、培养人的功效,紧密结合教学、科研来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组织学生带着科研课题去调研、去实践,并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不断探索,进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等综合素质。

2.立足于“服务学校长远发展”高校通过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架起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经济之间的桥梁,有效地加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和互动,有助于促进学校办学理念从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建立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办学机制。打造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品牌,促进学校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目标的实现,进一步扩大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立足于“服务社会基层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构建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技术和智力优势,组织师生积极参与企业人员培训、技术改造、产品升级和科研攻关,主动帮助社会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传播先进文化和尖端技术,注重打造实效工程。

(二)坚持“三个结合”

1.“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构建以育人成才为核心,实践育人为手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需要。高校通过动员、组织大学生走出象牙塔,参与生动鲜明、灵活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引发大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才能进一步解大学生之疑、释大学生之惑,从而使青年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理解和认同,进一步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

2.“与科技创新、专业实践相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与科技创新和专业实践相结合,这就要求高校把实践要求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门课程和每一位教师,体现在专业培养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师的岗位职责中,要着重解决好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实验教学资源、实习教学质量、毕业设计质量、实践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大学生在选择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确定实践的具体内容时都要充分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这样既有助于大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科技创新成果指导实践,又能在社会实践的同时不断推动科技创新,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3.“与大学生就业工作相结合”积极推行就业工作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面临就业的学生利用假期到有关用人单位参加社会实践,运用掌握的科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现代生产的实际问题,将自己所学知识、创造成果直接应用于实践,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接受用人单位的考察,一是可以缩短大学毕业生正式参加工作适应新环境的磨合期;二是能够促进实践单位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或长期实践的协议,为学生顺利就业开辟道路。

(三)加强“四项建设”

1.合理谋划,分类指导,推进机制构建科学化在社会实践中,应坚持合理谋划、分类指导的原则,从学校实际出发,结合大学生的学科专业特点,科学安排实践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活动。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总体规划:一方面,高校应把实践育人纳入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系统安排;二是围绕育人目标,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构建的内外条件,周密部署,逐一落实。“学校要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特点和规律,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2.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发掘机制构建新载体高校要把握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时代特征,与时俱进,强化资源意识,不断拓宽实践内容的设置领域,重视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资源优势互补。在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上,应该向着结合专业、发挥智力优势的高层次发展;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要树立主动服务的理念,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投身西部建设、投身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为平台,在基层岗位大有作为;在社会实践的组织形式上,要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坚持专业实践与一般服务相结合,坚持假期实践与日常实践相结合,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模式。

3.健全制度,完善体制,力求机制构建有保障完善的制度建设是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能够顺利运行的有力保障,既有利于社会实践的稳定开展,又有利于高校进行宏观协调,规范管理。高校要建立多元化的长效保障机制,形成“双向受益、互惠互利”的运作机制,实现以学校投入为主向学校、学生、社会共同投入转变。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相应政策和制度,如完备的队伍建设制度、绩效考评细则、组织纪律细则、经费补贴等相关制度。制定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建立多种形式的投入保障机制和防御性的安全保障制度,使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实现运行程序的规范化。

4.拓展资源,建立基地,开辟机制构建新阵地稳定的实践基地是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实践基地的建设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机制的构建尤为重要。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通常建立在城市的街道、社区,农村乡镇、行政村,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这就要求高校开拓社会资源,对实践基地的建设要有长远规划,按照共赢多赢原则,积极为大学生实践单位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不断加强双方的合作。此外,要防止实践基地重建设、轻利用的现象,克服形式主义的做法,把工作做到实处。严格执行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注重发挥典型基地的模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逐步建立多层次的基地网络。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真正构建起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

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扎实有效地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是深入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地构建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势在必行。

作者:陈晓晖丛培鑫龙鹏举单位: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