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人口性别区域差别化研究

时间:2022-11-23 03:08:00

山西人口性别区域差别化研究

摘要:本文运用人文地理学与人口学的基本理论,利用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近年来山西省的人口统计数据对山西省人口性别结构的区域差异进行分析。并针对山西省人口性别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山西省;人口性别结构;区域差异

引言

人口性别结构是人口结构中的最基本的结构之一,是影响人口的婚姻、家庭和生育状况的一个基本因素,与人口再生产、人口的分布和人口迁移以及包括劳动就业结构在内的其他人口结构也均有直接的关系。

人口性别结构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两性人口数量的比例关系,它通常由性别比这个指标加以度量。性别比为平均每100个女性所相应的男性人口数量,如果性别比大于100,表明男性人数多于女性;小于100,则说明男性人数少于女性。用计算公式表示为:性别比=男性人口数/女性人口数×100。人口性别比过高或过低都属于不正常的,由此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1.山西省人口性别结构概述

一般认为,总人口性别比平衡区为96——106之间,如果一个区域总人口性别比小于96或大于106,即表示此地区总人口性别比出现失调。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全省总人口中,男性为1680.48万人,占总人口的51.76%;女性为1566.48万人,占总人口的48.24%,性别比为107.28。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山西总人口性别比108.39相比,下降了1.11。

山西省性别比一直处于偏高位置,进入21世纪以后,有所下降。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中显示,全省人口中,男性为1717.49万人,占总人口的51.24%;女性为1634.36万人,占总人口的48.76%,性别比为105.10。2009年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为1758.1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51.30%;女性为1669.2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8.70%,性别比为105.33。

2.山西省人口性别结构区域差异特征

2005年以后,山西省11个地级市总人口性别比逐渐进入正常平衡区域,但是之间存在着差异。

从表中看出:

(1)2000年山西省大部分地区总人口性别比都偏高,只有运城市、临汾市总人口性别比在96——106合理范围内。

(2)2005年以后,山西省地级市总人口性别比逐渐趋向于正常发展,但是大部分地区总人口性别比仍然超出平衡区域。总人口性别比,2005年,阳泉市、忻州市偏高;2007年,朔州市、忻州市偏高;2008年,阳泉市、忻州市偏高;2009年,忻州市、吕梁市偏高。

(3)2000年——2009年十年间,山西省各地区总人口性别比内部差异比较大。晋城市总人口性别比与全省以及其他地级市的相比一直较低,而忻州市总人口性别比一直不在合理性别比的范围之内,处于偏高位置。

3.山西省人口性别结构区域差异的原因

(1)出生婴儿性别比

出生婴儿性别比是指出生人口中的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之比,是影响人口性别结构的一个原因,正常范围为103——107。如2008年,晋城市出生婴儿性别比为97.63,远远低于全省与全国118.81、120.56的平均水平,因此总人口性别比比全省低了4.03。再如2007年忻州市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19.6,与全省平均水平112.05相比,高出了7.55,因此总人口性别比也偏高。

(2)自然、人文地理环境差异

在一般情况下,产业综合性城市因经济活动部门多,有利于两性分别就业,性别结构较为平衡。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女性就业,改变了总人口的性别结构。除此,生产力不发达,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差的地区,妇女分分娩死亡率高,男女平均预期寿命较接近,因此,这些地区性别比较高。

(3)生育观念、教育程度

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些落后地区传宗接代的传统思想依然存在,人们对生育男孩的偏好还比较强烈。而教育程度高、经济发展程度高的地方,人们生育观念有所转变,性别歧不断消除,人为选择出生婴儿性别的行为比较少。

4.对策

山西省部分地区总人口性别比一直偏低或偏高,主要原因是出生婴儿性别比不合理。各地政府要不断加强计划生育政策宣传工作,不断消除人们的性别歧视,扭转传统的生育观念,改变人们对男孩的偏好观念,并加大力度实行有利于女孩健康成长和妇女发展的社会经济政策,促进男女平等就业,共同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同时要严禁各地进行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鉴定,加大对违法性别鉴定的处罚力度,人为选择婴儿性别的行为要受到严格的限制和打击,使出生婴儿性别比处于合理范围,从而使山西省总人口性别比正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