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现代社会忧患意识发展途径

时间:2022-09-28 05:27:00

略论现代社会忧患意识发展途径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功,人类智性的进步,工具理性的张扬,现代化运动带给人类社会的并非是单一的进步。20世纪以来的大规模战乱、生态危机、社会道德普遍下降等全球性问题,严重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健全、有序发展。作为一种价值理性,社会忧患意识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凸显出来。可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的社会忧患意识趋于淡化,这影响着现代人对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承负。为此,高等教育就应该自觉承担起培养现代人的社会忧患意识的责任,使人们高扬强烈而深沉的忧患意识,由忧患而最终超越忧患,以实现人类美好社会的价值追求。

一、现代社会对社会忧患意识的诉求

社会忧患意识是指社会主体(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反思历史和关照现实所形成的以建立未来理想社会为己任的责任承担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它可以分为社会群体的社会忧患意识与个人的社会忧患意识。而社会群体的社会忧患意识最终只有转化为个人的社会忧患意识才能现实地发挥其作用。个人的社会忧患意识是个人对来自社会要求的自我意识,体现的是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它也是一种自律意识,是个人自觉地将社会忧患看作自己行为的内在动机,内化为自己行为的意志,进而对自己所提出的要求与对自身行为的约束。这意味着个人的社会忧患意识是其人格素质的内容,反映个人的社会化和人格完善化的程度。我们由此可以发现作为一个衡量个人人格完善化的尺度,社会忧患意识从完成某种社会要求或道德要求的角度说明人格。社会忧患意识是以社会整体利益和人类的未来命运为价值旨归,个体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是其核心问题,它在以往社会里是被人们一定程度地予以强调的,而在现代社会其地位更为重要、其作用更显突出。

(一)社会忧患意识是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价值诉求。从经济来看,现代社会是市场经济社会,市场经济社会是崇尚效率、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社会。为了追逐最大化的物质利益,道德成了人们的理性选择。如果人们认定以一种非道德的方式可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那么理性的人就不会选择道德。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时期,当个人无法以充分的理由和知识形成对未来社会状况的大致判断时,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很容易变成利益现实化的渴望。有些群体或个人就会不惜采取践踏道德、藐视法律等不正当竞争手段从事经济活动,导致经济社会的无序。为此,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就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忧患意识,在为自己谋利的同时考虑他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在追求眼前利益的同时考虑人类的长远利益。只有这样,市场经济才能给人类带来更多的优性价值,才能促进经济社会有序发展。

(二)社会忧患意识是现代民主政治社会的价值诉求。从政治来看,现代社会是一个由个体性原则支配的民主社会。在此原则之下,各种不同的利益个体,都可以通过合法的途径来表达自己的意愿,都有权享有自己应享的权利、实现自己的特殊利益。而这些意志和利益往往是相互区别有时甚至是相互冲突的。在此情形下,作为反映社会发展必然趋势和国家意志的社会整体利益又如何获得它的合法性呢?在利益个体有着充分的独立意识和强烈的权利要求的现代社会,社会整体利益的合法性取决于利益个体对它的自觉认同和服从,而人们对它的认同和服从的程度取决于它协调各个体利益、满足社会普遍利益需要的程度,这取决于社会整体利益的价值追求、内在的道德性。即民主政治社会在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同时也应承担起实现、补偿个体利益的责任,以平衡个人与社会、个体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作为国家意志的社会整体利益才能获得满足,这也是统治者得民心的最好体现。如此,利益个体才会自觉地为统治者分担忧患,社会政治生活才会稳定有序。否则,就会出现利益个体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违背社会规范体系的行为,增加社会的政治忧患。

(三)社会忧患意识是人类文明社会的价值诉求。从社会文明来看,现代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问题。就其中的科学技术来看,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物质文明在不断增长,而精神文明却相对萎缩。

由于近代科学在技术上的巨大成功,我们在某种意义上把近代标示为“理性的时代”或“科学的时代”。然而,科学技术和人类“理性”并没有使人类社会得到健全的、有秩序的发展。工具理性的张扬,价值理性的式微带来的是大规模的战乱、能源危机、生态危机、社会道德普遍下降等全球性问题,使人们开始关注自己所生活的星球的命运,并表现出深深的忧患意识。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力量空前强大。就生产力而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人们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就生产关系而言,现代科学技术空前地扩大了人类协作的规模和效率。可是人类只知道运用自己的强大力量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创造物质财富。这集中表现在人类只是在运用自己的强大力量疯狂地盘剥和榨取自然,而没有用它去认真地保护自然。因此,恰恰是人类的空前强大导致了人类的生存危机。当然,今天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危机已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生存危机,而是生态学意义上的生存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全球化的经济贸易只意味着全球几十亿人协作起来共同盘剥和榨取自然,从而会使人类在生态危机中愈陷愈深。人类不能不对自身的生存境况和未来命运心存忧患:人类的破坏性会不会毁灭自身?当然,这并不是人类的宿命,也不是可以仅仅通过限制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来避免的,而应是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提升人们的精神文明。

对于人类的精神生活来说,越是内在的、人格化的东西,就越是个性化的、不可交换的。因此它的外在效果是有限度的。这使得受市场经济、工具理性影响的现代人不再像传统社会的人们有一种崇高的道德追求,将修身养性和成就个体的德性看作是一个人获取较高社会地位的必要条件。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的是外在的利益,一个人的德性只是获得最大化的外在利益的工具。所以,道德在现代人这里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道德被世俗化了。这种世俗化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可是,它所包含的功利化、媚俗化则使人们亵渎理想、躲避崇高,使人类的精神家园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就要求我们以高度的社会忧患意识来对待道德的世俗化,对待精神世界的改变。

二、现代人的社会忧患意识淡化的原因

如前所述,现代社会要求人们要有强烈的社会忧患意识,以肩负社会发展的历史重任。然而,现实是人们的社会忧患意识却明显淡化。表现为对个人利益的患得患失,对社会利益的漠然旁观;顺境时的盲目乐观、无所事事,逆境时的彷徨迷惘、悲观厌世等等。究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代社会的认同危机。现代社会已经由传统的封闭的同质的单一社会变成了开放的异质的多元社会。传统社会结构的封闭性和高度意识形态化形成的统一价值观念所导致的人们行为的趋同局面已不复存在。现代社会结构的开放性对多元价值的包容,使国家主导的价值观念即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念丧失了独尊的地位,不再是人们行为必须的价值取向,其结果必然弱化人们对社会整体利益的认同,人们因此也越来越难以对自身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产生认同。“缺乏认同或许反映出一个原子论的观点,人民完全以工具化的方式看待社会。”(P216)人们从社会过多的是索取而不是奉献,是权利的争夺而不是责任的担当,客观上淡化了人们的社会忧患意识。

(二)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市场经济由于是一种凸显个体利益之间相互区别的经济,从而使人们容易产生个体本位观念,认为个体利益优先于社会整体利益,将个体利益作为行为的出发点和唯一的价值标准。这种个体本位观念认为“社会是一种虚构的团体,由被认作其成员的个人所组成。那么社会利益……就是组成社会之所有单个成员的利益之总和”(P212)。“社会是由各自有其自身利益的个人组成的,然而这些人不得不走到一起,共同制定公共生活准则……在他们的阐述中都是个人第一、社会第二。”(P315)这种个体本位观点正是人们社会忧患意识淡薄的理论依据。

(三)现代人认识的片面性。这是人们淡化乃至缺乏社会忧患意识的内在原因。具体表现在:一是对社会的片面认识。许多人的价值观还不成熟,情感也不稳定,认识问题容易主观片面。他们往往是从对社会现象的感性认识出发来理解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因而,他们的认识往往被自己所关注的社会现象所局限与牵制,极易忽略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互相依存、互相依赖、互相承担责任的关系,把握不住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的趋势,无法认识深藏于社会现象之后的危机。二是对自身的片面认识。市场经济强化了人们的功利意识和权利意识,这意味着人们已将关注的目光聚焦于自己身上。认为自我是完全由自己主宰的孤立存在,自我价值的实现体现在求得现实的世俗幸福,从而缺乏形而上的追求,因而也就不具有强烈而深沉的社会忧患意识。三是对社会忧患意识的片面认识。由于对自身和社会的片面认识,使得人们无法辩证地看待个人与社会、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为此,在社会忧患面前的消极躲避,沉溺于自己的狭隘天地,对个人利益的患得患失,对社会整体利益的漠然旁观,缺乏忧患意识,缺乏忧国忧民的民族关怀和使命意识,进而导致恪守信仰和承诺的意志薄弱,在一定程度上滑入了信仰危机和言行危机。

三、高等教育对现代人的社会忧患意识的强化

教育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但它首先是用来实现某一社会目的的一个社会手段,社会需要借助这一手段保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教育的这种社会功能“是使个人具备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起到应起的作用的资格,也就是说,把他的个人个性塑造得极为接近社会个性,使他的欲望符合他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需要”(P203)。为此,高等教育理应承担起对现代人的社会忧患意识教育的职责。

(一)高等教育要强化人的社会忧患意识,就应该使人们形成社会忧患意识的理性认知。要明确认识到社会忧患意识既是一种形而上的追求,也是形而下的思考。它不仅仅是一个理性认识问题,还是一个道德价值观问题、德性修养问题。作为一种理性认识,忧患意识是“人的理性思维为追求客体的内在必然性,对现实存在进行否定性思维的外部情感表现”(P74)。社会忧患意识除了有对社会历史和现实局限性的否定意向外,本身还蕴涵着超越局限、积极进取的建设性。它使一个人不因环境变迁而改变自己的志向,不因个人得失而转移自己的感情,从而使人树立一种始终心怀天下的坚定信念,并提升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境界。它表现为向上的生命之流的冲动,具有较高的抽象性、深沉性、持久性、超越性。它既有着自省心,不盲目乐观;又有着自信心,不妄自菲薄。作为一种辩证理性精神的社会忧患意识提醒我们: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应保持头脑的清醒,居安思危,不骄不躁,使正义的事业立于不败之地。

作为一种道德价值,忧患意识对于个人、群体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着肯定性的意义。因而,在道德上,忧患意识的价值指向善的价值。历史也反复证明,若干有成就的人,都是从忧患和痛苦中磨练出来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这些事例说明,对于人来说,如果没有社会“忧患”的磨练,没有失败教训的反思,要培养出刚强意志、奋发精神,那是不可能的。孟子将这一道理上升到人生哲学的高度加以总结:“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忧患足以使人生存发展,安乐足以使人沉沦死亡。可以说,忧患意识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和人的生存共在的生命秩序,或者说它就是人自身的构成要素,是人的本质的规定。因而,忧患意识是出于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关切,对于人类自身价值存在的肯定,理应成为人们的自我价值追求。正如康德所说,人总是有一种追求不朽的欲望。也正是在社会忧患的长期历练中,在人们自我价值的不断实现中,培育了人们一种基于高尚理想精神,并使人逐渐达到了“成人成圣”的高度,进而有利于社会价值的实现。

(二)高等教育要强化现代人的社会忧患意识,就应该使现代人懂得社会忧患意识是其实现自我价值的推动力。增强社会忧患意识的自觉。社会忧患意识作为一种辩证理性精神,作为一种道德价值,必然会辩证地看待个体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有些人之所以淡化甚至缺乏社会忧患意识,就是因为他们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对立起来,认为如果追求社会整体利益,其个人价值的实现就必定会受到影响。其实,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离不开社会整体利益的发展的。没有社会整体利益的发展,即没有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没有生产关系的完善,没有精神文明的进步,就不可能有个人价值的实现。个人价值唯有在社会整体利益的发展中才能得到实现。为此,每个人都应主动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因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P82)。如果懂得了这一道理就会自觉地形成高度的社会忧患意识。

(三)高等教育要强化现代人的社会忧患意识,就应该坚持正确的道德价值导向。在个体本位主义价值观和市场经济等价交换法则的影响下,部分人形成了利己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价值观,人们的精神家园面临着被摧毁的危险。为此,我们要坚持以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的价值导向,以便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使他们能够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权利与义务、奉献与索取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各种社会矛盾凸显,腐败问题、“三农”问题、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个人收入差距拉大问题、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等都严重地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现代人更应该心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关注民生疾苦,关注现实中国,积极投身到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中。

(四)高等教育要强化现代人的社会忧患意识,就应该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育队伍。孔子生当春秋末期诸侯乱政的所谓“礼崩乐坏”时期,睹生民之涂炭,忧心如焚,栖栖惶惶,席不暇暖,奔走于诸侯,历经磨难,而终不能伸其得君行道之志,但他却做不到置生民于不顾,仍旧“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一率先垂范的行为对现代教育工作者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是社会的人,是文化传递的关键环节。而且,创造一种社会的、道德的存在,也是他的使命。通过教师,社会创造出想象中的人。”(P467)只有具有高度社会忧患意识的教育者,才可能培养出具有高度社会忧患意识的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