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统计方式可靠性之议

时间:2022-09-11 04:59:00

GDP统计方式可靠性之议

[摘要]本文将从我国GDP统计的核算体系入手。通过影响GDP的差异分析,以及我国GDP的核算方法———不变价核算法存在的问题,核算方法与国际各主要国家的GDP统计方法的差异对比,论证中国GDP核算方法的科学性。最后,通过分析影响我国GDP的统计误差,说明误差与整体上的数据相对比,并没有对总体数据造成实质性影响。本文意在论证中国GDP的统计方法是可靠的。

[关键词]GDP;统计方法;可靠性

一、背景

中国GDP持续多年保持着增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之后,在国际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中国GDP仍然保持着高速增长,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更是呈现出一枝独秀的态势,这不免引起了国内外众多经济学家的质疑———中国GDP总量和增长率的官方数据是否可信?中国GDP的统计方法是否科学可靠?

2008年世界各国GDP前10位排名如下(单位:万亿美元):

国家GDP实际增长率

[—]欧盟18.931.5%

[1]美国14.331.4%

[2]日本4.8440.7%

[3]中国4.2229.0%

[4]德国3.8181.7%

[5]法国2.9780.9%

[6]英国2.7871.1%

[7]意大利2.3990.0%

[8]俄罗斯1.7576.0%

[9]西班牙1.6831.3%

[10]巴西1.6655.2

(一)GDP的概念GDP(GrossDomesticProduct),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该指标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二)中国GDP核算体系简介

国际间存在两种不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种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又称东方体系,简称MPS,主要是原苏联和东欧等计划经济国家采用的核算体系,指标主要有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净产值、积累和消费等;另一种是国民帐户体系,又称西方体系,简称SNA,主要是市场经济国家采用的核算体系,指标主要有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加值、最终消费(也称总消费)和资本形成总额(也称总投资)和净出口等。

结合我国经济的发展阶段来看,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52-1984年即计划经济时期,采用MPS体系;第二阶段为1985-1992年即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是MPS与SNA两种核算体系并存;第三阶段为1993年至今即市场经济时期,取消MPS,采用SNA。

作为SNA体系中的重要指标GDP,其核算方法共有三种:*生产法: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消耗;GDP=各行业增加值总和*收入法: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支出法:GDP=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我国目前主要采用生产法和收入法来核算。理论上,这三种方法计算出来的GDP应该是相等的,但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往往得不到相同的结果,正因为实际操作中会产生很多误差,所以一次核算的结果往往是不太可靠的,我国GDP官方数据一般是要经过初步核算数、初步核实数、最终核实数和历史数据调整数四步才能最终确定。

对于核算数据质量,我们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不能人云亦云,不能自我否定。我们认为通过长期以来的不断规范,总体上是真实可信的,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譬如受资料来源的制约和历史数据可比性的影响,中国GDP核算范围仍然存在不完整的方面,部分核算方法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而且中国经济同时具有转轨经济和发展中经济的特征,这些问题形成了未观测经济的可能空间,造成了GDP数据的失真,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及国际通行做法都存在一定的差距。那么差距究竟在哪里呢?我们来进一步分析一下。

二、差异分析

(一)理论差异1、核算原则(1)生产法分类不同———产业和部门分类,进而导致以下概念的定义不同:1)总产出2)中间投入3)增加值举例说明:我国的工业分类比SNA的分类要粗,不管一个工业企业(企业集团除外)从事多少种类型工业生产活动,都作为一个基层统计单位,而不再细化为更加同质的不同类型统计单位,而SNA是把从事相同类型的生产活动的部门作为一个基层统计单位。在对基层单位界定不同的情况下,对总产出、中间投入和增加值的定义也会产生差别,因为这三者的总量都是由基层单位的数量汇总得来的,即我国都是将企业最为基层单位来统计,而SNA是以比企业更小的单位来统计,这就意味着我国工业产值在总量上很容易被低估。而且,我国计算增加值所使用的价格与SNA也不同。

SNA:按基本价格计算的增加值=按基本价格估价的总产出-按购买者价格估价的中间投入。

我国目前状况:按生产者价格计算的增加值=按生产者价格估价的产出-按购买者价格估价的中间投入。

按基本价格计算的增加值消除了不同产业部门总产出支付产品税和获得的产品补贴的差异对增加值所产生的扭曲,这就意味着用基本价格计算能够得到更真实的数据,而我国用生产者价格计算增加值时,有可能存在高估。

(2)收入法

SNA的GDP核算中的雇员报酬不是所有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其中不包括自营职业者的劳动报酬,而我国GDP核算中的劳动者报酬则包括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GDP核算中劳动者报酬的口径大于1993年SNA的。

(3)支出法

A.最终消费包括的内容不同SNA用的实际最终消费=住户最终消费支出+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性机构的最终消费支出+政府关于个人消费货物和服务的最终消费支出。我国缺少的是政府关于个人消费货物和服务最终消费支出的资料,所以没引入这一概念,这意味着用支出法核算时,我国GDP总量又会存在低估问题。

B.计算固定资产的价格不同

SNA的GDP核算中,固定资本消耗是按照使用固定资产时的当期市场价格,即所谓重置价格计算的。我国GDP核算中的固定资产折旧仍是按照固定资产的历史成本价格计算的。如果当期价格与历史价格差异很大,我国的GDP就有可能被低估或高估。

C.计算机软件

SNA建议企业从市场上购买的和内部开发的计算机软件都作为固定资本形成处理。我国企业单独购买以及自己设计的软件没有包括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这意味着用支出法核算时,我国GDP总量又可能存在低估问题。

D.建筑工程

SNA建议将生产者自己最终使用和根据销售合同进行的建筑工程逐步计入固定资本成总额,其他的建筑工程在其所有权转移给最终用户前属于生产者存货增加的构成部分。我国是所有建筑工程都计入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由我国现行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决定。

E.贵重物品———贵金属、宝石、古董和其他艺术品SAN将其作为支出法GDP中资本形成总额的一个独立构成部分我国GDP核算尚未设置该项目,但一部分是作为企业的存货增加反映在资本形成总额中,另一部分是作为居民消费处理。

F.娱乐、文学和其他艺术作品

SAN建议把娱乐、文学和艺术品原件的获得作为资本形成处理。我国没有作为资本形成处理,或计入存货增加或作为中间投入处理。

可见,前三项差异对导致我国GDP总量数据存在低估,但后三项只是处理方式不同,并不会对数据总量造成实质影响。

虽然我国GDP核算体系与SNA体系之间还存在上述若干方面的差异,但我们不必把这些问题看得太严重,也不要因此而认为我国的GDP数据与其他国家的GDP数据之间缺乏可比性。因为,即使那些长期采用SNA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GDP核算与1993年SNA的GDP核算也存在着许多方面的差异,人们并没有把这些国家的相应问题看得有多么严重,也并没有否认这些国家的GDP数据的国际可比性。

(二)核算方法———不变价核算

(1)不变价核算简介GDP是指生产总值,除了统计出数量,还需要给各个量赋予合适的价格,才能准确地衡量出生产总值,也就意味着国内生产总值变动包括生产变动和价格变动两方面因素。

现行价格是产品在生产和交换的时候,在市场上实际发生的交换价格,不变价格是在一段较长时期内作为计算产品价值量的固定不变尺度而选定的某一时期或时点的价格,

是把按当期价格计算的GDP及其构成项目折算成按某个固定时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不变价GDP核算的目的是为了剔除按现期市场价格衡量的GDP中的价格变动因素,以反映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实际变动。

不变价统计的核算方法。

>价格指数缩减法:通过价格指数剔除掉价格变动因素,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受总产出价格和中间投入价格的双重影响(在价格指数缩减法旁标注总产出价格和中间投入价格),因此,价格缩减法分为双缩法和单缩法。

>双缩法:分别用以上两方面的价格指数缩减现价总产出和中间投入,得出不变价的,不变价GDP=不变价总产出-不变价中间投入。

>单缩法:假定中间投入的价格变化与总产出的价格变化基本上保持相同的幅度,都是通过价格指数将计算期的现价GDP换算成按基期价格计算的GDP。

>物量指数外推法我国几乎没用到,在此就不作介绍了。

(2)中国不变价GDP核算存在的问题

A.使用单缩法较多单缩法的假设前提是:在生产过程中总产出价格变动与中间投入的价格变动趋势及幅度都是相同的。在现实社会中,这一假定显然非常牵强。一旦总产出价格与中间投入价格变动趋势与幅度不同,我国的GDP核算就会出现偏差,通常是会高估GDP的增长。

B.生产法不变价GDP核算存在潜在的混合基期问题生产法不变价GDP核算存在潜在的混合基期问题———各个部门使用的核算方法不同,有的外推、有的缩减、有的混合,我们知道选择的基期不同,算出的增长率也会不同。

C.支出法不变价GDP计算存在一些困难———多使用替代指标支出法不变价GDP计算存在一些困难———价格指数编制不完善,只多处只能使用替代指标,例如:大部分服务行业没有对应的消费价格指数,所以采用的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对应的服务项目来作为价格指数,这必然导致在统计服务业的产值时出现偏差。

D.指数编制存在问题

指数编制问题与第三个问题是相互连接的,正因为我国目前还没有编制服务业生产者的价格指数等,所以导致不得不适用替代指数来核算。

E.不变价GDP数据序列存在一定程度上不可比性。

因为我国的不变价GDP核算方法一直在改变,核算数据会产生较大的波动,从而造成历史数据的不可比,例如:2004年前,生产法工业不变价增加值的计算方法为单物量外推法,使用的物量指数是拉氏定基产出指数,而新方法中使用的价格指数类似于拉氏定基价格指数,因此间接得到的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会被高估,另外,单缩法的使用在目前中间投入价格指数远远高于产出价格指数的情况下,会加大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被高估的程度。

在E问题中我们提到了一个重要概念———指数。对于不变价核算中使用的指数许多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给出了一些很好的指数公式。这些指数虽然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民经济的发展变化状况,但是选择不同的指数公式往往会得到不同的计算结果,有时甚至会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不变价核算好坏的关键在于指数编制的好坏,而指数的好坏取决于产品项目分类、数据质量好坏、指数质量调整等许多方面,要想提高不变价核算必须提高指数的质量。

但中国指数编制与国际通行做法还存在不少差异,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的环比价格指数与定基价格指数所使用的公式与国际不同。中国环比价格指数是同比指数,所以通过其连乘得到的中国定基价格指数无法构成真正意义上的时间序列数据。

2)工业品和农业品的价格指数编制方法也有所不同。

3)中国的价格指数分类较粗、国际非常细。

到目前为止,我们介绍的都是中国GDP核算在理论层面与国际通行做法的一些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已经找到部分导致我国GDP官方数据令人质疑的原因,在这样一个理论框架下,我国在实践GDP核算时会不会也有问题呢,让我们继续探究一下。

三、实践差异———统计体系

(一)统计调查方法———我国使用的是全面统计报表全面统计报表具有行政性,需要企业自下而上必须按时报送,这就意味着它存在以下缺陷:成本较高;企业会有意歪曲数据;没有制度保证企业配合统计,尤其是私企、个体户等;即便企业填了,小企业、个体户也常因记录不全无法提供准确信息,且这些类型企业占国民既经济的比重呈上升。这些缺陷都会导致数据质量有问题。

(二)统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1)统计不足i、服务业统计不足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服务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新增长点。尽管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增长迅速,但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仍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而我国的服务业统计更是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亟须探索服务业统计的理论和方法,借以建立和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

我国的产业统计长期以第一、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和服务业统计,相对滞后。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突出地显示了这一方面的问题(见表1)

1)统计范围存在缺口服务业包括除了农业(这里指的是大农业,即农、林、牧、渔等各业)、采掘业(采矿业)、制造业、电气水业和建筑业五大产业门类之外的所有门类。但从统计和核算的角度看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根据服务业涵盖范围,除有关业务管理部门负责开展的服务业统计外,为了弥补服务业统计范围缺口,国家统计局对服务业重点行业的法人企业和个体户开展了抽样调查。从该表格和国际产业分类对比,仍有相当一部分服务业活动没有纳人统计调查范围,如知识产权服务、雇佣关系居民生活提供的各种免费或廉价服务(如幼儿园)以及研发等等。

2)服务性企业没有建立经常性的统计调查制度由于周期性普查要间隔5年或10年才进行一次,所以尽管能够获得比较全面详细的统计资料,但由于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通常不能满足反映经常性变化的需要。因此,抽样调查方法更适用服业统计。但这种调查方法在我国目前的服务业统计中还没有得到充分使用。因此需要企业建立经常性的统计调查制度。特别是私营和个体经营单位从事的物业管理、计算机服务、律师服务、商务服务、信息咨询、会计师服务等新兴服务行业。

3)重实物量统计、轻价值量统计,无法满足GDP统计的需要从部门统计制度看,只有少数部门统计内容比较全面,既有实物量指标,又有比较详细的价值量指标,有的部门统计甚至设置了增加值指标。绝大部分部门统计内容比较简单,只有一些实物量指标,基本上没有价值量指标,难以满足GDP核算的需要。

4)服务业价格统计有待完善

目前,价格统计主要由国家统计局负责。从我国价格统计现状看,服务业价格统计缺口较大,除已建立了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交通运输业价格指数(试行)、房地产价格指数外,其他服务业价格指数仍是价格统计的空白。

5)统计资料时效性差

现行的统计管理体制下,有关管理部门之间独立地开展统计工作,在统计范围、指标设置、数据衔接、资料报送等方面协调性和实效性均较差,难以满足宏观经济管理和社会公众的需要。现行部门统计主要为了满足部门管理的需要,统计资料时效性较差,难以满足GDP核算的需要。

6)服务业增加值核算方法欠缺

我国年度服务业增加值一直采用收人法计算,至今也没有建立起生产法核算制度。由于核算方法的缺陷,按收人法计算的服务业增加值数据无法从服务生产角度进行验证。

ii、三大产业统计存在问题

1)工业分类较粗、统计体系不健全一般而言,工业产品实物量统计数据是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统计的基础,又并非各级政府所关心的政绩指标,因而其可信度应当高于总产值或增加值指标。

在工业统计方面,乡镇企业、村及村以下企业统计体系不健全。一般企业根本没有不变价格目录,只能以现价代替不变价计算工业产值,又没有统计台帐。这必然给工业增长速度的冒估和虚增创造了条件。当地方领导人需要虚报统计数据时,很容易靠扩大这些企业的产值来实现。

分类方面比较粗,还未达到国际标准,比如由于小型和个体工业企业统计缺少细分类资料,全部工业增加值尽管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40%以上,但却没像国际标准那样划分为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细行业;在计算方法上仍保留着部分传统方法;在数据上还不够及时完整,透明度不够。

2)规模以下工业不在统计范围之内低于500万销售收入的企业都叫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也包括国有或非国有的一切工业企业,比如小型个体工业企业。规模以下工业不在国家统计局的直接统计调查范围之内,相关数据来自有关管理部门,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发现其中的农村工业统计数据存在明显的高估现象。为了提高这部分数据的质量,国家统计局从1999年开始对规模以下工业进行抽样调查,但是仍然没有常规性统计资料的来源。

3)农业数据质量不高,没有常规性统计资料来源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农业涉及面广,底层干部素质不高,农民意识薄弱,导致数据质量不高。

4)工农业不变价增加值的计算方法问题:采用价格指数缩减法损害了数据的历史可比性根据国家统计局部署,从2004年起我国的工农业增加值核算方法采用价格指数缩减法计算工农业发展。建国以来,我国一直采用不变价格计算工业发展速度。在这种现行工业生产发展速度计算方法的客观基础已经丧失的情况下,再以定期统一编制的工业品不变价格目录为计算依据来计算工业发展速度,已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工业生产活动成果的综合变动情况。而采用价格指数法则可以消除上述的弊端,准确计算出可比价的工业总产值,并以此计算出工业发展速度。但价格指数缩减法本身也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比如损害了数据的历史可比性。

Iii、某些固定资产投资没有建立起统计制度如果考虑到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也包括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所不包括的投资活动,投资与固定资本形成之间的差距实际上更大。下面三个方面的支出计入固定资本但不在投资的统计范围只能:第一,城镇和农村非农户50万元以下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第二,矿藏勘探、计算机软件等无形生产资产方面的支出。第三,房地产开发商的房屋销售收入和房屋建造投资成本之间的差额。

iv、消费统计不足

居民消费统计是将住户调查资料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资料这俩分类不同的数据结合起来计算。中国的政府消费统计主要利用财政决算资料计算,但财政决算资料与国际标准分类不一致。还没有建立资质等级以下建筑业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的经常性调查制度。

(2)统计数据的时效性

我国GDP统计目前存在着滞后性,导致统计不及时,数据不准确。

(3)统计的独立性

(4)地区与国家统计数据的不衔接问题今年上半年,地方GDP之和高出全国核算数据约1.4万亿元。各地数据显示,只有5个省份低于7.1%的全国速度,1个持平,1个未最后核定,24个省份高于全国速度,其中15个省份的增速超过10%。各地数据加总后,高出全国数据达9.9%。地方GDP增长数字高于全国的现象,过去一直存在。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专家黄振奇指出,2003年国家统计局最终核实的全国GDP增长数字是9.3%,但当时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GDP增长率低于9.3%的只有两个,高于9.3%的有29个。

这29个中,高于10%的有27个。这说明,地方的GDP统计中有些水分。国家统计局关于统计方法、统计程序的改革是必要的。

存在这种现象主要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A.GDP统计独立性,政府隐性的政绩评估体系以GDP为主要指标在人事、预算和程序等方面,中国统计局系统缺乏相对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独立性,而且国民经济统计采取国家和省两级核算体制,这使得统计局系统无法有效地保证GDP统计的独立性。

一个重要的体制原因,地方政府的隐性的政绩评估体系实质上以GDP为主要指标,某些地区领导片面追求政绩,人为干预统计数据,这就使得各级地方政府有动力来虚报本地区GDP数据,造成地区GDP汇总数据和增长率高估;中央政府也将GDP以量化形式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这使得中央政府可能会默许GDP数据高估。GDP统计独立性不足,使得这种动力有足够的空间成为现实。

地方上统计地方的,国家则是自己国家独立统计。地方GDP加总数与全国核算数有些出入本是正常的,但地方数据长期单向偏高较多的状况就不能说是正常的了。国家统计局的许多数据自己收集、统计,比较准确。而在考核压力下,一些地方官员还是有GDP攀比现象,一些地方经济指标定得也脱离了实际。

在究竟是国家为了压低经济偏快而少报GDP,还是地方上为政绩而“注水”的问题上,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高级经济师祁京梅表示:统计的途径、渠道不一样,国家统计局掌握着纵向各部门的统计数据,而地方上只能按横向的本地区范围统计,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相对准确一些。

B.跨地区经营企业经济活动的重复统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跨地区企业越来越多,尽管统计制度不允许重复统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子公司所在地区统计了其生产经营活动的同时,公司总部所在地区一般并不愿意剔除这些子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

C.在计算工业增加值上两者的处理方法不一致

1)价格因素:在我国目前的工业增加值的核算中,工业产品不变价同意以1990年价格作为基期,但十多年来,很多产品价格大幅下跌,而地方统计部门依然按照1990年较高的价格计算工业总产值,这样增加值必然高估。而国家统计局考虑到这些情况,在核算时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2)增加值率的选取:各地在核算过程中,增加值率的选取不够规范,有一定的随意性,这就为调整工业增加值的绝对量和增长速度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3)规模一下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的选取:国家统计局在核算该数据时,主要采用企业调查总队经过对规模以下企业进行抽样调查得到的增长速度,而地区做法各异。

4)国家统计局会对地区汇总数据挤“水分”:近年来,国际统计局在计算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时,并不是对各地区计算的简单汇总,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挤水分。

D.专业和部门统计数据的不衔接问题

1)生产方面的统计数据与使用方面的统计数据不衔接例如,固定资产投资额统计数一般偏高,而作为固定资产投资主要原材料的钢材和水泥生产统计数据一般偏低。

2)消费方面的统计数据不衔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统计数据一般偏高,而住户调查中商品性消费一般偏低。

3)收入分配与储蓄存款数据不衔接,与居民储蓄存款数据相比,住户调查中的居民收入数据偏低。

四、研究结论

综合来看,我国目前的GDP核算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与国际通行做法存在着差异,因而部分数据出现高估或低估现象就不难理解了,但不能由此就下结论说我国GDP总体的官方数据就是高估或低估,因为每个国家的经济情况都不一样,而且任何统计都是存在误差的,且有些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将这些误差与整体上的数据相对比,我们会发现有些误差会使我国GDP总量上存在低估,而有些误差则带来GDP的高估。但这些误差并没有对总体数据造成实质性影响,而且我国统计部门正在采取种种措施尽可能地减少误差,例如:扩大统计范围、改革汇总方法、完善指数体系等等,所以我们更有理由相信:我国GDP官方数据还是基本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