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社会资本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作用

时间:2022-04-29 10:44:00

剖析社会资本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作用

摘要:通过调查最近两年在媒体行业成功就业的毕业生发现,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社会资本运作主要有三种方式,即通过中间人的“桥梁”作用、以送礼等媒介搭建关系及直接运作社会资本;求职过程中关系社会资本动态可变;社会资本运作的功能主要是促进信息流动获取有效信息,通过关键人对招聘单位施加影响。传统文化厚重的人伦本位思想及人事聘用制度的日趋规范,悄然影响着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社会资本运作。

关键词:社会资本;运作;功能

前言

大学生毕业面临最重要的一件事,无疑是找工作,谋求新的生存和发展。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引发了学界众多研究,从社会资本角度研究大学生求职亦成为热点。现有研究和现实生活告诉我们,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所运作的社会资本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正式社会资本(如在社会机构、学校组织等);另一类是非正式社会资本(如亲戚、朋友、老师关系等)。[1]

本研究着眼于非正式社会资本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运作。在大学毕业生求职过程中,运用了哪些非正式社会资本?这些非正式社会资本又如何运作?其功能又是什么?

本次研究选定媒体行业为例,主要因为,媒体行业作为文化行业,在中国,其用人制度相对缺失生产、服务行业的规范和公正,它有着巨大的适合社会资本运作的空间。其次,也有笔者熟识的因素,这便于调查深入开展。基于以上两点,笔者相信,选择媒体行业为例,能够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本文重点考察大学生求职中所使用的社会资本及其运作方式与功能,并尝试着对其进行文化和制度视角的解释。

一、文献回顾

关于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社会资本的研究有很多,笔者从本研究关联的以下几方面进行归纳。

(一)社会资本的定义

社会资本的研究从布迪厄等人开始,在科尔曼、波茨等人努力下逐步理论化,但并无一个标准定义。国外对这一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界定。

皮埃尔•布尔迪厄[2]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通过体制化关系网络的占有,从而获取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中。詹姆斯•科尔曼从功能角度界定社会资本,他指出,社会资本是个人拥有的以社会结构资源为特征的资本财产,它由构成社会结构的各要素构成,存在于人际关系结构中。[3]林南认为,社会资本嵌入于社会结构中,并可通过目的性行动获得资源。[4]

而普特南的定义[5]——社会资本作为一种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个人资源,为结构内的行动者提供便利的资源,包括规范、信任和网络形式,得到了学者们较为一致的认同。尽管对社会资本的界定不同,但也有共识,即社会资本可以产生资源,且这种资源嵌于关系网络中。

国内研究关于社会资本的界定有一点相同,即都是从社会关系网络角度来界定和研究社会资本,不同的只是界定的落脚点,张其仔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关系网络;[6]朱国宏,边燕杰认为社会资本也包括获取社会资本中资源的能力。[7]

(二)大学生社会资本的构成及获得途径

现有研究对大学生社会资本的构成不外乎以下几种:组织社会资本,如学校内部各种组织如社团;关系社会资本,与家人亲朋的关系以及大学生求学中建立起的自己的信息网络、积累的社会资本;专业社会资本,专业影响学生优先获得哪类信息、与哪些群体交往、参与哪些社团,这些都与社会资本获得密切相关;公共社会资本,主要指高校就业指导中心。[8]

关于大学生社会资本获得途径,研究者们的看法有所不同,但多为提法的不同,实质上主要是以下几种:血缘关系中社会资本的积累;校友资源中社会资本的积累;社会实践中社会资本的积累;非正式组织中社会资本的积累。[9]

有的研究者将大学生资本获得途径归纳为:社会因素,如社会实践中建立起的自己的信息网络,积累起的社会资;学校因素,同学、老师、领导都是大学生潜在的社会资本,以及社团中成员的关系都可能成为社会资本;家庭及亲戚朋友,与家人亲朋的关系也是大学生的一种社会资本。

(三)社会资本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功能

学界在探讨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功能上,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有利于优选信息,降低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有利于获取就业机会,增加获得就业机会的可能性;有利于降低就业成本,减少信息传递环节,降低财力投入。当然,也有负功能,如导致大学生消极行为、滋长依赖思想。[10]

综上所述,关于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社会资本研究已充分展开,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有些不足。第一,社会资本概念尚无定论,使得在分析研究中得出的结论也相去甚远。第二,关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求职的功能分析,学界研究呈现出点多面广的特点,有待于加强深入研究和综合研究。第三,关于社会资本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如何运作的研究还不足,这点也正是本次研究中将重点探讨的。

二、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社会资本:是指一种存在于人际关系与人际结构中并表现为个人拥有的社会结构型资源的资本财产。社会资本可以产生资源,且这种资源镶嵌于社会关系网络中。其核心要素是结构性的社会网络资源,或是行动者在社会网络中能够接触到并动员的资源。当社会关系被当作地位获得的资源使用时,这种社会关系就成了一种社会资本。

求职:在研究中,笔者将求职前大学生与工作相关的实习也纳入求职。因为,求职时有效运作的社会资本中,不少正是实习期间强化的,这强化前后社会资本的运作颇为微妙,同时也与求职密切相联。据此,笔者将求职前的实习归入求职筹划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包括提升社会资本运作效率的筹划。

(二)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文对大学生毕业求职过程中社会资本的作用进行研究,主要着眼于社会资本的运作。本研究中,笔者的调查对象必须同时符合以下要求:借助社会资本运作成功地在媒体(包括新闻网站、电视、杂志、广播、报纸)找到工作的2007年、2008年(至少已经签订三方就业协议)毕业的本科生。

10位调查对象中,4位是2007年毕业的本科生,6位是2008年毕业的本科生。在媒体就业情况如下:1位是某新闻门户网编辑、1位为某省电视台记者、1位是某杂志记者、其余7位为报社记者。

(三)资料收集和处理方法

资料收集采用深入访谈法,具体为:

研究中涉及的所有访谈资料是通过与访谈对象闲聊,加上长期的接触、了解采集的。访谈并无一个固定的时间段,多是在平时进行。访谈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求职过程中使用了哪些社会资本,怎么运作这些社会资本,其效果如何。

访谈资料处理采用编码法,具体为:

个案编码:用“个案”英文单词“CASE”的首字母和访谈先后顺序表示,如个案1为“C1”。话题编码:用关键话题的首个字母表示话题,用N表示运作哪些社会资本,用R表示如何运作社会资本,用G表示运作社会资本的功能。例如“C1-R”表示,个案1(C1)对如何运作社会资本的陈述。

三、社会资本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运作

社会资本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运作涉及很多方面,该部分主要从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所使用的社会资本的构成及其运作方式与功能展开分析。

(一)求职过程中使用的社会资本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使用的社会资本有很多,为了使分析更有条理,笔者套用社会地位获得因素的分类方式,根据社会资本的来源构成将其分为:先赋性社会资本和自致性社会资本。

1.先赋性社会资本

先赋性社会资本主要是基于血缘联系的家人、亲属之间的关系社会资本。该类型的社会资本具有高稳定性、强意愿性、易交流性等特点,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往往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下两个个案就是典型的例子。

工作签在省电视台,新闻记者。是我叔叔(他亲叔叔是省广电总局副局长)安排的,他问我电视台愿不愿意去,我说可以。他让我先过去实习,差不多实习了两个月就把工作签了。(C1-N)

我的工作是我伯父帮我跑关系安排的,我伯父通过朋友(市委宣传部的领导)帮我安排了这份工作。(C8-N)

以上两个个案,在求职过程中,家族中的叔、伯均是社会资本运作中连接的起点,在求职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自致性社会资本

在先赋性的社会资本缺乏的情况下,更多的毕业生考虑的是靠自致社会资本来补充,笔者在相关的访谈中也证实了这一点。

(1)实习中与单位组织、带教老师、同事和领导建立起来的关系社会资本。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由社会实践建立起的这类社会资本不容忽视,往往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我找工作时,报社里带我实习的记者(老师)帮了我大忙。毕业前在报社实习时刚好遇上报社招聘,我投了简历。完了我跟老师说了这事,希望她能帮忙打听考试题目,后来她帮我打听到了考题。面试前,她也把我向部门领导推荐。后来就把工作定了。(C6-N)

我的工作是老师帮忙推荐的,实习时和老师相处得愉快,彼此关系是师徒更是好朋友。实习结束后还经常联系,找工作时,她打电话问我的情况,后来有一次她跟我说,她们报社缺人要招两个,让我准备一下,我把资料发给她,她帮我向领导推荐,后来我就进去上班了。(C3-N)

由上述两个个案不难看出,在求职中,曾经的实习带教老师往往起着重大作用。而以下这个案例则更为全面地诠释了,通过实习积累起的社会资本在求职时的重要性。

这个工作老早就只等着我毕业签了,大三我就在报社兼职,每月都有稿费拿。开始进这个报社,是学校新闻社团的朋友介绍的,他给我一个记者的联系方式,我联系了,后来进去实习,一直坚持着做,开始是实习,后来兼职。两年时间,慢慢赢得了同事和领导的信任,毕业了也就把工作定了。(C4-N)

由此可见,大学生通过实习积累而成的关系社会资本,其实构成了求职中可供使用的社会资本的重要部分。

(2)与学校社团成员、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构成的社会资本。大学生在求职中,借助社团成员、老师和同学的关系网络的帮助,从而找到理想的工作。这类社会资本在大学生求职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如C6谈到的,我的实习是我的专业老师帮忙介绍的,她曾经的学生现在是报社首席记者。(C6-N)

正如个案C6所示,学生通过专业老师曾经的学生获得了就业的准入资格。可见,大学生在学校期间与社团成员、同学、老师建立的关系也是其在求职中所能运作的社会资本的一个也构成部分。

(3)通过送礼等媒介即时搭建关系而形成的社会资本。在调查中,笔者就接触了这样一个典型的个案。

四月份签了工作,当时报社的聘用要求是要先实习两个月,两个月后择优聘用,末位淘汰。在这个单位我没什么关系,为此,家里也很为我担心,担心没有关系,被人挤出去。后来,我爸要了我们部门主任的手机,和主任联系了,后来送礼了。最后,主任向领导汇报聘用人员时,头一个推荐的就是我。(C5-N)

大学生求职过程中使用的社会资本,不外乎上述几种类型。但求职过程中,社会资本的实际运作,经常表现为几种类型的社会资本配合、交叉使用,而这就是社会资本运作的问题。

(二)求职过程中社会资本的运作

求职过程中的社会资本运作有多种形式,具体到运作的路径、运作方式等也是各不相同,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通过中间人的“桥梁”作用运作社会资本

与用人单位无法建立直接关系时,通过中间人搭建联系就成了很多人的选择,在调查中,笔者发现这种情况并不少。

我应聘的时候,报社嫌我学校不好拒绝了。后来我伯父找他朋友了,报社总编办公室的一个副总编,和我伯父是高中同学,这样我才破格入围初试,但进去只是先实习,实习两个月,结束后择优聘用,末位淘汰。实习快结束的时候,我去人事部门打探消息了,但人家说我还需要再考察,没办法,又找我伯父,让他找副总编帮忙。最后才把工作定了。(C7-R)

找工作时,我伯父帮我做关系的。我伯父做建筑工程的,在老家也算是个头面人物,和本乡的其他头面人物,比如当官的,都有结交,其中有一个就是市委宣传部的领导,直接管理市一级宣传系统,他和我大伯一同包工程,他们经常在一起。当时我大伯就找他了,后来直接安排我进报社了,什么考试都没有。当然了,尽管他和我伯父既是合伙人又是朋友,但多少也该表示一下,前后总共花了几万块吧。(C8-R)

以上两个个案,访谈对象均通过了自己的强关系,迂回地与目标单位建起了某种个人关系。最终以此实现个人的工具性目标。在这一迂回接触的过程中,C8甚至还打点了些金钱。这正如现实中常听到的诸如,“花钱找关系,还得有人肯要你的钱”此类的话,由此可见,在社会资本运作中中间人的重要性。

对于中间人,有学者做过深入研究,边燕杰指出,中间人与双方必然都得是强关系,因为,哪怕其中一方与中间人的关系弱,中间人与最终帮助者未必能提供最大限度的帮助[11]。反观上述两个个案,中间人与双方的关系都可列入强关系范围。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边燕杰的强关系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