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现代科学信念的三元结构

时间:2022-04-12 03:58:00

小议现代科学信念的三元结构

论文关键词:科学信念;真、善、美;三元结构;激励与约束

论文摘要:现代科学信念是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科学认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预设和基本前提,是一个由真、善、美构成的三元结构系统。真、善、美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并达到完整统一。现代科学信念对科学认知有着重要的激励约束作用,是当代科学活动宏观调控的深层思想基础和哲理依据。

1现代科学信念及其三元结构

信念是人类任何认识和行为的基本前提,是一种指向终极性的认知要求和不可还原的、形而上学的假设,也是推动知行统一的动力源泉,是人类自身的本质的属性之一。正如格里芬说:“人的本性指向终极存在,并由之所建构,关心未来利益是人的本性。”

现代科学无论作为一种认识和知识活动,还是作为一种探索自然界真理的知识生产行为,同样有着自己的内生的、非外在的信念作为科学目标和终极目的的基本引导。现代科学信念是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进行科学认知活动和探索创新活动从而获得未来科学收益的终极性的、不可还原的预设和前提条件,也是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科学活动不可缺少的、最为深刻的激励—约束因素,是对其外部性、社会后果宏观调控和政策设计的深层思想基础,在整个科学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海森堡说:“我们的主要动力是而且也一直是信仰,我们近来的第一步工作永远是信仰第一事物的行动和追求第一事物”。分析显示,现代科学信念是一个由真、善、美三种独立因素综合而成的整体系统。

在科学认知活动中,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从大量的科学事实中锤炼、优化、选择出具有真实意义的科学信念,使之不断逼近自然界本身,这种信念有着明显的真实性、实在性和经验性。科学史上,不同历史形态下的科学信念因其实在性、真实性、真知性而启迪、启发和引导了科学家探索自然界真理的认知活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得了丰富的科学认知成果。事实上,在现代科学信念中,根本的一点就是包含着对自然界的真理性、真实性、实在性的理解和判断。因此,现代科学信念首先包含着“真”的要求,并在逻辑上从求真开始启动科学信念的运转和科学认知活动的实施。

在当代,科学从小科学走向大科学之后,科学的社会化成为当代科学运行的基本规律。科学家不只是实验室内的理性人,通过项目和课题选择,同时也成为深受社会影响的社会人。在当代,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信念的另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科学信念中不可回避地包括了科学家对于科学目标、科学理想、科学的社会职能和社会控制、科学与宗教的关系、科学伦理道德等方面的设计、预期,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社会性和伦理性,这些构成了对于科学活动进行社会调控的重要因素。科学史上,存在着种种不同的关于科学本质及其与社会、宗教关系的观点,反映了科学家良好的社会理念、良知和责任感,有些转化为科学活动的规则及对其社会调控的政策措施。,事实上,在现代科学信念对科学的社会化理解中,最本质的就是对科学良知和善的理解,是对科学进行道德、伦理和人文关怀的构建和追索。因此,从求真到向善是现代科学社会运行的基本路径之一。现代科学信念在“真”的基础上接纳、设置、构建“善”的方向和因素,既是内生的也是必然的。

现代科学作为一种纯粹的人类精神活动和智力活动(如现代数学和理论物理学),理想化、纯粹化、符号化、抽象化和完美化是其基本特征。在现代科学认知过程中,科学与人文、自然性与人性、求真与求美,向善与向美不断交织、相互作用。科学过程事实上也是人性的写照。因此,在现代科学认知中,在理想化和完美化的人性趋向的引导和驱动下,科学家个人和科学家共同体必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走向求美和审美,将美、完美、完备、对称、高远、壮丽、优秀等美学判断引人科学认识和科学成果评价,并在一种思想、文化、历史和历史主义的背景下,将美上升为一种信念和内在要求。因此,科学信念在认知上会从真、善的境界进化、升华、造化、甚至圣化到一种纯净的美的境界。超越真和善,进人美学的理想化、神圣化的境界是现代科学思想的归宿。现代科学信念中必然内在包括着美的因素,美的判断、追求和评价。有科学家说,科学开始于哲学,结束于艺术,此言极是。

因此,现代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科学信念的完整构成中,并不是传统自然哲学、自然辩证法或科技社会学所理解的单一化、一元性的客观主义的“自在之物”和“物自体”式的自然观,也不是忽视科学的真理目标,把科学溶解在传统宗教的“善”的条款和人文伦理关怀之中的伦理主义的科学观,更不是唯美主义的意识的自由释放的科学观,也不是主观主义科学观理解的纯粹的智力创造、方便的主观约定(如现代数学哲学中的直觉主义学派和彭加勒的理论物理学的“约定论”),而是一个立足于科学史实践和科学家的主体性创造与选择,立足于现代科技—社会的互动机制和现代STS(科技与社会)研究成果之上,立足于现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互相渗透、合流趋势之上的一种充满时代精神的整体系统观念。即现代科学信念是一个由真、善、美三种基本因素构成的有层次的、有结构的、动态的、开放的整体系统。科学信念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是近代简单的、线性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它是现代科学活动逻辑上的必然,是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智慧的内在构成和结晶。

2现代科学信念中的“真”及其激励约束作用

真即真理,它是现代科学信念的最为核心和最为根本的构成要素。作为主观预期,它是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对于自然界物质构成及其运作规律的真实性、存在性的认可、接受与肯定。他们认为,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事物之间存在着稳定不变的本质联系,具有可知性,可重复性,可以多次(无限次)发现,通过自然规律可以预测并预见未来发生的事实。科学作为一种探索自然规律的活动,第一目标和最基本(不是最终)目标就是追求科学真理。

现代科学信念不仅认定、预期真理存在,同时它本身也是自然界规律性和真理性的浓缩和概括,是自然界真理的哲理性的反映。即科学规律决定了科学信念的存在和基本类型、方向,而不是相反。科学信念是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在千百万次的科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带有思想性、方法性、哲理性、根本性的一些原则。科学信念会随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生变化。逻辑实证主义认定的那种超越时空、永恒不变的科学信念只是一种乌托邦的幻想。普利高津认为,每个历史时期的科学都会提供关于自然界的某种模型。他说:“对经典科学来说,这个模型是钟表。对19世纪的科学,即工业革命时代来说,这个模型是一个逐渐慢下来的发动机。对我们来说,也许可以用那些从古印度或前哥伦布的艺术直到我们时代为止的雕刻最好地表达出来”。

如统一性、简单性、对称性等自然信念和“宇宙就是一架有序运作的机器”的自然观,一方面它们作为科学认识的前提假设,作为科学信念和观念是科学家对于自然界的一种主观认定、认可和理解,是科学认识活动的预设前提,带有相对的先验性和主观性。同时另一方面,统一性、简单性、对称性和宇宙机器的思想又是经典物理学数百年来在实践上、思想上的总结,是机械运动及其规律的思想表征,具有客观性和经验性。

追求真理从根本上规定了科学认识与其他社会活动(如工商业)的根本区别。

科学真理作为一种指南和灯塔,它本身脱开了世俗,超越了民族、国家和地域文化,超越了经济和集团利益,无疑具有高尚性、神圣性,使人对之肃然起敬。因此,在现代科学信念中,“真”不仅有客观的规律性的认识,同时又具有神圣性、光荣性的价值激励,否则就无法解释真理如同一个至高无上的康德的“绝对命令”一样激励鼓舞着无数科学精英。正是在求真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动力的推动下,科学精英们怀着好奇心和渴望,用生命和热血探索并捍卫科学真理。所有这些,离开价值评价与驱动,仅从真理的实在性因素上是很难解释的。而牛顿作为经典物理学的大师,由于其追求科学真理上的举世无双的成就受到了全世界的极高的尊敬,被尊为“上帝的使者”,无疑反映了科学真理本身与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因此,科学信念中真理和求真的因素并不是铁板一块的,纯而又纯的,也不是有人认为的是“单一指向未来”的。而是一个多因素的组合体,是真实事实判断与善、美等价值判断,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历史与未来的有机统一体。

应该指出,目前生态问题、环境问题等全球问题日益严重,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的关系已经临近极限状态。因此,在现代自然信念和自然观中,不应只是对于孤立的自然界真理的理解,而应是在人与自然统一,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统一,充分考虑人类的社会实践效应、人工自然、科学技术的社会后果的角色的视角下理解自然界,理解现代科学。

3现代科学信念中的“善”及其激励约束作用

在当代科学认识活动中,当求真和求知的目标及知识价值已经实现时,科学家必然会对其成果的社会属性、价值意义,对基础科学和重大技术项目成果(如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转基因技术等)对人本身的状态和人自身处境的潜在影响、风险进行审查和批评。“善”无疑是一种评价的关键尺度。而对有明显的、可预测社会后果的项目,科学家会在项目设计、立项阶段,在可行性评估中先验地对其进行“善”的评价与审查,甚至以“善”为标准决定项目的取舍。

有人认为:“科学信念从原始意义讲没有善的判断和指向”(4)。事实上,这是偏颇的,是对科学史不深人的研究或只是对近代牛顿科学不完全的概括。在古代,科学、艺术、宗教就是不分家的。科学无论从内部信念上还是与外部的社会关系上,从来就没有脱开“善”的终级目标和关怀。对“善”的强烈关心与追求是现代科学信念与以追求真、美为主题的古代、近代科学信念的根本区别之一。

在科学信念中,“善”有多层意义。从深层(第一层和内层)讲,它是对科学真理和自然真理的一种人性化的预期与要求,希望科学接近人类本身而不是远离人类。科学真理中有着对于自然事物之间存在井然秩序的理解,科学信念中关于认为自然界按规律和秩序良好地运行,各种事物之间分工协作,不可替代,都有自己角色的思想深刻影响了近代社会学关于人与社会之间权利、义务、地位的思想,隐含着民主和平等的思想。在科学思想的深处,科学家坚定地信仰时空有序、惯性参照系的等价性、物质的均一化,这本身就是一种等权主义的思想,就是一种“善”的判断和“善”的关怀。在科学精神中,不崇拜权威、倡导开拓、创新、否定、批判、机会均等,没有门第特权思想,倡导客观、公正、宽容,这正是“善”的最为具体的表现。在现代科学认知和探索过程中,这种不分时空的、绝对的“善”和广阔的人文精神境界构成了科学家的选题、立项、鉴定、传播等科学工作重要的约束条件。同时,这种不分时空的、绝对的“善”也从人性、终极意义上以不竭的动力永恒地激励和引导着科学家勇敢地为人类谋取福利的利他主义的不悔的选择。

因此,我们认为,科学信念就其本质和精神实质而言就是善的,“善”是科学信念中最为广泛、最为深刻的一种含义,也是科学信念中不可缺少的、不可替代的内在组成部分,是规范约束科学家行为和科学活动的最深层的准则和理念。

在科学史研究中,波兰尼等人通过对于逻辑实证主义科学观的批判,证明了自然科学并不只是一个逻辑命题的集合和价值无涉的中性框架,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一样,实质上是一种人性化的科学。在非言传的隐形知识意义上,科学与人文是相通的,一切知识都离不开人。他指出:“实证主义、客观主义和还原主义的科学观只能导致科学家蒙昧主义,假使拉普拉斯式的期望或一个类似对精确科学的理想果然证明自身就是人类知识的全部,那将迫使我们完全无知”。我们认为,现代科学在信念的层次上,从深层和潜意识上已经包括了关于善和关于人性化的设计与预期,科学信念本身就包括了人性和善。传统的、古典的科学观,追求完全客观化和价值无涉,使科学远离人性和善的判断,表面上要增加科学的客观真理性、殊不知真理本身就是同时包括事实与价值的不可分割的二元结构,追求价值中立和价值无涉,只能把科学变成为一个与人和社会无关的乌托邦和神话。马斯洛认为,追求科学的人性化理解是在科学领域中“很好地阐述了新人文主义的时代精神。”

从古代开始,科学知识就与神话、宗教知识融为一体,用以证明人类的整体利益、人的权益、公正、正义、善良等。到中世纪和近代,科学与宗教形成了一种复杂的矛盾关系,但其间无疑有相容的一面。在文艺复兴和人道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近代科学否定中世纪那个垄断一切思想资源、限制人性的宗教,歌颂人的理性和人类本身力量的伟大,不过近代科学主要作为思想工具,它更关心人的精神利益和思想利益。近代后期和现代,由于科学理性主义不断胜利及其辉煌的成就使得一度出现了科学沙文主义和科学霸权主义的思想,但很快会被现代科学评价、反思和监督系统(当代新自由主义、批判科学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觉识为一种充满风险和危险的倾向,现已开始对之进行更正和纠错。人们认识到忽视“善”和“美”的唯科学主义是不可取的。

在科学信念中,对“善”的第二层理解包括科学价值及其社会后果和科学、公正、伦理与道德责任和在一定价值准则下对科学的宏观调控。这是对“善”从科学的外部性、社会性方面的理解。但从本源意义上,“善”根植于科学信念本身,是科学信念必不可少的内生的组成部分。即“善”不只是从“科学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有关科学外部性和社会性的命题中推导出来的,它本来就是科学信念自生性、内生性和逻辑上的应有之义。

科学除了对人的精神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外,在现代它愈来愈成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使得人与人的关系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科学不再是象牙塔中学者们的事宜,而成为一种巨大的社会建制,科学从小科学变成了大科学,变成为第一生产力,变成了国家的战略性资源,科学、技术、社会走向一体化、国家化。科学和技术往往会产生使科学家自己也无法预测的后果,有正面功能,也有与科学信念中的善的设计完全违背的事件与负面的社会后果。因此,现代科学信念系统中必然包括着科学价值、科学伦理、道德责任、社会控制等有关科学外部性及社会后果的“善”的预期和控制。把“善”作为自己重要的内在构成和约束条件是现代科学信念和活动的基本特征。从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上讲,现代科学不是价值无涉的,它深刻影响了人类利益、资源分配、改变了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影响着社会的价值导向、价值标准、正当性等。它不是美好的神话,生活在真空之中,它与社会有着体制上和内在的不可分割。瓦托夫斯基认为,科学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学创造或不创造价值;二是科学研究活动怎样产生出有关真理、正当行为和美的某些价值规范”。

现代科学和高技术不可否认地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大量的生态环境问题、利益分配的不公正及贫富差距的拉大,科学政治化,跨国公司不断介人并影响科学,经济知识化和知识资本化,科技资本化使利润不断向科学知识行业和科学家集中等,这一切引起了人们的道德观上的迷茫。人们对于科学知识的公有性、神圣性开始有所怀疑。面对日益强大的科技的社会功能和科学技术潜在的异化倾向和各种危险的后果,控制科学技术,重新塑造现代科学技术的形象与构架,建立科学技术的法律、经济、道德、人文的宏观调控体系和国际化、全球化的协调机构已经为世人所共识。

防止跨国公司等强势集团对科学技术的商业化垄断和功利主义的控制,一个根本点就是要建立良好的科学技术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包括经济、法律、文化等各种手段,充分发挥政府和国际组织的协调作用,在充分尊重和考虑现代科学信念真、善、美的三个基本因素基础上,利用博弈论等有效的经济学思想建立个人、集团、政府、社会甚至全球性之间良好的利益协调机制和理性博弈模型,保证并维护科学从源头上的公有主义传统。

加拿大著名科学哲学家邦格认为要对技术进行民主控制,他认为“要让公众参与所有大规模的技术规划”(s)。美国原子能科学家卡尔·米切姆针对原子技术的社会风险,提出了科学的道德和责任问题,认为应“致力于民众教育,让他们广泛了解科学空前发展所带来的危险的潜在的可能性是所有国家科学家的责任”(9)。通过努力使现代科学信念中“善”对科学外部性和异化的控制走向体制化、法律化。国际科学理事会“科学责任与道德常识委员会”执行主任卡辛卡·埃弗斯博士认为:“就一个国家而言,要在科学的道德规范与教育战略、法律之间建立相应的关系。而在科学数据管理、社会经济发展、生活质量、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问题上建立达成国际协议”。

4科学信念中的“美”及其激励约束机制

美是科学信念的理想化的因素和成份,是现代科学信念中有关终级目标和科学理想境界的一种预期和要求。只有认识了科学真理和自然真理,只有科学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增加了人类的福利和人的尊严,实现了社会公正,达到“善”的状态,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时科学追求的境界才会自然又必然地达到科学中的“壮丽的美”(爱因斯坦语)的完美化的境界。

在现代科学信念中,“美”不只是一种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美,它同时包括着真理的成份和价值判断及“善”的成份,并且是在真理和价值判断(包括“善”)上的进一步的发展和升华,是科学信念中的高层因素。追求美和审美正是现代科学发展不竭的动力,也是科学家进行理论评价选择的重要标准和约束性条件。如对称性、统一性等科学信念中无疑渗透着丰富的美学判断和审美情趣。追求统一性和对称性对爱因斯坦、希尔伯特、高斯等科学家产生了积极的激励作用,推动了现代数学和物理学的发展。冯·诺依曼说:“我认为,数学家无论是选择题材,还是判断成功的标准主要是美学的,这些标准显然就是任何创造艺术的标准”。形式美和审美也是科学理论评价的重要标准和约束条件。近代以来,重要的科学成果不仅逻辑严谨,令人信服,同时也为人们刻画了一幅美丽的图景。如哥白尼的‘旧心模式”、麦克斯韦电磁学的方程式模式等。

现代科学信念中的美并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是形式的美”。它是富有状丽内容和体验的实质美。科学研究中创造、新奇、独特等美学原则一直激励引导着科学家们的工作。马斯洛认为,追求美是一个人自我实现的状态。科学家作为社会的精英阶层,无疑是最有荣幸拥有这种体验的人。席勒认为,视艺术形象高于实际兴趣,乃是文明人的标志,一个完全的人、有文化教养的人是“审美的人”、“游戏(自由的活动)的人”,一个人要从物质状态下的感情人变为道德状态下的理性人,“惟一途径就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

分析表明,现代科学信念一方面是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对于自然界、人与自然关系的形而上学的理解、预设、心理预期,具有明显的主体性、个体性和建构性,同时作为个体和个人的科学家必然会从人性上,在认知和评价上表现出终极的要求,如趋美、审美等,这种信念必然会持续不断地激励约束着科学家的认知过程和方向。

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第一代人追求金钱,第二代人追求社会地位,而第三代人则追求艺术。因此,科学家作为精英,作为一个自由的人、完全的人,美学信念是构成了他的整个信念系统的高级境界和理想状态,构成他工作动力的不竭的源泉,也是科学信念在自然真理和社会公正(善)的基础上的艺术化、理想化,是一种人格和人自身的终级性预期和追求。美和审美状态是现代科学信念中不同的因素(如真、善等)的汇合和融合升华的契机。现代科学信念在审美活动、美学追求的境界和阶段上实现了真、善、美三者的统一。

5现代科学信念真、善、美的一体化路径和趋势

现代科学信念中真理的成份之中就渗透着价值判断,也交织着审美需求和对美的预期及追求形式美的要求;善的判断中首先离不开科学真理对于是非的判断,丧失真理与是非判断何谈“善”?伪科学从来就不是“善”的。如同罗尔斯的理性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正义观一样,真正的善是建立在完全充分地对于自然真理和社会真理的认识上,“善”的实现更离不开科学真理和科学理性间的支撑。“善”中当然也包括有美,伪善必然是不美。(康德哲学中的终极关怀的至善本身也是一种美学状态。)科学美从根本上讲也是以真为前提保障,否则就是无本之木,而且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实现了公正和关怀,科学美才能顺理成章,呼之即出,科学美才能走向自由和创造,才能实现壮丽的美和宏大的真美。否则失去真理,人伦混乱,美只能是一个幻想,根本无法起到为科学信念构造理想,提升科学思想,引导科学走向美好未来境界的作用。

真、善、美的统一永远是人类的社会理想和思想理想,而追求真、善、美是人类认知和实践活动(包括现代科学认识和当代高新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等)基本的、重要的、不可缺失的激励约束机制。研究真、善、美的统一及其实现机制途径是哲学的永恒的命题。坚守真、善、美的科学信念是控制科技异化现象和偏差行为,保持科技、经济、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思想和认识基础。现代科学信念基本的演进方向就是不断地,在更为广泛的自然真理、人文本性、社会规制的基础上迈向更高层次的真、善、美的统一境界。同时现代科学信念的真、善、美三元结构及其良好的科学和专业认知成果,也为社会领域中的真、善、美的统一及其机制建立了一个光辉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