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的网络诱因研究论文

时间:2022-11-17 02:54:00

青少年犯罪的网络诱因研究论文

摘要:迷恋网络的网客大多是青少年,他们涉世未深,心理上很不成熟。许多网络犯罪青少年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主要是不注重法律知识的学习,缺少法律意识,在作案时有的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犯罪。并且青少年的自控、自律能力比较弱,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文化的侵蚀,有的行为上出现偏差而导致违法犯罪,在案发之后,无不悔恨难当,但悔之晚矣。涉网犯罪尤其是网络引起的青少年犯罪正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令人头痛的问题,它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予以遏制和打击。

关键词:网络;网络犯罪;青少年犯罪

网络时代,广大青少年对网络趋之若骛,纷纷“触网”,据CNNIC的调查,目前,网民中14—35岁的青少年占90.6%,按照这个比例,新余市110万总人口中大约有13万青少年有上网经验,青少年是网络社会中的主要群体。绚丽多姿的网络世界就像潘多拉魔盒,在给人类带来种种便利和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阴暗丑恶的一面,涉网犯罪尤其是网络引起的青少年犯罪正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令人头痛的问题,它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予以遏制和打击。

一、网络引发的青少年犯罪案件的主要特点

仅2007年,辖区人口只有20万的某工矿检察院就批准逮捕了因网络引发的青少年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8件36人,件数和人数分别占去年该院办理的批捕案件的13%和28%,涉网犯罪所占比例让人触目惊心,且有逐年递升之势。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侵财犯罪比例大

涉网犯罪与当前刑事犯罪特征基本一致,以侵财犯罪案件居多。犯罪分子采用盗窃、抢劫等手段,将公私财物据为己有。在过去一年发生的网络犯罪案件中,8起案件全部为抢劫和盗窃案。

2.团伙犯罪案件多

8起案件中,只有1起是1人单独作案,其余7起全部为团伙犯罪,这些青少年因天天在一起上网而认识,进而勾结成伙、集体作案,共同实施抢劫、盗窃等,涉网案件已呈现出犯罪嫌疑人团伙化。

3.犯罪年龄小,文化层次普遍不高,在校学生比例大

由于迷恋网络的主要是青少年,所以网络犯罪的主体呈年轻化。该院在一年多来办理的网络犯罪案件中,36个犯罪嫌疑人的年龄全部在26岁以下,其中13—16岁13人,占36%,17—18岁9人,占25%,18—26岁的成年人15人,平均年龄仅为18.3岁,未成年人占了61%。犯罪嫌疑人的文化层次比较低,只有小学文化的6人,在读中学生9人,初中文化11人,技校和中专(民办学校在读)的10人,都没有职业。令人痛惜的是8起案件中,有5起是在校学生实施的,有19名在校学生因为上网而走上犯罪道路,特别是某厂矿中学的9名初一、初二的学生结伙抢劫案件更是让人痛心。

二、网络引发的青少年犯罪案件频发的原因

1.犯罪主体的法律意识淡薄是犯罪的主观原因

迷恋网络的网客大多是青少年,他们涉世未深,心理上很不成熟。很多网络犯罪青少年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主要是不注重法律知识的学习,缺少法律意识,在作案时有的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犯罪。有些学生没钱去抢时,还认为是好玩,根本不认为是在犯罪。青少年的自控、自律能力比较弱,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文化的侵蚀,有的行为上出现偏差而导致违法犯罪,所有犯罪的青少年在案发之后,无不悔恨难当,但为时已晚。

2.一些网吧经营管理混乱,使部分青少年脱离监管是犯罪的客观原因

有些网吧只顾经济利益,不顾社会效益,违反政府关于加强网吧管理的规定,诱使学生“泡吧”。有些娱乐场所设置“店中店”或“房中房”,隐蔽性极强,表面上看不出里面有网吧,躲避执法人员的检查。还有的网吧延长营业时间。由于未成年人认识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弱,一上网就沉迷其中,甚至通宵达旦,数日不归,难以自拔,而严重影响了学业及身心健康。

3.青少年心理不成熟是引起网络犯罪的心理原因

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幻想、冲动、好奇、模仿,这既是他们的长处,又是他们的弱点。在一些网吧,常有学生在聊天室里,且神态专著。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从最初玩游戏到迷恋上网有许多原因。如大多数未成年人心理尚未成熟,人生经历相当浅薄,在家备受宠爱照顾,但面对学业的负担、竞争的压力产生了心理障碍。又如,社会及家庭因素。有些父母忙于工作或做生意,照料不上孩子的学习、生活;有的家庭不健全,父母离异,孩子缺乏应有的家庭温暖而感到孤独;有的家庭教育不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其次是探究与掠奇心理。青少年的求知、探究欲很强,而网络好像是一个神秘的世界,在这个没有国界且过滤了金钱、容貌、身份、家世、地域的时空里,孩子们感到无限的自由,既没有世俗的偏见,也不会出现面对面交谈时可能有的尴尬与伤害,产生一种朦胧的“美感”。还有的是沟通与表达情感的需要。通过上网,双方可以自由平等地互换信息,敞开心扉的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从而消除了各种社会暗示和干扰,进行相对单纯的、非功利性的精神交流,且双方不会产生任何的心理负担,变得自由而充满创新性。

4.长期迷恋网络诱发畸形心态,放纵是造成犯罪的主要思想根源

由于很多青少年思想上并不成熟,在网络中他们的冒险心理和模仿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长期沉湎于网络聊天和游戏,在思想上放纵自己,沉溺于游戏人生,得过且过,混吃混喝的迷失心态。对于网络中存在的暴力、欺诈、、色情等不健康内容和倾向他们又不具有认知能力和自我统一能力,性情因而容易变得焦虑和冲动,特别是出现了囊中羞涩时,一些自我控制能力差的青少年,就会不自觉地产生去偷、去抢、去骗的念头。三、预防网络引发的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青少年本是祖国的花朵和希望,由于上网失足使他们自毁前程,令人痛心。许多犯罪嫌疑人本就是13—16岁的学生,他们沉浸在网络的虚幻世界中,一时冲动违法犯罪,使他们沦为阶下囚,令家长和社会都痛心疾首,即使免于牢狱之苦,但犯罪的阴影却一生也难以抹去。网络犯罪案件频发还严重地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成为社会新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应调动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等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积极防御,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网络,减少社会危害性。

1.增强家庭内部思想交流渠道的畅通,使涉网青少年远离犯罪的基础

现在的孩子总埋怨与父母有代沟,不情愿与之交流。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良好的对话基础。特别是在网吧上网的未成年人大多由于家庭变故,学业的压力、内心的孤独等原因使然。因此,家长必须学会与孩子沟通。一是家长应不断充实自己,尤其是对于上网等,也顺应时展加强这方面的学习,要从被管理者的角度去感受理解。二是切忌简单粗暴。轻易地、简单地阻挡孩子上网,这样容易引起对立情绪。网络有极强的致瘾性,家长对网落成瘾者不能横加指责,要帮助孩子制定上网计划,并且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讲清益处与危害,鼓励戒除网瘾的积极性,逐渐减弱对网络的依赖性。三是激励孩子多参加各种活动,多与社会交往。四是友情加亲情,善于平等地与他们交朋友。抽出一定时间陪孩子进行一些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以满足他的情感上的需要。五是采取措施控制时间,学着与孩子一起上网,及时加以引导。

2.强化学校的正面宣传工作是引导“涉网”青少年远离犯罪的治本途径

一是老师应从学科技、爱知识的角度,讲清网络上的是是非非,把学生更多的精力引导到学习上来,教育学生要把上网看成是博学知识的一种新途径,而不是去掠奇。二是老师要经常从各方面了解学生的心理态势,及时掌握各种不良苗头,并有针对性地把它解决在萌芽状态。三是学校应转变传统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适应网络时代青少年社会化的特点,现代教学模式要和网络接轨,开办网络学校,开设网络课堂等,还可以利用典型案例、法庭审判观摩等手段,在教学计划中增设心理医学、法制课、健美课等讲座,全方位提高学生素质,帮助学生正确、合理、有效、守法上网,以此增强青少年网络的识别能力和控制能力,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行为能力。

3.各部门齐抓共管、积极防御是让青少年远离网络引发犯罪的积极途径

一是要加强管理,通信、文化、工商、公安等部门要联合管理,不能从局部利益出发,严格控制网吧的发展,强化监控措施,要全面实行上网实名制,凭真实合法的身份证件上网,禁止未成年人上网。严格对网吧经营者的管理,加强对网络管理员的管理,让他们经常巡查,对出现、色情、迷信内容的网吧和接收未成年人上网的网吧要严厉处罚并予以关停。二是有关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出台防范举措,对涉“网”犯罪案件应该严厉打击,决不手软,对暴力犯罪案件和团伙犯罪案件要从重处罚。三是要开展青少年“网德”教育加强青少年组织建设,消除虚拟组织对现实的消极冲击。

4.制定相关法规是预防网络引发的青少年犯罪的必由之路

网络引发的犯罪问题已经引起国家的重视,从1994年起,我国就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它们对保障和促进我国信息网络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青少年网络犯罪广泛性和犯罪主体低龄化等特殊性,我们必须尽快建立健全有关青少年网络的专项法律法规,切实保护青少年不受网络犯罪的侵害和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