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市场下农民市场主体地位探讨

时间:2022-06-12 02:44:12

劳动力市场下农民市场主体地位探讨

一、确立农民市场主体地位的现实意义

1.确立农民市场主体地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就是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中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我们要尊重人的独立人格、能力、需求和个性差异;激发人的潜能,提升人的能力,实现人可持续的发展,新农村建设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尊重农民的主体性、创造性、创新性。2.确立农民市场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进行的。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市场己经成了全国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新农村建设中,农业资源的配置、农村事业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都是在市场经济规律的支配下完成的。农民作为我国社会公民中最大的一个群体,开始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实际上,没有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市场经济,也不可能有新农村建设。3.确立农民市场主体地位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新农村建设开始后农村经济有了快速发展,但与城区的差距还在扩大,在对农民“多予少取”的同时更大程度的“放活”,使农民尽快富起来。要采取具体措施解决好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关心基础薄弱学校的建设,保证教育公平。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深化体制改革,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所以必须发挥农民市场主体地位。

二、劳动力产权不完整是我国农民市场主体地

位缺失的重要原因根据西方经济学家对产权的阐述,我们可以如下定义劳动力产权:市场交易过程中劳动力所有者拥有的,由劳动力所有权及其派生的使用权、支配权和收益权等一系列权利组成的权利束,是规范人们行使这些权利的一种行为规则。它本质上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其基本内涵包括:一是劳动力产权具有可交易性,是在市场交易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权利。一个人拥有劳动力资本,如果他只供自己使用,不与他人进行交易,那么他的劳动力仅表现为一种拥有和支配劳动力的合法权利。只有通过交易,劳动力产权才会从劳动力所有权转换为一束由劳动力使用所产生的人们的利益和行为的经济权利;二是劳动力产权是一种行为权利。科斯认为得到和使用生产要素是人们的一种行为权利,即人们使用或经营生产要素并获得相应报酬的权利。劳动力产权的真正价值在于它为劳动力产权主体所带来的与劳动力相关的一组行为权利,这组行为权利体现了劳动力产权主体的意志;三是劳动力产权反映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是对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权益进行界定和调整的制度规范。在劳动力交易和使用中,劳动力产权对人们的行为边界进行界定。在只有物力产权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是一种“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在劳动力产权确定的情况下,劳动力所有者与物力所有者之间是一种平等合作关系,界定了在既得利益下的得失,以及相应的赔偿方法及原则。【1】劳动力产权的不完整造成了我国农民市场主体地位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民的劳动力使用权不完整。劳动力使用权是指劳动力产权主体在权利允许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使用劳动力的权利。一方面体现在农民在依法核定的经营范围内享有自主经营权,即在确定了具体的生产经营项目之后,农民有权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如何定价等。另一方面体现在劳动者拥有对劳动力多种使用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或务农、或务工、或经商、或从事文教事业等。但在目前中国的广大农村,农民只有在农业生产部门和少量的乡镇企业就业的机会,主要从事一些脏、累、苦的工作去换取有限的收入。而且作为农业经营者,农民的生产经营也并非完全自主。2、农民的劳动力流转权受到限制。对劳动力流转权的限制,主要体现在人才的部门所有制或单位所有制和传统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上。人才的部门所有制使得劳动者只能“从一而终”。劳动者,特别是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的流动,往往受到所在部门或单位在工资、档案等问题上设置的种种障碍。而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户籍制度有着特别限制劳动力流动的功能,近年来波涛汹涌的民工潮说明,这种制度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3农民工的劳动力收益权是残缺的。劳动者参加按要素分配的特点决定劳动者不仅依法享有补偿性收入(即基本工资)的权益,而且在事实上享有按照对价值创造的贡献分取一部分“剩余”的权益。劳动力产权的价值实现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工资,用来补偿劳动力的价值,体现劳动力使用权和按劳分配;第二部分是剩余索取权,用来实现劳动力价值增值,体现人力资本所有权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它们形成了三者的统一:劳动力价值补偿和增值的统一,劳动力使用权和人力资本所有权的统一,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统一,这既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运用和发展,也是劳动力产权实现的主要内容。但是,目前农民工面临着的现状往往是把劳动力当作商品在劳动力市场买卖。做多少事老板给多少钱,由于打工者的流动性大,做完就走人,根本没有什么保障机制。大部分劳动者觉得如果工资能够不被拖欠就是好事了,更不要谈到劳动力产权的剩余索取权了。正是因为劳动力产权的所有权、使用权、支配权无法全部实现,才导致劳动者流动性大,企业无法留住人。同时导致近年来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国也会出现的“用工荒”。

三、完善劳动力产权是确立我国农民市场主体地位的重要措施

1、转变政府职能,发挥政府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在成熟的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求双方均是独立产权主体,微观经济领域里的经济活动,应由他们自主地进行。而政府应该从宏观上调控社会失业率和规范市场行为,为劳动力市场的健康运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其在劳动力产权的制度建设方面应做的工作是:首先,制订最低劳动标准,为劳动者的工资、劳动时间、劳动条件等提供法律保护;其次,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为人们的最低生活提供基本保障。再次,扶持工会组织的发展,工会在企业中的独立地位将会越来越重要。对非国有企业来说,应敦促其尽快建立健全工会组织,形成与企业平等的谈判力量,并监督劳动法规和政策在企业中的贯彻执行。国有企业中的工会组织应从党政组织的依附关系中解脱出来,使其真正成为独立的群众组织,在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作用。目前虽然最基本的《劳动法》已经出台,但如何把法律条文落到实处,仍需付出艰巨努力。2、加大户籍管理制度及劳动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力度。消除因户籍产生的对农民工在就业、工资、福利等方面的歧视,就必须对户籍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革,打破城乡分治的格局,建立全国统一的户籍制度,在此基础上建立户籍登记和就业证同时发放的一体化制度。纵观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历程,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从没在根本上打破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格局,现行的户籍制度仍是农民进城务工的制度壁垒,也是农民工平等就业和享受社会福利待遇的主要障碍。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劳动力市场准入制度,通过这项制度的建立,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完成义务教育,达到法定就业年龄,符合《劳动法》所规定的就业条件者,都可以一律平等的进入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寻找就业机会,从而农民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劳动力使用权和流转权,提高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3、在农民工中按剩余索取权进行分配。农民工在其所在的经济组织范围内的剩余索取权,指农民工在该组织内,单纯作为一个劳动力的所有者所拥有的剩余索取权,即农民工就象其他生产要素所有者一样按一定的比例参与利润分配。作为农民工劳动力产权集中体现形式的剩余索取权要从全社会范围内和农民工所在的经济组织内两个层次上考察。即农民工的剩余索取权就体现为宏微观两个范围内的剩余索取权。农民工在社会范围内的剩余索取权,是指他们作为社会成员对社会发展成果的分享权,主要是指公共品和准公共品的分享权,这对确立农民工劳动力产权及其实现尤为重要,但农民工仍是“弱势群体”,农民工子女不能平等地和城镇职工子女一样在城镇里的公立学校享有义务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因为农民工没有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剩余索取权,即他们没有对某些公共品和准公共品的分享权。所以,在界定农民工劳动力产权概念时,特别强调了“国家法律”对实现农民工劳动力产权的“保证”作用。在现有的土地制度下,农民工把在农村承包经营的土地转包给他人而获得的类似地租的收入或拍卖宅基地获得的收入等也算是其社会范围内的剩余索取权的实现。

本文作者:张术环任海洋工作单位:山东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