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在劳动力转移的社会心态分析

时间:2022-06-04 03:05:41

农村居民在劳动力转移的社会心态分析

1、调查农村居民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的社会心态的原因

农村居民社会心态是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背景下,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速度,而且影响着我国整体的长治久安。

2、农村居民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的社会心态表现

2.1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调研发现,农村居民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整体上是基本满意的。针对“对当前国家经济发展是否满意”,有45%的农村居民表示“非常满意”或“满意”,有40%的表示“一般”,另有15%的表示“不满意”或“十分不满意”,表现出农村居民对当前国家经济发展总体上还是认可的,值得关注。而在面对“当前社会分配过程是否公平”时,有45%的农村居民表示“不公平”,只有8%的被调研者表示“公平”或“比较公平”,反映出绝大多数农村居民对当前的社会分配状况十分不满意。

2.2社会文化精神生活层面。通过调查问卷得到的统计数据显示农村居民对现实文化生活的满意度倾向问题不容乐观。农村居民在工作闲暇之余,所从事的活动依次是上网(58%),看电视(38%),聊天(32%),逛街(26%)等。这些统计数据证明农村居民对当前文化生活精神层面的满意度不是很高。关于“当你遇到文化生活不满意时,你会如何选择解决方式?”的问答中,选择“甘于默默承受”的为29%,另有“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的有40%。显示出部分农村居民对文化生活的虽然有强烈的愿望而又毫无办法的复杂心态。

2.3个人情感心理方面。在个人情感心理方面,农村居民社会心态主流是积极向上的,通过调研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农村居民表示“孤单”,针对具体问题“在生活中您是否有过不安的情绪?”回答“经常有”的大约占所调研农村居民的30%,“有时会有”的人约占65.5%。反映出部分农村居民在“感情寂寞”时,他们要求思想交流和情感互动的要求明显增强。通过数据显示,当农村居民遇到问题的时候,绝大多数农村居民选择相对理性的方式解决问题,但是也有少数农村居民选择极端反社会的方式去解决。(本文来自于《华章》杂志。《华章》杂志简介详见.)

2.4农村居民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的社会心态产生的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期往往是矛盾的凸显期,许多社会矛盾的表现方式也呈现出许多复杂的变化,“在我国社会急剧变革的进程中,由于社会利益格局、社会结构、社会阶层的深刻变化,特别是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使部分社会成员产生了相对剥夺感,心理公平感失衡。”[2]农村居民生活在城市中,肩负着沉重而复杂的体力劳动而收入不高,目睹了充满诱惑的城市生活而自身却无法真正融入其中,亲身经历了贫富差距的现状,加之受到许多不良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内心难免会产生感到明显的心理失衡。正因为受到如此强烈的影响,“强烈的被排斥感加剧了农村居民在城市生活中的焦虑心理,促使他们更加自卑和敏感,个别甚至产生了强烈的被剥夺感以及仇视社会的心态”。[3]农村居民的思想价值观念也呈现明显的不确定性,“处于社会变革中的中国,由于新旧体制的交替,造成了人生标准与价值标准的不确定性。在这样大环境的影响下,农村居民群体的价值观也呈现出不确定性”[4]。不同于他们的祖辈父辈,农村居民的个体权利意识明显增强,市民化意识不断提高,加之受当前整个社会大环境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使部分社会成员产生了急功近利、过于浮躁的不良社会心态,在价值观上呈现出强烈的要求突出自我的表现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观,使得他们的价值观与其他社会阶层的价值观迥然不同,从而“使得农村居民新旧价值观念发生冲突,而这些冲突必然影响其行为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5]。在这种冲突面前,年轻农村居民易陷入苦闷彷徨之中,会表现出更加复杂多样、丧失理性的心态,部分人由于情绪失控可能甚至会选择反社会反政府的极端行为。农村居民心态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十六届六中全会就对此有明确的界定。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农村居民社会心态是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社会适应性的重要体现,所以通过对农村居民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的社会的研究必然对于国家发展各个方面有着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本文作者:张辰琛李丽华王艳斌工作单位:石家庄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