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商法价值取向与和谐社会协同性

时间:2022-12-14 04:10:00

民商法价值取向与和谐社会协同性

一、民商法的概述

(一)民商法的内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形成,我国的分配方式也由传统的按劳分配向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方式转变,但这也让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诸多经济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便是把法律作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点,通过合理应用民商法,科学化的解决市场经济问题。但首先我们应对民商法有深刻的了解与认知。民商法是民法与商法的合称,其在运用过程中比较重视调节人员的自主性,即通过司法权益,要求市场经济在开展经济活动中,应依据生产经营者的个人意愿决定其自身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内容,在市场经济管理中消除强制管理状态。民商法的具体内容表现为这两个方面。其一,在市场经营生产中,生产经营者在面对诸多的生产经营状况时,可以依据自身的意愿排除民商法的适用性。其二,民商法在履行其职责时并失去了自身的主动性,这体现在当事人追究法律责任时如未行使自身的诉讼权,民商法无法自行对不正当经营生产情况进行处理,这一方面体现为资产阶级提高了发展便利。并且随着供需不平衡、经济危机等社会问题的逐步显露,以平等、自愿作为基础性原则的民商法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又出台了经济法以此来调整我国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经济关系与市场问题,利用经济法以宏观的角度去调整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民商法以微观的角度去平衡经营主体的关系。(二)民商法的重要意义。法律作为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准则,也是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价值体现。而民商法同样也具有这样重要的意义。民商法并不会考虑市场的实际状况,对于生产经营者也做到赋予每个人一样的权益和职责,秉承着平等、自愿的基础法律原则。民商法通过对市场经济进行微观调整,为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微观基础做出了良好的示范,进而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且民商法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会充分保护生产经营者的权益与自由,为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通过鼓励生产经营成发展,推动市场经济的繁荣和社会财富的增多。而经济法则重视对市场经济的整体调控,即通过调控整个市场,维护整个社会的共同利益,促进经济增长。总之,民商法与经济法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互相配合,进而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建立新型社会分配制度打下坚实的法律基础。

二、民商法价值取向与民商法的关系

(一)民商法价值取向概述。价值取向指的是,面对矛盾时所持的基本价值态度,这种态度取决于主体的价值观,从法律层次上讲,价值观是指利益的协调。法律上的价值取向有不同层次的含义,价值取向的第一范畴是立法者想要通过立法取得的效果以及立法的目标。价值取向在民法中的体现就在于面对利益冲突时,受主题价值观的影响,该怎样对矛盾冲突进行协调。每一部法律的产生都代表着法律制定者所在阶级的利益,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阶级的物质性,在大体上法律制定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法律上维护法律本身的严肃性与公正性。一部法律在产生、立法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应对不同方面的问题,应遵循不同的原则,例如平等原则、公平原则、诚信原则等等,法律与具体的法律规范互相制约,从法律所遵循的安全原则、公平交易原则中可以分析出立法者的价值取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民商法的价值取也会随之改变。民商法的法律民商法的价值取向直接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联系,为人民的生活保驾护航。(二)价值取向对民商法的影响。民法和商法属于两种不同部门的法律,民商法是两种法律的结合,由于两种法律的立法标准、立法背景都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民商法中,有着不同的划分标准,民商法遵循公平原则,意在协调利益冲突与财产纠纷等。公平原则则也是民商法首要遵循的原则,所谓法律的公平就是指在的其他原则与公平原则出现冲突时,会最先选择公平原则,同时立法者与裁判者在处理诉讼案件时要注重维护主体的利益,在司法过程中要尽量维护民事主体,维持法律的公平,达到利益平衡的状态。在实现利益公平的基础上,民法保护公民的财产安全与人身安全,更加讲求人道主义。而商法与民法相比,在处理问题上就显得更加理智,这是由商法的价值取向决定的,当商法在处理事件的过程中,发生多种原则冲突的情况,商法首先遵循的是效率原则。商法包括民法的多种特性,重点还保护商人的企业、保险、破产、证券等,由于商法与民法的立法目标不同,造成了二者的价值取向存在很大的差异。民商法包含民法与商法两大法律体系,本质是保证公众人身与财产安全的主体利益。

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价值取向协调

(一)求利价值取向与求义价值取向双向制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价值观念的取向也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影响。利己主义、拜金主义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大肆流行。在生活中忽视自身的精神需求,过于重视金钱,同时在一部分地区在建设过程中,过于重视自身经济发展,而忽视对精神文明的建设,没有做到两手抓,量身都有硬的发展要求。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应把传统重义价值观念与重利价值观念相结合,让物质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从而推动自身城市发展。(二)个体价值取向与集体价值取向合理兼顾。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西方国家中的个人主义精神也逐渐渗透入我国文化之中。并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个人主义在迅速流行起来,从而致使集体主义被忽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使得传统的按劳分配方式发生了相应的转变,进而也使得生产经营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过于重视自身的盈利状况。因此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应重视调整个人价值取向与集体价值取向的关系,让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进而使得生产经营者在发展过程中对于自身利益的促进,从而推动集体利益的发展,促进市场经济发展。(三)一元价值导向与多元价值取向和谐统一。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打破了我国传统的一员化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让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因此在我国市场经济法发展过程中应做到把一元化发展和多元化发展相结合,从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四、民商法价值取向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协同性分析

(一)坚持依法治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一直坚持着依法治国的理念,和谐社会的构建旨在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秩序井然的社会环境,理念是一种行为的指导,是人们心中形成定式的一种观念,法治理念也是社会群众的价值取向的代表。我国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社会和法律在有些方面会出现一定的矛盾冲突,在处理这种冲突的时候,要从最根本的法律方面进行解决。和谐的概念相对具有模糊性质,即是高于稳定与协调的协同性关系。那么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阶段,民商法应当基于辅助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同时保障其法律条例有助于人们所期盼的和谐发展规律,即生活质量上的稳步提升。而在和谐社会的要素中,也同时涉及到人与他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其中公平正义的法制性与民主性都是维系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二)优化资源配置。当前我国处于三个层次的财富分配阶段中,社会的经济发展并不和谐,虽然和谐社会仅为概念性发展策略,但其中的真实含义不容忽视。坚持合理的资源配置,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因此必须保证民商法能够为其提供相应的支持力,进而有效的融入到社会实践之中,渗透到人们生活的环境里。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群体的思想观念建设,以正面的思想观念引导民商法的推行。另一方面,要明确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性,以政治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念引导市场建设,也就是落实民商法的重要过程。进而在以上两个层面实施经济发展与政治主导的双重作用,稳定我国的社会秩序,保证和谐社会的发展观念明确,并以完善的法律文献维护和谐社会发展,达到长治久安的良好发展态势。(三)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法律民商法视角来看,社会收入分配调节上相互矛盾,这种矛盾使得民商法与经济的协调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和谐发展、相互促进、相互转化以及相互融合,是将民商法与和谐社会发展相互统一的平台基础,即以法律平台制约人与集体的利益关系,并明确一定的促进效应。一方面,集体环境能够为个人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空间,其健康的发展环境需要依靠集体效应维护。另一方面,集体也产生了对个人发展的限制力,而这样的限制力并非反面导向,而是要求个人在集体环境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本文通过对民商法价值取向进行分析,进而对民商法价值取向与民商法的关系进行探究,分析了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价值取向协调,从坚持依法治国、优化资源配置、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三个方面分析了民商法价值取向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协同性,实现和谐社会中法律、政治、人与人之间价值取向的协调。

参考文献:

[1]赵万一.论民商法价值取向的异同及其对我国民商立法的影响[J].法学论坛,2003(6):12-21.

[2]刘红.从公平与效率的角度分析民商法与经济法的价值取向[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3):187-188.

[3]周建平.论民商法与经济法的价值取向———从公平与效率之视角[J].法制与社会,2016(33):17-18.

[4]陈卫延.浅析民商法价值取向的异同对我国民商立法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2013(1):137-138.

作者:刘启 单位:中共福建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