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建设和谐社会论文

时间:2022-12-18 03:58:13

网络建设和谐社会论文

一、网络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最高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和谐社会追求的目标之一。社会和谐根源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本质,体现了人的能力、需要、社会关系、自由个性的内在要求。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个体心理目标结构的发展与个性的完善。如今,网络已经渗透到现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而且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促成了现代人交往的革命性变化———网络交往。信息、知识作为人的发展最重要因素之一,成了衡量人的发展的最重要指标之一。它为人们个性的发展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群体环境,有利于实现了个人需要和个性发展,个人在获得丰富社会关系的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自身的社会本质。

二、网络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全新挑战

(一)从参与网络文化的主体构成来看,青年人的网络社会化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存在一定的潜在影响。当前网络媒体主要的宣传、传播、引导的对象,大部分是出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年轻受众。他们是推进改革开放大业的希望所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有活力、最积极的一代。但同时也是最容易被西方敌对势力所蒙蔽和利用的一代,也是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中最难于引导、说服和教育的一代。由于网络提供的是一个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虚拟社会,对于青少年来说,它很难形成像现实世界那样强烈的社会规范,在网络中完成的社会化过程很可能附带网络影响的消极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和谐社会的建设还应包含建设主体主体意识的培育,它加大了和谐社会建设的难度和复杂性,改变了以往人们文化的传播途径,要求将社会的主流文化传递给青年个体,使个体接受主流的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

(二)从网络文明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看,它对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全新课题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网络参与。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在提供人们表达意愿渠道、促进个人发展等方面,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功不可没。同时,又给构建和谐社会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如何引领网络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如何净化网络环境,如何更好地加强网络管理,回答这些问题是新时代下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维护网络安全,净化网络环境,引导网络文化,强化网络管理成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从上网群体与不上网群体的构成看,易形成信息分化,不利于中国社会结构的优化及和谐社会建设我国互联网分布的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是十分严重的。尽管我国网民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位,但从互联网普及率上看,各地区的互联网发展差异依旧明显。在东部沿海地区和部分内陆省份,以及直辖市,互联网水平发展较好,普及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在中西部地区,互联网水平发展较为滞后,网络普及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这种信息分化,不利于中国社会结构的优化。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是第一资源,城市中的知识分子,政府机关和大型的工作人员等一小部分人不仅掌握着经济资源、管理资源,而且还掌握着为现实社会服务的信息资源。而其它较低的社会阶层由于经济、文化条件的限制,很难参与到网络文化中来。这不利“五个统筹”的实现,更会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和谐网络: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

(一)加强虚实和谐建设

对虚拟现象的认同,首先需要观念的更新。如前所述,网络和谐社会是是建设现实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和谐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执政者转变执政视角,从关注现实中的社会建设转移到现实和谐和网络和谐的共同建设。在信息化建设的今天,领导干部不关注网络社会的呼声和网络文化的建设,就不能全面地、真正地理解和谐社会建设,就不能彻底地、有效地解决社会矛盾。

(二)倡导和谐管理

首先,“和谐”表示不同事物“相应”且“配合得当”,多种要素相统一,本身蕴含着求同存异,而不是求同灭异,这就要求执政者对网络管理抱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抵制错误和腐朽”的积极态度。其次,要认识到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一定会在网络上显现甚至被夸大,另一方面,网络管理和网络文化的建设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但是这种矛盾和冲突大多属于人民内部的利益冲突,和谐社会理论是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治国理想和治国方略的一次大飞跃。

(三)寻求积极主动建设

加强先进文化阵地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和传播,探索既保证导向正确又富有发展活力的新型管理模式。打造一批有广泛影响力的重点新闻网站,推进重点新闻网站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培育并支持教育、科学、文化艺术等网站,积极引导网络文化建设的主流方向,为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繁荣发展发挥建设性作用。同时加快政府网站建设的步伐,顺应政府职能转变和网站发展的趋势,树立“服务型”网络管理意识,积极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把政府网站建设成为为民、便民、利民的重要窗口。

作者:余历单位: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