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型社会建设做法与经验4篇

时间:2022-06-25 03:08:37

节水型社会建设做法与经验4篇

第一篇

一、主要做法

㈠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构,落实节水型社会建设各项任务一是成立领导小组。为加强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庆阳市政府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政府分管领导、市水务局局长任副组长,发改、财政、水务等市直22个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和8县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庆阳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研究制定节水实施计划,确定各部门职责分工,统一部署各项节水任务,协调各部门关系,研究解决节水工作中的重大事项。二是组建专家委员会。为确保庆阳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顺利进行,成立了由8名国内知名水资源和节水专家组成的庆阳市节水型社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为全市节水型社会建设总体规划编制、政策措施制定和重大问题解决对策提供了技术指导。三是成立节约用水办公室。庆阳市节约用水办公室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节约用水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拟定全市节约用水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组织拟定全市节约用水有关技术质量标准、规程和规范并监督实施;负责全市各行业节约用水的监督和管理,承担超计划加价水费的征收管理工作,参与重大节水项目的设计、审查和验收工作。四是充分发挥组织领导作用。庆阳市人民政府把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来抓,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和协调作用,周密安排部署试点前期工作,组织专家精心编制《庆阳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印发了《庆阳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实施意见》,提出了全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基本思路、建设框架和三年试点工作的目标任务。2011年9月,庆阳市人民政府召开了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了《庆阳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印发了《庆阳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目标任务考核分解表(2011-2013年)》。2012年5月和2013年3月分别召开了领导小组第二次、第三次全体会议,分析总结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进展和经验,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安排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五是建立考核机制。制定了《庆阳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将节水型社会建设指标纳入政府年度考核指标,建立起对各县区、各部门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考核机制。㈡突出制度建设,完善工作机制,构筑节水型社会建设制度框架试点开展以来,庆阳市把节水型社会建设作为破解水资源瓶颈制约、夯实经济发展基础的重要工作来抓,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有力推动了试点工作向前推进。一是印发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2011年5月,《庆阳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通过甘肃省水利厅评审、审查,8月甘肃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了《庆阳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9月份通过了水利部验收。《规划》的出台为庆阳市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了依据,奠定了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的基础。二是构筑节水型社会建设制度框架。制度建设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近年来,庆阳市颁布实施了《庆阳市河道管理办法》《庆阳市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庆阳市石油开采水资源管理办法》。2011年12月,涵盖庆阳市节约用水办法和地下水管理办法的《庆阳市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专题报告通过了国家水利部的审查验收。2012年11月,《庆阳市节约用水办法》和《庆阳市地下水管理办法》以政府令颁布实施,随后陆续制定颁发了《庆庆阳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做法与经验李树斌(甘肃省庆阳市水务局,甘肃庆阳745000)摘要:2010年7月庆阳市被水利部确定为第四批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地区,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同时阳市非常规水源利用管理办法》《庆阳市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实施方案》和《庆阳市节水器具推广使用办法》等10个办法。㈢强化节水宣传,倡导节水时尚,营造节水型社会建设和谐氛围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庆阳市坚持把节水宣传作为节水型社会公众参与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分年度制定节水型社会建设宣传实施意见,细化宣传方案,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和节约用水宣传工作。一是开展节庆集中宣传活动。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和“12•4”法制宣传等节庆日,进行集中宣传活动。设立宣传咨询台,向群众解答节水常识,宣传节约用水政策法规。二是开展节水主题实践活动。启动了节水“十个一工程”,即每个县(区)、每个乡镇、每个村、每个组、每个院落、每个部门、每个单位、每个公共场所、每个LED屏和公交车辆、每个供水处都有一处以上的节水宣传公益广告。三是做好日常宣传教育。在庆阳市各大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媒体上密集播放节水新闻、电视纪录片、专题片和节水公益广告等节目350余次。四是加强人员教育培训。为了解决节水工作中的技术困难,三年来,庆阳市先后派出5批20多名工作人员赴甘肃省张掖、北京市大兴区、天津市、河北省石家庄市和海南省海口市学习考察了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学习借鉴省市内外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指导和推动庆阳市节水型社会建设。㈣科学确定示范点,狠抓项目落实,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顺利开展《庆阳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确定三年试点期间建成31个重点节水工程和71个节水示范点项目,截至目前,《规划》确定的工作任务已全面完成。1.开展生态环境保护。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开展以来,以集约节约综合利用为重点,结合“生态市创建”工作,在生态脆弱区域和水土流失重点区域规划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取得了良好的节水效果。一是在工程造林中推广使用生根粉和保水剂以及容器袋苗木,不仅有效提高了工程造林质量,也大幅节约了灌溉用水。二是实施喷灌育苗,育苗环境有效改善。目前已建成喷灌育苗基地3353亩,占育苗总面积16917亩的19.8%,按照每亩需水400立方米/年,节水16%计算,两年可节约用水42.9万立方米。三是生态环境有效改善,森林储水功能强大。随着庆阳市生态工程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强,全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市991万亩林地全部纳入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重点公益林补偿项目,按照每亩蓄水20立方米计算,两年共蓄水39640万立方米。2.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开展了《陇东冬小麦品种优选及节水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研究,填补了庆阳市农作物高效节水种植的空白,推动了全市绿色节水高效农业示范推广;开展了《庆阳市机场非常规水源利用实验研究》,创造性开展实施了雨水集蓄工程,建成的庆阳机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年复蓄雨洪47.11万立方米,集蓄的雨水可为周围6000亩农田提供灌溉水源;开展了《庆阳市农村饮用水质量检验及淡化净化技术研究》课题,通过科研攻关,取得环县北部高氟地区饮用水除氟新成果。3.开展水平衡测试工作。为了科学、准确、全面地掌握工业企业水平衡情况,对企业实行计划用水。在开展水平衡测试工作中,深入工业企业,进行水平衡测试工作知识宣传,定期派节水办人员深入用水企业进行水平衡测试工作指导,提高了工业企业节约用水工作管理水平,初步建立了节约用水档案。

二、取得的成效和经验

庆阳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经过三年的大力推进,在工业、农业、城镇生活、非常规水源利用等节水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2013年全市用水总量2.8亿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从试点前的90立方米降低到82立方米,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从试点前的0.47提高到了0.50,农业节水灌溉率从试点前的71%提高到75%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试点前的94立方米降低到86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从试点前的40%提高到48%,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率从试点前的22%降低到15%,城镇污水处理率从试点前的25%提高到28%。㈠农业节水实施万亩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加快改造灌溉设施,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小块灌、沟灌、畦灌、膜上灌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积极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高效节水农作物和设施农业,推广抗旱、高产、优质农作物品种,降低高耗水作物的种植比重。㈡工业节水严格限制高耗水行业产业布局和重污染工业项目落户庆阳,促进经济结构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积极推广工业水重复利用和工艺系统节水、冷却节水、洗涤节水等先进节水工艺和技术,强制性淘汰耗水大、技术落后的工艺设备,鼓励污水回用及循环用水。㈢城镇生活节水加大供水管网改造力度,积极推行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制度,加强节水器具的推广使用,确立项目建设节水“三同时”制度,新建、改扩建的基建项目,强制性采用节水型工艺,配套建设节水设施。坚持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经水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后投入使用。㈣非常规水源利用庆阳市多年平均降水量468.1毫米,雨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好;河流苦咸水比重大;矿坑水、再生水利用起步晚,这三方面构成了庆阳市非常规水源利用方面的优势。一是加强雨水利用。在有集雨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修建水窖、塘坝和雨水蓄水池等,启动了“千池百湖”工程,建成集雨水窖26.7万处,所集雨水直接用于村镇人畜饮水、农业生产用水和城市绿化、道路喷洒等城市公共用水,有效缓解了山区44万人的饮水困难,改善了生产生活环境。已建成的庆阳机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年集雨代替水资源量47.11万立方米,此外,庆阳市全面开展了人工湖雨水积蓄利用工程。二是加强苦咸水利用。阳市最大的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4.47亿立方米,占全市自产水资源总量的60%,由于马莲河环县北部部分河段受土壤、地质等条件的影响,水质极差,均为苦咸水,矿化度最高达11.8克/升,既不能饮用也不能灌溉,影响了马莲河全河段水质,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目前,庆阳市已完成了马莲河上游苦咸水淡化处理中试项目,为马莲河苦咸水利用奠定了技术依据和支撑。

三、存在问题

在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完善的方面,需要进一步解决。一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节约用水管理体制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工程技术体系框架没有完全建成;四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观念和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的开展,为有效解决庆阳市水资源瓶颈制约探索出一条新路子,为庆阳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水资源保障。同时,树立全民节约用水的观念,规范节约用水的行为,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推动全社会节约用水,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本文作者:李树斌工作单位:甘肃省庆阳市水务局

第二篇

1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具体内容

1.1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

(1)成立节约用水办公室,指导全州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2)制定和落实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3)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及水资源论证制度;(4)加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节水意识;(5)建立绿色环保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制度和全面意识的提高,共同促进建设节水型社会过程中的绿色环保技术的提升,从而把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6)推进节水标准体系建设,同对节水研发组织进行有效管理。通过建立完善的技术研发组织,同时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在组织内部实施技术研发和管理时,明确责任,建立完善的责任制度和奖惩制度,这样当出现问题时,才能够及时找到问题所在并且顺利解决问题。对于推进节水标准体系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加以分析研究,通过群策群力来改善技术水平。同时通过设立奖惩制度,能够起到很好的鼓励和监督作用。

1.2节水型社会工程措施

从农业、工业和城镇生活三个领域进行设施建设节水农业节水措施主要有: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农业节水指标主要为:节水灌溉率、灌溉水利用系数、灌溉定额、水分生产率。工业节水措施主要有:节水技术改造、企业中水回用和矿井水综合利用。工业节水指标主要为:万元增加值用水定额、生产用水重复利用率、取水总量、废水排放总量和产品用水定额。生活节水措施主要有:改造老旧管网和推广节水器具。生活节水指标主要为:生活用水定额、管网漏失率、节水器具普及率。

2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初步成果

五年来,我州初步构建了以水资源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体系、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工程技术体系以及自觉节水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等“四大体系”。全州万元GDP用水量由2004年的611立方米下降到2009年的292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2004年的141立方米下降到2010年的117.8立方米,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2005年的0.48提高到0.53,全州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和明显成效。一是初步建立了完善的水资源节约制度。通过对当地用水总量实施总控制,从大范围上控制住了地方盲目兴建高耗水且高污染的工程项目,节约用水规定在全州当地广泛传播,通过水利工程供水也收取相应的管理费用,促进节水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州、县(市)节约用水办公室设在了水行政主管部门。二是节水工程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节水基础工作和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61万亩,每年可节水1252.4万立方米。对高用水行业相关的工业企业开展节水深入,从而促进工业用水有效地实现循环利用,有效地降低了工业生产企业的用水标准,实现了节水减排的重要目标。除此之外,通过在全州地区实施城乡一体化的供水管网延伸,利用节水器具,从而有效地降低了供水官网的漏水情况,加强了工业企业节约用水的脚步,提高了当地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三是提高人民大众节约用水意识。在我国,每年有大量的水资源被浪费,究其原因,主要是人民大众的节约用水意识浅薄,认为我国水资源丰富,所以不能够很好的做到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其实我国淡水资源缺乏,因此,提高人民大众节约用水意识非常必要。

3结束语

构建节水型社会,就必须做好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不断提高绿色节水建设技术,完善法律法规,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节约用水,共同保护水资源和促进经济增长,坚持科学发展观,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本文作者:罗晓锐工作单位:红河州水利水电勘察设计研究院

第三篇

1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

1.1总目标

在政府统一领导下,集全社会之力,通过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变革,在全国实现水资源的科学配置、永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节水型社会建设水利部门是主导,但绝非水利行业一家之事,是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复杂和系统工程。原水利部部长汪恕诚曾撰写专文指出[1]:1)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对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制度建设,是一场革命。其本质特征是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建立起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促进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2)传统节水,偏重于发展节水生产力,主要通过行政手段来推动,虽有一定成效,但不能根本解决问题,而节水型社会主要通过制度建设,注重对生产关系的变革,注重经济手段的运用,是根本。3)节水型社会要解决的是全社会的节水动力和节水机制问题,使节水成为用户自发、自觉的长效行为。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宏伟,任务艰巨,将长期伴随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策,分阶段前进和完善。

1.2阶段性目标

2012年1月,国务院颁发《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确立了全国水资源管理的3条控制红线,明确了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的控制指标及阶段性目标。这是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保证。1.2.1用水总量目标2010年,全国年用水总量为5990×108m3,到2020和2030年,全国年用水总量顺次控制在6700×108m3和7000×108m3以内。1.2.2用水效率目标全国各行各业的用水效率至2020年取得明显成效,至2030年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1)工业方面。2010年,全国万元工业增加值(以2000年不变价计)用水量为108m3;到2020年下降至65m3以内;2030年控制目标为40m3。2)农业方面。2010年,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1;至2020年提高到0.55以上;至2030年再提高到0.60以上。1.2.3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目标据国务院2012年2月批复的《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全国水功能区分两级。1)一级区分4类,即保护区、保留区、开发利用区、缓冲区。主要是在宏观上调整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一级区总计2888个,区划河长17.8×104km,湖泊水库面积4.3×104km2。2)二级区是由一级区中的开发利用区再划分的,主要是细化水域使用功能类型及功能排序,协同不同用水行业间关系。二级区总计2738个,区划河长7.2×104km,湖库面积6800km2,其中农业、工业、饮用水源等各用水区的累计河长比例分别占45%、21%和18%。3)全国水功能区共设4493个,目标是分类保护和管理,力争至2020年水质达标的功能区达到80%;2030年,全部水功能区水质基本达标,使水资源承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补充一句,2010年全国监测评价的3902个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仅为46%。

2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任务

[1]未来20年左右是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主要任务是建立起五大体系。

2.1建立与用水权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包括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水权分配和转让、水价政策等在内的一系列用水管理制度。用水权包括初始水权和实际拥有水权,后者包括分配所得的初始水权和转让所得的水使用权。初始水权是国家根据法定程序明晰的水资源使用权,要根据流域的水资源规划进行分配。分配时要首先保证生态用水和环境用水需求,并保留一部分用水权指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水资源储备。初始水权分配后再确定各行政区域的用水权指标。用户在获得分配的初始水权后,再有用水需求,主要通过水权交易市场有偿转让解决。

2.2建立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区域的供水与需求是一对矛盾,只有平衡方能科学发展。要从过去的“以需水能力定供水能力”模式,向“以供水能力定经济结构”的模式转变。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指区域自身具有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包括产水量和过境水量中的一部分。由于我国水土资源的区域分布严重不均,为求得全国的大平衡,国家根据自然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规划设定了东、中、西3条南水北调的巨型跨流域调水工程。以此与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构建起“四横三纵”的水资源总体格局,达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优化配置目标。这对区域水资源短缺地区是重要补充,按国家给定配额可计入区域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中。

2.3建立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节水工程和技术体系,不断提高节水生产力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节水项目研究、试点、示范和推广体系。

2.4建立和完善节水型社会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体系拓宽节水工程项目的投融资渠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保证经济社会各行各业节水行动的正常、稳定运转。

2.5建立和健全各级政府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任期目标责任制建立长远的科普和宣传教育制度,不断提高全社会对我国水情特点、节水目标任务的认识,增强自觉节水意识,建立节水文化。

3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施

[4-7]我国的节水型社会建设,从2000年提出至今已有10多年,其间,中央调集全国科技界和有关部门,开展了大量调查研究和试点,在诸多方面有序实施和推广,取得了很好成效。

3.1制订、修订法律法规,实行依法管水、依法治水我国第一部《水法》是1988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通过并颁布的,2002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通过并作了修订,突出了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目标,标志着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和可持续水利转变。至2012年,全国已形成以《水法》为核心,包括《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等4部法律,18件行政法规,55件部门规章,800余件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的水法体系,各类水事活动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为水利发展和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3.2改革水资源管理,减少水浪费和水污染据统计,通过改革,2002-2010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从469m3下降到225m3,下降了52%;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239m3下降到108m3,下降了54.8%;农业节水灌溉面积由0.186×108hm2增加到0.292×108hm2;节水灌溉项目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43提高到0.51;平均灌溉用水量从6045m3/hm2下降到5505m3/hm2。为防治水污染,在1984年颁布的我国第一部《水污染防治法》基础上,1996、2008年两次作了修订,近30部环保法律、660多项环保规章及地方性法规颁布执行,以及“政府负责,环境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有关部门监督”的管理体制实施等,扼制了水资源污染的快速发展。《201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十大水系国控断面中,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从2005年的60%减少到31.1%;湖泊(水库)水质富营养化比例2012年减为25%,比2006年减少了2/3等。以上成绩来之不易,但总体看,目前无论是用水量、用水效率,还是水功能区水质,形势依然严峻。2012年初,国务院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为加快我国水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和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了更加坚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3.32005年4月,国家了《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该大纲重点阐明了我国节水技术的选择原则、实施途径、发展方向、推动手段和鼓励政策,指导全国节水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推动节水技术进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4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着力完善水资源配置战略格局据统计,2002-2011年,全国累计完成水利固定资产投资1.32×1012元,兴建、配套、改造了一大批蓄、引、提、调水工程、大中型灌区工程和小农水工程。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公报》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查清的主要水利“家底”有:水库98002座,总库容9323.12×108m3;流域面积大于50km2以上河流共有45203条,总长150.85×104km;9000多万个小微型水电站、水闸、泵站、地下水井、农村供水工程数量和分布情况;3.33hm2(50亩)以上灌区面积0.668×108hm2,其中耕地灌溉面积0.615×108hm2,非耕地灌溉面积0.053×108hm2。2011年,中央又进一步明确规定,每年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基础建设,为提高水资源生产力提供了资金保证。

3.5两项特重大水利工程获得实施1)南水北调工程,这是我国水资源空间调配的重大举措。工程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总调水规模达448×108m3。该工程于上世纪50年代提出,本世纪初,东线、中线一期工程开工兴建,工程供水区域面积达145×104km2,为当今世界上供水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2)长江三峡工程,这是集防洪、发电、航运、环保、供水、灌溉等功能于一体的当今世界最大的枢纽工程。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大第5次会议决议批准兴建,总库容393×108m3,总装机1820×104kW。2003年6月第一次蓄水位至135m,2006年二次蓄水位至156m,2010年10月26日首次达到正常蓄水位175m。该工程对长江流域和我国水资源调控、能源建设、兴利除害意义重大。

3.6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不断扩展继2001年甘肃省张掖市成为全国首家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之后,试点数量不断扩展,至2011年底,全国已建设了100个部级、200个省级同类型试点,以此带动这一建设在全国向深层次、全方位发展。10年来,中央投资23.56亿元,实施了1518个节水增效示范项目,大力推广普及高效节水灌溉技术;2012年初,中央又启动了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计划用4年时间,总投入380亿元,发展253.33×104hm2(380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农田面积等。宁夏是全国首个省级节水型社会试点,“十一五”期间,以用水总量减少5.7×108m3,支撑了全自治区粮食生产“8连增”和GDP增长连续9年超全国平均水平(《人民日报》2011-11-21(6))。再如上海,是全国首批试点省市之一,2000-2010年以13%的用水增量,维持了2.5倍的GDP增长和40%的人口增长,“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节水项目3154项,日节水量约40.64×104m3(《光明日报》2012-10-29(10))。

3.7破解工程管理难题10年来,全国大中型水管单位改革作务基本完成;建立乡镇或流域水利站2.6万个,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7.8万个,建成各级抗旱服务队14064支,“三驾马车”推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逐步建立。

3.8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从低增长到微增长,为最终实现零增长目标努力据《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纲(国家卷)》[8]研究,我国要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先后顺次经历三大台阶,即人口自然增长率“零增长”,资源消耗速率“零增长”,生态退化速率“零增长”。规划实现时间为2030、2040和2050年。据人口普查资料,我国1953-1982年,人口年均增长率为2.38%;1982-2000年为1.26%;2000-2010年为0.58%。按人口自然增长率计算,2002年为6.45‰,2011年为4.79‰,已属低增长率行列(2012-08-17国家统计局官网)。这是保证人均拥有水资源量不会持续减少的重要措施。

3.9加大水土保持力度,保护水土资源[5]10年来,全国水土保持重点工程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基本覆盖了七大流域的中上游地区,包括600多个水土流失严重的县市,为蓄水保土创造了条件。据统计,2002-2011年,水土保持治理速度由原来的年均3×104km2增加到5×104km2,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从85×104km2,递增到110×104km2,封育面积达到72×104km2。据测算,通过工程和生物等措施的综合治理,累计保水量达6600×108m3,年均减少土壤侵蚀量15×108t。这是节水型社会建设和环境配套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3月1日,新修订的《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提出了“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工作方针,对有效防治生产建设过程中人为水土流失发生意义重大。

3.10实行抢救性保护湿地政策,保护水资源[9]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2003年公布的第一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显示,我国单块面积在100hm2以上的湿地总面积为3838×104hm2,其中自然湿地3630×104hm2,占国土面积的3.77%,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这一数据与过去相比已减少了很多,湿地功能也大为衰退。为此,同年国务院批准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年)》;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的通知》,实行抢救性保护湿地政策。据报道,国家“十一五”计划执行以来至2011年,已完成中央投资17亿元,实施各类湿地保护工程项目205项,有14个省区出台了相应湿地保护条例。我国湿地有望再现生机。湿地保护和建设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

4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节水型社会建设从2000年提出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齐心协力,通过调查研究和试点,进行了多方面的管理改革和大量的基础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用中央要求的目标、任务衡量,还有很大差距。目前,水资源不足依然是制约我国小康社会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节水型社会建设还有大量任务,需要改革和创新去完成。2010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是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做出的重大部署。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是“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水利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走向现代水利的重要举措和标志。相信经过努力,目标一定会实现,一定能实现。

本文作者:郭大本工作单位:黑龙江农垦勘测设计研究院

第四篇

1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

1.1节水工作开展情况

辽源市地处河源地区,水资源短缺,客观上迫使走建设节水型社会之路;辽源市已经被国家确立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为建设节水型社会提供了政策支持;全社会高度重视,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1.2节水政策法规得到认真贯彻执行

(1)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实行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制度,通过落实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用法律手段,规范取水行为,促进节约用水。(2)利用经济政策促进节水,实施用水定额管理和阶梯式水价制度。根据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确定各行业用水定额、指标,实施定额管理。

1.3节水改造和设施建设力度加大

加大城市供水管网改造,改造后输水管网漏损率将由35%降到15%以下;启动农业水利配套改造;建设中水、矿井水非常规水源利用工程。

1.4全市水资源已经实现一体化管理

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城市供水水源和城市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城市节水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统一配置,为解决水资源短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社会效益预测分析

2.1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合理进行产业布局,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大大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工业和生活节水,保证水资源合理科学配置。

2.2依靠科技进步推广节水新技术

加快节水科技支撑体系建设,重点围绕农业、工业节水和非常规水资源开发,组织开展关键和前沿节水技术的攻关,建立和完善节水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

2.3探索出非常规水利用的经验

目前非常规水利用关键是建立供水企业与用水户的关系。通过市场经济行为引导企业,让企业愿意利用非常规水,为非常规水利用提供借鉴。

2.4推动新农村和公共社区节水示范建设

在农业方面,通过水田节水灌溉工程和旱作节水基本农田建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保证粮食生产安全,提高农民人均收入。

2.5全社会用水关系更加和谐

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有利促进和改善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协调关系,进一步提高生态效益水平,促进了各行业的用水关系,使人与社会处于和谐的状态。

3经济效益预测分析

3.1农业节水效益分析

农业节水量主要提高已有灌区灌溉保证率、扩大有效灌溉面积。通过发展节水灌溉,提高实灌面积,达到最终实现节水、高产、增效的目的。

3.2工业节水效益分析

工业节水的直接效益主要体现在供水工程投资的节省和运行费用的减少,按现行城市供水系统投资水平,估算到2020年可节约供水工程投资27825万元。

3.3生活节水效益分析

供水工程投资到2020年可节约供水工程投资为28994万元;治污费2020年可带来354万元的效益;按照现行水价计算2020年节约水费约1382万元。

4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4.1水资源影响分析

(1)农业节水应以水田节水为重点,由于减少渠道输水和田间水量的损失,预计灌溉水利用系数将平均提高到0.70,可以大大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2)工业节水工程实施后,提高了重复利用率,由现在的70%提高到2020年的85%,从而减少了水资源的消耗,对提高水环境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3)城镇生活节水工程实施后,使节水器具的普及率2020年达到100%,供水体系和供水管网的改造使管网漏失率降低,从而减少污水的排放和渗漏量。(4)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了工业、生活和第三产业用水效率,到2020年可节约水量9174万m3,将会减小水资源给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

4.2水环境影响分析

(1)农业节水项目实施,减少了水量损失,同时也使化肥、农药流失量减少,将减轻此类污染源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的影响。(2)工业方面,节水型社会制定相关措施,强制实行污水排放达标,使污染源得到了有效控制,从而使水环境得到显著的提高。(3)城镇生活方面,通过建设污水处理厂减少了城镇生活的废污水排放量,排入水体中污染物的数量减少了。(4)再生水回用作为未来水利用的主要方式,将是节水项目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未来恢复水体的生物生态圈的良性循环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4.3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全面实施地下水保护行动,限制开采地下水,促进地下水的良性循环,加强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逐步改善城市水域功能。通过节水型社会规划建设,将使地表水功能区达标率提高到80%,为辽源市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创造更为有利的生态环境,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

5结语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都离不开水资源做保障。辽源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的实施,对保障供水安全,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作者:刘宝涵李洪武工作单位:吉林省水文水资源局长春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