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消费观念论文

时间:2022-07-20 11:47:00

中国人的消费观念论文

金融危机来了,好像全国上下都在想法子。有人说要救股市楼市,有人说要发消费券。东西卖不出去了,这对中国来说,似乎不要紧,咱有10多亿的人民,少了美国的三两亿,中国人似乎不怕。这个时候想起了内需,想起了让国人全都来参与买单。于是扩大内需、发动消费就顺理成章的推上了台面。

有学者建议给老百姓发消费券。理由很充分,而且很煽情。普通大众都是受益人,当然支持者众。台湾发钱了,日本也发钱了,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难道不应该发钱吗?支持的声浪很高,然而反对者的声音也很坚定。反对的理由是,从古以来,中国的消费就是昨天的钱,明天花。不像美国,他们是今天花明天的钱。

这现象很奇怪?为什么美国的老百姓敢于这么“铺张浪费”,“毫无节制”的花销?而中国人却这么保守?有的人于是从东西方人的差异上下功夫去追寻;有的人从政治体系上去探求;有的人从历史体系上去发现。最终也都能得出结论。

可我觉得,真正的根源不在于此。东西方文化是有差异,但是中国人似乎更喜欢打肿脸充胖子,没钱装的有钱的样子(这里只说大众现象,不说个体的不同),而且攀比心里也很强。这么说来,中国人应该更喜欢消费才对。

政治体系上的差异就更有趣了。中国是一党执政,美国是多党执政。从局面的稳定性来看,中国的更稳定。无论换了谁当领导人,钱还是那个钱,国家还是那个国家,银行还是那个银行,不用担心某一天起来发现¥变成了废纸。四大也不可能像美国的银行那样有倒闭的危险。而美国不同,今天是这个总统,明天可能换成别人了。昨天还是白人统治,今天已经是黑人奥巴马的时代了。美金从国际上最坚挺的货币,一路滑了下来了。银行也可能因为资不抵债会倒闭(挤兑的现象时有发生)。可是他们依然很乐观的消费,不用担心哪天钱变成废纸了。所以政治上来说,也说不过去。按说中国人应该更放心才对。

从历史层面去发现,也很有趣。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而美国只有短短的几百年。数千年来,中国从没有被消灭过,就软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也坚强的站立起来了。而美国不同,首先是英国人统治,接着独立战争,变成了“美国人”统治。然后又是南北战争,奴隶没有了。这让南部的种植园主们失去了最大的财富。中国数千年历史,象这么大规模的战争,其频度远远没有美国那么频繁。政府基本上比美国稳定。可依然还是中国人比较保守。

还可以从经济的角度去考虑,美国人平均比中国人富有。还是前面的那句话,真正愿意打肿脸充胖子的是中国人,而不是美国人。这么说,即使中国人没钱,也应该比美国人更乐意消费才对。可事实就是相反。

浅探其根源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消费需要信心,而信心来自于社会安全感。这么说就基本上说完了。中国人不愿意花钱,是因为缺乏消费信心。

再来剖析一下,为什么会没有安全感?首先还是有历史原因的。那就是中国建国不久。从抗战到内战到,这些血雨腥风的历史,老百姓不会忘记。建国后,中国是赤贫,三年自然灾害的遍地饿殍,也依然让人心有余悸。但是改革开放30年了,老百姓的生活不止上了一个台阶,而是提高了一个绝对的层次。可依然还是舍不得消费(这里依然是说平均现象,个别人或者个别阶层的挥霍,那是个案,不作讨论)。

安全感说白了就是安居乐业的感觉,对社会的满足度。安居就是要有住所。看看房地产,知道老百姓为什么没安全感了吧?农民也好,进城务工的也好,企业白领也好,除了少数精英阶层的之外,谁不为房子着急上火?有那么点可怜的薪水,都必须存起来等着买房。而且一旦付了首期,未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天天如同债主坐在家门口似的,担心失业,担心没钱交按揭。存了那么点薪水,一旦失业,按揭没钱交了,那么房子将不再是自家的了。这安全感从何而来。简直就是抱着个定时炸弹嘛。普通老百姓,没买房的想着存钱买房,不敢消费。买了房子的,得存钱准备应对可能来的失业,自然更不敢消费。

再来说说就业吧。这些年大学生多了,工作却少了。随着机械化、电子化的发展,工作岗位可能还会进一步减少。别的不说,就说建筑(又和地产挂钩了,想不说你都难啊)。以前需要大批工人肩挑手拿到大楼顶上的各种材料,现在一台起重机就OK了。如果说以前需要10个人来做,现在只要一个控制起重机的就可以了。多了一台起重机,少了9个工人。这还只是很小的一个方面,再譬如和混凝土也是如此。但是机械化、电子化的进城是不可能阻挡的。也就是减员是必须的。这就意味着失业会增多。人如果天天担心自己失业,那还能怎么去消费呢?当然要减少失业,只有两个方法。一是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二是减少就业人口。创造就业岗位不是说哪位官员学者在地上画个圈就有一个岗位的。所以这一条不是那么容易实现。那么第二条呢?减少就业人口,这更不可能短期实现。已有的那么多劳动力,总不能直接轰进大海里吧。计划生育是个缓慢的过程。而且现在农村普遍还存在养儿防老的观念,想让他不多生,也不是政策限定的了的(这方面后面会详述)。失业率高了,自然不会有人乐意消费了。总的为失业的时候准备点吃饭的钱嘛。尤其金融危机来了,已经失业的不会去消费,那些有幸还在就业的,更会有危机感。钱装在自己的口袋里总比花掉安全。

上面说到了养儿防老,这里就实际的说说吧。其实也是安全感的问题。以前没有婚姻法,女儿嫁出去之后,就是别人家的人了。娘家的事情几乎变成和女儿无关的了。婚姻法实行这么多年了,这个现象有所改观。但是养儿防老的观念并没有减少多少。很简单,女儿就算愿意承担这个义务,但是嫁出去后,往往是关山迢递。想尽孝的女儿总不可能把娘家的父母接到婆家去住。那么赡养老人的义务自然就落到了儿子头上了。这其实是养老政策的问题。农村人的人口基数很大,如果不解决农村养老问题,计划生育始终只可能是官方的政策,而不可能成为百姓的政策。如果让农村农民不再担心老了没人赡养,那养儿防老的观念就会逐渐的消失。至少不会有一堆姐姐排队等弟弟的现象。就业人口也就会逐渐的减少。养老制度在城里有所体现了,现在城里人很少出现生一堆女儿还拼命的想生儿子的(当然这有一定的政策强制性原因)。

教育问题也是个大问题。教育改革这么多年了,大学生是多了,可读不起书的农村大学生也多了。教育现在变成了一个敛财的机构。老师有着各种名目的收费清单,补课费、资料费、试卷费、补考费,这些费用加起来比真正的学杂费高出很多,有的甚至是成倍的增长的。望子成龙的父母自然不会吝啬这些钱。只能平时节衣缩食。这节衣缩食,自然就减少了消费了。自然也就不敢去消费了。大学里有奖学金、助学金,但是奖学金、助学金的普及率太低。往往一个上万人的大学,能拿到的不超过100人。而且这奖学金、助学金的发放过程中还可能存在猫腻。真正需要钱的贫困大学生不一定能拿到。这是老百姓对教育的不安全感。

再说说医疗。国家终于承认这些年的医疗改革是个失败的作品,这很好。至少意识到了错误。这几年要进行医改,我们拭目以待。但是那些既得利益着,会轻易放弃吗?就像房产市场,在这个经济的寒冬里,老百姓都没钱买房子了,还有大批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在那里叫嚣着要救市、要挺地产。医疗方面的既得利益着似乎也并不是纯医疗机构的人,还有许多医疗机构之外的。至少到目前位置,老百姓最担心的还是病和灾。生一场小感冒,在小诊所,十几块钱能解决,但是一到医院,就是几百元才能解决的病了。医保改善了一些问题。但是医保的圣光没有普照到的农村、偏远地区呢?农民依然不敢进医院。一旦进了医院,那意味着倾家荡产。想想看,一个农民年收入才几千块,一个感冒就花掉了百来块,这病谁敢找医院的大夫来看?这还只是感冒。遇上个稍微严重点的,基本上就是听天由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