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探讨10篇

时间:2022-05-02 02:36:40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探讨10篇

第一篇

摘要:“花韵”生态课堂模式,是指在“花文化”教育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旨在培植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态文明课堂教学的标准化方式方法。本文提出了将灌输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相结合的数学教学模式。前者主要针对记忆力强、理解力不够的小学低年级段(6—9岁)学生,注重情景、趣味、总结和鼓励;后者针对记忆力好、理解力明显提高的小学高年级段(10—12岁)学生,注重引导、探究、评价和激励。

关键词:花文化;花韵;生态;课堂模式;小学数学

一、引言

“基于核心素养的‘花韵’生态课堂模式研究”是重庆市渝北区花园小学申请的渝北区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之一。数学学科是“花韵”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二种变式。本文基于对花文化、花韵、生态等概念的理解,结合常年的教学实践,对“花韵”生态课堂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二、关于花文化

花,又称为花朵,是用来欣赏的植物统称。之所以被欣赏,在于花之美有难以抵御的魅力。活色生香、灵秀妩媚,其娇姿、丽色、风采、香韵,随环境、季节、天气和环境的变化,以及自身发育的不同阶段,呈现展叶、孕蕾、盛花、落花等,给人们新鲜奇妙的美感,百看不厌。从而也令人精神愉快,身心康健。人们欣赏花有4个标准,即色、香、姿、韵。色,即大自然赋予花卉斑斓奇诡的色彩。香,即花所散发出的气味。姿,即花之形态。韵,是指花的特点、神态和气质。人们欣赏花的色、香、姿,乃花的自然美,是外部条件引起赏花者对花的美感,而花韵,则是人们对色、香、姿的动态的综合感受,并由之引发的各种遐想。所谓花文化,通常的解释是围绕欣赏花卉而展开的各类社会、文化活动及其成果的总称。依此,校园花文化则容易狭义理解为围绕欣赏学生(犹如祖国的花朵)而开展的各类社会、文化活动及其成果等。事实上,文化,传统的观念认为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当今,文化则大致可以表述为广泛的知识并能将之活学活用,以及内心的精神和修养。因此,校园花文化的灵魂应该是“花韵”,核心是培育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习能力、实践创新等9大素养。

三、关于生态

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其相互之间或其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的产生最早是从研究生物个体而开始的。现今“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已越来越广。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好的、和谐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态”修饰。生态往往是指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即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遵照,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很显然,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说它们有联系,是因为生态文明既包含物质文明的内容,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内容。生态文明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人类要自觉、自律,树立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行动,尊重和保护自然。因此,校园生态,实则是指校园生态文明。这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心理及成长特性,因人、因时、因环境施教,促进其健康成长和良性发展。

四、“花韵”生态课堂小学数学教学模式

“花韵”生态课堂模式,是指在“花文化”教育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旨在培育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态文明课堂教学的标准化方式方法。小学数学教学是通过教材,教小朋友们关于数的认识,四则运算,图形和长度的计算公式,单位转换一系列的知识,为初中和日常生活的计算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荷兰教育家弗赖登诺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的确,现代数学要求我们用数学(或则说是“定量”)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用数学的语言来阐述世界。从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重新建构的过程。因此,要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将抽象的数学关系转化为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将使儿童学得更主动。从我们的教育目标来看,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应用等综合能力。基于以上认知,我们认为“花韵”生态课堂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应该采用灌输式与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两种模式分别对应的是小学生低年级段(6—9岁)记忆力强、理解力不够和高年级段(10—12岁)记忆力好、理解力明显提高的特点。灌输式教学并非是指机械式灌输,而是要注重情景、趣味、总结和鼓励。注重情景,就是通过生活情景,如到花卉园数花的种类和数量,到超市购买各种物品等,由此引出、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数学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将孩子们的生活与数学结合起来,能使数学教学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孩子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发好奇心和求知欲,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数学教材本是枯燥无味,教师应善于通过游戏、动漫等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枯燥内容生动化、有趣化,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灌输式教学中,要经常性地总结,其目的不仅是要检查错误,也要注重夸奖。孩子与孩子之间存在着差异,也可能有的孩子在学习成绩上不如别的孩子那么优秀,也可能学习起来缺乏自信,调皮捣蛋,与老师对抗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对孩子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爱心。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能学会自信;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能学会自爱。有时我们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热情的表扬,都可以在孩子身上转化为无穷的动力。我们一定要精心呵护每一颗美好而脆弱的心灵。当我们的爱注入孩子心田时,我们的爱就会转化为孩子对知识和世界的热爱,从而促进孩子在学校的生态文明中良性发展。在小学低年级段,比较适用灌输式教学模式,也是传统的教学模式。然而,到了小学高年级段,则应该重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应适时引入探究式教学模式,要注重引导、探究、评价和激励。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下,学生会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性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点,对已知的数学事实进行探究和分析,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最后得出相应的理论。这样,既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又能够让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发现自身优点,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1984年全国数学高考中有一道20分的加试题,说的是证明一个等边三角形内任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之和为一定值。估计这道题在当时很少有学生做出来,因为当时江北县的高考数学平均分仅约33分,而总分则是120分。然而,这道题仅用现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知识就可以轻松解答。首先,我们要解答的是这个“定值”是什么,显然不是面积和角度,而应联想到是某一“线段”。由此,我们很容易联想到这一“线段”可能是等边三角形的“边”。进一步则可以联想到也可能是等边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或“高”,而这三者又是相等的。如此,我们可以认为。这个“定值”要么是等边三角形的“边”,要么就是等边三角形的“高”。而通过题中给出的“距离”信息,我们更易联想到可能是“高”。那又如何证明这个“定值”就可能是“高”呢?我们由“高”展开联想,就会想到“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边乘于高的二分之一”,而“等边三角形内任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实际上又暗示了(或可联想到)这任意一点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连线与三条边分别构成了一个三角形,这三个小三角形面积的和则正好是等边三角形的面积,而三个小三角形的底边分别是等边三角形的三条等边。如此,三个小三角形的高(即等边三角形内任一点分别到三条边的距离)的和就等于等边三角形的高,并为一定值。到此为止,这道当年的高考“难题”,就迎刃而解。这必然会激发现今小学生对记住和灵活应用所学数学知识的极大兴趣。这也无疑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个很好的教学案例。

作者:邹娅 单位:重庆市渝北区花园小学

第二篇

摘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要教给学生实用性强、有价值的数学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如何彻底改善小学课堂数学教学现状,提高其有效性,是当前新课改进一步实施的根本要求,也是广大小学数学教师亟待思考与探索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表现

一、及时了解学情是有效教学的立足点

教师在进行备课之前,若缺乏对学生基础知识、素质能力、个性差异等方面的了解,片面的凭借自身的主观看法,即便是在课前准备充分,课堂教学流畅,课堂结构严谨、课堂内容精心的情况下,那么也都无法完全保证课堂教学互动的高效或者有效。比如,在对《线的认识》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本人对所教班级的学生并没有在课前实施调查,在课堂情境创设中设计直线、射线、线段等,并将其特点进行讲述,然而有些同学对本节课上所讲授的内容已了如指掌,在课上讲本应由教师所讲的内容一股脑地喊了出来,在备课时的设计方案瞬间被打乱了,为了能够掌控课堂教学的局面,我让学生在黑板上先将三种线画出来,而后在讲述其中的区别,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由于学生对直线的认识比较清晰,但对射线的认识相对模糊,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直线进行讲解却拓展到射线上,教学任务只能算是勉强完成。因为一些学生已经在课前进行了预习,也有些学生对线的认识已较深入,因而一些学生都能够画出三种线,不过对深入的知识却没有形成更为深入的理解,这能够从课后练习中反映出来,这也说明本节课程教学是不成功的。所以,在课堂教学前有必要对学情进行了解,在形式上可以采用调查、交谈、预习等途径展开,使教学内容更契合“最近发展区”,而后在教学预案的设计上更加贴近实际,并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够在确保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更好地引导学生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二、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落脚点

对于教育教学活动而言,是为了能够达成教学目标,但同时教学目标也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具体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三个层面的相互结合,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对其也要给予特别的重视,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知识点的隐蔽性与关联性,调动学生能够自我思考与自我发现,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对数学在情感上能够更乐于接受,在成功解决问题后能够有更高的满足感,使每名学生都能够有更加长远的发展。比如,在进行《圆锥的体积》的课堂讲解过程中,首选要明确教学的目标,在此将其归纳为三点内容:一是加强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以猜测、操作、验证的方式,将圆锥体积公式通过自身努力推导出来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基于上述结果使学生发现圆柱和圆锥两个几何图形在体积方面所存在的关系,加强学生动手实践与判断推理的能力;三是针对“失败实验”的处理,让学生感受到任何问题的解决都并非易事,要面对挫折迎难而上。在具体教学中,课前已经让学生准备了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并且以填装沙子的方式让学生实践,不过所收获的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学具不精准所致。在进行课后练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非常容易忘记圆锥体积计算公式中最后的“×”,即便反复强调多次,仍然效果甚微。在课堂上,笔者通过教具进行演示,让学生口述整个实践过程,由此所得到的结果相较学生实践的结果更加准确,使学生更加信服,在对“失败实验”进行讨论时,学生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通过该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对此印象特别深刻,很少再有学生将最后的“×”丢掉。

三、预设精当的问题是有效教学的动力点

1.问题预设目标明确在进行备课时,要对课堂上所要提出的问题有精心的准备,在问题预设方面力求简洁扼要、层次清晰、目标明确。教学中尽管教师进行了课堂提问,但这种提问的指向性并不明确,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回答都没有落在知识点上,因而对于问题的设计要切中知识要害,抓住其中的本质问题。2.问题设计注重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会让学生回答“是不是?”“对不对?”这类问题,其实这些问题的含金量并不高,不仅不利于使学生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这种提问是非常低效的。对此,教师在问题设计上,必须要充分把握学生课堂的心理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求解的过程中,预设的问题也应具备思考的价值。

作者:袁洪光 单位:山东省临沭县玉山镇前湖小学

参考文献:

[1]毕建伟,姜晓慧.小学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有效问题设计的策略[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5,(04).

[2]徐爱芹.探析现代多媒体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误区及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3).

[3]孙玉辉.新常态背景下小学数学学具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3).

第三篇

[摘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自主学习有助于学生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形成自身的学习能力。因此,研究小学阶段的数学自主学习教学有重要意义,为教师开展实践提供理论支持。而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将理论进行升华和调整,使其成为完成的模式,这样教师才能够将这种模式运用到更加广大的教学中。才能够进行相互之间的借鉴和交流。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

数学教学数学是具有连贯性和系统性的科目,很多时候需要学生去演算和思考,才能掌握数学知识,才能明白数学知识的运算过程。自主学习就是要帮助学生解决好这种问题,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展现更加真实的自己,让自己在学习和锻炼中得到真正的成长与发展。

一、“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含义

所谓的“自主学习”就是以学生自己为主体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体现在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学习,学生都是处于主体性地位,学习知识主要是要靠学生本身的努力。但是,自主学习并不等于教师对学生不管不顾,更不是一种放任自流的教学方式,而是教师起引导的作用,教导学习方法、传授知识,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思考,学会向老师提问。教师也不是一味地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课,而是教师在讲解了教材知识之后,让学生进行思考和理解以达到掌握的目的。

二、如何有效开展“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一)熟悉教材,把抽象知识具体化

小学生由于年龄和社会经历的限制,往往比较缺乏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这就需要小学数学老师首先自己要先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黑龙江省大庆市八百垧第八小学张喜海了解教学目标,理解教材的内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用简洁明了的方式透析教材,便于学生理解和把握。以北师大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为例,教师要明确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比如学到多边形的面积公式时,学生对于公式不是很了解,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计算,更不懂如何运用公式。这需要老师深入理解教材的要求,准备好一个多边形,拿到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在展示的过程中,从多边形的现状、底边等进行讲解,推导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学生对抽象的公式有一个整体的印象,提高了学习的求知欲望,更愿意进一步深入学习多边形,通过请教老师或者和同学讨论,更加全面地认识多边形,从而掌握所学的知识。

(二)创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

小学阶段的学生,一般都比较活泼好动,侃侃而谈,在课堂上如果教师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就会打击到学生交流的热情,甚至对老师产生畏惧心理,这样的课堂不符合现代小学素质教育。因为学生其实才是真正的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是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能够解决好自己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在北师大版教材中,学到“统计图”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3—4个人,小组每个成员,分别画出同一组数据对应的饼状图、折线图、条形图等,然后再比较各个小组之间的差异,选出表现最优秀的小组,表扬表现得比较好的同学,鼓励每一个同学自己动手、自己思考问题,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取长补短。

(三)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独立思考就是一种自主学习能力的体现,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让学生多多独立思考问题,而不是传统的“填鸭式”授课。小学生还没有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在一些空间图形的学习方面是比较困难的,需要老师运用体验式教学,让学生能够清楚计算的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在学到圆柱体体积的章节时,教师可以拿来一个实际的无底圆柱体模型,圆柱体底面周长是10cm,高是5cm,怎样求圆柱体体积。这时候,学生可能还不懂怎么做,教师就要首先让学生思考,然后动手展开圆柱体,得到一个长方形,实际就是圆柱体的侧面,在展开之后,学生就能够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来求体积,推断出计算圆柱体的公式,再经过老师的讲解,把圆柱体的计算过程理解透彻。通过这样实物体验的教学方式,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熟悉的事物,便于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深度把握所学知识,获得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这是发挥学生思维能力的典型表现,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不能够让学生被约束在教师的教学中,而是要让学生解放出来,让学生能够自由地思考和提问,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探索。这样小学数学教学才能够真正地引导学生思考数学的精髓是什么,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才能够对数学的内涵和本质进行深入的思考。所以,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性必须要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尊重,教师要以提升学生的探索能力作为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多给学生思考和发展的空间。

作者:张喜海 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八百垧第八小学

参考文献:

[1]张正玉.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调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2]杨雪峰.初中数学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苏州大学,2012.

第四篇

摘要:数学是一门系统性、科学性、思维性很强的学科。本文根据数学学科特点,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利用教材,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好习惯,阐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育德功能。

关键词:思想教育;培养;好习惯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科学性、思维性很强的学科。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以外,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不断增强德育意识,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把德育落到实处。

一、潜心钻研,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适时正确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小学数学教材中育人教育内容十分丰富,教师只要认真研究教材,就能把这些因素挖掘出来,在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如一年级的教材中“上学了”的图片就是对学生入学教育的内容,图中有的学生进校门在给老师行礼问好,有的学生为校园的花浇水,有的在踢球……学生看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受到尊敬老师,热爱劳动,勤于锻炼的教育,激发学生对学校的喜爱之情,进而激发学习兴趣。在一年级“加减混合”的教学中有乘客半途上、下车的教学情境图。针对此类题教学时,除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解决问题,渗透在乘车时应遵守公共秩序,要先下后上。还可让学生说到要尊敬老人,爱护弱小,把座位让给有需要的人。由此,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在教学“分数”时,让学生了解分数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已有很久的历史,使学生知道我国不愧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教“时、分、秒”时对学生进行守时、惜时的教育。在学习圆周率时,教师可以介绍我们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为了答案的精确,反复测量,反复演算,不怕苦的科学精神,让学生学习数学家的非凡毅力和刻苦精神。还可让学生通过访问、上网查询、图书查询等形式去搜寻一些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及其成就,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数学书上所没有的知识,增强学生的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在教学“节约一粒米”和“一张纸的厚度”的综合实践时,对学生进行珍惜农民伯伯的汗水,爱惜粮食,节约纸张,多植树的教育。再如,学统计图时,表格中有几个班学生为贫困山区孩子捐款捐物的数据,我以此教育培养学生:祖国是个大家庭,一方有难,要八方支援的互助互爱精神。这样,同学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既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又让他们团结互助的社会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和学科学、爱科学的思想感情得到培养和升华。又如,教学加减法时,探究和与两个加数之间的关系,被减数与减数和差之间的规律等;路程一定,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以及许多正反比例题例又让学生受到良好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所以,只要做个有心的数学老师,是不难从数学教材中找到育德功能,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

二、利用教材,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好习惯

俗话说:“好的行为习惯,让人受益终生。”因此,教师应自觉致力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既是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专心听讲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认真计算及检查的习惯、复习的习惯、仔细审题的习惯、积极思考的习惯、主动探索的习惯、动手研究的习惯等。这些在数学教材中也是能够找到培养素材的。1.在一年级刚开学时就有学习0-10以及><=乃至加减号的书写,而当过数学老师的都知道,不注意培养学生良好规范的书写数字的习惯,不少学生到了小学高年级写的数字6不像6,0不像0的。这正是小学数学中对学生书写培养的开始。同样,高年级也有对学生书写的培养,如解方程的书写格式等。这些教师利用好了,就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2.同样是解方程。书上有明确的检验要求,还有加减法、乘除法等都有教学验算。这些用好了就可以培养学生养成学习数学认真检查的习惯。3.数学教材中在要求学生解决问题前,会出现“想一想”的字眼,它直接引导和培养了学生积极地、深入地思考的习惯。当然,没有专心听讲,能思考?会思考吗?因此,它又暗暗地要求、培养了学生专心、认真听讲的习惯。4.数学教材中在出现较为复杂的问题解决时,会出现“议一议”的字眼,它可以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相互启发,共同解决问题的精神。古语说得好,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可以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习惯。5.数学教材中还有“说一说”的字眼。如,西师版教材六年级数学书第5页上的说一说是“你是怎样比较百分数的大小的?”它可以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即培养学生学会对知识进行整理的习惯。当然,教材中每个单元完了都安排了整理与复习,更是直接引导和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复习、整理习惯。6.数学教材中的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等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动手探究的习惯。

总之,学生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长期培养,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需要教师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教师在具有了较高的思想修养,教学水平后,充分利用数学课程中的德育因素,结合学生思想和知识能力的现状,潜移默化的进行德育渗透,利用各种形式完成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

作者:翁智慧 单位:重庆市北碚区文星小学

第五篇

摘要: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到了中高年级,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对于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怎样让学生明确概念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将抽象的概念逐渐内化并加以运用,值得深入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策略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基本元素。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正确理解,直接影响其对后续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到了中高年级,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对于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怎样让学生明确概念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将抽象的概念逐渐内化并加以运用,需要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思考并努力寻求答案。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问题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引入学习主题所创设的教学环境。问题情境的创设对于学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德国有位学者曾经有过一个非常精辟且有意思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是如果把这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在享用这美味佳肴时,就已经将这15克盐慢慢地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融入到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到具体的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1]。问题情境并非是所学的数学内容,而是其中蕴藏了富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引领下,有效提取数学信息,一些饱含创造性的想法就会从情境中引发出来,接着在不断地思考、探究和交流碰撞中,发展了自己的思维,所以说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是向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场”。如果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只是为了创设而创设的话,往往起不到想要的“学习场”的作用,只能耽误课堂的宝贵时间,可能还会起到妨碍学生思维发展的逆向作用。1.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具有指向性对于比较难学的数学课中的“起始概念课”,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具有指向性,指向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即核心概念。具有指向性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处在思维活跃状态,为概念的学习搭建平台。例如在教学“什么是周长”一节课时,可以将抽象的“周长”概念托付于生动有趣的“蚂蚁爬树叶”这一动态情境中,在此情境中,蕴含了小蚂蚁沿着边线不多不少,正好爬了一周的数学信息,而“边线”“一周”这两个字眼又直接指向了“周长”的概念,使“周长”的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初步表象,为建立正确、完整的概念积累经验。2.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具有思考探究性前苏联的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就是希望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使学生跳一跳,可以够得到。那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充分考虑情境的思考探究性,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创设“分苹果”的现实情境,最开始时可先分20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学生很快就会说出每个小朋友平均分得10个苹果。接着再分10个苹果,学生答每人平均分得5个,再分8个苹果,4个苹果,2个苹果,最后来分1个苹果,学生能马上异口同声地说出是“半个”苹果,这时教师可抓住时机,进行提问:10个,8个,4个,2个,1个苹果我们都可以用整数来表示,那么这“半个”苹果,该如何表示呢?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半个”苹果的需求,带着求知的欲望走进想办法来表示“半个”苹果的学习活动中,激发了学生探究欲望,在学生运用不同方法表示出“一半”之后,通过比较方法的最优化,引出分数这一概念。

二、关注认知准备,促进概念建立

为了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概念的学习中来,教师要关注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使学生进入良好的认知准备状态,以便促进概念的有效建立。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在概念教学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往往会对概念的学习起着正迁移或负迁移作用。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唤醒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暴露学生的前认知,并进行适时地引导,帮助学生学习概念。例如在教学“什么是周长”一课时,很多学生对周长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在之前的学习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过,听说过,他们可能会有些感觉,只是还不是很清晰地理解这个数学术语,也就是说学生对于周长的认识不是零起点。但是从学生的已有的认识看,他们在认识周长时往往存在一个误区:就是将“周长”混同于“周”,对概念的认识模糊不清。正因如此,学生往往会这样描述小蚂蚁爬树叶的活动:“小蚂蚁沿着树叶的周长爬了一圈”。基于这样的情形,在教学中,教师应咬文嚼字,掰开揉碎、深挖细嚼“周”与“长”的内涵,从“一周”和“长度”两个方面来设计认识周长的教学,将“周”和“长”分开理解,然后逐步形成周长认识,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完整的概念。2.关注学生的认识规律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都是从特殊的情况入手,然后逐步一般化,再在一般的指导下更加深入地认识某些特殊的事物,如此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识过程,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将课本变“薄”,将知识变“少”的有效途径。在“什么是周长”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首先对什么是树叶的周长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再说一说数学书封面以及黑板面、桌面的周长各是什么,从这些身边的具体的物体表面出发,再由数学书封面的边线是一个长方形,引出长方形的周长概念,再到三角形的周长,不规则的四边形的周长等,这就是一个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也是学生在头脑中有效建立数学概念的过程。

三、重视学习过程,了解概念发生发展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如对于自然数“1”的认识,虽然看起来比较简单,但是也应鼓励学生经历上述的抽象过程,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数量为1的事物,1位老师,1本书,一个苹果,一把椅子,一碗饭等等,让学生感受到虽然所列举的现实中的事物是不同的,有较大的物体,有较小的物体,有单个物体,有一群物体,但它们抽象来说都可以用“1”表示。还如在教学“什么是周长”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树叶、数学书封面、黑板面等现实世界中的直观模型,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有限到无限,逐步抽象提炼出“物体表面的周长”这一模型,进而类比推理出“平面图形的周长”,突破了周长概念的学习难点,即对“周长”这一概念的本质理解。再如在教学“体积”一课时,“体积”属于三维空间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就更难以理解。在教学时,如果教师一味地注入式教学,只能使学生云里雾里,何不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学生看得见的数学事实呢?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两个形状大小都相同的两个杯子,注入同样多的水。这时候学生会发现杯子里的水平面处于同一高度。接着教师可以把一个东西放入到其中的一个杯子里,学生会发现在水杯没有变的情况下,水平面升高了。教师可追问:为什么水平面会升高呢?跟水有关系吗?学生会清楚地认识到是放进去的东西占了一定的地方,把水挤上来了。一个“挤”字,一个“占”字就说明学生已经开始建立了“体积”的表象。紧接着,教师可以往另一个杯子里放入稍大的一个物体,学生会发现水平面也升高了,并且比第一个杯子要高,说明第二个杯子里的东西占得地方要比第一个杯子里的东西大。在此基础上,教师自然地揭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一概念。小学数学的转化思想以其独有的魅力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也发挥了应有的价值,既发展了学生的数学素养,也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四、丰富活动体验,深化概念理解“情•知教学”

理论有一个十分有趣有饱含深意的比喻:假如把一个健壮的小伙子放进一个视听隔绝的大木桶中,然后把这个木桶绑在马背上,奔驰两个钟头,那个小伙子一定会精神沮丧,疲劳不堪。然而如果去掉木桶,让他直接骑在马上,去野外竞赛两个小时,他一定会感到兴奋,愉快,还学习了骑术[2]。这就是被动与主动的区别。教学也是同样,如果一味地讲解,不给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怎会学的有兴趣,怎会有求知的欲望,怎会乐于学习呢?所以在难以理解的概念课中,教师更忌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应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到概念的学习中来,借助活动理解概念的本质。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来创造自己喜欢的分数这一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够得到分数,平均分了几份,分母就是几,取了几份,分子就是几,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深化了概念的本质。再如在教学“什么是周长”一课时,理解“什么是边线”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采用让学生亲手“摸一摸”树叶、数学书封面、桌面的边线,然后再通过“画一画”边线的活动方式,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感知材料,使“边线”物化,动作化,对学生理解“边线”可起到“千言万语”难以收到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可让学生通过看、思、摸、描、量等一系列认知活动逐步逼近概念的本质,为概念的完整建立与深化理解积累必要的、感性的、丰富的活动体验。还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这一现象,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制作一个活动的小数点及0-9的数字卡片,通过同桌合作移动小数点,观察、比较小数的大小变化,在活动中,学生切身体会到小数点的重大作用,它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小数的大小变化。数学概念本身就具有抽象性,小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需要借助于具体实物,使概念直观化、具体化,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参与中亲身经历数学概念的产生与发展的探究过程,在轻轻松松的“做数学”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五、回归生活应用,明晰概念内涵

数学概念的解释与应用环节是对知识本真面目的再认识、再理解和再创新的过程。数学知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概念最终有没有根植于学生的内心,需要使学生在具体的应用概念中去明晰。那么传统的问答式和学生一遍一遍依样画葫芦式的做习题只能让学生感到负担沉重,逐渐便被装进了“木桶”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新颖,富有挑战性的应用活动,以此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且能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之能够较快地形成思路,灵活地选择对策,为发展学生的智力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教师可创设“猜生日”的应用活动,由一个学生说自己的生日是哪个月,其他学生分为男女生两队抢答是大月还是小月,还可以由学生自己出题,如“我的生日是在大月,我生日前面那个月是个小月,后面那个月还是个大月”,让其他学生猜究竟是在哪个月。这样的游戏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使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掌握了概念,并学会了运用。“法,越练越熟;理,越辩越清。”教学中,教师可还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愤悱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知识迁移,并能适时“挑起战争”引发学生的思辩,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中,促使概念的本质内涵逐渐明晰。如在教学“什么是周长”一课,教师可有意设计了一个周长与面积会相混淆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判断两个人跑的路线是否一样长,部分学生就会关注到两块地的面积是不一样大的,而错误地摒弃了周长的概念是一周的长度,与两块地的大小无关。在此环节的设计中,可采用两方辩论的形式,目的是让学生在边演示边讲解说服对方的基础上,在应用中巩固了概念,清除模糊认识,明晰数学概念。总之,数学概念教学要逐渐摆脱枯燥乏味,抽象难懂的困境,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设计,使学生对概念的认知不再是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而是“整个冰山”。

作者:常桂红 单位:大连市中山区东港第一小学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新课程部级远程培训丛书•课堂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5.

[2]大连市教育学会.冷冉教育文选[M].大连市教育学会,2008:123.

[3]张丹.小学数学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

[4]黄爱华.黄爱华与智慧课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第六篇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不断改革创新,为了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方法开始层出不穷。主要以学生的主动创新学习为主,师生互动为中心,老师课堂上讲述为辅,这是目前教学活动的其中一种新方法。主要研究并分析在新的课程背景下数学小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分析

一、新课程背景下数学小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时间年头已久,也取得了不错的效益,但是,目前仍存在老师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辛苦,学习效果不理想,小学的数学教学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原因是教学过程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数学小学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教学时间长与学生学习效益低下、老师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与任务不够明确、学生学习过程中进步和学生的发展老师关注度还有待加强、课堂上的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不够灵活,一直采用以前的教学方法,创新意识低下。所以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研究尤为关键。

二、新课程背景下数学小学有效教学策略

1.注重教学时间与效益所谓的教学时间与效益就是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高的学习效益。有效益的教学是指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的高低水平,而不是说老师所教内容越多,老师越辛苦,老师的教学效益就高。要全面看待教学时间与效益,有效益的教学是一种及为特殊的学习效益,老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了教学效益好坏。在新的课程教育改革背景下,全面改革老师的教学观念,时刻关注教学效益的高低,使学生学习效益高。学生死背书的学习方式效益低下,死背书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要使学生自主学习,先理解知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保障教学的有效性。2.明确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目标的恰当确定不仅是有效教学活动的出发点而且是对小学教学有效间接预设,学生有效的学习小学数学知识的目标不仅要提高学生在数学方面的技能,还要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态度及热爱程度。对小学生教学目标过低会使学生忘却对数学知识学习本身的目地与初衷,从而盲目自大。而小学生的教学目标过高,则会使学生对数学望而却步,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3.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判断学生取得进步和发展与否是衡量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依据和尺度,学生的全面进步与发展是目前小学教学工作的重中之中。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实现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目标。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学习,注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是改革后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因为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和能力水平都不一样,老师能以自己教学方式,对学生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与策略,使学生获得每个人的自己预期目标与效果,也就是说只要学生达到自己应有的进步与发展,那么老师就已经实现了小学生的有效数学教学。只要老师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明确自己的目标,明确学生的需求,促成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树立能为所有小学生提供周到服务的意识与思想,那就可以使小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快速发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完美诠释。4.选择灵活教学方法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目标能否按时实现,很大程度取决于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好坏。老师要选择灵活的适合小学生发展与学习教学方法,要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结合,在现有学生的数学经验和知识基础上,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吸引小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数学本身对于小学生本身来说就晦涩难懂,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注意力的持续时间不会太长,更易走神。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在课上如果老师只是一味地自导自演,学生就会很快会失去注意力和兴趣,而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请学生回答问题。老师还可以让学生模拟教学情境,提前预习,下次课堂让小学生来讲课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问策略、提问技巧和提问内容也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想要引起学生思想上和学习上的共鸣提问就是不错的选择,而提问作为教学中的一门艺术,可以实现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思想对话,也是老师的需求。

三、结论

数学学习的基础阶段在小学,小学生的有效数学教学在小学生数学学习中尤为关键,这一阶段的小学有效数学教学对小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有深远的影响。只要掌握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如注重小学生的教学时间与效益,明确小学生教学目标与任务,关注小学生的进步与发展、灵活的选择小学生教学方法,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学习,注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进步与发展,就能增加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实现小学生数学的有效教学,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杨秀萍 单位:山东省青州市云门山街道十里小学

参考文献:

[1]姚永妃.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2]祁国柱.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之高三有效备考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3]龙燕.有效教学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管理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

第七篇

摘要:小学的数学课程主要是让学生会简单的算术,同时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拓展性思维。就小学数学在构建“思维训练式”概念教学模式的探索过程中存在问题做出总结,同时,提出一些整改措施,希望对构建“思维训练式”概念教学模式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思维式训练;教学模式;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算术和学习数学的方法,也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当中学会思考、学会举一反三。对于教师来讲,采用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有利于为学生建立一个活跃、民主的课堂,同时也有助于老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通过“思维训练式”的教学模式可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小学数学中“思维训练式”概念教学模式的意义

小学数学是最基本的算术知识,也是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将课本中的重点内容反复讲解,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方法,然后为学生布置一些相关的习题,让学生不断的练习,这样的方法,虽然也能让学生学到知识,而且也能很好的掌握到相关的知识,但并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学生在这过程中也没有很强的思维意识,不懂的通过思考而采取更多的方法去解决同样的问题。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容易接受各种知识,但思维能力还不成熟,而数学知识则是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最好工具。因此,要让教师具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识,在教学活动中不断的为学生树立一种思维培养的观念,让学生也要自主的去运用思维能力,真正落实“思维训练式”概念的教学模式。

二、“思维训练式”概念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1.建立整体性思维的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讲,要培养思维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思维能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再建立概念,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还未形成全面、整体的知识体系和结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掌握会逐渐形成形成一些数学要领的系统,所以,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是通过概念同化的形式而建立思维这个概念,也就是学生利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和思维去理解和获取更大范围的概念。但是在学习新的概念的同时要与原来最基础的概念进行对比,而且要让学生在自己的思维当中正确的分化相关联的概念,这样有助于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从而建立起新的概念。2.遵循基本的教学原则(1)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且《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必须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必须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的准备工作中就要进行探索,例如,要认真地研究教材内容,在课程内容当中将数学概念有一个明确的分析,包括哪些内容适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要有一个科学性、系统性的培养计划,在教学过程当中不仅要达到教材提出的学习目标,还要理清培养思维能力的侧重点,对自己和学生都要定一个目标,并提出相对应的要求,而且这些目标和要求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老师还要考虑以什么样的方法或者形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有效的学习和掌握知识点,同时还能在学习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让学生形成一种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2)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敏捷、想象力比较丰富,处于具体思维的初期,还不具备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小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要与学生年龄发展相适应,并且要有相应的计划和步骤,才能逐步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当然,这不仅仅是指某个阶段或者某段时间的培养,这要求我们在各个年级、每一节课和每个教学过程中都要始终坚持,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和知识体系,还要不断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是,如果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就不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就会给后面中高年级的学习和培养带来造成影响,同理,如果过于重视低年级阶段的培养却在中高年级阶段忽略,也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以后的学习。(3)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结合多种形式进行培养。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低年级阶段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而进入中高年级时会逐渐形成一些抽象的逻辑思维,而数学本身就具有抽象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碰到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时,必须要借助外在直观的操作手段。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也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适当的时候要利用一些直观的操作来引导学生开发思维,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适当的阶段必须脱离这种直观操作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逐渐将这种方法通过逻辑思维能力而学习到。

三、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训练式”概念教学模式的具体体现

1.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为了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兴趣,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老师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不会给学生造成压力。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问题与课本相结合,创设一些学习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2.学习过程中突出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思维深刻性的实质就是在数学内容的学习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在原来的学习内容上不能进行更加深刻的思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严格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的知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概念,并且以不同的方法标记出来,以便于学生在课后的复习中加以记忆。数学课程中有一些数学概念比较抽象,而且容易记混,老师要针对这种情况鼓励学生去进行一些相关概念的总结,并且举出几个实例和反例,让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容易记混的问题,让自己具有一些基本的思维,老师再在这个基础上与学生一起进行正确的归纳和总结。在归纳和总结的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些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让学生自己去找出他们在本质上的区别,让这些概念更加的系统和规律。

四、以科学的操作程序进行思维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要求一定的科学性和顺序性,其中基本的步骤就是让学生正确的认识概念,让学生在概念当中去感受具体的事物。同时,还要重视创设各种情境,在情境当中去激发学生的思维,去促进学生积极学习数学。其次是探究,也就是在直观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去深化和发展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概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问题也是“思维训练式”的重要步骤,只有在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强化,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概念。最后要在学习当中巧妙地内化和扩展知识,采取多样化的训练,让学生在认识数学概念的基础上得到更好地发展。还要在基础知识上进行多方位的联系,以扩展知识面,让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加的活跃。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数学当中进行“思维训练式”概念的教学模式,需要老师积极的转换思想观念,而且要不断的探索和研究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还要具有扩展学生思维的能力,让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提升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且形成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

作者:安晓燕 单位:山东省日照港第一小学

参考文献:

[1]乔燕.基于微课的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训练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5.

[2]梁秋莲.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J].小学数学教育,2012,(03):3-16.

[3]王耘,马文萍.浅谈小学数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A].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三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1.

[4]蒋小敏.小学数学“七环思维”教学模式的内涵解读[J].科学咨询,2015,(36):134-136.

[5]廖彩勤.基于微课的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训练研究[J].考试周刊,2016,(49):73.

第八篇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是学生认识数学,了解基本数学概念,开启学生智力的主要途径。但是,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与改革的过程中,发现小学数学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这就是要和大家探讨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

一、用富有趣味的新课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长期以来,大多数老师对新课的导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每一节新课程,开门见山地直入主题,这使很多学生还在云里雾里时候,新课教学内容已进行了一半,学生糊里糊涂,40分钟时间下来,不知道老师讲了什么?长此以往,学生对学不懂的数学课失去兴趣,大则直接导致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失去兴趣。为此,作为小学数学老师,我们要转变观念,一定要重视新课的导入,认识到导入对于新课教学的促进作用。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富有趣味的新课导入,首先,能活跃课堂气氛,为新课的顺利进行开了一个好头。其次,富有趣味的导入,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力,激励学生学习的动机。最后,富有趣味的导入,还能调剂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放松心情,跟着导入的主题,进入下一步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采用笑话、寓言故事、数学家轶事等进行导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欲望。

二、合理利用多媒体,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过程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老师除了黑板、粉笔、尺子、圆规,再加上一张嘴外,没有别的更好的教学辅助设置,致使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单一、死板、枯燥,制约了数学教学的质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发展。所以,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得借助信息技术发展中的多媒体,合理运用多媒体集声音、视频、动画于一体的特点,提高学生兴致,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跟着老师的教学节奏,抓住学习内容的难点、重点。多媒体的运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对于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如“几何图形”是小学生数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的重点、难点。这对于想象力、理解力还正在发展中的小学生来说,解题、看图,就显得力不从心了,毕竟他们的理解能力还相当的有限。那么,如果老师在这个时候能恰当、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把静止的图形让它动起来,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这就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比如,在学习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内容时,老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演示,用平移、加线、旋转、重组、重叠图形等方法降低难点,抓住解题的突破口,使学生看到直观、具体、形象的组图过程,理解图形的组成,找到解题方法。实践证明,多媒体虽然是一种新型的、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但老师在教学中也不能动不动就搬出多媒体,还是要有所节制,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合理的安排使用,才能真正使其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学生学习的疲劳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它真正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服务,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提高教学质量。

三、加强教师的专业知识积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要想真正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作为教师就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遗憾的是,我们大多数教师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经验是积累了不少,可是很有人刻意地去补充、完善、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他们以为,自己在学生时期把该学到的东西都学完了,自己的这些知识基础完全能应付教学的任务。那里知道,知识也有退化,也有更新、发展过程,如果对自己的知识只是输出,不懂得输入、补充,终于有一天自己的知识储备会枯竭的。即使你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没有知识基础的支掌,那些经验也会失去灵效,因为那只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的老路子。所以,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是工作,学习也是我们日常工作中的必须,只要我们不断学习,积累知识,懂得时时为自己充电,我们才能从一个教书匠,变成真正的教师,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尤其是在信息化的时候中,供我们学习的途径很多,只要我们教师有学习的意识和自觉性,就能在工作之余,通过各类学习网站搜集学习资料。也可以通过学校阅读室,借阅一些权威性的教学杂志、专业书籍,来充实自己,提升自己,使自己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路上的指明灯,引路人,也从根本上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高质高效的教学目标。

四、结束语

总之,要想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就要在教学中注意方式方法,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化解难点,用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灵活的教学方法,唤醒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渴望,让他们带着一颗求知的心,投入到快乐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

作者:尚思欣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中寺小学

参考文献:

[1]曾丽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课堂生活化”[J].校长阅刊,2006,(9).

[2]魏俊明.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感悟.考试周刊,2011,(53).211

第九篇

摘要:新课程引领教学理念的更新,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高效课堂的构建。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潜心研究新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和学生,采取恰当的方法和策略,优化自己的教学,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数学学习氛围,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性;导学案

一、营造活泼积极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

小学数学课堂氛围必须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和性格特点,精心设计课堂内容的导入,以新颖多样的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开动脑筋,发散思维。精心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参与中获取知识。如在进行小学生钟表认识教学时,教师可以将课堂转变成日常生活的时间备忘录,将课堂模拟缩影成一天的生活,让学生先将一天的时间安排计划出来,然后将钟表调至计划的时间,并按照计划安排的顺序按时间进行相应的事项,学生通过模拟活动的举办可以清楚时间的概念和时间的计划安排,也会使数学课堂生动有趣,氛围轻松热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设有效的学习氛围

平等、民主、亲密的师生关系是创设和谐愉快课堂气氛的基础。师生间的融洽关系意味着师生生命的相遇与共融,每一个眼神与动作都潜藏着彼此的心意与情意,把这种和谐融洽带进课堂,让学生感觉到课堂就像温暖的家,轻松自如,自由发挥,师生配合默契、心理呼应,让课堂活而不空,实而不死,生机勃勃、趣意盎然,从而去创造高效的学习氛围。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展示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更主要的是胸怀与个性的袒露,思想与情感的交融,文化与智慧的体现。只有当教师博大的胸怀、真诚的情感对学生产生春风化雨的影响时,才能震撼学生的心灵,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想象力,使教学活动充满理性和激情。这就要求教师平时不断培养良好的心理修养,加强职业道德素养,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浓厚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知识是件愉快的事情。因此,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我们的孩子一定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进行自觉学习、有效学习!

三、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导学案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法宝

1.前置性研究。每节课学习之前,教师都可以先将核心的问题设计在导学案上,抛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翻阅课本、查找资料、请教同伴等方法展开前置性小研究。初步感知学习的内容,大致理解新知,标识疑问,等待课中交流、质疑展示。前置性学习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可以为课堂上的合作交流奠定基础。前置性学习的扎实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习目标的达成,关系到课堂学习的高效与否。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并坚持不懈,直至形成能力。2.组织交流。由于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了扎实有效的课前研究,所以课中组织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交流,寻求帮助,分享所得,在提出疑问和给予解答的同时帮助别人,提高自己,体验快乐。同时,高效课堂中的展示与点评环节不仅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达成共识,认知得到提升,也给学生提供了锻炼自己和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只是引导者和组织者,在恰当的时间做适当的点拨即可。3.课后检测。一节课的成功与否,要看目标的达成情况。为此,导学案的最后一个环节便是当堂检测。检测内容要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设计,一般要求学生用5~10分钟时间来完成,最后老师反馈批阅。

四、精心设计问题,吸引学生倾听

小学生的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还不强,很难长时间保持注意力。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借助提问来提醒他。当学生注意力分散时,我们可以请他回答问题。这时他自然会反应过来,比批评他效果更佳。当然,问题需要精心设计,不是信口开河、不着边际的,不然学生就会摸不着头脑。如果问题太容易,学生会觉得没有挑战性;如果问题太难,学生不会回答,就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因此,设计课堂提问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紧紧抓住教材的重难点,根据课堂教学目标来设计。考虑这样设计,学生能学到什么,能形成何种能力。

五、打造可操作课堂,践行课堂内容

数学是一门广泛服务于生产生活的基础性学科,所学知识也必须应用于生活实际。创建可操作的课堂其实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操作、研究,解决分析问题,提高操作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学生的力量去攻破问题、以学生的角度去发现并获取知识。例如,在进行立体图形侧面积和表面积计算教学时,可以事先让学生自行制作相关的立体图形,现场用剪刀将立体图形剪开转化为平面几何图形,最后再进行相关面积的计算求和。这样的方式,使得学生学会空间转化,实践动手能力也会大幅提高。

作者:李琦 单位:江西省丰城市晓春学校

参考文献:

[1]唐小安.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模式初探[J].现代交际,2016,(09):201.

[2]武爱英.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时代教育,2012,(14):131.

第十篇

【摘要】抽象教学是从学科本身出发,采用刻板教学的模式,实现“知识—知识”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使得其表现出自身的缺陷性。利用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可以探索出一种新的教学观,即具体教学。具体教学是采用生活教学的方式,实现“生活—知识”的转换,从而推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小学数学教师应通过学校与家庭双向沟通,实现小学教学情境化,进而提高小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观;抽象;具体

小学数学作为小学教育的主要学科,在整个小学教学阶段占有重要地位。小学数学教育近年来出现了“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苦”的现象,有些教师甚至发出“一节课就讲了8道题,最后还有几个人没学会”的声音。近年来大多数学者认为可以通过“小学数学生活化”来解决这一问题。葛芳认为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满堂灌枯燥的数学理论知识,对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缺乏关注,更别说引导学生主动关注生活,于是学生毫无学习兴趣可言。[1]这一观点实质认为小学数学并没有与生活联系起来。而鲁静认为教师在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由于不合理地引用生活事例而出现了违背生活化教学目的的现象。[2]综上所述,问题并不是出在生活化本身,而是在于小学数学教师是否有意识地将知识生活化,并且这一生活化必须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是指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共同活动。[3]教学观是教师对教与学这一活动的认识,基于不同的认识产生不同的教学行为。根据不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知识的概括化不同,可衍生出抽象教学和具体教学两种教学观。抽象与具体是来自于哲学的一对概念。抽象本质上是将同类事物的共性提取出来,是一个归纳的过程。而具体是个性的体现,是演绎的过程。由归纳得来的知识具有某一领域知识的共性,这种高度的概括化、符号化的产物本身的难理解性正是本文所阐述的抽象概念。而具体是作为共性知识的演绎过程,即对于抽象化知识的图像化、生活化推演。这一形象化的过程由于引入了与学生相关的经验使得知识的学习变得简单。本文所讲的抽象教学是教师把抽象化的结果直接传授给学生。但是真正教的过程应该与学的过程契合,即如何发现知识也就如何讲授知识。发现知识的过程是由演绎到归纳的过程,所以小学数学教学也应由演绎到归纳,由生活到知识。而演绎的过程正是具体教学的过程。这两种教学观以认识论为基础,对这两种教学观的认识直接影响着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活动。所以,理解学生,阐明教学,澄明概念,对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抽象教学观

(一)抽象教学的观念逻辑

抽象教学根植于数学学科的特点展开,数学本身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与科学性。小学数学的抽象性很强,其抽象性主要是符号意义的抽象性。符号是负载或传递信息的基元。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断言:“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做出这样一个结论:除了正常的言语之外,其他一切自主的传统观念方式,总是从口到耳的典型语言符号的直接或间接转移,或至少也要用真正的语言符号做媒介。”[4]课堂教学以语言符号的传播为主,这就造成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产生困难。这种教学模式试图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但是殊不知却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记忆力。小学生由于很难理解符号的含义,所以只能通过机械的记忆能力实现自己知识的习得。中国人引以为荣的九九乘法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教师想通过规律的总结来使学生快速地掌握知识,但是却忽略了符号抽象的弊端。所以抽象教学是从学科本身的抽象性出发,采用刻板教学的模式,实现“知识—知识”的教学。以上类似于直接教学的概念,是以斯金纳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作为出发点,以直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所以以这样的逻辑指导教学势必会出现抽象教学的现象。

(二)抽象教学的根本缺陷

就其实质而言,抽象教学是以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作为起点,直接以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模式。这一教学观由于其忽视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从而表现出其缺点。1.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处于具体的运算阶段,他认为“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的守恒,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是他们形成概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都必须与他们熟悉的物体或场景相联系,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5]。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看出,虽然在小学阶段学生有一定的抽象思维,但是这种抽象思维是建立在具体的场景基础之上的。所以以抽象性为起点,直接以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抽象教学模式从根本上违背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而导致了学生学得难、教师教得难的双难现象。2.教学内容促使学生进行“外在学习”前面所说的数学教学是以知识为主的符号性教学,而这种符号性教学本身具有抽象性,这种知识的习得不能通过理解记忆的方式习得,只能通过马斯洛所谓的“外在学习”的方式获得。马斯洛认为“外在学习是单纯依赖强化和条件作用的学习。其着眼点不在于理解,属于一种被动的、机械的、传统教育的模式”[6]。所以根据马斯洛的观点可以看出,抽象学习就是一种外在学习的方式,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由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的。学生只不过是对课堂的刺激做出自己的反应而已,并没有真正理解所学知识。而真正的教学在于调动学生的内在驱动,充分开发潜能,能够进行自由、主动、创造的学习。3.课程的编排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特点,所以教学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到“假如教材的排列能使学生先知道最靠近他们的心眼的事物,然后去知道不大靠近的,再后去知道相隔甚远的,最后才去知道隔得很远的……”[7]。从夸美纽斯的话可以看出,编排学生的课程内容是有一定方法的,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以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为主,而且教育的内容需要通过实物来引导。抽象教学正是忽略了这一特点,没有对具体的知识进行转换,以知识对知识的方式进行教学,而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如果不进行转化,学生学习便会出现困难,由此可能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

二、具体性教学观

以知识到知识的抽象教学忽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一种外在学习的方式。小学数学教育的难度在于如何把这种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知识,我们需要在知识与知识之间搭建一个桥梁,这一桥梁就是现实的生活。具体性教学采取课本知识与现实结合的方式,利用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采用生活教学的方式,实现“生活—知识”的转换,从而推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

(一)具体性教学的形成逻辑

具体性教学不是一个由外力驱使的被动机械过程,而是一个遵循真正的兴趣原理,伴随着积极体验的生命生成创造过程。小学数学的学习遵循具体的学习原则,知识要向图形图像进行转化,所以能够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就是一些具体的实物教学,如何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具体性教学正是通过引入生活资源在知识与知识之间搭建一个桥梁,实现抽象知识的具体化,满足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生活资源引起学生求知的情感共鸣,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运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生活场景来解释抽象的数学知识,既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又能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运用,因此教师要勇于创造性地从生活中挖掘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内容,注重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注重数字知识与生活的结合。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要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学以致用,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并能够正确运用,所以数学生活化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愿意探索知识。

(二)具体性教学的实现条件

具体性教学就是小学数学教学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生活小学数学化。1.小学教学情境化具体性教学关键在于“如何在课堂中创设生活化情境”,这是具体性教学的核心问题。一个没有问题的课堂是无法开展活动的,课堂的模式和科学研究的模式基本相同,即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只有在课堂中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在课堂中发散思维,将知识与生活相结合,深入研究知识,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思维。[8]在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时,教师也可以把生活情境设置在联系中。这样有利于把数学的枯燥知识与具体的生活结合到一起,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应该对已有的练习册中不合适的题目进行改良或者重新编写,将试题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编题目,把学生的题目引入练习中来,使学生能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再创造。教师选用合理的生活中的案例编写练习题,会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服务生活。2.小学教学可以在学校和家庭双向进行教师可以与家长协商,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生活中来,帮助家长完成一些具体的事情。比如家长可以让孩子拿碗筷,清晰地告诉孩子碗筷的数量,让孩子具有初步的数的概念;引导孩子去买东西,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概念,并让孩子对超市小票的数字进行核算,如核算正确即可得到奖励,核算错误则取消奖励。这可以极大地鼓励孩子参与活动,在生活中完成四则运算的学习。在学校里强调学生是数学课堂的主人,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9]只有生活化的课堂才能更多地获得学生的理解,并且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作者:张冲 单位:宁夏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8]葛芳.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2]鲁静.小学数学教学“伪生活化”及其应对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一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4][美]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M].陆卓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6]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7]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9]李云玲.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J].学周刊,20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