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创新精神的培养

时间:2022-11-11 11:22:29

小学数学创新精神的培养

一、问题情境的创新

唤起创新意识,使学生想创造。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教师还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减少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设置过多的禁区和限制。这样真正给学生创造和谐、民主、安全的学习环境,从时间和空间上解放了学生,激活了课堂,鼓励了创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新问题情境。教师敢于对教材进行重组,改变教材的编排顺序和问题情境,并进行教材的二度开发,注重创设具有现实性和挑战性的情境或呈现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引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使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变得生动、有趣、熟悉,从而激发学生乐于思考,产生创新愿望,以此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如:教学《千克的认识》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进行一场举重比赛!请同学们做裁判,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观察力最好,最懂得动脑筋。先请一个小个子同学举着一件庞大的物体昂首挺胸、大摇大摆地走上了讲台。再请一个大个子同学举着一个较小体积的铁铃,沉重地走上讲台。通过观察,看看大力冠军属于谁,为什么?你们裁判的正确与否,一会还得请出我们的公正大师——“天平先生”为我们主持公道!这样,通过一场滑稽有趣的举重表演,把同学们的思维紧紧地凝聚在:“究竟谁重呢?”激起了学生思索的欲望。趣味表演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和自主。“天平先生”的出现给他们揭开了思维的迷团。

二、问题解决的创新

实施“问题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注重创设具有现实性和挑战性的情境或呈现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引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如教学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角的分类》时,教师在进行引探准备后,就引导学生:“你还想知道有关角的哪些知识?”学生就说:“我还想知道什么是锐角、钝角”“我还想知道平角和直角的关系”“我还想知道角可以按什么来分类”教师把提出思考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再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整理出来:“1.角可以分为哪几类?2.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角可以怎么排列?3.各种角分别有什么特点?4.平角、直角之间有什么关系?”这几个思考题把整个教学过程概括出来,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目标,发挥主动性,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产生新思维,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求异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要从鼓励学生发问质疑开始。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生的发问家。对儿童而言,整个世界就是由一个个问号构成的,所以他们的问题很多。在课堂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发表的意见,我都能够客观地对待和思考。特别是对于那些跟教科书、跟老师设定的不一致的意见,教师一般都能灵活运用“引”让学生去“探”,找到思维的契合点。一般是延迟作出判断,并有意识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看法,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如老师在教学下面的应用题中,学生就提出不同的看法。“有一批橘子,每筐装65千克,可以装80筐。现在只有65个筐,要把橘子都装上,平均每筐多装多少千克?”有学生提出以下两种解法:(1)65×80÷65-65(2)65×(80-65)÷65,这时一位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喊着说:“老师,我还有一种不同的解法,列式为80-65!”师:“你能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吗?”学生答不出来。教师引导:“同学们,这位同学能提出自己不同的想法,很勇敢,那么这种解法有没有道理呢?”有学生说:“肯定是错的,他只用了两个条件,他是在凑答案”甚至有学生笑起来。教师不是立即给出一个对与错的评价,而是继续引导:到底这种解法有没有道理呢?让我们先分小组讨论一下吧在这个案例中,学生的“异想天开”来得出人意料,触及学生墨守成规的思维方式,引来了哄堂大笑。教师勇敢地保护了这个“异想天开”,并把它抛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小组交流和争辩中引发学生思考去获得答案。这样保护了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让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得以在求异思维中迸发出来。

四、在实践中创新

实践侧重于对知识的体验。实践中通过精心设计不同类型的、开放性的、生活化实践题,运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巩固新学知识,使学生在多变多解的题目中提高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激发学生创新活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目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言:“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是思维智力上的感受和情感色彩,儿童的思维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的。教学和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充满情感,这种情感是发展儿童智力和创造能力极其重要的土壤。”如:在讲《圆的周长计算》一课时,我首先请同学们用说具分别测量出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时,提出“圆形水池能立起来滚动吗?”迫使学生不得不另僻蹊径,想出了“绳测”的方法。这是一次设疑,将一个白色小球系在绳子的一端,在空中旋转,提出“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绳子绕一圈吗?”实践证明了“滚动”和“绳测”的方法均有局限性。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又一次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创造的欲望。学生们认真操作、观察、思考、实践,终于发现了“圆周长总是比它的直径3倍多一些”的规律。总之,教师要以全新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劳动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周积伟 单位:重庆市江津区刁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