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农村水环境综治整顿措施

时间:2022-01-17 03:37:00

探析农村水环境综治整顿措施

摘要:本文通过剖析农村地区水环境现状,分析了我市农村水环境存在问题,即常被人们忽视的水土流失,旱涝灾害,血吸虫流行区疫水对水环境的污染等问题;同时提出了保护农村水环境、改善农村水环境的主要措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级政府应重视农村水污染的治理、积极改善农村的水环境。

关键词:农村水环境污染存在问题对策

农村水环境是指分布在广大农村的河流、湖沼、沟渠、池塘、水库等地表水体、土壤水和地下水体的总称。我市总计有乡镇211个,村民委员会3165个,乡村户数129.6万户,乡村人口达511.5万人。水既是生命之源,又是农业之本。论文百事通然而,近几年来,农村水环境状况存在恶化趋势,污染事故时有发生,不仅对粮食造成减产,影响粮食安全的国策,而且成为居住在广大农村地区农民生命与健康的“隐形杀手”。正如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以及水利部确定的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治水思路的要求,针对"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和水土流失(即水多、水少、水脏、水浑)"这四大水利问题,特别是近些年来农村经济发展中一直被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农村水环境日益恶化问题。警示人们:解决农村水环境恶化问题刻不容缓!

一、农村水环境状况

1.1自然条件

**市地处东经115°46′~117°44′、北纬29°17′~31°17′之间,位于长江下游北岸。境内山、丘、岗、圩兼备,江河纵横,湖泊棋布;地貌总体征为西北高、东南低。**市长江沿岸历经多次地层构造运动,构成了典型的流水地形,境内湖泊棋布。江湖水面为1623.7km2,其中湖泊1147.2km2,占70.6%;江河水面375.8km2,占23.1%,水库面积85.2km2,占5.24%。全境流域面积在300km2以上的江河有九条,即长江、皖河、二郎河、大沙河、挂车河、龙眠河、孔城河、罗昌河、华阳河。长江沿岸分布有华阳河湖群、武昌湖、破罡湖、菜子湖、白荡湖等主要湖泊,境内流域面积8791.76km2。

1.2水资源

地表水是**市水资源的主体,主要由境内水资源和过境水资源组成。全市多年平均地表水径流总量为97.77亿m3,其中山区46.32亿m3,占47.38%;丘陵区29.4亿m3,占30.08%;圩畈区22.04亿m3,占22.54%;多年平均径流深山区789mm,丘陵区500~558mm,圩畈区410~490mm。各保证率的地表水资源分别为50%年份为91.13亿m3,75%年份为68.88亿m3,95%年份为44.25亿m3。全市需水量25.3亿m3,其中农业用水21.5亿m3,占85%;工业用水2.5亿m3,占10%;人口用水1.3亿m3,占5%。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700m3,耕地面积亩均占有量为2322m3,高于全国平均数。

1.3水质

全市有五县(市)一郊与长江比邻,干流水质总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Ⅲ类水,城(镇)区岸边附近存在一定范围的污染带;各县(市)区主要水系如华阳河流域的二郎河、华阳河、龙感湖等;皖河流域的长河、花凉亭水库等;菜子湖流域的龙眠河、境主庙水库等水质总体良好,一般为国标中的Ⅱ、Ⅲ类水;部分区域出现不同程度的超标;城镇生活饮用水标准基本上达到国家标准。据地质部门的初步调查,全市年平均地下水储量约20亿m3左右,可开采量约6亿m3;由于境内地质构造有利于地下水的贮存,通过对106km2范围的勘探,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水质较好。

然而我市农业人口居多,由于种种原因对农村水环境问题一直不够重视,农村水环境状况存在恶化趋势,污染事故时有发生,直接威胁着居住在广大农村地区农民的身体健康。

二、农村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乡镇企业的污水排放、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所导致的农村面源污染、迅速发展起来的集约化养殖场的污染以及居民生活污水和废弃物的乱排乱堆等对水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已众所周知,但水土流失,旱涝灾害,血吸虫流行区疫水对水环境的污染等问题却常被忽视或仍鲜为人知。

2.1水土流失与水环境恶化关系密切

水土流失是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的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损失和破坏,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水土流失与非点源污染是一对密不可分的共生现象。所谓非点污染源为没有确定空间位置的污染源,也叫面源。非点污染源分散、范围大、难于监测和控制,具有不能用排放标准来衡量的特点。非点污染源的载体主要集中在地表径流,污染物质主要是氮、磷等营养物质和农药。

我市年度降水资源充沛(年降雨量在1300-1550mm之间),年际间分配不均,地表质地松散、易风化,再加上人为不合理的活动,水土流失严重(正常年份每年流失土壤2000万m3以上)。我市水土流失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坡耕地(全市142.5万亩)、开发建设项目、森林覆盖率低的山场。农业的发展及维持要求不断向土地投入化肥农药,其结果污染了土地并通过水土流失将污染物输入各类水体,造成了土壤有机质的迅速下降、土壤结构的破坏以及肥力的普遍衰减。

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直接影响水环境的水量和水质两个方面,主要集中在:①侵蚀泥沙本身就是非点源污染物,造成江河湖泊泥沙淤积,水体浑浊,降低了江河湖泊的防洪泄洪功能;②侵蚀径流和泥沙携带大量的化肥农药等污染物进入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引起水环境恶化;③由于侵蚀泥沙和所携带的化肥、农药、病菌等污染物的进入,影响了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进而影响了水生生物的生长。因此,水土流失不仅使得农业资源遭到破坏引起土壤退化,降低土地生产力,而且造成水环境的非点源污染和水质的恶化,已经成为当今农村水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2.2血吸虫流行区水环境令人担忧

据2003年底统计,**市血吸虫病流行区涉及七县(市、区)一郊的69个乡镇,流行村人口146.8万人,疫区面积503km2。全市共有5个为未控制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分别为:**市郊区、怀宁县、望江县、宿松县、枞阳县。未控制血吸虫病流行地区的居民患病率2.55%,耕牛患病率3.36%左右。有2个达到传播控制的血吸虫病县(市),分别为:桐城市、潜山县。有1个达到传播阻断的血吸虫病县为:太湖县。

据调查,2003年底我市疫区钉螺分布总面积约0.92亿m2,其中江湖洲滩钉螺分布总面积约0.87亿m2(含垸内水网区),内陆(山丘区)钉螺分布总面积约0.05亿m2。主要原因是:①缺乏防治经费,难以开展有效的监测工作。一方面工程措施不能实施,另一方面化疗和灭螺药物难以保证,造成有的地区钉螺大幅度回升。②生态环境改变,加剧了血吸虫病传播。钉螺分布广,环境复杂;加上染源种类多,数量大,扩散严重,难以消灭。③缺乏有效的组织协调机构。血防涉及很多部门,如农业、水利、林业、环境等,同时受生物、社会、经济、环境影响,缺乏有效的组织协调机构;④缺乏法律保证。我国血防工作主要是人治,血防工作取决于领导重视与否,缺乏法律保证。近几年来,随着退田还湖、平垸行洪开展,将有一些洲垸重新变为有螺区。专家介绍说,人之所以会得血吸虫病,是由于生产或生活过程中皮肤接触疫水感染了血吸虫尾蚴,而尾蚴必须在有水的环境里才能从钉螺体内逸出并侵入人体。而我市血吸虫病的保虫宿主除人外,尚有多种哺乳动物,特别是耕牛为主要传染源。此外,洪水频发,江湖水面面积大幅扩大,使钉螺扩散。因此,在今后的5~10年中,全市钉螺面积将会大幅度回升。重点疫区钉螺主要分布在重点疫区江湖洲滩(含圩内水网地区)、沿灌区干支渠地区,因环境因素影响,消灭十分困难。

2.3旱涝灾害频繁加剧农村水环境恶化

我市自然灾害频繁,降雨量的70%主要集中在汛期,甚至是汛期当中的几场大雨,而且年际丰枯变化很大,容易形成非涝即旱、旱涝交替发生的局面。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旱、涝、洪水等所发生的频率、影响范围以及破坏程度在明显加剧。据调查显示:全市境内流域的主要干流、支流和湖泊、水库的水质总体状况良好。但有些支流污染较为严重,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塑料、玻璃、废旧电池等不可降解物正大举“入侵”农村,村道两旁、田边地头、水塘沟渠等随处可见;同工业垃圾一样,生活垃圾利用率极低,大部分都露天在城郊和乡村堆放,这不仅占去了大片的可耕地,还可能传播病毒细菌,其渗漏液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导致水环境恶化。枯水季节这些居民生活污水和废弃物在河槽内积蓄,而到汛期雨洪而引发大部分支流积蓄的劣质水、污染水集中下泄,使干流和沿河湖泊水质受到严重影响,污水的下泄还导致沿河的城镇供水和下游湖泊渔业养殖遭受影响。非点污染源在暴雨或暴雨后对水质的影响最大,特别是90年代几次大洪水期间,洪水淹没了大面积的土地,基础卫生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灾区的粪便、垃圾、畜圈以及淹死的家禽和牲口造成环境和水源污染;同时洪水频发,疫水横流,使钉螺扩散,血吸虫病也死灰复燃。

2.4农村水环境恶化对农村饮水安全构成威胁

农村饮水主要是指农村和乡镇居民生活用水。我市农村饮水困难有两种类型--缺水型和水质型。缺水型标准主要有三种形式:⑴水源性缺水,⑵工程性缺水,⑶季节性缺水;而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水质性缺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如受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影响的饮用水源、血吸虫流行区疫水的影响,以及人为因素导致水源污染等,而由此发生的饮水困难人口要远远多于缺水型困难人口。

根据市水利局2004年编制的《**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近期实施规划》中统计,全市需解决农村饮水安全总人数共计84.03万人,其中污染水影响人数43.56万人,占解决饮水安全总人数的52%,基本上各县市区均有,但以潜山、太湖、怀宁、望江等县为主;苦咸水影响人数12.76万人,占解决饮水安全总人数的15%,主要分布在桐城市、宿松县;氟超标影响人数0.91万人,占解决饮水安全总人数的1%,主要分布在潜山、枞阳两县;砷超标影响人数2.3万人,占解决饮水安全总人数的2.7%,主要分布在桐城市、枞阳县;局部地区严重缺乏饮用水人数24.5万人,占解决饮水安全总人数的29%,基本上各县都有。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严重影响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由于受资金、技术等多种原因,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2.4.1水环境污染及其影响

**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80%以上,农村人口主要分布在沿江圩区和低山丘陵区,该地区农村饮水以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为主。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水环境也随之恶化。既在上文中罗列的除乡镇企业的污水排放、化肥与农药不合理使用所导致的农村面源污染、迅速发展起来的集约化养殖场的污染以及居民生活污水和废弃物的乱排乱堆等对水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以外,水土流失,旱涝灾害,血吸虫流行区疫水对水环境的污染等问题也造成农村饮水没有安全可靠的水源,它严重影响了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同时对农村的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2.4.2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及其影响

我市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主要分布在山丘区及部分圩畈区,饮用水源为地下水,其中有的地下水中有害物质超标,有的矿化度较高,造成水质差,引起对人体的严重危害。高氟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长期饮用会引起骨骼损伤,我市部分地区已出现氟骨病症患者。

高砷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砷及其化合物是剧毒物质,长期摄入过量砷,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引起砷中毒。如桐城市高桥、孔城、嬉子湖三镇总面积达43km2的丘陵岗脊地区的地表水资源短缺,地下水含砷量严重超标,高达0.19mg/L,是《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最高限值的4倍,直接影响到32个村计3.5万人的身体健康。

苦咸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苦咸水的化学类型主要为氯化物型或硫酸氯化物型,已完全不能适于人畜饮用和农业生产的需要。据桐城市卫生防疫部门1999年至2002年对全市苦咸水区83个村8万人的抽样调查,肠道感染发病率为每人每年平均1.45次,较其它区域高出38个百分点,更为严重的是,苦咸水区儿童的发病率较其它区域高出60个百分点。长期喝苦咸水、严重危害了群众的身体健康,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指导思想与总体思路

3.1农村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指导思想

根据1996年《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以及水利部和国家环保局的有关政策,确定21世纪初叶农村水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以提高农村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为目的,使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环境保护并重,结合农村的资源优势、地理特点和经济发展状况,加强水的高效利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积极推动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实施农村废物的资源化和能源化,实现农村社会和经济在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

3.2农村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总体思路

我市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水资源相对充足,应进行水环境容量研究和核算,充分利用水体的自净能力,在此基础上对污染源进行治理。在制定水环境保护措施时,都应该结合自身的经济、环境特点,因地制宜,寻找适合本地区的水环境治理和保护措施,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才能达到治理和保护水环境的目的。

四、农村水环境综合治理和保护的对策

4.1农村水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的对策

农村水环境保护:包括水量和水质两个方面,水量与水质本身就是一对孪生弟兄,没有水量,水质无从谈起;离开水质谈水量,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水要求。严格地讲,应当在满足一定水质目标要求的基础上,按照水利部《水功能区管理办法》编制农村水环境保护规划,科学治水,节约用水,维护水体的良好水质,防止水源枯竭,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要加快区域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即水务体制改革,对供水、节水、排水、中水回用、污水处理等涉水事务进行统一管理,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是改革的必然趋势。

随着点源污染的控制,农业面源的污染已成为水环境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对农村水环境现状与水环境容量进一步了解的基础上,应当在关注乡镇企业的污水排放、化肥与农药不合理使用所导致的农村面源污染、迅速发展起来的集约化养殖场的污染等对水环境造成污染问题的同时,进一步跟踪当代农村最新的发展趋势,充分重视水土流失、旱涝灾害、血吸虫流行区疫水造成水环境污染问题,并结合各种经济、法律、政策、宣传教育、水污染治理技术等综合手段,加强农村地区特别是小城镇地区的环境规划,加强各项环境管理措施,防止农村水环境进一步急剧恶化。

4.2加强水土保持的治理力度、走生态农业的道路

水土流失是加剧水质污染的主要因素,加强水土保持是防治水质污染的有效途径。由于侵蚀过程最终导致土壤生产力下降和河流湖泊的破坏。径流中携带的泥沙使水质量退化,携带的养分和农药影响水生物的生长。泥沙是最大的污染物,大部分农业养分和农药随径流而迁移。因此,必须改变没有水土保持措施的传统耕作方式,防止土壤侵蚀,减少泥沙、养分和农药的流失。

随着点污染源的严格控制和全面治理,在考虑水体污染控制时,非点污染源的控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但在治理非点源污染涉及政策、管理技术、市场调节、农民配合等方面,存在着技术困难、国情条件限制以及农民利益的协调等,在农业中又存在着化肥、农药的难以替代性等诸多限制因素。因此,必须加强非点源污染的治理力度、走生态农业的道路。首先应充分考虑农村区域特点,实行生态平衡施肥技术和生态防治技术,从源头上控制化肥和农药的大量施用;第二,有效的水土保持经营管理方式可以防止侵蚀,减少径流,控制水质的退化。第三,在解决水土流失问题上,必须把充分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作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即使搞人工治理,其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面对大自然,人类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实践证明,大自然在不受人类干扰的情况下,是可以依靠大自然自身的力量来治理水土流失。例如生态治理中所采取的退耕还林、退田还湖(湿地)、封山育林等措施,就是充分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实现生态的自我修复。第四,结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水、肥利用效率。

从根本上来讲,我市农业生产必须走生态农业的道路,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同时采取工程措施、行政措施、技术措施等,为大自然自我修复创造条件,增强其自我修复能力。只有如此,才能有效遏制水土流失的发展趋势,实现我市水环境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3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努力消灭血吸虫病

党和政府对消灭血吸虫病工作非常重视,已逐步形成了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机制。国务院的国家“十五”血防规划提出了“压缩重疫区、突破轻疫区、巩固监测地区”的总血防目标,是符合我国血防工作实际的。

关于防治策略及措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市防治血吸虫病的总目标应是疾病控制,减少疾病的危害,而不是消灭。疾病控制的策略应以化疗为主,结合易感环境灭螺和健康教育,目的是减轻血吸虫病的危害。由于我市流行的为日本血吸虫病,传染源种类众多,而且中间宿主钉螺水陆两栖,防治难度更大,所以防治目标应当是坚持综合治理、科学防治的方针和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走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治病与治穷、治愚相结合,逐步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法制管理。

对于我市水利部门而言,一是应当抓住机遇,把“三农”问题作为当前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工程项目带血防治理。把长江中下游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的规划与血防工作结合起来,在规划中注意与解决血吸虫病问题。二是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制订全市水利血防规划。水利血防的工程措施主要是结合堤防建设、河道整治、渠道硬化、涵闸改造、人畜饮水、微水工程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水利工程,改造钉螺孳生环境,阻止钉螺沿水系扩散;非工程措施主要是制定水库、涵闸等水利设施的调度方案,调节水位,蓄水灭螺。三是确保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在流行区,不论是湖沼地区还是山丘地区,人们因生活饮用疫水而感染血吸虫病的情况较为普遍,要切实做好安全饮用水。建议在疫区可挖水井、筑沙滤池、兴建简易自来水,以排除水体中的尾蚴。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应将水煮沸后饮用,也可在水中加入漂白粉、生石灰等使用。经过长期的努力,在我市控制血吸虫病,即让血吸虫病和疫区水环境不再成为重要的卫生问题是完全可能的。

4.4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兴利除害结合,防洪抗旱并举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控,利用各种先进的预测预报技术和手段,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及时运用行蓄洪区和分洪河道,做到了“拦、分、蓄、滞、排”合理安排,严密防守、科学抢险,使洪水始终处于可控状态,实现了对洪水的科学有效防控。1998年的大洪水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调整和转变治水思路势在必行。就是人类不给水出路,水就不给人出路。因此在水利专项规划中,不能侵占行洪河道,要注意给河道让出一定的宽度来,防止人为约束河道造成恶果;在堤防建设上,要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在一些山区、支流或非人口密集区,要适度控制堤防建设规模;在防汛工作中,要加强分蓄洪区建设,科学合理地运用分蓄洪区;在处理江湖关系、雨洪资源利用等一切工作中,都要按照给洪水以出路这个思路来展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天和谐的理念。

从单纯的防洪减灾转变为在考虑防洪减灾的同时,如何充分利用雨洪资源,更多地为人类造福。首先就要保护宝贵的水资源。在自然条件下,水是可以循环利用的,但如果破坏了自然的平衡,环境就要发生变化,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就会受到影响。其次应对干旱缺水,有多种措施。按照常规做法,解决时间分布不均,主要靠修水库、塘坝多蓄水。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农业、水利设施抗灾能力低,靠修水库与其它蓄水工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量短缺问题,建设节水型社会才是解决我市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

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兴利除害结合,防洪抗旱并举。要通过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提高水库、蓄滞洪区的运用效益,增加地下水的回灌补充能力,尽可能多的利用洪水,实施地下水的补灌、湿地和水资源的保护。也就是说,人与水要和谐相处,才能保证大自然生态平衡,建设美好家园,享受美好生活。

4.5切实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近年来,国家集中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农村饮水解困的工程建设,逐步改善了农村的饮水条件,取得良好经济与社会效益。**市农村饮水困难人口分布于七县一市及郊区,截至2003年底,全市已解决农村饮水困难总人口25.09万人,全市受益乡镇184个,受益村1185个;全市共完成工程总投资5875.5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753万元;共建成各类饮水工程2169处。在继续完成和巩固农村饮水解困任务基础上,将农村饮水工作重点将转移到解决饮水安全方面。根据《**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近期实施规划》,规划2004~2005年全市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总人数28.8万人,兴建供水工程743处,估算工程总投资10520万元。农村饮水安全关系**市500万农民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关系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

根据我市项目实施区人口饮水安全的现状,对不同类型区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坚持以小型工程为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针对项目区影响饮水安全的原因,根据水源条件和经济条件及以往解决饮水困难的经验,确定工程措施和工程规模。在人口密集区以建集中供水工程为主,对居住分散的,则建分散式供水工程;在水源严重污染区、高氟水区、在高砷水区等区域,为节省投资,方便管理,根据水源条件和污染情况,采取“寻找好水源,建集中供水工程”和“常规处理加活性炭深度处理,建集中供水工程”两种工程类型;在苦咸水区,人口居住相对集中,还可采取“电渗析或反渗透除盐”的工程类型。公务员之家

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涉及水利、卫生、环境、农业、计划、财政等各个部门,必须按照各自的职责范围,分工协作,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水质处理与水源保护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加强农村饮水水质监测,有效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五、小结

笔者认为,我市目前从总体上看对农村水污染的问题还不够重视。事实上,造成我市农村环境污染种类繁多,污水产生量大、分布面积广,许多问题的解决已超过了农民力所能及的范围。我市有关部门如果不及早重视、防范、治理,将会造成比城市水环境更复杂、更有害、更难治理和恢复的局面。水是生命之源,农业之本。喝上、用上洁净水、有效的保护水环境不仅是农民的迫切需求,也是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各级政府应重视农村水污染的治理、积极改善农村的水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