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资源紧缺补救措施分析论文

时间:2022-11-04 10:47:00

我国水资源紧缺补救措施分析论文

摘要: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趋尖锐,成为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最急需解决的问题,解决水资源紧缺的措施。

关键词:水资源;紧缺;治理

**市位于河北省南部,属于资源型缺水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值的1/7。由于近年来降水量逐年减少,地下水严重超采。造成地下水位迅猛下降。原有的狗头泉、百泉不见了,白马河、七里河等,已干枯。据统计,地表水较50年代减少48%,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趋尖锐,成为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造成缺水的原因

1.1由于地表水的减少和降雨量的减少,农作物生长的需水量,几乎是靠大量抽取地下水灌溉。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水的需求量剧增。为满足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超采地下水现象日益严重。全市每年超采地下水总量超过10亿立方米,由此造成地下水位不断下降。与2001年相比,全市平均地下水位下降了3米。

1.2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大气与水体污染、垃圾成堆、绿地减少、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环境问题.大多数河流总的状况是:缺少自然径流,基本失去稀释自净能力,已接近“有河皆枯,有水皆污”的境地.这是由于水环境污染造成的水质性缺水。

1.3用水效率低所导致的管理性缺水。农业用水效率低的原因:渠道渗漏损失大,从水源引至田间,一部分水在途中损失;目前农村浇地方式为大水灌溉,灌溉水量大,自流灌溉水利用率低。工业用水效率低的原因:直流用水多,重复利用少。生活用水效率低的原因:洗涤用水和冲洗用水供水水源相同,污水废水合流。

二、解决水资源紧缺的措施解决水资源紧缺的措施主要有:一是多方开源,二是全社会节水,三是加强水资源管理,四是保护环境减少水资源污染。开源是根本,节水是关键,管理是保障。也就是在全面节流、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积极采取跨流域调水、增大已建工程蓄水量、开发利用非传统水资源等开源措施,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合理配置、科学调度,充分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2.1多渠道开发水资源。充分挖掘当地的水资源潜力,通过加大雨洪资源利用,在山区和丘陵区修建水池、水窖、小塘坝等拦蓄工程和引水工程,在平原区修建河渠串联工程和引蓄水工程,积极开展污水处理回用和人工增雨作业等措施,力争实现雨洪资源化、污水资源化和劣质水资源化,最大限度地减少水资源供需矛盾。

2.2节水措施

2.2.1农业节水。由于农业用水约占总用水量的74%,因此,在节约用水中,农业节水是关键。一要加快工程节水步伐,因地制宜地推广高效农业灌溉节水技术,使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65%以上。二要加强农艺节水措施,积极引进培育旱作物品种,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应用科学、先进的栽培技术。三要全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扩大优质果菜、花卉、食用菌、药材、优质牧草等种植面积。四要发展旱作农业,选育高产耐旱优良品种。

2.2.2提高工业用水利用率。加快对现有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加快对现有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力度,“调整改造存量,控制优化增量”,转变落后的用水方式,健全、完善企业节水管理体系、指标考核体系,促进企业向节水型方向转变。要抓好用水大户的节水工作,在电力、化工、造纸、冶金、纺织、机械和食品等七大行业中推广国内外节水新工艺,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大力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加强企业内部的污水处理回用。

2.2.3生活用水节水措施。在城镇生活用水中,在大力宣传全社会节约用水的同时,推广、使用节水设施,提高节水器具普及率;加大城镇供水系统改造,降低管网漏损率。在市政公共事业用水中优先使用再生水。

2.3加强水资源管理。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水行政主管部门的首要任务,而实现可持续利用就必然要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第一,加大宣传力度,让全民都知道当地的严峻缺水形势,增强全社会的惜水、节水和商品水意识。第二,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改革水的管理体制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的治水和管水新思路的重要体现。几年来,河北省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思路推行了以水务局为基本模式的城乡水务统一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好效果。水资源统一管理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争取尽快实现全省城乡水务行政管理一体化。第三,加强用水节水管理。坚决实行“两控制、一调节、一许可”,即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定额控制、水价调节和依法强化取水许可管理。强化节约用水的统一管理,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手段推进全社会节水工作的开展。第四,进一步明晰水权,建立水市场,统一调整外调水与本地水的供水价格,利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第五,实行水资源的宏观调度、优化配置和统一管理。公务员之家

2.4水环境保护。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大污染源治理,加快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高对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能力,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使之控制在环境容量范围内。严格依法执行取水许可制度、排污口设置许可制度、排污许可制度、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各级人民政府要严格依据省政府核定的本行政区水环境容量,将总控制指标逐级分解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并落实到排污单位。

参考文献:

[1]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2]郭熙保.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世界资源报告[R].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