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管理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04:54:10

经营管理论文

经营管理论文范文篇1

1跨国经营文化准备的两个重要方面

新的世纪,中国经济迎来了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这就是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一般而言,跨国经营是一个国家加入WTO后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事跨国经营将是中国企业在全球化世界经济中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政府已明确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全方位开展海外投资,中共“十五大”提出并确定了鼓励能够发挥中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方针。1998年主席在中共十五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指出:“在积极扩大出口的同时,要有领导有步骤地组织和支持一批有实力有优势的国有企业走出去,到国外,主要是到非洲、中亚、中东、中欧、南美等地投资办厂,从事境外加工贸易,扩大出口,实现成熟产业的国际转移”。

事实上,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中国不少企业已经初具规模,已经具备了开展海外投资的条件。据外经贸部统计,自1979年至1999年的20年间,中国已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5793家贸易和非贸易型企业,协议投资总额约100亿美元,其中中方协议投资额65亿美元。中国已被联合国评为新兴的海外投资国,中国有数家公司已经被联合国列入来自发展中国家最大的50家跨国公司行列。中国一批优秀企业,如海尔集团、上海广电、万向集团、杉杉集团、新希望、华为、科龙、格兰仕、森达、东方集团等,都已不同程度地走向跨国经营。

在讨论企业跨国经营文化准备的有关问题时,一般企业很容易想到文化冲突、跨文化沟通、文化变革等与跨文化沟通和管理相关的事项,但本人认为,企业文化与理念体系的构建是更加重要的一方面,它对企业在迈向跨国公司的重大转型过程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文将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文化准备分为两个部分,一为企业文化的哲学与理念体系的构建,二为跨文化的沟通与管理,下面分别对这两方面作一探讨。

2构建适合的企业哲学与理念体系是事关企业跨国发展时期生死成败的核心问题

决定企业生死成败的核心问题是企业的战略决策和内部管理,这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公理与常识之一。但文化因素对企业命运的重要意义许多企业界人士认识不够,不少人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几句口号加一些职工文娱活动,不能没有,但意义不大;而国内学术界则对此缺乏切身体会。因此,对这一问题目前还有论述的必要。

2000年中期,笔者有幸与国内优秀的高科技企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党委书记陈珠芳女士就企业文化的有关问题进行交流。言谈间,这位前华中理工大学教授说了一句令人印象至深的话——企业的核心能力就是企业的理念体系。

华为公司是中国少有的在电子信息领域技术与生产规模方面都达到世界级水平的民营高科技企业,更是少有的“在管理思想上有很多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管理哲学”的企业。其四万余字的《华为基本法》标志着华为公司的核心价值体系和基本经营政策体系的确立,也标志着其接班人确立原则与机制的确立,标志着华为公司由创业者个人色彩浓郁的企业家型管理向职业型管理的重大转变。

2000年,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实现销售额超过220亿元,管理员工16000余人,其中85%具有大学本科以上的学历。目前,华为在全球建立了40多个海外代表处,产品进入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美国和印度设立了研究机构和生产基地。根据国家信息产业部公布的2000年“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排行榜”,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实现利润总额29亿元,在利润排行榜上超越联想、方正等知名企业居百强首位。

陈珠芳女士所言的“企业的理念体系”就是广义的企业文化,而“核心能力或称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这一概念源自80年代后期欧美学术界。当时,面对日本企业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美国不得不放下架子去研究日本。经过埋头研究与思索,他们发现日美管理的根本差异在于对管理因素的认识有所不同。美国管理过分强调技术、设备、方法、规章、组织结构、财务分析等这些“硬”的因素,而日本则比较注重诸如目标、宗旨、信念、人和、价值准则等这些“软”的因素。美国人发现这些差别后,又回过头研究美国经营成功的企业,发现美国的成功企业也同样注重这些“软”的因素。他们最终得出结论:这些“软”的因素,即企业中的理念体系和文化因素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因素,是企业管理成败的根本与关键因素。因此,“核心能力”概念的提出其重要意义就在于明确了企业中的文化因素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因素,是企业管理成败的根本与关键因素,广义的企业文化——企业的理念体系即构成企业的核心能力。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在《管理学》中也将管理与文化明确地联系起来。他认为,管理不只是一门学科,还应是一种文化,有它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管理效率依赖于价值系统、管理哲学等文化变量。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明确两个问题,一是文化因素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意义,二是文化因素中企业哲学和理念体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文化因素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意义,在公司创业初期,重要的是生存与扩张,是产品和市场,企业文化并不是一个必须探讨的问题,因为它不构成企业发展的重要变量。但当一个公司的规模扩展到相当程度,即它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已成为或即将成为一种“社会力量”的时候,文化的探讨就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此时对企业文化的探讨既成为内部管理问题,也成为对外营销问题。对内而言,随着企业的扩大和员工的增加,企业领导者迫切需要一个发挥增强企业内聚力、形成企业思维以统一员工思想、确认工作评价标准、确认接班人标准等作用的企业自身价值体系——即企业的文化体系、理念体系;对外而言,此时随着企业在业务过程中触及的社会利益日益广泛复杂,人们已从文化的角度评价其合理性和利益的得失,企业文化中的使命与宗旨、服务精神、社会意义等因素凸现出来,文化又成为对外营销问题,部分企业甚至以自身的企业哲学作为营销主要述求点之一,使之成为企业形象的重要部分之一。

因此,世界许多成功的企业发展到跨国公司阶段时都已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管理文化”或“管理哲学”,并发展出一整套“企业理念体系”。如IBM公司“尊重个人、服务、追求卓越”企业哲学;日本松下的“自来水哲学”及由此而来的企业定位;美国麦当劳的“质量、服务、清洁、价值”的理念及由此而来的标准化操作体系和销售欢乐的营销特色;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构筑无界限的组织、成为所进入行业内数一数二企业”等独特理念体系。

这里必须强调的是企业文化因素中企业哲学与企业理念体系的区别。企业哲学是企业理念体系的纲领,而企业理念体系是企业哲学的具体细化,它既包括诸如目标、宗旨、信念、人和、价值准则等这些“软”的因素,也包括工作评价标准、操作要求标准、工作方法、组织构建原则等这些与企业实际运作直接相关的“硬”的因素。

如美国麦当劳公司的企业哲学可以简单表述为“质量、服务、清洁、价值”(QSC&V),但其企业理念体系则十分复杂,包括厚达385页的《营运手册》(即《麦当劳手册》),包括“细心、关心、爱心”、“顾客永远第一”、“大胆、充满兴奋”、“立即动手”等七项基本政策,也包括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创造欢乐的就餐气氛、每晋升一级都必须接受的职业训练课程(共计有BCC、ACC、ACX、SIP、SWTP等多种)等管理方法,在此理念体系的指导、激励下,麦当劳井井有条地管理着全球超过15万家连锁店、200多万名员工,成为全球第一品牌。

又如在《财富》杂志近年组织的“全球最受推崇的公司”评选中连续数年名列榜首的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其企业哲学可以简单表述为对下属企业要求“数一数二”、对内部管理要求“精简、速度和自信”,以构筑“无边界”的大型企业集团。但其企业理念体系则更加复杂,不仅包括其“通用电气价值观”,即痛恨官僚主义、开明、讲究速度、自信、高瞻远瞩、精力充沛、果敢地设定目标、视变化为机遇、适应全球化对领导人的要求等,还包括其全球化、服务和六个西格玛质量标准等三大增长措施、对领导人的4E品质(Energy、Energizer、Edge、Excute)要求以及对管理的三手段T(技术)、P(政治)、C(文化)的同等重视等。其中,仅六个西格玛质量标准就是一个颇为庞大系统的、规范化的工作方法,该方法规定了GE员工应如何工作,以使其产品与服务的满意率达到统计学中正态分布的“六个西格玛(即Z值所对应的面积)”。在正态表上,一个西格玛是68.27%,两个西格玛是95.45%,三个是99.73%,四个是99.9937%……六个西格玛与100%已差别很小,GE藉此活动基本消灭了公司每天在全球从事生产的每一产品、每一道工序和每一笔交易的缺陷和不足。至于其具体方法与操作,外界则难以详细了解。有“20世纪最伟大的经理人”之称的韦尔奇认为企业文化与价值观是企业管理中最模糊的领域,也是迄今为止最具挑战性的一环,它关系到如何指导组织行为,有难以言传的价值和意义。每个组织都需要有价值观,精干的组织尤其必要,价值观的形成是长远的挑战。

朱镕基总理曾于2000年5月组织中国20多家中央直属超级国企领导人赴GE设在美国克罗顿维尔的培训基地,接受杰克·韦尔奇及其管理团队为期两周的培训,以学习通用电气公司卓越的管理之道。

国内企业对文化因素重视不够的主要原因是混淆了企业文化中企业哲学与企业理念体系的区别,将企业文化等同为几句口号和一些职工文娱活动,以致许多人认为搞企业文化就是“玩虚的”,不实在,不能赚钱,没用;此外,还有一个现象是有相当多企业对于提出几句口号、整理几句价值观等文化活动还是颇为热衷,认为这就是重视企业文化,却忽略了扎实、艰巨的企业理念体系的构建。

事实上,企业理念、价值观等企业哲学实质已成为企业文化中的显性部分,主要发挥企业文化中的对外营销作用,社会大众较为容易接触并了解;而企业理念体系则是企业文化整体冰山海平面下的隐性部分,发挥着对内的管理、指引、协调等功能,是构成企业管理独特性的重要部分,其中有些管理方法和系统甚至是企业知识产权与KNOW-HOW的重要部分,外人一般难以详细了解与掌握。

综上所述,企业的核心能力就是企业的理念体系,企业中的文化因素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因素,是企业管理成败的根本与关键因素,处于跨国发展时期的企业,在注重企业规模与效益扩大的同时,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以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特别是加强与企业实际运作密切相关的企业理念体系的构建。否则,如果没有适合自身的“理念体系”、“管理文化”,或仅有几句口号,或者“理念体系”不符合企业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企业就难以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较易发生各种意外事件而崩溃,或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消亡。

3加强跨文化的研究与管理以适应企业跨国发展的需要

企业要跨国发展,除必须了解进入国家的市场及其运作规则外,还必须了解其社会文化、人际交往规则、企业管理模式及其背后的文化因素等。为此,我们需要对影响企业管理活动和管理模式的文化层面进行分析。

根据荷兰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史特德(Hofstede)的研究,对管理活动和管理模式有影响的文化层面主要有五个方面,它们是:①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②权力差距;③不确定性的规避;④阳刚与阴柔;⑤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它们分别表明人们对他人、对权威、对不确定性、对自我、对时间的价值观。

个人主义是指一个松散的社会结构,假定其中的人们都只关心自己和最亲密的家庭成员;而集体主义则是在一个紧密的社会结构中人们分为内部群体与外部群体,人们期望自己所在的那个内部群体照顾自己,而自己则对这个内部群体绝对忠诚。

权力距离是指“一个社会对组织机构中权力分配不平等的情况所能接受的程度。”在权力距离大的文化中,下属对上司有强烈的依附性,人们心目中理想的上司是开明专制君主,是仁慈的独裁者;在权力距离小的文化中,员工参与决策的程度较高,下属在其规定的职责范围内有相应的自主权。

所谓“不确定性的规避”,是指“一个社会对不确定和模糊态势所感到的威胁程度,试图保障职业安全,制订更为正式的规则,拒绝越轨的观点和行为,相信绝对忠诚和专业知识来规避上述态势。”

阳刚与阴柔是指:“社会中‘男性’价值观占优势的程度,即自信、追求金钱和物质、不关心别人、重视个人生活质量”;其反面则是“女性”价值占优势。

长期导向性、短期导向性表明一个民族对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的价值观。具有长期导向的文化和社会主要面向未来,较注重对未来的考虑,对待事物以动态的观点去考察;注重节约、节俭和储备;做任何事均留有余地。短期导向性的文化与社会则面向过去与现在,着重眼前的利益,注重对传统的尊重,注重负担社会的责任;在管理上最重要的是此时的利润,上级对下级的考绩周期较短,要求立见功效,急功近利,不容拖延。研究表明,中国的大陆、香港与台湾均属于“儒家文化圈”的范围,它们的文化层面和管理形态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很深,倾向于集体主义,保持了较大的权力距离;从不确定性规避方面看,台湾属中等,香港较低,大陆在由低向高的方面发展;从男性与女性价值观方面看,港台更倾向于男性价值观,而大陆则属于一种中性的、混合型的价值观。

美国和加拿大是高度实用主义的国家,强调利润最大化、组织效率和生产率。它们是个人主义化和行动导向的国家,对风险具有高度的忍耐性,具有低程度的不确定性规避的倾向。美国属于高成就需求型,强调个人的自我成就,重视民主领导方式,倾向于集体决策与参与,权力距离很小,男性化的指标是中等的,倾向于体贴人的、关系指向型的领导。

日本社会和企业高度重视集体主义,在权力距离方面,保持了一方面扩大、另一方又缩小的两种倾向;日本人具有高度的对不确定性进行规避的倾向;在男性化与女性化价值观方面,日本人保持了一个高度男性化的文化价值观。

欧洲的情况比较复杂,大体上可分为英国系、日尔曼系、近东系、北欧系、拉丁系等几种类型。

因此,中国企业在实施跨国发展的过程中,应详细了解拟进入国家的市场与文化情况,根据所在国家不同的文化层面特点,有针对性地调整自身的管理措施与策略,具体建议见本文下一节。

此外,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母公司与分公司利益冲突、外国分公司负责人国籍选择等问题,根据帕穆特(Perlmutter)的著作,世界主要跨国企业都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1)跨国企业起步时属于“种族优越主义”阶段。企业赴海外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谋求母公司的利益,由公司所在的某国发号施令,指挥在外国文化下的分支机构如何行事。

(2)跨国企业进入愈来愈多的国家后,不能再以母国的利益为重,必须转向“多轴心主义”阶段。外国据点的营运重任愈来愈由当地管理阶层主导,他们比单纯的外国人更受到当地政府及文化的左右,但也能掌握母国公司的文化精髓。

(3)进入第三个阶段,公司开始“以地球为中心”(geocentric)阶段。也就是说,只要和企业成长及生存相关,都是从公司利益出发,任何国家(包括母国)的压力和其他国家一样,公司不会特别优先考虑。此时,经理成为公司的一员,他的国籍反而不被重视,任何人可以凭功绩在全球化企业中步步高升,不会因国籍而有不同待遇。新的企业文化诞生,经理人不再担负任何包袱,其中包括国家文化方面的包袱。

4关于文化准备的几点具体建议

(1)下大力气进行企业理念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由于中国实行市场经济的时间较短,中国绝大多数企业在企业理念体系的完善与创新方面都仅处于万里长征的开始,大部分企业在企业文化方面所做的工作,主要只是关于目标、宗旨、信念、人和、价值准则等这些“软”的因素,而在工作评价标准、操作要求标准、工作方法、组织构建原则等这些与企业实际运作直接相关的“硬”的因素方面,细化具体的东西较少,形之于文字且直接指导操作的,就更少。

在管理的诸多环节,中国许多企业仍处于粗放经营阶段,而跨国公司是一种高度组织性的超巨型企业,客观上需要有高度严密的管理,世界上跨国公司早发展国家已经积累了上百年的经验,具有成熟而不断创新的管理理念体系和规范化的管理技术。因此,要真正实现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目标,我们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还需付出艰辛的探索和努力。

(2)确定合适的国际化发展思路,确立“以地球为中心”的国际化经营理念,尽量缩短企业文化的成熟过程,在开始阶段尽量减少文化冲突。

具体措施包括:选择进入地区与国家时考虑文化因素,以香港为桥梁,或先与国外企业组建合资企业介入跨国企业经营等。

(3)有意识培养跨越文化的经理人,增强员工的文化敏感力和文化适应性,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充分考虑到文化因素。如对方国家权力距离指数较低,则应选派民主型、关怀型领导;反之,则选派权威型领导。如对方国家不确定性回避指数高,进入该国后首要工作就是树立稳定、专业、规范的企业形象,并制订好各项规章制度;如对方国家不确定性回避指数低,则可以优先考虑市场机会等。(4)积极引导企业内部的文化变革,适度降低权力距离指数,提高个人主义指数。

企业文化只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必然具有社会文化的特征。因此,国内企业的内部文化往往具有“权力距离大、个人主义指数低、长期导向明显”等特征,在跨国经营的过程中,中国企业不仅需要充分了解对方的文化,还必须适当调整自己,使自身的企业文化特征具有足够的包容性与可塑性,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合作者和工作人员感到适应与亲切。

经营管理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名牌;名牌战略;意义;核心战略;辅助战略;维护战略。

一、名牌战略的意义

企业制定和实施名牌战略是社会营销观念的当然要求,也是企业立足现代社会的必要经营理念。

(一)名牌战略可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CI)是企业自身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和价值的体现。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事业的一项重要无形资产,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有力武器。名牌战略怀企业形象息息相关,知名品牌往往就是企业形象良好的具体证明。领先名牌战略而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的企业数量众多,如生产“可口可乐”的可口可乐公司、生产“春兰”空调的春兰集团、生产“海尔冰箱”的海尔集团。名牌战略有助于企业形象的改善,良好的企业形象也有助于名牌战略的实施,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保障。

(二)名牌战略可以促进产品销售

在残酷的市场面前,谁能实现产品由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这一惊人的跳跃,谁就能占领市场,就能实现预期的经营目标。营销是企业的先锋,也是企业运行的灵魂。名牌战略作为一种促销手段可以很好地实现企业预定的销售目标。消费者也日益认识到名牌的价值之所在,对名牌也越来越情有独钟。企业营销部门如不能抓住名牌战略这一有力武器,就很可能被成熟的消费者所抛弃。事实证明,名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销售额都高于非名牌的同类产品。

(三)名牌战略可以提高员工向心力

现代企业管理要高度重视内部团结,利用各种方式把职工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结合起来,使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不断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名牌战略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增强企业凝聚力的粘合剂。一个具有知名品牌的企业在内部组织管理中更容易统一意志,协调行动。企业员工的团队精神和对企业的忠诚度也可通过名牌战备而培养提高。此种向心力是企业的宝贵财富,也是名牌对思想意识深刻影响的体现。名牌战略对内还可提高员工精神上的满足感和归属感,更能调动职工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名牌战略也有助于企业其它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名牌战略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

名牌本身是一种无形资产,其潜在价值有利于我们支开发使用。我们可以利用名牌的光环在投入阶段降低成本,如低价采购、低成本筹资等等;我们可以在生产阶段精诚团结,加强直辖市,降低生产成本和各项制造费用;我们可以在销售阶段利用名牌战备提高单价和销量,从而增加销售额和利润总额。这种潜在的名牌效应是企业经营过程中应当很好利用的有价值资源,其使用并不逊于有形资产的作用。

(五)名牌战略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

名牌战略可以一方经济发展,使地区优势得以发挥,并以名牌企业产品为核心,形成“互联网络”。具体而言:1、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2、振兴一方经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创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局面;3、借名牌产品的名气,提高地区知名度,树立地区形象,改善本地区内引外联的软环境,促进区域经济整体发展;4、对企业而言,可以形成名牌产品系列,促进相关产品的崛起。

二、企业名牌战略的构成

名牌意义重大,这一点我国各级政府和企业界已普遍进一步认识到名牌的重要性,同时很多企业也明确提出实施名牌战略。然而却发现很多新名牌昙花一现,很多老品牌纷纷落马。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对名牌战备构成的理解,致使实施名牌战略的思路不清、层次不明、重点不突出或舍本求末。因此,探讨名牌战略的构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名牌战略应当包括核心战略、辅助战略和维护战略等三个组成部分。企业在实施名牌战略时必须正确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清轻重缓急,有序推进。

(一)企业创立名牌的核心战略

人们信任名牌、追逐名牌,最根本的原因是名牌产品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企业创名牌的核心战略应当是设计开发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或服务,这是创名牌的基础。核心战略包括下列几个方面内容:

1、选择目标市场

企业资源的有限性,使企业不可能为所有的细分市场服务。各个细分市场的规模、需求、竞争状况不同,并不是任何一个细分市场都适合企业进入。因此,企业必须依据自身资源的特点开展调研,选择能发挥资源优势且规模适宜、前景看好的细分市场。确定合理的产品组合宽度、深度和关联度,这样才能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向顾客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为创名牌提供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正确选择目标市场是创名牌的前提。

2、战略规划

企业通过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分析,制定名牌名牌战略的可行性方案,作为名牌战略规划,具体内容包括:

(1)开发设计产品

企业要创名牌,必须开发设计出具有名牌特质的产品。这种开发设计与名牌产品必须具备两大特点:卓越的质量和完美的设计。产品质量是名牌的生命源泉,在创名牌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优制产品能够给顾客带来更大的利益和满足,能够减少顾客的购买风险和代价。因此,人们通常倾向于购买优质产品,使用之后感到满意,还会不断重复购买,并向亲朋好友推荐。相反,消费者不但不会再购买而且会劝阻周围人购买。因此,卓越的产品质量是敲开市场大门,顺利进入市场并不断扩大和维护市场占有率的最根本的手段。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产品同质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企业单靠提高产品质量难以获得明显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消费者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由产品的经济实用转向产品的美观大方和新颖别致。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竞争手段很难打动消费者,所以,产品设计已成为企业创名牌,提高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主导环节和手段。结构和外观的创造融合了现代科学技术,社会文化,不但追求产品经济实用,如降低成本,提高功效,而且追求产品方便灵活,美观精致和独特性。另外还能处长产品生命周期,引导消费,创造市场,因此,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以及塑造品牌形象具有巨大的作用。如70年代未,日本的“松下”,“日立”,“索尼”等公司涌现出一大批“小、巧、精、美”的产品,开创了消费新潮,使企业名利双收。

(2)价格

名牌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但高价并不一定能创造名牌。价格是市场竞争的利器,更是树立名牌形象的有力手段,企业在定价时应注意以下因素:①决定价格的主要因素有三点,即产品价值,成本费用和市场供求;②定价目标和方法应以销售利润率为转移,但须兼顾企业的名牌形象,即企业应有长期的战略目标,不拘泥于暂时的得失;③定价策略是赢得顾客,树立名牌形象的工具之一,企业在灵活运用定价艺术和技巧时,可根据具体情景选择如下策略:心理定价策略、折扣定价策略、差价策略、阶段定价策略、相关产品合格策略。

(3)分销

分销是指销售渠道的设计选择与管理。最佳销售渠道受到产品、消费者、企业自身、中间商、经济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在实施名牌战略中,应在权衡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分销渠道的长短宽窄,争取以最低的成本达到最大的市场覆盖面。建立和维护企业产品的营销网络,这是服务顾客,创造名牌的基本立足点。

(4)促销

这是名牌战略的核心任务,也是最富变化、最有微型机的营销策略。企业在利用促销策略实施名牌战略时应注意:①选择适当促销组合、公共关系、营业推广、人员推销构成了促销策略组合,企业应综合运用各种促销方式,同时兼顾目标,产品、市场等影响因素;②公共关系和营业推广也是实施名牌战略的重要立足点,更是树立企业良好社会形象的重要手段;③在人员推销时,要建立和管理好企业销售队伍,通过培训不断提高推销人员的促销技巧和整体素质。

3、以人为本强化管理

实施名牌规范化管理是企业实施名牌战略立足点之一,企业在创建名牌产品时,不但要在量上、技术、设备等“硬件”上进行管理,还要不断提高运用信念、理想等“软件”管理企业的水平,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但无论“硬件”还是“软件”究其根本还是要靠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实施名牌战略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企业管理水平全面提高,人是提高产品质量,强化管理、搞好服务乃至塑造企业形象的根本。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企业创新以及名牌战略的实施必须建立在充分地调动和有效地使用人力资源的基础上,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企业的管理基础是“以人为本”它要求经营者,管理者不断树立危机意识、改革意识、创新精神。名牌企业正是以这种强烈的意识,不断促进企业创新,以国内外成功先进管理经验推动企业管理上新台阶。例如,1989年恒源祥公司实施名牌规模化经营,公司注册“恒源祥”和“小囡”牌作为自己的商标,以品牌为龙头,通过科学的管理对企业进行重组和扩张,以无形资产带动有形资产,创办了自愿联合,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科、工、贸一体的现代化企业集团。

4、优质服务

名牌产品必须要与“名牌服务”相配套。现代商业营销学和企业文化学非常重视“服务增值”,因为向顾客提供优质完善的服务对于企业创名牌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优质的服务可以促进产品销售、从而扩大企业及其品牌的知名度。当今市场竞争激烈,核心产品形成产品正趋向同质化,普通消费者已难以辨别出不同企业的产品在这两个层次上的明显差异,这就使得服务的地位大为提高,成为产品竞争的另一重要方面。谁能提供优质完善的服务,谁就能在产品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消费者的偏爱,从而增加销量,扩大企业及其品牌的知名度。其次,优质完善的服务能减少消费者的错误购买,使用不当,能对各种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和解决,因而可以减少顾客的风险和损失,具有维护企业和品牌美誉度的作用。第三,优质完善的服务可以增加顾客的利益,从而利于提升企业和品牌的形象。优质完善的服务包含了许多附加利益,如免费送货、维修、培训等,因此,能够增加顾客的满意程度。另外,优质完善的服务是企业向顾客表达尊重的最好方式,否认何时何地,企业对顾客的询问、要求、问题都给予及时地答复,处理会让顾客感到价格受到了极大的尊重,获得心理上的极大满足。因此企业及其品牌的形象就会在顾客心目中生要发芽,不断提升和强化。

(二)企业创立名牌的辅助战略

卓越的产品质量、精减的产品设计、科学的管理和优质完善的服务为企业创名牌奠定了坚定的基础,但企业要创造出真正的名牌,还需辅助战略的支持、配合。辅助战略是指企业对创名牌的辅助性工作进行规划,设计和实施的过程。辅助性工作主要有品牌设计、包装设计、对外宣传等,其目的是表现传达企业产品和服务的优秀品质和独特魅力,扩大品牌的知名度,树立品牌形象。

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由于市场空间广阔、竞争者众多以及消费的时间、知识、经验的有限性,致使一个企业的产品无论质量如何卓越,设计如何精美、服务如何完善,如果没有良好的表现、表达方式和强有力的宣传,也难以为广大消费者所了解,更不可能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独特形象,因此,创名牌的企业除了要实施好核心战略外,还必须认真制定和实施辅助战略,做好辅助性工作。

(1)品牌设计

名牌是指著名品牌。因此,企业要创名牌就必须拥有自己的品牌。品牌在企业的营销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但有利于消费者识别产品、保护消费者和企业的利益,而且有利于企业进行广告宣传,扩大事业领域。可以说品牌是企业和产品的象征和代表。因此,创名牌的企业不但要生产高质精美的产品和提供完善的服务而且还需设计和拥有高品味的能充分表现企业和产品特质的品牌。

(2)包装设计

产品包装不但具有保护产品、方便储运的作用,而且是直接影响产品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优秀的产品包装能够美化产品、提高产品档次、增加吸引,有助于树立企业及其品牌形象。因此,企业应重视包装设计,将其当作树立品牌形象的锐利武器。名牌产品的包装应达到下列要求:保护产品、便于储运和使用;反映产品内在价值;新颖别致、美观大方;符合法规、习俗。

(3)广告宣传

广告宣传对创名牌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名牌战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名牌是高知名度,高美誉度和高占有率的品牌,没有广告宣传,一个品牌要实现这“三高”是很难想象的。在现代社会中,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是竞争者众多、市场空间广阔。在这种环境下,企业创名牌仅靠其他推广手段如人员推销、营业推广、公共关系,很难将一个品牌变为名牌。而广告宣传具有信息传递快、覆盖范围广、能够反复宣传等特点,能够迅速有效地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广告宣传还具有很强的表达和表现能力,借助这种能力企业不但能够把卓越的产品质量、精美的产品设计、完善的服务等信息传达到众多的消费者,而且能够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的美誉度,从而极大地促进产品销售,提高占有率。

广告宣传在创名牌中的作用是巨大的,但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对广告宣传进行精心的规划设计,做好创意新颖独特且富有吸引力、广告媒体和时间选择恰当合理。

(四)企业名牌维护战略

企业千辛万苦创出名牌之后,仍不能松懈,而要对名牌进行精心的呵护,否则名牌会很快衰落,消失在汹涌澎湃的商潮之中。究其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自己倒牌子。企业创出名牌之后,不思进取、缺乏创新,导致自己的品牌逐渐失宠于市场。一是企业不注意对自己的名牌进行保护,让别人钻空子。名牌蕴含着巨大的利益,很多人对之虎视眈眈,想尽办法从中谋取利益,如抢注名牌商标,仿冒名牌商标,生产假冒名牌产品等,其结果是破坏了名牌的声誉。因此,创出名牌的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名牌的维护,并制订和实施名牌维护战略以确保名牌经久不衰、青春永驻。根据对导致名牌衰落原因的分析,名牌维护战略应当是强化经营管理,不断创新,为名牌提供坚实的基础,并运用法律武器和其他手段保护名牌不受侵害。

三、总结

名牌战略对企业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核心战略、辅助战略、维护战略是名牌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三个组成部分。没有核心战略,整个名牌战略便失去了基础,只重视核心战略而忽视辅助战略,核心战略的成果将很难得到市场的承认;没有维护战略,名牌将很难持久永恒。因此,实施名牌战略的企业应正确理解和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有计划有步骤地循序推进。

参考文献:

〔1〕蔡凯龙·创名牌更要保名牌〔J〕·经营管理者,1999(5)

〔2〕雷平·我国实施名牌战略过程中的难点及对策思考〔J〕·商业研究,1999(5)

〔3〕朱方明·品牌促销·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1)

〔4〕陈艳·名牌战略及实施〔J〕·商业研究,2000(1)

经营管理论文范文篇3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有利因素

相对于发达国家企业,我国中小企业有一定的成本优势。我国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而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数都是劳动密集型的,这样就具有了一定的比较优势。这既有利于它们在国内市场中采用内向型国际化经营,也有利于它们在国际市场采取外向型国际化经营。

相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技术优势。虽然整体上说来,我国中小企业技术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水平比较落后,但相对于拉美、非洲等一些发展中国家而言,就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

加入WTO后带来的有利因素。当我国在2001年正式成为WTO的一员后,大量的外国先进企业和商品进入我国市场,加剧了国内市场上的竞争,与此同时,根据对等原则,外国市场也逐步对我国进行开放,显示出巨大的吸引力,这两方面都有助于我国的中小企业树立国际化经营的意识,加强与国际知名企业的联系,提高自身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此外,WTO中的有关规定也有利于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如有关反倾销的规定和国民待遇原则。

知识经济时代产生的有利条件。有人说21世纪的经济是属于“小而强的时代”,21世纪中知识经济的兴起,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不利因素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意识淡薄。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只有大企业才具备成为跨国公司的条件,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缺乏克服国际化障碍的能力,这导致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具有强烈的内向性,很少具有国际化经营的意识。

人才的缺乏。我国中小企业人员队伍总体素质和水平与开展跨国经营的需要相比具有较大的差距。

宏观对外政策的制约。在我国现有的对外贸易体制下,使中小企业出口产品的价值链中多了一些环节,产品的价格等优势受到影响,打击了中小企业出口产品的积极性,限制了我国中小企业的产品出口。此外,在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项目审批程序、融资条件等方面,现行的宏观政策也不能满足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要求,进一步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加入WTO后遇到一些不利条件。一是贸易技术壁垒协议的全面实施,由于我国国内产品标准相对低于国际或国外的先进标准,这使得外国可以通过技术壁垒阻挡我国中小企业的产品出口;二是《补贴和反补贴措施协议》条款的规定限制了我国政府以前一些对中小企业行之有效的补贴政策;三是《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条款加大了我国中小企业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难度,并且对目前我国市场中以仿制为主的中小企业产生了严重的挑战。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遭遇到新的问题。虽然知识经济可以使中小企业小而强,并使得它们可以在国际市场中进行竞争,但由于我国中小企业缺乏知识创新的能力,反而使它们的生存空间进一步缩小。此外,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的获得是一个企业能否成功的关键,而我国的中小企业缺少资金购买和建立信息通讯系统以及进行必要的人员培训,这使得它们在这方面落后于国外的企业和国内的大企业,对它们的国际化经营战略非常不利。

推动和加强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相应对策

在这个开放的经济中,世界许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推动这些中小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使它们能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我国要想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作用,推动中小企业走国际化经营道路是唯一选择。要使得中小企业能够在国际化经营中取得成功,企业本身和政府机构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为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铺平道路。从我国中小企业的不足可以看出,企业本身应采取以下的对策:

进行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以适合国际化经营的需要。对我国的中小企业而言,企业内部往往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规范科学的管理制度,没有技术创新的动力,从而导致这些企业陷入困难的境界。为了保证我国中小企业能顺利地进行国际化经营,必须进行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搭建一个有效的管理平台,建立规范、科学的现代管理制度,促进企业人力资本效用实现最大化发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技术产权保护意识。

走专业化经营的道路。虽然中小企业在规模与实力上不能与大型跨国公司相比,但它们仍可通过生产精、尖、特、优产品,向小而专、小而精、小而优的方向发展,走专业化经营道路。根据市场营销中市场细分原理,由于存在着异质市场,消费者和用户在需求、欲望、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上存在着差异性,中小企业就可以从市场和消费行为的特殊性出发,避开大企业关注的市场,将资源集中于一两个有限的细分市场上,进行专业化经营,寻找内部规模经济,在国际化经营中取得成功。

积极转移目标市场,开拓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我国中小企业产品主要销往北美、日本、欧共体等发达国家市场,过分依赖于这几个市场的经营形式,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策略。并且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中小企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与发达国家产品相比普遍缺乏竞争力,也受发达国家的市场排挤,这就要求中小企业不要仅仅依赖于发达国家市场,还要开拓不发达或欠发达的国家市场,相对来说,我国中小企业的产品和技术也比较适合这些不发达或欠发达国家的市场要求。

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积极进行网络化经营。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在这个经济时代,全球化、开放化和国际互联网飞速发展,经济生活中的信息化、网络化越来越重要,中小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重视电子商务的利用,通过电子商务来宣传自己、寻找客户、了解技术信息和市场行情,走上网络化经营的道路。

除了企业本身的努力以外,政府机构在促进和加强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方面亦必须发挥积极的作用。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我国政府机构应采取以下的对策来帮助中小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

进行外贸体制改革,并为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提供相应的法律支持。我国外贸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上建立起来的,它已不能适应现阶段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需要,所以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扩大中小企业的外贸自主权,简化相应的审批程序,加强管理,积极推动中小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此外,还应健全有关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体系,为中小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的外部环境,在这方面已有了可喜的进步,如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小企业促进法,该法案的通过无疑会从资金、政策等方面为中小企业的创立和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完善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社会服务体系。从西方发达国家推动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对策可以看出,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力量有限,在国际化经营中往往需要完整的社会服务体系的支持。但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相对欠缺,因此我国政府及一些社会上的机构应建立一套完整的社会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在人才培训、市场调查、经营管理咨询、以及可行性研究等方面提供帮助。此外,政府还要进行一定的金融改革,在进出口银行增加满足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所需的信贷项目,并采取措施鼓励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出口信贷,国家提供政策性出口信贷担保等等,为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提供信贷支持。

参考资料:

1.尹柳营,中小企业如何发展与腾飞——国际化经营视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经营管理论文范文篇4

从目前国内保险公司组织机构形式和职能分配看,多数是实行总、分、支公司管理模式。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作为最基层经营单位,其主要职能是销售保险产品、提供保险服务,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是保险公司运营系统的终端和服务窗口,是保险公司微观经营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险公司业务收入和利润的直接来源,其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保险公司的整体经营状况,直接反映保险公司的社会形象和发展水平。加强基层保险公司的管理,提高基层公司业务发展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对于夯实保险公司发展的基础、实现良好的经营业绩至关重要。

一、基层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经营理念上,发展和管理、速度和效益的矛盾突出。经营过程中,为了保证完成保费计划指标,基层公司领导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完成保费计划上,理赔管理、服务举措、内部建设等方面工作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业务发展屈服于管理的问题比较突出。面对竞争日益激烈而尚欠规范的市场环境,基层公司在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上存在观念上的偏差,重速度、轻效益,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控制水平不高,部分业务质量较差,为完成保费任务不计成本地承保一些赔付率高、连年亏损的业务,经营效益水平低,制约了保险公司的快速健康发展和壮大。

(二)在市场开拓思路上,业务领域狭窄,产品创新力度小,销售渠道管理不完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然而,保险公司的业务领域没有跟上形势的变化,大企业、大项目仍然是各公司竞相争夺的焦点,存在巨大市场潜力的个体、私营经济领域和地域广阔的农村保险市场几乎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从各保险公司产品结构看,部分市场需求接近饱和的传统产品仍然是基层公司的主要保费收入来源,产品结构雷同、单一,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基层公司对新产品开发推广的积极性不高,工作力度太小,新兴保险市场领域亟待加强开发。在销售渠道上,虽然扩大了营销业务和专、兼职业务,但在管理上没有建立落实相应的制度,比较混乱。

(三)在市场竞争方法上,表现为“三高一低”的违规经营行为仍然是部分基层保险公司竞争的主要手段。近年来,部分专、兼职机构和个人人受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动,违反保险监管部门的规定抬高手续费;部分基层保险公司为了抢占市场,不计成本地采取高返还、高手续费、高佣金、降低费率等违规手段招揽业务,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保险市场的恶性价格竞争严重影响了市场秩序和保险公司的社会形象,影响了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益,损害了被保险人的利益,造成大量保源流失,不利于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四)在服务水平上,技术含量较低,仍然存在过分依赖关系和人情的现象。基层公司在展业过程中,主要依靠业务人员的“关系网”拉业务,或者是通过大量招聘营销员的“人海战术”开拓市场,保险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误导消费,坑害被保险人利益等行为时有发生,部分业务人员忽视消费者心理状态而采取死缠滥打的推销方式。基层保险公司的“人海战术”和“关系业务”的过度膨胀,使国民对保险的作用产生误解,有的甚至产生反感情绪和厌恶心理,不利于培育国民的保险意识,损害了保险业的社会声誉和保险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另外,基层公司在理赔服务过程中,有的为了稳固与大客户的关系不讲原则地进行人情赔付或通融赔付,有的为了个人或小集体的利益进行人情赔付和搞假赔款,而对一些非关系客户另眼相待,服务态度和质量差,违背保险经营的损失补偿原则和最大诚信原则。

(五)在保险队伍建设上,干部职工主人翁意识减弱,企业文化氛围不浓,团队协作精神不强。基层公司领导班子为了各自一时的政绩和小集体的利益,短期行为突出,当公司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发生冲突时,过多地考虑自身的利益和职位,缺乏大局观念和长远发展的意识。在对员工管理方面,多为简单的“一包一挂”(包保费任务、挂费用),忽视了对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的考核。对公司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忽视对员工的经营理念、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在“绩效挂钩”的考核机制下,基层公司业务人员和营销人员过分地注重自身的经济收入,没有把从事保险工作当作终身的事业,缺乏主人翁意识,缺乏爱司爱岗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基层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中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国内保险市场,没有形成高效有序的市场运行规则。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保险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保险业务快速增长,保险市场不断发展,保险立法不断健全。但与保险业发达国家相比,国内保险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主体较少,市场垄断程度较高,市场竞争层次较低,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尚未形成,价值规律在保险市场中的作用尚未得到正常的发挥,国民保险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这种尚欠完善的保险市场环境下,市场供给大于需求,传统市场领域趋向饱和而导致竞争激烈,新兴市场领域因国民收入水平和行业发展水平的差异较大而没有形成规模需求效应。直接经营业务和面向市场的保险公司基层单位受各自计划任务的压力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在市场监督管理力度不够的情况下,难以避免地导致经营管理中的短期行为和违法违规行为。

(二)基层保险公司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不高,内控管理制度不健全。1.部分基层公司在制定年度业务发展计划指标时,缺乏对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保险市场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分析,下达的计划指标难免简单化和针对性不强,导致基层公司完成保费任务的压力过大而盲目追求业务发展规模,业务质量不高,效益水平低下;或者是违规经营,采取一些不正当手段招揽业务。2.基层公司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缺乏长远发展的眼光,对保险市场开发没有长远的计划和措施,着眼于短期利益。如在新兴市场开发和新的保险产品推广上,因为市场对保险的认知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并且要求保险公司进行大量的宣传和加大前期投入,一些基层公司考虑到投入大、收效慢而丧失了积极性,遇到困难就退缩,新兴保险市场开发工作难以展开。3.基层公司内控制度不健全,统一法人制度执行不力,贯彻落实上级公司要求不到位。部分基层公司对管理工作重视不够,没有根据形势的变化健全和完善内控管理制度,部分制度缺乏现实操作性,形同虚设,使管理工作无章可循而出现混乱的局面。部分基层公司统一法人意识不强,对上级公司制定的承保理赔、规范经营、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和要求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越权行为和违规行为时有发生。4.管理技术落后。部分基层公司电子化水平较低,运用电子化管理的认识和措施也有差距,有的还大量依赖和使用手工操作,给管理工作的精细化造成障碍。

(三)基层保险公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据调查,部分基层公司业务人员90%以上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保险专业知识教育,文化水平较低,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差。对员工培训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也没有长期性的计划。当前,基层公司大部分业务员依靠经验和关系网展业,对保险的职能和作用认识不清,缺乏市场营销、风险管理等学科知识的支持,承保理赔工作技术含量低,服务水平停滞不前,对公司的发展战略、经营理念、经营管理办法,以及多项改革措施和公司发展前景缺乏足够的了解。也有相当一部分基层公司高管人员不完全具备职业经理人的素质,对于发展战略、经营目标、市场营销、成本核算、人力资源配置、考核机制、统一法人制度等重要管理职能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综合灵活地加以运用。

三、提高基层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措施

基层保险公司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保险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认真分析并解决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不断实施新的竞争战略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一)转变经营观念,变粗放式经营为集约化经营。我国加入WTO后,国内保险公司发展已经面临各方面的挑战。基层保险公司过去那种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基层保险公司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树立成本效益观念,苦练内功,以增强盈利能力和提高市场竞争实力为中心,实现公司业务速度和效益的同步增长,不断发展壮大。在业务发展战略上,要深入调查了解当地经济发展情况,认真分析市场变化,不断研究市场动态,多角度、全方位地挖掘市场潜力,以先进的经营理念、灵活的展业方式、丰富的保险产品、优质的保险服务参与市场竞争,促进业务快速、持续、健康发展。要不断学习和借鉴同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弥补自身的不足,增强发展的后劲。基层保险公司领导班子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避免经营管理中的短期行为,坚持依法依规经营,加强公司各项管理和基础建设,为公司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二)加快创新步伐,提升市场竞争力。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提高竞争实力的客观要求。要加快产品创新,在深入分析和研究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加大对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力度,加大宣传和投入力度,努力开拓新的市场领域,不断形成新的业务增长点,彻底摆脱业务发展依赖于传统险种的束缚。基层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战略上,对我国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的变化要有充分的认识,不能老是把眼光局限于一些国有大企业上,应充分挖掘个体、私营经济和广大农村市场的潜力,充分利用保险人、经纪人等中介机构资源,培养一批忠诚于公司、职业道德素质高的营销队伍,完善落实好营销员管理制度、人管理制度、经纪人管理制度,开辟新的业务发展渠道。要加快服务创新,创新服务的内涵和形式。基层保险公司要突破保险服务仅限于承保和理赔的局限,强化对客户的延伸服务,倡导增值服务和跟踪服务。加强对承保前的风险评估和承保后的风险管理,对客户提出全面合理的风险防范建议,既有利于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又有利于提高公司经营效益。

经营管理论文范文篇5

当前,在国内建筑市场"僧多粥少"的状况下,各建筑施工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他们该如何建立自己特有的企业文化,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一、立足企业精神,增强企业快速发展的内聚力

企业精神是企业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在企业运作中发挥着"无形"的作用,这种作用可以渗透到企业行为的各个方面。一个企业要想获得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不仅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作支撑,而且还要靠企业文化精神来维系。利用企业精神,把企业上下统一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共同体,增强企业的内聚力,才能最快最好地实现企业的各项经营指标。

江苏弘盛集团在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以人为本、诚实守信、科技兴企、精益求精"的企业精神,公司员工将这一精神深深植根于每一个员工的脑海中,并将之充分运用于工程建设中。该公司的这一企业精神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一直激励着公司员工朝着共同的目标团结奋进。在相互合作中,员工与企业风雨同舟,形成了坚不可摧的共同体,对公司的发展壮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06年,该公司实现企业总产值34.6亿元,施工总产值33.3亿元,施工面积44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33万平方米,施工人数24906人,并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施工企业"、"江苏省最佳企业"、"江苏省建筑业综合实力20强"、"江苏省先进建筑业企业"、"中国承包商60强企业"等荣誉称号。2007年初,该公司还顺利拿到了国家房屋建筑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辉煌业绩,是公司全体员工立足企业精神,团结一致,奋力拼搏的结果。

二、培育工地文化,提高一线员工的自我约束力

工程项目部是建筑施工企业的基层,也是建筑施工企业的"窗口",依托项目,建设工地文化是体现建筑施工企业特色、构筑行业精神、树立企业形象的重要载体。基于此,建筑施工企业建立工地文化是很有必要的。

江苏弘盛集团多年来一直努力培育工地文化,加强"窗口"建设,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该公司近年来不断开展安全文明工地创建活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树立企业信誉,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素质,对申报文明工地的项目采取定点跟踪管理,并实施奖惩制度,做到施工现场标准化、施工过程安全化,同时将企业精神、宣传口号等具有公司特色的标语、图牌进行悬挂张贴。此外,该公司还在工程项目部为每位员工提供齐全的生活设施,创造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从而调动了每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人性化"管理,使员工以更高的工作热情回报项目部,从而创造出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三、塑造企业形象,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外在表现力

企业形象是社会大众和企业员工对企业整体形象的感受及评价,是企业文化构成的综合反映,是企业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在社会上塑造起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俗话说,人靠衣装,佛靠金装。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已不再是"好酒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了。即使是好的企业,也需要进行"包装"、"打扮",利用媒体的宣传来推介自己,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扩大自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江苏弘盛集团作为高邮建筑业的龙头企业,历来注重对自己的"包装"和宣传。该公司经常利用建筑市场推介会等宣传形式"打扮"自己,提高声誉。近年来,该公司先后在南京、天津、重庆、扬州、太原等地组织召开了多场建筑市场推介会,积极树立弘盛集团的对外形象。2007年,南京分公司举办了"超十亿"庆典,并隆重举行了蓝天大厦开工仪式,为市场开拓赢得了先机。重庆分公司借助扬州建筑业协会西部调研会的东风,积极宣传弘盛品牌,主动出击,用热忱感动对方,用实力赢得信任,逐步与重庆市建委、劳动、环保等部门建立了业务往来,用实力塑造了弘盛集团的企业形象,赢得了广泛的声誉。2008年,该公司又充分利用江苏举办建筑业优势企业天津推介会的有利时机,以企业布展、会刊及报纸宣传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该公司的企业风采,给与会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弘盛集团还很注重品牌工程的建设,多年来,该公司一直致力于品牌工程、形象工程的创建工作。通过多年实践,弘盛人充分认识到:良好的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和重要资源,是企业走向市场的"通行证",也是全市建筑业赢得信誉、拓展市场的有力支撑和重要保障。2007年,该公司新承接的亿元以上的工程就有10个,其中,上海、北京、南京、天津、重庆各有2个。南京分公司2007年获得江苏省"扬子杯"4项,南京市"金陵杯"7项,扬州市"琼花杯"8项,承接的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心工程自开工起就定下了申报"鲁班奖"的目标,争取让该公司第一个国家最高工程质量奖在南京分公司诞生。北京分公司以总承包项目为重点,着重打好三张"牌":一是"奥运牌",以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承接了5.7万平方米的奥运项目-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北京商业楼;二是"重点牌",承接了5.42万平方米的国家重点工程-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三是"形象牌",先后承建了4.1万平方米的星河湾二期N4住宅楼、7.6万平方米的星河湾二期N3住宅楼、2.1万平方米的草桥欣园西区19#住宅楼等工程项目。天津、重庆、苏州、锡常、太原等分公司承接的工程无论在质上还是在量上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大大提升了公司的对外形象,为弘盛集团企业文化的建设增强了外在表现力。

四、坚持"以人为本",凝聚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企业文化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积聚而成的,它需要根植于企业,并且通过人的活动体现出来,所以不能离开人的因素去建立企业文化。建筑施工企业的特殊性就在于人员流动性大、员工素质较低、劳动条件较差,而人作为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因素,就需要加强对员工的素质教育,构建"人企合一"的企业文化氛围,用企业文化来协调企业员工的行为,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增强企业的内聚力。

对于公司员工素质的教育培训,江苏弘盛集团近年来一直都没有放松。该公司邀请高邮市建工学校教务人员先后奔赴北京、南京、上海、天津等地举办继续教育培训班,仅2007年就举办了10期驻外基地培训班,共有3500人接受了培训,受到一线职工的普遍欢迎。

公司也很注重全方位的引进和培养各类人才,从人才市场共引进专业对口的大学生50多名,并根据各自的专业特长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合格后将他们分配到相应的工作岗位上,让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公司的发展壮大注入了新鲜血液。

该公司还充分利用与南京工业大学、扬州大学、江苏广播电视大学联合办学的优势,多渠道、全方位地办好现有的本科班、大专班,努力培育一支高素质、高水准、高技能的专业人才队伍,为该公司企业文化的建设提供优秀的"文化力"资源。如今,全公司拥有高级工程师56名,工程师240名,一级项目经理53名,二级项目经理180名,一级建造师35名,二级建造师158名。

经营管理论文范文篇6

摘要:分析了在传统管理体制下配电网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的问题,提出了从根本上提高配电网科学化管理水平的全面解决方案,并详细介绍了北京城区供电局配电网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经验。关键词:配电网;AM/FM/GIS;建设经验;信息管理0引言当今社会,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供电企业的生产、管理和经营方式,掌握信息、运用信息,使现有人力、物力和财力得到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不断地提高经济效益,已成为现代供电企业追求的目标。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电力用户对提高配电网的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工作效率和优质服务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供电部门在电网的规划改造、调度管理、运行维护、业扩报装以及故障情况下的快速反应等方面,都对信息技术和信息工具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而面向电业生产的"基于图形处理的配网设施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配网AM/FM/GIS系统)可在许多方面满足这些需求。1问题和需求1.1问题传统方法是用纸质图册、表格等手段来管理配电设备资料的。为了做好设备的运行维护工作,各设施维护单位除了更新维护好所辖范围内部各种设备的图形和数据资料外,还需要重复建立、更新那些与其他单位相关连的"交叉信息资料"档案。而配电网结构复杂、设备量大、图形和数据资料浩繁,加之用电负荷急剧增长、电网结构变动频繁、设备资料不断更新等。当"交叉信息资料"牵涉的范围较广甚至遍及供电业务的各个相关部门(例如:系统电源的变动信息、局部的网架结构变化信息等)时,传统方法很难做到使所有单位都能及时、准确的得到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近年来,随着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已经可以及时地获取大量的设备监测信息,为了满足配网的优化运行和快速处理线路故障的需要,充分利用监测信息对配电网络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实现配电网的合理调度和故障的及时处理成为必要。而手工方式的模拟图版无法和设备的监测信息"连接"起来,不能直观地反映供电网络的电源关系和相关信息,也就难以进行必要的系统分析计算。综上所述,这种设备数据和图形资料以纸质介质描述并且分部门、分单位分散管理更新的工作方式,已不能满足部门之间、单位之间及时获取最新"交叉信息资料"、实现数据共享的要求。1.2需求解决上述问题的必由之路是在生产单位之间、单位内各生产岗位之间,建立起能够保证需要共享的、与生产实际中数据同步更新的、并能及时传递的"数字化信息神经网络",将企业各个业务环节的"信息化孤岛"连接起来。在各生产单位之间建立起严密的、快捷的信息沟通、共享机制。换言之,即建设起一个覆盖供电企业全部业务环节、贯穿整个生产流程的"电网生产信息共享环境"。以期解决传统模式下因手工处理信息传递速度较慢、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等原因造成的各个供电生产环节中生产信息"不全面、不一致、不及时、不准确"的问题。供电生产经营活动对该"电网生产信息共享环境"有以下主要需求:(1)配电网生产运行及设施维护方面的工作特点,使得整个配电网架设施资料的更新、维护分散在不同专业、单位和班组中完成,同时又要求能够共享各种"交叉信息资料",这是配网设施资料管理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即"分散加工"与"整体共享"的矛盾。显然,需要一套能为整个配电设施管理体系提供各种"交叉信息资料"并能及时、准确地传送到各部门的工具。(2)为有效对配电网进行指挥调度,不仅需要一套能及时地反映电网的动态变化的系统,即一套能够与自动化系统有机结合的、真实地反映电网动态变化情况的、"活"的系统来描述电力设施的实际运行状况,同时,还需要一幅网架清晰直观、信息全面、维护方便、操作灵活的"数字化图版"。(3)在用户报修环节,为尽可能缩短停电时间,非常希望将各种故障信息快速转变为精确的报修资料,以指导抢修人员及时进行处理。(4)配网规划是配网建设发展的战略性工作,需要大量历史信息和规划信息的支持,如何才能将这些信息有效组织起来并进行分析预测,为配电网合理建设提供可靠的依据。(5)配网建设需要一种高效、便捷的设计工具,同时它与现有的、生产运行中的电网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应是设备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阶段,可以相互转换。如何描述这种关系,以缩短建设周期。(6)为了提高服务质量,缩短用户报装时间,充分利用现有生产能力,扩大电力市场,需要建设一套在详尽了解现有生产系统运行状况的基础上,提供优化方案的业扩报装系统。为了帮助工程监督、检测从业人员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2解决方案2.1初步解决方案由于供电生产部门中几乎所有的工作都与空间信息(地理空间)有关系,所以上述"电网生产信息共享环境"的建设可以用现代空间信息管理技术来实现,具体说来就是采用AM/FM/GIS技术提高配网资料和信息的管理水平。配网AM/FM/GIS系统,不仅为配网生产运行管理体系中各管理单元提供了方便易用的设施资料更新、查询的工具,同时还在"协同工作技术"支持下实现了各管理单元间"交叉信息资料"的集中管理和实时交换,促进了设备管理编码体系的建设,合理界定了"管理体系"中,不同管理单元对配电网图形信息和数据资料的维护范围。从而使配网设施信息资料在分散更新维护管理方式下,图形与数据资料"分散加工"与"整体共享"的矛盾得到较好的解决。2.2全面解决方案通过建立完备的电网模型和引入配网SCADA实时信息,以及灵活利用设备生命周期状态描述技术、设备成组建模技术、多空间关联信息自动映射更新技术等各种先进技术,将彻底改变传统工作模式,使AM/FM/GIS系统成为一个能真正覆盖配电生产经营各业务环节、贯穿整个生产流程的"配电网生产信息共享环境",从而谋求使配网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产生质的飞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通过AM/FM/GIS系统,配电网模型与配网SCADA实时信息得到耦合,实现了用数字化模拟图版替代传统的手工模拟图版;利用其网络分析能力,针对配电网的实时运行方式,提出优化运行方案和事故情况下的网络重构方案,为SCADA系统提供控制管理决策支持;极大地提高了调度部门进行指挥决策的安全性、及时性和准确性。(2)通过引入实时信息,使配网设备的运行维护从以往的静态管理转变为动态管理,变被动为主动。在线路故障情况下,抢修部门能够快速作出反应,同时通过提供带有相关图形信息的"事故通知单",使抢修人员能迅速到达现场进行处理,极大地提高了事故处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3)中压配电网的规划一般是围绕高压配电网规划中的站点建设而进行的二次短期规划。配网AM/FM/GIS系统依据历史数据进行现状配电网负荷预测,将已报装的潜在负荷进行分布还原统计,将各地区规划部门的信息整理为阶段性的负荷数据,按地域输入系统,从而描绘出不同地域的负荷预测曲线;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网络重构规划,进行经济技术指标的合理性比较,进而进行决策;同时,为高压配电网规划的滚动修正提供支持。(4)在配网AM/FM/GIS系统的线路设计功能中,由于引入了"设备成组建模"技术,从根本上将设计人员从复杂的杆型设计和繁琐的工程配料中解放出来;由于引入设备生命周期描述技术,即对设计→施工→运行的不同状态的描述,实现了智能化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施工图制作,大大提高了施工设计图的规范性,为线路数据的准确输入提供了依据,极大地减少了数据重复录入的环节和数据维护周期,并为工程预算的自动生成和工程管理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配网AM/FM/GIS系统是建设配网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与基础工程,它能够提高各种生产经营及管理方面信息的准确性并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进一步强化管理决策过程中信息的分析、利用手段,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但并不是说AM/FM/GIS就是全部技术手段,应根据需求,全面进行分析,以决定应采取哪种技术手段更为合适。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配电网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必须以配电网生产和技术管理为基础,以配电网信息管理为核心,面向供电生产需求,灵活地利用各种相关技术,其中包括AM/FM/GIS技术、数据库技术、通信和网络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等等,建造一系列配电网管理模型,最终设计出配电网信息化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以提高配电网的管理水平,实现增效节能、缩短停电时间、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综合服务质量,为领导的正确决策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3建设经验北京城区供电局经过5年多的艰苦努力,完成了"北京城区配电网信息管理系统"一、二、三期的工程建设,开发并实现了与配电网生产和管理息息相关的22项功能,将用电营业、配网规划、线路设计、运行管理、调度指挥、用户报修和技术管理等信息进行技术集成,为全面进行配电网管理并制定配电网的改造和建设方案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其中,第三期工程作为国家"九五"重中之重科技攻关项目-"城市供电管理GIS示范工程与开发",已于2000年9月29日通过了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会同国家电力公司发输电部和科环部的验收。该系统已在北京城区供电局成功地投入实用化试运行,并已开始在北京和其他省市推广,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同时,该系统的运行有力地促进了传统供电管理体制的改革。3.1建设历程北京城区供电局从1994年开始,作了大量的、充分的准备工作,经历了可行性调研、需求分析、总体设计和系统开发平台的选型调研等阶段,其中包括:国外的ARC/INFO、GENAMAP、MAPVIEW、SICAD、FRAMME、SYSTEM9、MAPINFO以及国内的GROW和MAPGIS等等。经过认真地分析、比较,我们感到大部分软件都具有一定的特点,可以满足基本要求,但满足我们的全部需求还有较大差距,有大量的开发工作要做。于是,我们提出了以优先开发成功且能满足我们的需求的演示系统作为取舍条件,最后,深圳市雅都图形软件公司以它率先完成的拥有自主版权、并具有国内电力行业特色的电网图形信息系统EFGIS(该系统是雅都图形公司基于自主版权的AM/FM/GIS软件开发平台GROW开发的),赢得了与我局进行合作开发的机会,于1996年10月开始了我局的配电网AM/FM/GIS系统的建设工作。经过几年来使用国产GIS软件平台的实践,我们认为:国产电力AM/FM/GIS软件已完全能够满足电力行业的应用需求,无论是从技术的角度、安全的角度还是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国产电力AM/FM/GIS软件都是我国电力行业促进科技术进步最需要的产品。它完全有能力替代甚至超越国外AM/FM/GIS软件,为我国电网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我局整个系统的建设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的:(1)第一期(1996年10月~12月)为预研期:为考察其系统软件的实用性和可发展性,检查其应用软件是否能满足我局"营配合一"体制下的生产、运行和管理等工作的要求,我们采取"先小范围试点,再全面铺开"的工作方法,对阜成门地区4.8平方公里范围实验区的配电网络做出单机版的演示系统,信息内容包括:从变电站→电缆→开闭站→配电室或从变电站→电缆→10kV线路→柱上变台→低压线路→用户电度表。(2)第二期(1997年5月~12月)为全面建设阶段:建设完成了具有18个站点的网络版系统(包括3个广域网站点),完成了城区局所辖90平方公里范围(包括149幅1∶2000地形图)的全部10kV、部分380V配网数据以及用户数据的采集和录入,建立了配网管理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一些配网管理的实用功能。(3)实际运行阶段:从1998年1月开始,系统投入实用化试运行,将各终端逐步下放到相关生产单位,一方面对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滚动维护;另一方面对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进行全面测试,摸索系统运行经验,不断完善系统。为保证系统长期有效地稳定运行并全面推向实用化奠定基础,我们还特别制定了"岗位职责和管理制度"。从1999年5月城区局搬到新址开始,系统每天24小时不停机,运行稳定,从未发生事故。(4)第三期工程:从1999年1月开始,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先后开发了调度管理子系统、线路设计子系统、业扩报装流程管理子系统、负荷预测和分析子系统、基于浏览器/服务器方式的电网信息查询子系统、配网辅助规划子系统、统计线损计算子系统、低压配网管理子系统、安全管理子系统、可靠性基础数据管理子系统、与电缆处Mapinfo数据的接口、与SCADA实时信息的接口等功能子系统。3.2已实现的主要关键技术(1)支持分布式协同工作环境及图元级锁定功能;(2)支持对电网拓扑结构的描述、分析和处理;(3)支持地理空间、逻辑空间和属性空间信息的多向交叉查询;(4)由地理空间的电气图自动生成各种专题图(包括线路资产图和各种逻辑图);(5)故障点的判断及其图形化模拟分析;(6)网架重构及其图形化的步骤模拟分析;(7)报装方案的辅助生成;(8)支持以浏览器/服务器方式对地理空间、逻辑空间和属性空间信息的相互查询;(9)设备生命周期状态描述技术;(10)设备成组建模技术;(11)多空间关联信息自动映射更新技术;3.3主要功能我们已经将城区局范围内全部10kV和380V配网数据以及用户数据进行了采集录入,并开发了大量配网管理的实用功能,如:(1)图形和数据的录入及编辑工具;(2)快速故障定位及其故障分析;(3)开关模拟和停电转供方案的辅助生成;(4)基于图形的10kV理论线损计算和线损图的自动生成;(5)基于图形的供电可靠性基础数据计算和可靠性图的自动生成;(6)线路网络图、接线图、电源图的自动生成;(7)线路变更时数据的自动更新;(8)业扩报装方案的辅助生成;(9)线路设计;(10)调度管理;(11)配网辅助规划;(12)基于配网图形的统计线损计算;(13)负荷预测和分析;(14)安全管理;(15)基于Intranet的报装流程管理子系统;(16)基于Intranet的电网信息查询子系统;(17)与国家可靠性中心可靠性管理程序的数据转换接口;(18)与北京供电局理论线损程序的数据转换接口;(19)与电缆处Mapinfo数据的接口;(20)与SCADA实时信息的接口;(21)通用数据录入工具;(22)通用报表输出工具。3.4系统在管理和生产上发挥的作用该系统的应用使得北京城区供电局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已经从量的变化导致质的飞跃,其实用性、高效率和易操作性深受使用者的普遍欢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设备资产统计。该统计功能的实现,将以往所有设备运行专责人(约60人)每年末需要10~20天时间完成的现场设备资产统计工作变为一天内全部自动完成(包括打印),效率约提高了900倍。(2)设施资料的更新和查询。过去采用手工翻阅多本图册和台帐才能完成的查询工作,现在仅用几秒钟就完成了所有相关内容的查阅,效率至少提高了100倍。(3)设施图纸和资料的共享。过去各部门之间经常要传送一些相关的图纸和资料,以解决交叉资料的使用和维护问题,采用该系统后从根本上解决了各部门之间图形和数据资料的"分散加工"与"整体共享"的矛盾。(4)系统的快速故障定位。可大大缩短停电时间,提高供电可靠性,使城区报修部门的故障响应时间大大缩短,准确指导修理班或各社区服务中心快速到达现场处理事故并恢复供电。(5)自动查询和统计,显示停电影响范围以及停电设备和用户。可事先通知相关的重要单位,避免不必要的损失。(6)多路转供电方案的自动生成和运行方式模拟。不仅能够提供设备检修或临时改变运行方式时的多路转供电方案,并准确计算出多个优化方案的负荷转移结果,供调度人员选择一个合理方案;而且可验证操作步骤的准确性,以避免失误、保证安全,提高供电可靠性。(7)线损计算和分析。理论线损计算工具为配网规划和改造方案的指定提供了快速、可靠的依据,是配电网安全、经济运行的重要保证。过去,平均10人需要进行4~5个月的计算数据准备,然后才可进行计算,而采用本系统后,其全部时间只需10天左右,效率提高了约900倍。今年,理论线损计算工作以往两年一次变为一年两次,工作量之大在过去是难以完成的,但由于使用了该系统使得计算工作顺利完成。分路统计线损计算工具为供电企业按经济指标进行考核提供了便捷的计算工具,也使系统逐步从管理型转为经营型,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8)可靠性基础数据和可靠性图的自动生成。为每季度的可靠性基础数据统计工作提供了高效工具,使可靠性管理工作达到了可以追溯历史的效能,全部城区局的可靠性基础数据(包括电缆网)统计工作20多分钟即可完成,效率提高了千倍以上,使得该项工作变得简单、及时和准确。在1999年的几次可靠性工作检查(包括北京供电局"达标创一流")中,经受了考验,得到了各级领导的一致肯定。(9)线路设计。实现了智能化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作施工图纸,大大提高了施工设计图的规范性,为线路数据的输入提供依据,极大地减少了数据重复录入的环节,以达到减人增效的目的。(10)配网SCADA实时数据接入本系统。使得配网从以往的静态管理转变成动态管理,使设备的运行维护从被动变为主动,在提高设备的健康水平、消除事故隐患和合理有效地使用维护费用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我们为迎接建国五十周年庆典所加班加点赶制的"会场区7个配电室实时信息引入城区配网信息管理系统"这一项目,为"五十年国庆"、"澳门回归"和"世纪之交"等重要政治活动的值班做出了贡献。(11)线路变更的批量数据更新。从根本上提高了工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为系统中基础数据的滚动维护提供了充实的条件;特别是1999年为迎接五十年华诞的8条大街入地工程所引起的大量线路网架的变更,通过使用这一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网架的变更,使数据得以及时更新,保证了系统中各种功能的正常使用。(12)由线路图自动生成各种专题图。自动生成棵棵图、线损图、可靠性图、电源图和网络图的功能,为各种图纸的绘制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工具,并且由于只需"一次性"维护线路图,其他专题图可全部自动生成,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13)配网规划及负荷分析预测功能。为配网规划及负荷分析预测工作提供了高效便捷的计算工具,以辅助规划人员快速、准确地制定方案,进行合理性比较,进而进行决策。(14)调度管理。实现了电子化的调度图版,大大提高了调度工作的效率。(15)报装流程管理功能。能满足报装工作所具有的阶段性目标管理和流程化操作的特点。各种工作凭证和报表自动生成,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允许用户采用触摸屏进行查询,极大地方便用户了解各种信息,更好地为用户服务。(16)基于浏览器/服务器方式的信息查询。从根本上解决了远程通信的瓶颈问题,通过普通电话线就可以使现场人员查询到系统中的信息。3.5系统建设中的几个重要问题(1)在软件开发商与用户之间建立"互动创新发展机制"。电力GIS应用系统的实用化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实际应用中会不断地对AM/FM/GIS提出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需求、新问题,需要开发商提供深入的技术支持;要考虑到底层平台软件原厂商能否协助用户建立起实现"跨越发展"所必需的"互动创新发展机制",在这一点上国产软件平台拥有先天性的优势。(2)必须从组织上建立完善的系统运行支持体系。真正要将电力GIS系统实用化,需要从组织上采取措施保证岗位责任、岗位培训工作的落实:制订起完善的数据滚动更新、数据转换及加工质量控制标准和规范;建立起融合于生产流程之中的数据动态更新机制。(3)积极促进供电企业的业务流程重组活动。相对于传统模式来说,电力GIS技术的应用实质是对电力生产管理中生产工具的革命性改造。随着电力GIS系统建设进入实用化的阶段,将引起生产业务流程重组活动的发生。所以需要从一线作业人员到高层管理人员,都应从观念上正确认识应用这一全新工具的重要意义,并采取积极主动的配合行动。4结论综上所述,灵活运用AM/FM/GIS技术来建设配电网生产经营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提高配电生产现代化管理水平。系统所实现的各种网络分析功能和辅助决策工具,在提高配电网供电可靠性和多供少损及增加售电量方面、在提高供电业务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方面、在提高配电网的安全稳定和高效经济的运行水平方面,以及在提高事故情况下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树立企业形象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给供电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是巨大的;同时,它可以解决传统管理体制下的大量问题,并牵引管理体制的变革。由此可见,由信息化牵引企业现代化是大有可为的.

经营管理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风景旅游区特殊性经营管理模式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我国的风景旅游区却仍然延续了计划经济的模式,大部分还属于事业性质,纯属社会公益事业,经费靠财政拨款。旅游区管理机构虽然既有保护的职能,又有组织生产、发展经济、解决就业和社区管理的职能,但因政企不分,事企不分而导致了诸多弊端,如资金短缺,经济效益低下,机构臃肿等问题。因此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成为各大风景旅游区的改革方向,并且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风景旅游区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我们在引进市场化机制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风景旅游区的特殊性

风景旅游区资源是拥挤俱乐部产品

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堪南(JamesBuchannan)在1965年发表的《关于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一文中,提出了俱乐部产品。这种产品可以适应从纯公共产品到私人产品之间的连续体上的任意一点,它的核心概念就是拥挤。

风景旅游区资源就属于此种产品,旅游者只要买到了门票就可以拥有参观游览的权利,并且其行为在一定范围内不影响其他人参观游览,但如果旅游者人数超过了景区容量,就会出现拥挤,并影响其消费满足。

风景旅游区资源就是这样一种存在最佳规模的产品,其产品的实物规模和消费者的人数规模有一个最佳的搭配。这类产品实质上可以实现生产者排他的,但不容易实现消费者排他,而且生产者排他的成本比较低。这使得风景旅游区资源兼有纯公共产品和纯私人产品的性质,它们由许多人同时消费,并不断趋近于容量约束范围;超过该约束后,该产品的消费就变得拥挤了,但总存在一些排他技术使得向旅游者收费成为可能。

布堪南在其文中还提到,要有一个最佳的搭配,俱乐部成员必须可以自由流动,且俱乐部拥有自主决策权,这一理论突破了公共产品由政府供给的单一模式,为公私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风景旅游区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旅游资源,除人工可以栽培与繁殖的动植物外,可以说是一种不能再生的资源,一旦破坏将不复拥有。例如地面上的古建筑等,总是会一天比一天少下去.。有600多年历史的噶丹寺,是西藏拉萨著名的三大寺之一,1969年被毁为平地。泉城济南,过去那种“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美好景象,由于对水源地缺乏保护,已不复存在,至连著名的趵突泉、珍珠泉,也濒临断水的危险。

旅游资源的这种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对其实施保护的重要性。巨大的需求对旅游产品的开发、销售,可能是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但同时对旅游资源也可能是一股无法估量的潜在破坏力。

风景旅游区系统的复杂性

风景旅游区是介于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区之间的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风景旅游区系统是围绕旅游主体(旅游者)而建立起来的产品系统及其支持系统。就其产品系统而言,包括资源吸引物,人造吸引物及旅游基础设施,其中资源吸引物是旅游产品的主要组成部分,由林木、动物、河流、文物古迹等构成,分别归建设、文物、林业、水利、环保等部门管理。并以此为基点,形成以吃、住、行、游、购、娱为基本环节的一条龙服务体系。

旅游产品的提供还要得到当地社区各个部门及政策法律环境的支持,只有政府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及社会手段,去引导、指导旅游企业健康正常的经营,才能真正实现景区的全面持续发展。

现有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简述

国家直接经营管理模式

国家直接经营管理模式就是国家集风景旅游区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于一身,景区的管理、保护和开发经费由国家财政承担,景区的门票及其他旅游项目由国家定价(一般定价很低),收入上缴国家。这种模式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条件下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保护遗产、体现社会公共利益、资源整合等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但从实践中看,这种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一方面,景区的经营者没有自主经营的权力,也不承担盈亏的后果,基本不按市场规律经营,效率低下,从而导致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其经济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另一方面,部门利益、地区利益与国家利益难以协调,我国的土地及其分布其间的风景名胜、文物、森林资源名义上归国家所有,但实际上中央、省、市、县、乡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都能出面操作。在同一景区内,建设、文物、林业、水利等多个部门插手管理,严重阻碍了风景旅游区的健康发展。

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

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就是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真正把风景旅游区作为一项产业来对待,将其作为独立的主体推向市场。

目前存在的市场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项目的形式招商引资,由多个投资主体进入景区行使经营权;另一种方式是垄断经营权,以一家企业作为投资主体,进行垄断经营。由于政企职能分开,产权比较明晰,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经济效率得到了提高。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旅游业是以持续发展为目标,需要经营者将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结合起来考虑,而企业经营者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环境效益。此外,景区资源的交易,除面临旅游价值核算的难题外,还面临着一些政策上的禁区和限制。因此,鉴于风景旅游区资源的惟一性、脆弱性等特点,以及相关理论政策研究滞后等原因,对这种做法必须慎重。

我国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的政策建议

改革管理体制

我国风景区旅游资源的所有权主体是国家,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风景旅游区资源所有权。为保证国家产权的统一和国有资产的收益,国务院可以指定一个权威机构行使风景旅游区资源产权,对产权进行统一管理;负责风景旅游区规划的审批、土地使用权的转让、租赁,风景旅游区资源使用权转让、风景旅游区资源保护规划等。该权威机构可视需要,在各省或各片区设立派出机构,发展建立风景旅游区日常管理机构,并对其拥有领导权、监督管理权和对风景旅游区资源开发经营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权。日常管理机构由派出机构代表、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代表、当地群众代表、开发经营单位代表等组成,具体负责风景旅游区开发建设的监督管理,监督国有资源的用途,保证国有资源保值增值,并进行风景旅游区日常的市场管理、资源管理、环境管理。整个管理系统的经费均由国务院按旅游税收的一定比例统一拨付,以防受地方政府部门和经营者的牵制。

这种产权管理机制,可以避免现有的条块分割,多头领导,明晰了风景旅游区资源的产权归属,且有效发挥了监督作用,可以防止风景旅游区资源的过度开发、风景旅游区环境破坏。

运用不同经营管理模式

近年来,有许多学者提出风景旅游区应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将其交由企业进行市场化运营,并通过对收益和成本的比较分析论证了这种模式的合理性。碧峰峡、桐庐、太湖源等一大批景区(景点)将经营权不断地拍卖出去,黄山、张家界等遗产类资源也引入市场机制,并先后挂牌上市,这种经营意识是对传统管理意识和管理体制的一大突破,这一点应该是肯定的。但目前完全按市场机制经营的方式遭到了质疑。如黄山风景旅游区,从保护遗产的角度出发,必须严格遵循“景区游,区外居”的旅游方式,而黄山股份公司为追求自身赢利,必然尽可能以高消费方式将尽可能多的游客留在景区,由此必然造成遗产质量破坏,从而出现了在黄山发展旅游经济后“景区的环境卫生和安全质量提高,而遗产质量反而恶化”这一似乎怪异的现象。另外,这种纯商业化经营必然以其垄断性而伤害游客正当利益。拥挤俱乐部产品可以通过政府提供,也可以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由私人提供。但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是否适合所有的景区,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人认为,凡是经营性景区(景点)均要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只是对一些专业性或公益性强的景区(景点),如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文物保护区、宗教朝拜地等实行国家经营管理,由国家委托专业人士经营。

加强对旅游资源的管理

风景旅游区不是单指景观资源,而是以景观资源为核心,由产品系统和支持系统组成的一个综合体。往往在我们脑海里有一个思维定势,即风景旅游区的收入来源就是门票收入,并以其为由来证明管理经费紧张,从而交由企业市场化运作或进一步提高门票价格。由于旅游产品是一种高弹性消费品,提高价格会导致游客数量大幅度减少,门票收入进一步降低,且波及到整个行业。我们应该改变观念,树立大旅游意识,正确把握旅游业的综合性、先导性、关联性规律特点。

在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中,分清旅游景观资源和旅游经营资源。旅游经营资源才是我们的改革重点(包括住宿、交通、餐饮、娱乐设施等),增强竞争活力,提高风景旅游区的收入。旅游景观资源不应作为风景旅游区创收的主要途径,而要以保护为重,国家应建立景区财政补贴制度,为景区维护经费来源提供保障。对那些交由企业运作的经营性景区,应制定门票价格管理制度。

建立规制风景旅游区开发和保护的法律体系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旅游立法初步形成了旅游法律体系,但是在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方面,目前还没有正式立法。

虽然有《风景名胜区暂行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但是这些规定缺乏实施细则,对一些新做法缺乏裁决的依据,对实际执行中的一些破坏资源、侵蚀国有资源、使用权不明确的现象难以做出有效认定和判罚。尤其在民营企业开发旅游景区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相应的具体法律法规对旅游资源开发行为进行规范,具体操作上对旅游资源的权力归属没有清晰的界定。要明晰风景旅游区产权,并使其规范化运作,就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将景区开发行为予以规范,对破坏景区资源的行为和做法给予惩罚。按照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和行政法渊源,风景旅游区立法体系可以按照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法规、地方规章——规范性文件这样一个层次来构建。

总之,风景旅游区不能等同于企业,由于它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我们应从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多个方面考虑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路径。在风景旅游区的开发保护中,要加强公私合作,合理利用政府和企业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崔风军.风景旅游区的保护与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许彬.公共经济学导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苏文才,孙文昌.旅游资源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梁正宁.论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市场化经营[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15)

经营管理论文范文篇8

可以提高人的综合能力。媒介融合,数字化技术是主要的支撑技术,在媒介融合时代,人们需要掌握一定的数字化技术,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媒介融合可以实现跨媒体的人才培养,媒体行业的发展,媒体人的专业化水平、能力将得到较大的提升。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社会的快节奏发展,新闻信息量的不断增加等,都影响着人们的消费需求,为了适应社会和媒介融合的发展,需要满足人们的需求,新闻信息需要吸引受众。媒介融合后新闻媒体间的竞争规模扩大,为了提高竞争优势,获取更多的受众,就需要满足受众的需求。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即时报道、传播等功能,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实现新闻的传播,实现人媒结合。媒介融合是在数字化技术的基础上实现的,媒介融合发展,让人们感受到了数字化技术的优势。在媒介融合时代,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间的融合,促进了新闻媒体的发展,当前在媒体融合时代下,新闻产生经营管理模式和方法发生着转变,本文针对媒介融合时代媒体新闻经营、管理方法以及模式的转变进行研究。

2融合时代媒体经营管理方法的转变

媒介融合带来的变化,不仅体现在新闻报道的形式、观念上,还体现在新闻的经营、管理上。在媒介融合时代下,媒体的新闻经营方式发生着转变,由传统的新闻报道,转变为媒介融合时代下的信息资源的开发。在新闻经营中,信息资源的开发主要是对信息的产生、搜索、整理、储存、转化、传播等进行信息的重新开发。媒介融合下的新闻经营分为不同的形态:

第一,品牌下新闻信息资源的开发经营。随着网络技术、新闻传播技术、媒介的发展,传统媒体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新媒体技术,进行品牌下的新闻信息资源开发经营,增强品牌新闻的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如,纽约时报公司针对《纽约时报》的新闻信息进行开发,形成数据库,结合新媒体技术向网络上延伸。

第二,人力资源下的新闻资源开发经营。在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下,通过网络掌握新闻信息的深度和定向研究,在新闻资源的开发经营中有重要的作用。利用人力资源和网络终端,针对新闻经济运行的数据信息进行监控,并构建数据库、管理系统、交易系统等,为新闻信息资源的开发经营提供帮助。

第三,提供个性化新闻信息服务。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对生活中的各种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之一,新闻媒体需要从个性化服务上入手,为人们提供个性化新闻信息服务。媒介融合是一种新的运行模式,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中,新闻媒体进行新闻信息资源的开发经营,需要开发服务市场,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新闻信息服务,促进新闻媒体经营实力的提升。

第四,在用户信息的基础上开发数据库。在用户信息的基础上,开发受众数据库并将数据库作为一种营销、盈利的手段,对用户自身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在用户信息的基础上开发数据库的经营模式,有四种类型分别为为广告客户制定精准的广告投放方案和策略、为广告客户以及潜在客户提供营销服务、构筑用户体验式网络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智力服务等。新闻媒体技术性能的提升以及市场竞争力的增加,促进了新闻媒体经营模式的转变和发展。媒介融合可以取长补短,实现新闻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可以结合新媒体的优势,对新闻信息进行多方式的传播等等,在媒介融合时代下新闻媒体只有转变经营模式、管理方法,才可以取得显著的发展成绩,进行创新发展。

3融合时代媒体经营管理方法的转变

媒介融合发展,对传统媒体的管理和发展,是一种挑战。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的管理将从编辑中心发展为集成管理,新闻媒体也将实现跨平台、媒介的合作,进行多媒体新闻交流,实现新闻信息的重组和整合等。从新闻媒体管理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其转变创新主要体现在:

第一,制定新闻信息资源整合策略。从新闻媒体管理的角度,媒介融合下的新闻媒体管理,采用的管理方法有很多种,对新闻信息实施资源整合,需要将传统新闻媒体管理中的局限性打破,以媒体为中心,对新闻信息进行报道、传播,这个过程中,充分地考虑到媒体的特点和优劣势,对新闻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全方位的进行梳理,制定新闻信息资源整合策略,促进新闻信息的提取、传输。使用新媒体等,对新闻信息资源管理战略、管理技术、资源整合、影响因素等内容进行分析研究。

第二,制定新闻信息管理标准。为了在媒介融合时代可以对新闻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需要根据新闻信息的特点、新闻信息的质量等,制定新闻信息管理标准,为新闻信息资源的整合管理提供一个制度保障。在新闻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中,按照新闻信息的特点,从数据标准、信息分类标准、用户视图标准等,将日常新闻信息管理的规范、准则等完善,在这些制度、准则的基础上,对信息资源进行准确的控制、划分,实现新闻信息资源的整合管理。

第三,对新闻信息进行组织集成管理。基于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管理,可以实施组织集成管理,按照新闻信息资源的不同目标,进行媒体组织间的信息资源沟通。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对新闻信息的采集、整理等过程中,进行新闻信息资源开发,进行新闻信息的深度挖掘。媒介融合时代,各种信息的管理,都需要有一定的管理策略,所以传统的新闻管理需要发展为多元化的管理,组织集成管理,按照新闻信息资源的不同目标进行管理,为新闻媒体行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第四,新闻内容多元化管理。在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管理,需要对新闻内容自身出发,对新闻内容实施多元化、多重开发,提高新闻信息的管理质量,以及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在数字化技术支持的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管理也需要有数字化技术作为支持,借助数字化技术,对新闻内容进行创建、保存、分析等多元化的管理,提高信息资源管理中的经济价值。

经营管理论文范文篇9

1目前我国采油作业区经营管理工作现状

1.1缺乏健全的经营管理工作体系。目前,我国石油企业采油作业区的经营管理工作还仅仅停留在对产品的质量检测和对生产过程的监督上,缺乏了对石油产品成本的控制和经营管理,也就无法形成较为健全的经营管理工作体系。同时,许多企业缺乏严格的人员管理制度,许多作业区的工作人员之间缺乏竞争的压力,也就没有工作的积极性,更没有相关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此外,许多企业尚未具备健全的管理模式,缺乏专业的监督管理人员,只能采取定期抽查的方式对采油工人进行监督和管理,很不利于生产工作的正常开展。1.2经营管理工作不够高效。由于石油企业的人员素质大多数参差不齐,许多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较差,也不具备较多的工作经验,因此在开展经营管理工作时往往会具有一定的难度。同时,许多企业通常实行“先花钱,后考核”的办事方式,既浪费了大量的成本预算,又无法保证较高的产品质量。1.3经营管理工作不够细致。受传统经营管理观念的影响,许多企业的管理模式较为粗放,缺乏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对于实际生产中的各类问题不能细致的找出相应的管理方案。

2采油作业区经营管理工作向生产延伸的必要性

2.1保证生产工作的正常进行。采油作业区的生产作业工作离不开合理的管理工作,只有通过认真仔细的生产管理,才能作业区各类设备的使用进行规划。同时,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可以保证所有采油工人拥有明确的分工,促使作业区能够井然有序的开展采用作业。因此,经营管理工作可以最大程度保证生产工作的正常进行,可以有效提高生产的效率和质量。2.2保证石油企业的长久利益。合理的经营管理工作可以严格对产品的成本及企业的资金进行控制,同时,通过有效降低成本,企业可以得到长久的发展,对企业利益的提高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2.3保证石油企业的正常规划。经营管理工作可以根据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对企业的规划进行控制,通过分析企业产品的经营情况,经营管理人员可以及时发现生产建设中的漏洞并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法,促进生产的进行。同时,通过对企业产品销售情况的分析,经营管理人员可以促进企业的正确规划,从而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3采油区作业经营管理向生产延伸的关键点

3.1经营管理必须与生产技术相结合。采油工作离不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因此采油工作区的经营管理工作同样应与生产技术相结合,在开展经营管理工作时必须充分考虑采用作业中所需要的各项技术及设备,并严格按照现场的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的企业规划。3.2经营管理必须与生产模式相结合。企业的生产模式对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企业生产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的石油生产工作。为了有效利用经营管理工作推动生产工作的进行,金必须建立牢固的生产保障体系,将管理工作与生产工作相结合。企业应健全自身的生产模式,将经营管理工作融入于实际的生产工作中,例如应建立专门的经营管理部门,并引进专业的管理人才。3.3经营管理必须与生产要求相结合。任何经营管理工作都必须满足企业生产的具体要求,在采用作业区的经营管理工作,同样应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以及使用产品的具体生产要求来确定合适的经营管理制度,并依照制度进行严格的监督与管理,从而保障生产工作的正常进行。

4结语

总而言之,在采油作业区中,经营管理工作与生产工作密不可分,我们必须同时重视两方面工作,一方面积极运用经营管理工作推动生产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也可以运用生产的具体要求确定企业经营规划。只有有效结合经营管理工作与生产工作,才能最大程度上促进企业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推动我国石油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学富.采油厂推行岗位标准作业程序的有效方法[J].中国石油企业,2011,07:69-71.

[2]景小龙,陈广寿,熊山,徐文超.采油作业区数字化管理的探索研究[J].今日科苑,2011,24:161+173.

[3]苟建宏.采油厂作业区内部模拟市场的建立与管理[J].经济师,2004,02:295.

[4]袁帅.对标管理在作业区成本管理中的应用[J].财会通讯,2016,20:69-71.

经营管理论文范文篇10

第一,正确树立品牌意识。

一个知名品牌的六大特征是:品质优、特色突出、知名度高、信誉度好、市场覆盖率高、附加价值高。品牌是企业整体素质,产品内在质量和外在形式的综合表现,是消费者在无数次的购买和长时期的使用中验证出来的。很多中国企业在品牌资源匹配上缺乏起码的常识。首先就是喜新厌旧。中国企业对新品牌总是情有独钟,新品牌很容易出成功,因此往往中国企业推出新品牌就是老品牌沉默的时候。消费者在浮躁的心态引导下也迅速地做着不断尝试的新消费。

另外,中国的企业家中还有相当多的人单纯地以为品牌就是打广告,做活动,搞宣传,做标志设计。他们以为品牌是市场部的事情,是给客户看的。其实,品牌是与领导者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息息相关,是由内而外的。员工,经销商,产品,组织体系,内部机制都体现了品牌,都是品牌的载体。因此,一个在外部可以感动消费者的品牌,在品牌的内部一定有坚实的基础,有相应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有匹配的产品设计和市场营销的理念,体现了品牌价值的各个维度。品牌必须形成自己的独特人格以后才称得上是一个有意识构建的品牌。其实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中国日化品牌的品质和信誉度并不比外资品牌差。但由于品牌意识不正确,中国的很多企业人格特征模糊,只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些有可能互相冲突的人格表现,但是,都没有对于品牌人格的自觉构建。我国本土日化品牌的粗放型和小规模宣传,使得自身的知名度与外资品牌无法相比,也没有告知消费者其价值所在,进而导致市场占有率不能有大的突破。由此看来,中国的本土品牌们要想在市场上站稳脚跟,有一个长远的发展,

首先要从意识上有所更新,明确品牌的含义,不仅要创出自己的品牌,更要创出自己的名牌。

第二,仔细研究消费者心理,立足己有市场,合理延伸品牌。

消费者的理性和感性之分,是一种很常规的消费分析,表面上,消费者的文化层次越高,其消费就越理性,消费者的年龄越大,社会经验和消费经验越丰富,其消费就越理性,这是基本的事实,但实际上,消费者理性与否,并不体现在具体的消费行为中,实质上,每个消费者都是理性的,而其每一个购买决策,则都是感性思维作出的,所以,“理性思考,感性消费”才是最根本的消费规律。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受到消费需求与动机、偏好与兴趣、消费价值观、消费者知识度、个性与经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认知消费、偏好消费、影响力消、从众消费等四种不同的消费行为模式:认知消费:早期识辩者,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能快速理解传播意图并迅速辨别需要性与意义。偏好消费:对某些事物具有一定的偏好,能迅速接受自己感兴趣的新产品;影响力消费:受他人推荐、传播诱导、名人效应、专家说服、现场氛围等影响而购买。从众消费:很多人购买,自己就去购买,见有人排队,自己就去排队,生活中有较强的依赖性。

这四种消费行为模式都是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之上的,从中可以挖掘出让消费者感性的因由—新奇、感动、利益、氛围、信任。而维持当前的消费者的成本远小于得到新的消费者。一个五年来一直忠诚的消费者对商家来说产出了7.5倍的利润—相对于第一年的消费来说。所商家的支出明显地从得到新顾客转向维持和增加当前顾客的忠诚度。作为已经有自己品牌的中国日化企业,首先应该确定其最佳顾客。为了当前和未来的盈利必须使用顾客的信息以划分顾客等级。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大力发展新的顾客。这样本土品牌们可以知道谁最近似于当前的顾客,同样可以确认竞争对手的顾客然后采取使之转化的行动,而当前的顾客信息允许我们得到最有值的洞察,从而确认和发展相应的计划以到达潜在的顾客。作为急于要在品牌大战中杀出重围的中国本土日化品牌来说,应着眼于建立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心灵联系,使品牌成为消费者表达内心感性思想的载体,从而冲破理性的消费藩篱,实现产品的销售。因此,要积极研究消费者心理变化,赋予品牌独特的形象与个性,满足消费者的心灵需求,激发消费者的情趣爱好、文化情结、情感共鸣和个性认同,促成消费者的购买。

第三,加大对品牌的传播,创新宣传途径和内容。

每一个消费者都更乐于购买他们信任的品牌,建立起品牌的公信力。赢得消费者的好感和信任,无疑将获得更多的销售机会。这其实就是对消费者进行信任驱动,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一般而言,知名度越高的品牌,越能赢得消费者的好感。一般国内的看法大都专注于广告,广告确实是品牌传播的重要途径,甚至是主要途径,在这方面,广告是跨国公司进行品牌渗透的一大利器,在广告策略上,跨国公司与本土公司有重大的区别。本土公司所打出的广告大都没有深层次的内涵,或是诉求点不清晰,而跨国企业则对于广告的质与量都予以重视。名人效应、专家说服、权威荣誉、公关赞助等都能提高品牌的公信力,更利于得到消费者的信任。例如,本土的日化品牌拉芳,通过广告传播其获得“国家免检产品”荣誉称号的信息,提高了品牌公信力,一下就与广东的其它日化品牌拉开了差距,赢得了更高的市场份额。但除了广告之外,我国的本土品牌还可以通过公关活动提升品牌形象。例如,赞助问题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等,更好的提升本土品牌在市场上的品牌形象和树立鲜明的品牌个性。另外,还可以采取与其他强势品牌结盟加强其品牌的推广力度等措施。

第四,经营模式多样化,做到整合营销。

消费者身处不同的环境氛围中,其理性与感性的程度也各有不同,品牌如能营造出感性的消费氛围,使理性的消费者变得感性起来,则将对品牌销售起到巨大的影响,现在甚为流行的会议营销、体验营销等营销方式,就是通过营造独特的消费氛围,激发消费者的感性认识,形成销售。氛围驱动对各类消费者都有作用。例如会议营销,将消费者集中在特定的环境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其所见所闻都是丰富多彩但却内容单一的品牌信息,将简化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创造得天独厚的销售机会。或者体验营销,让消费者参与其中,带给消费者独特的消费感受,激发消费者的品牌认同感,更有利于消费者接受产品,认可品牌。而当今品牌营销之争,实际就是资源整合之争,企业整合内部与外部资源的能力,基本决定了企业的营销能力。在粗放型市场阶段,由于营销成本不断攀升,市场竞争日益同质化,经营压力加大,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尤显重要。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涉及到制度、流程、手段等管理的系统层面,核心是降低生产和运营成本。外部资源包括产业链资源、传播资源、异业资源和新兴资源等,产业链资源有供应链资源和流通链资源,关键是如何获取他们更多的支持。传播资源,属于增值性很强的资源,对快速消费品和耐用消费品而言,传播资源都是极为重要的资源,尤其是在这种资源不断增值而效果持续降低的情况下,整合传播资源的目的和原则是“降低传播成本,提高传播效益”,传播事件和事件营西北__〔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对策与建议销都是整合传播资源的好方法,与媒体的良好合作则更能取得整合的奇效。异业资源整合,指的是不同行业品牌之间的合作营销,如小天鹅与宝洁的联合。新兴资源,是新涌现的新事物、新理论、新战术等,品牌如能积极接受新的事物,则能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回报。我国市场的迅速变化要求国内名牌企业花大力气去进行市场调研和分析,从中发现机会,抓住机遇。要特别注意跨国公司在中国的营销策略和实战案例,这既可做到知己知彼,也可学习借鉴其成功经验或吸取其失败教训。在近期,可选择避其锋芒,实行错位经营,寻找特定的细分市场,把精力集中在最具有盈利和增长潜力的市场上,推出面向特定顾客群的产品和服务。在营销方面,不能把营销简单理解为广告加降价,再加上一些五花八门的促销活动。事实上,从产品定位和新产品开发,产品组合,营销过程的更新、再造,渠道的选择、培养,与经销商的关系,品牌建设,包装改进,公共关系,再到必要的广告和促销及定价策略,整体营销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企业要将营销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看待,合理地组合搭配。同时还要不断进行营销创新,丰富营销理念和手段。

第五,更加细分市场。

由于20世纪末,中国经济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中国的消费也步入一个崭新的的品牌营销时代—感性消费时代,即情有独钟的阶段。在消费时,消费者希望追求体现个性、情趣和被个性化的感受,而根据品牌选购商品已成为市场的普遍现象,因为品牌尤其是知名品牌可以消除消费者对商品的不确定性和购买风险,更重要的是知名品牌揭示的该产品与别的产品的不同之处是功能价值、偷悦价值和象征价值。加上中国市场人口众多,消费层次多而复杂,不同群体和消费者的价值观和消费行为往往有明显的差别,这就为企业进行市场细分和预测消费者行为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所以通过市场细分来争取更多的客户,往往是跨国公司所采用的策略。相比之下,我国本土的日化品牌并没有抓住这个机会,认真对消费者和市场进行深入研究,并对其进行更为细腻的区分,使自己始终处于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尴尬地位,于是进一步落后同类的外资品牌。事实上,本土品牌在这一方面应该更具优势。这是因为我们没有文化差异的干扰,可以更准确的了解消费者的心理和需求。因此,我国的本土品牌应该积极对市场进行考察,对其进行细分,以发现潜藏的市场份额。

第六,正确认识经济规律,对于生命周期到头的品牌要勇于放弃。

其实对于市场竞争中的每一个品牌来说,如果这一市场处于超额利润的状态下,就总会有新的成员不断加入,参与竞争,分夺利润,直至每一方都变成零利西北__卜业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五章对策与建议润为止。因此,中国日化市场上的风起云涌,总会造成一些新品牌的诞生和老品牌的消亡,不论是外资还是本土品牌,从长远来看都不会长生不老,其利润也都有上升和下降的时候。这就要求我们本土品牌端正心态,正确看待市场得失,在合理分析市场走势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决策。利润下降不一定就放弃正在经营的品牌,而当经过分析,这个品牌真的不能在现在的经营模式下带来利润时,就应该果断的采取放弃的策略。例如宝洁在树立品牌的时候所坚信的理念是“树立不死品牌”,但当中国本土品牌的二三线市场营销直逼其面前,而其不能继续从已有的品牌中获利时,还是及时作出了战略性调整,将最早进入中国并己经创造了大量利润的知名品牌“飘柔”作了高台跳水,放弃了其一直以来所走的中高端路线。

第七,本土品牌需加强合作,联合抵抗外资品牌的全面进攻。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实施了联合品牌战略,以期扩大品牌的影响,提升或更新品牌形象,开拓新的市场。有的跨国公司试图通过联合品牌战略来实现规模经济,进而降低成本。目前,联合品牌己经成为一种在餐饮、零售、航空和金融服务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的品牌战略。“联合品牌是指(分属不同企业的)两个或多个品牌进行合作的一种形式,这些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具有较高的认知度,而它们各自的品牌名称又都保留在联合品牌之中。”联合品牌与联合促销、战略联盟及合资企业是企业进行合作的四种主要形式。

进行联合品牌的战略对于品牌经营来说具有很大的优势。

首先,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开拓新市场。

企业之间寻求合作的最直接动因在于依靠对方的优势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合力,进而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尤其是当企业准备开拓新的区域市场时,由于市场环境陌生及自身能力有限,往往会面临诸多的困难。此时,企业就需要寻找一个良好的当地企业来合作开拓市场。

其次,联合品牌战略有利于降低促销费用,节省投资。

有些企业在开拓新市场时,往往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充分投资,此时可以实施联合品牌战略,通过合作来弥补资金的不足。而另一些有能力利用自有品牌或创造新品牌来开拓市场的企业,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也会选择联合品牌战略。最后,有利于提高品牌权brnadeuqity)。美国学者认龟shBmu等人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正常经营的情况下,联合品牌战略是一种双赢的战略,即无论双方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权益是高还是低,联合品牌通常会使它们各自的品牌权益得到提高。虽然权益较低的品牌受益会更大一些,但权益较高的品牌也不会因为与一个权益较低的品牌进行合作而损害自己的品牌权益。另外,联合品牌战略还有利于增加销售,保持溢价收益和有利于突破进入壁垒,

实现企业成长等好处。

当然,这一战略也有不足之处。

首先,产品、品牌及企业的个性不和谐。这种不和谐不仅不利于企业形成统一的运营策略,向消费者展现一致的品牌形象,创造新的竞争优势,而且还会损害各自品牌的权益。

其次,合作企业的资产发生变化。如果一方企业破产或遭遇其他财务危机,从而导致其不能继续履行联合品牌的投资责任,那么合作关系便不得不终止;而另一方企业也就会因此而蒙受损失。再次,破坏战略协调。一方品牌进行重新定位,有可能会破坏合作双方在战略上业己形成的协调。

最后,过度扩张。许多企业由于过度扩展品牌的使用范围,无节制地开拓新市场,致使本己成功的品牌在新的产品或服务领域遭受失败。失败的原因是这些领域同企业原有产业之间缺乏联系。在对我国本土日化品牌的经营现状进行分析的时候可以看到,外资品牌的经营方式大都灵活多变,包括采用联合品牌的战略,例如小护士与卡尼尔的联手,从而获得了市场的青睐,争得了大量的市场份额。因此,我国本土品牌应该积极借鉴这一经营战略方式,利用其优势而避免其劣势来进行品牌联合,从而使本土品牌获得勃勃生机。

第八,重视人才开发,发挥人才潜能。

首先,人力资源战略的规划要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从激励机制(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利益留人)、职务规划(内含定编定岗定员,宁缺勿滥,精简高效,职务说明书)、绩效考评制度与绩效管理、培训开发体系与员工职业规划生涯、晋升机制、淘汰机制这几个方面合理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平台

其次,要勇于引入精英人才,主要是研发人员、策划人才、优秀业务员等,没有优秀人才到位再好的方案都没法实施,也影响着企业的发展速度。最后,要打造一支能与企业同舟共济、共同奋斗的精英团队,这是中国日化企业实现宏伟目标的根本立足点,没有优秀人才去推进和实施,执行力度不到位,再好的方案也是白搭。要做到任务明确化,行为规范化、作业标准化,流程科学化,职位稳定化。西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总结

总结

通过以上的诊断可以看到,本土日化品牌在对消费者的价值传递、市场直观表现上都较外资品牌有很大的缺失,广告传播的不足和失当又影响到品牌忠诚度的形成,最终影响了品牌的竞争前景。本土品牌急需实现自身品牌的升级。每个季节到来,我们都可以看到宝洁、联合利华推出新的广告主题,这个夏天有MgagieQ代言的力士香皂“名人肌肤,用lux”;旁氏“小心碰到冰山美人”;玉兰油的美白沐浴露,“惊喜丛肌肤开始”的防晒霜……虽然老调重弹,却年年有新诉求和新看点。这不仅是为了推出新产品,更是在对品牌保鲜,让消费者感受到它们一直有动作,一直在进取,是在传递老品牌强大的生命力。这正是本土日化品牌发展缺失的,品牌需要体检、需要保健,需要适时的康复与理疗,需要系统的诊断,而不是头痛医头一时的效果。西北卜业人学硕十学位论文总结西北_l_: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巨天中.品牌战略.中国经济出半社.2004(5)

【幻熊仕平.品牌战略与产品推广策划.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1)

〔3〕陈放.品牌学-—中国品牌实战原理.时事出版社.2002(8)

〔4」苏勇陈小平.品牌通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6)

【5」张继焦帅建淮.成功的品牌管理.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10)

【6〕苗宇.公司品牌经营.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3)

【7〕范秀成.论西方跨国公司品牌管理的战略性调整.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10)

【8」孙丽萍曲春英.我国企业品牌战略实施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0(5)

【91王友平.跨国公司品牌策略及我国企业对策.《改革与战略》2003年增刊

【10〕张红明.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品牌战略,国际经贸探索.2002(6)

〔11]白玉.论品牌经营的基本功能及其战略模式的选择.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4)

〔12]沈伟刘文忠.论市场营销中的品牌战略.经济师.2003(10)

【13〕邹晓铭李萍.跨国公司的品牌营销策略.品牌广场.2002(10)

【14〕王义华.如何实施品牌战略.企业经济.2003(7)

【15]吴绪承.推进品牌战略的几点思考.《经济问题》2003年(8)

【16]龚文华张志勇.我国企业品牌战略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6)

【17〕吕久琴.浅议企业的品牌战略.湖北社会科学2000.7

【18」宋姗姗.企业品牌战略研究.学习与探索.2004.3

【19〕黄芳娜.浅谈企业的品牌战略.创名牌

〔20〕于惠波.浅谈实施品牌战略.创名牌

【21〕何建民.创造名牌产品的理论与方法.华东理工大学,2002(11)

〔22」白光.品牌资本运营通鉴理论方法案例.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8)

【23〕王新玲.品牌经营策略.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24〕周永亮.名牌竞争战略:企业名牌提升与形象导入.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5]何君厉戟.品牌识别经营原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26]王永龙.21世纪品牌运营方略.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7]杨光赵一鹤.快速创建强势品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8]吴运.品牌战略模式.安徽科技.2002(4)

「29〕王德中.企业战略管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30」李光斗.品牌竞争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11马宁.宝洁与联合利华(全球两大日化帝国的品牌行销策略).中国经济出版社

【32〕白光.精品名牌与优质服务战略(第二卷).中国经济出版社

〔33〕朱建军.全方位品牌管理与品牌优势培育.时代工商.2003

「34〕严勇.国外核心竞争力理论综述与启示【]J.经济学动态.1999

【35〕吴添祖邹钢.论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与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1

【36]胡雄斌.企业品牌策略选择—品牌战略与企业策略选择.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3【37]管向东.创建强有力的品牌[M」.北京中信出社.2001

【38〕张世贤.品牌战略【M〕.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

【39〕张元萍.品牌战略知多少【J〕.经济管理.2000(2)

【40〕冉净斐.树立我国企业品牌,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基于品牌经营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价值工程2003(3)

【41〕丁轩郑昭.民企成长与品牌战略.上海三联出版社.2005

【4幻刘凤军.《品牌运营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43]迪尔德力.布瑞肯里奇.品牌的革命.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44〕格雷姆.德吕莫约翰.恩索尔.张继焦田永坡(译).战略营销:规划与控制(第二版).中国市场出版社.2004

【45〕伯恩德·H·施密特.《体验式营销》.中国三峡出版社.2001

[46〕KotlerPhiliP,MarketingManagement一Analysis,Planning,ImPlementationandControl.Prentiee一Hall,Ine,NewJersey.1997

〔47〕StevenJShaw,JohnFWillenborg,RiehardEStanley,MarketingManagementstrategy,MeredithCorPoration,NewYork,1971

[48]EriePieard,MarketingTeehnology,AnExpandingLandseape,November24,2003

[49〕5.Tully,,’Teens:Theostglobalmarketofall,,,Fortune,May16,1994

〔50〕M.Robiehaux,,’leaveittoBeavis”,The物11StreetJournal,Februarys,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