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时间:2022-01-28 11:28:34

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1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悖论

1.1在以“应用型”为核心的人才特征要求下,换句话说,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特征的高职教育,学生毕业后却仍需要连锁企业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对其进行系统培养。究其原因,问题出在连锁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素质的有效转换及考核上。近年来,连锁专业建设一直致力于从连锁行业人才需求出发,重点建立与之相对应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体系。但在实践中,学生缺乏将获取的理论知识有效转换成职业操作的能力。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专业基础课程除连锁经营和连锁经营法规外,还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电子商务、营销心理学、企业会计与财务等课程。其中大多数的授课教师以工商管理大类进行教学,加之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差,使得专业知识与职业素质脱节。连锁专业在实践教学设计方面,以能力递进原则开设基层岗位操作、主管岗位能力及店长岗位能力项目、拓展能力项目等课程。但工学交替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教学困难,期间由于学生在连锁经营管理和策划能力、商品流通管理能力、连锁信息系统操作维护能力等业务能力培养方面缺乏专业老师指导,学生技术应用能力远远低于预期。在考核环节,学生的职业操作技能无法通过传统方式加以考核。1.2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定位下,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低,竞争压力大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据调查多数学生填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主要因其实用性强,就业范围广。笔者跟踪近三年来所在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就业率达100%(除专升本外)。但进一步分析,仅不到50%的毕业生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且主要集中在零售行业,竞争压力大。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将人才培养目标定格在零售业连锁门店店长级管理人员,使得连锁专业学生对就业范围认识过于狭窄,过度集中在大型连锁超市管理人员、中小连锁企业店长等管理岗位,限制了毕业生的就业面,导致人才竞争激烈。另外,在人才具备要素中,连锁企业最重视职业道德与忠诚度。但连锁企业普遍认为高职学生职业稳定性差,流失率高,对自我认知有偏差,缺乏企业忠诚度和明确的职业规划。笔者研究本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与职业素质课程,因教学资源限制,在实际授课过程中采用工商管理类通用教程,并未针对连锁专业学生将职业道德融入专业教学过程中。学生就吃苦耐劳、服务意识、诚信经营等基本素质及连锁专业要求的通用能力,包括领导、沟通、计划、执行、团队协作、激励、应变等能力培养欠缺,尤其是缺乏针对连锁行业的职业生涯设计教育,使得学生进入企业后,普遍不愿从基层做起,人员流动频繁,增大企业人力成本。1.3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合作成顽疾高职连锁专业建设过程中,一直秉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依托行业协会,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成为培养连锁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通过“订单班”培养,让学生尽快适应岗位工作,为企业人才库提供坚实保证,达到学生、学校、企业三赢。但这种订单班培养模式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如学校预先制定的轮岗计划在企业很难执行;学生进入企业多数只能在单一岗位从事简单劳动;学生管理困难,特别是校外安全;企业对学生岗位指导不系统;教师对学生专业指导跟不上;考核制度不科学等。部分企业也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引发诸多矛盾。更有学生将顶岗实习等同就业,要求企业支付报酬。分析原因,关键在于学校和企业具有不同的教育价值。学校利用教学资源达成教学目标,而企业作为盈利性组织需要达成利益最大化。尽管《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但建立校企合作的保障制度,让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如开展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成为职业教育的一大顽疾。

2高职连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思路

由于连锁经营行业要求高,专业技能强,综合能力广,对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在分析上述悖论后,拟出以下创新思路。2.1加强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方法改革与创新,提高专业应用型能力2.1.1连锁专业学生应该具备哪些应用型能力高职院校应该立足区域经济,面向市场需求,结合连锁企业经营特点,弄清连锁专业学生应该具备哪些应用型能力。根据目前高职连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连锁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学生通常需要具备以下能力:第一,迁移能力。连锁专业多业态,教学环节往往通过连锁超市等代表性业态为典型进行教学。连锁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对连锁各业态有良好的适应性,能将连锁专业知识迁移到多变的职业岗位中,以应对多变的连锁业态及市场环境。第二,协作沟通能力。连锁专业学生培养目标是连锁门店管理人员。管理者对内必须具备组织和号召团队的能力,对外必须协调好与合作者、顾客的关系。团队协作能力以沟通为前提,要求掌握听说读写的沟通方式以及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沟通方式。第三,对资源的管理能力。作为一个连锁管理专业学生,既要有专业知识,又必须具备管理知识,即对人、财、物的管理,要求具备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商品管理等技能,通过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管理工具,加强对资源的合理组织与有效配置。第四,连锁专业核心技能,包括商品采购、物流配送和连锁信息管理,都具有连锁专业特色的经营管理技能,要求学生具备对商品流通、定价、促销、配送、POS技术、数据分析等专业知识,相对传统流通业要求更高、更专。2.1.2如何提高连锁专业要求的应用型能力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和商科类教学内容限制,连锁专业教学重理论,轻技能。传统的考核方式更是无法检测学生专业技能掌握情况。学校虽花重金打造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但利用率不高。如何提高连锁专业学生的应用技能,本文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加以改善。首先,结合连锁管理者及门店店长综合素质要求,加重专业技术课教学比重。目前,高职连锁专业在课程结构设置上专业技术课程普遍仅占到30%。紧密结合专业特色开设商品采购、配送和信息处理等专业技术核心课程,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采用模块化教学,以任务驱动为导向,通过实战为主,模拟为辅,突出实践的教学改革让学生掌握职业技能。改变传统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将商科学生要求具备的时间管理、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聆听、学习方法和服务他人等技能培养融入连锁专业技能教学中。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实验室开展模拟教学,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战应用。改变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真正让学生动手操作。改变传统单一的考核方式,基于过程考核,兼顾公平与效果,促使每个学生高度参与。其次,加强应用型能力培养的保障体系。第一,加强校内实训室建设。建立模拟连锁门店,让学生模拟商品陈列、销售、防损、收银、客服等前台操作技能;开发商品采购、配送、信息处理等操作软件,让学生体验连锁门店后台管理技能。第二,有选择性开展校外实训基地合作。政府搭台、协会牵线,结合高校资源,有选择性地与连锁企业开展校外合作,将实战练习放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使学生直接面对顾客与供应商。第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变教师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提高教师职业技能水平。专业教师走出去,适时到企业中学习充电;企业培训师请进来,辅助课堂教学。第四,改革传统考核模式。传统一张试卷的考核只限于对理论知识的考核,实践课程建议采用过程性的考核模式,考核应科学与全面,处理好团队与个人、职业精神与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与核心能力等方面的关系。第五,实行统一的连锁专业特色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应在职业教育管理机构的统一领导下,研究连锁行业专业技术资格标准,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职业技术资格体系,推动连锁专业职业技能教育协调发展。2.2以学生就业和创业引导教育和教学第一,做事先做人,引导学生了解专业、热爱专业。(1)加大通识教育,树立正确的“三观”。连锁行业工作繁琐,特别是基层员工必须吃得了苦。且高职学生进入企业,大多从基层做起。目前企业招聘使用毕业生缺乏职业素养和企业忠诚度,且不愿从基层做起。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通过加大通识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加强学生对连锁专业的认知度。在校期间,通过参观优秀连锁企业,邀请连锁企业高管或优秀员工来校开设讲座等形式,让学生了解连锁专业,热爱连锁专业,且对未来职业生涯有一定的规划。第二,培养学生成为加盟店所需的创业型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目前连锁行业最缺加盟店铺所需的创业型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引导学生自主创业,学校可引入一些较为成熟的加盟店开设创业项目,贯穿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并供学生就业选择。同时,依托政府搭建的创业平台,提供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提高专业对口率,缓解就业压力。2.3政府搭台,校企联手,利益均沾,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首先,应加大政府的保障机制。政府应该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比例,提供职教稳步发展的资金保证。通过建立校企合作保障体制,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保障学校和企业的利益,赋予企业更大的社会责任。连锁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应该积极发挥纽带作用,在满足各自需求前提下最大限度促进双方合作与发展。其次,校企合作,应破除利益驱动,找出彼此利益重叠部分,相互参与、合作服务、实现共赢。学校应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及人才需求情况,结合学校办学特点和资源,寻找对口合作企业。根据合作企业连锁经营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充分利用企业实训基地教学,使学生在真实连锁环境中掌握必须的技能。

3结语

不可否认“,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应该科学分析区域经济环境、专业特点、学校资源、企业诉求和学生素质,正确把握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就业形式等改革,真正促进高职学生应用型知识的培养。

作者:颜莉霞单位: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