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战略转型研究

时间:2022-05-15 04:07:37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战略转型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已经进入发展“新常态”,商业银行利润下滑,不良资产大幅增加,案件频发,风险防控形势严峻。传统审计方式已难以适应“新常态”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需要,内部审计必须实现战略转型与价值提升,才能适应发展“新常态”。通过对高风险担保圈、新型理财产品两个风险案例的深度剖析,对“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如何进行战略转型、提升价值提出了相关策略。

[关键词]内部审计;“新常态”;战略转型

内部审计作为现代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是商业银行内部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咨询活动。在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日益加剧,若以此为契机,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加快内部审计的战略转型与价值提升,必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为风险管理第三道防线的作用,维护商业银行长期稳健经营。

1新常态下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风险和挑战

当前,我国经济在结束了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阶段后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面临经济增长放缓、产能过剩等多重矛盾。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在2016年11月的国新办新闻会上解读数据时指出,“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运行,转型升级深入推进,新动能加快成长,新常态特征进一步显现”。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也结束了高增长,出现利润下滑、不良资产大幅增加、利润增长缺乏新增长点等特征,风险防控形势严峻。从公开披露数据看,在“新常态”下,我国商业银行呈现出以下风险和挑战。1.1信用风险集中暴露,不良资产大幅增加,拨备覆盖率持续降低近三年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大量爆发,中国银行业面临自改制上市以来最严峻的不良资产压力。据央行公开披露数据,2015年年底,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1.28万亿元,不良率达1.67%,2016年6月末,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已经接近1.5万亿元,不良率达到1.81%。2013年第一季度—2016年第一季度,拨备覆盖率由291.95%下降至175.03%,部分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已接近150%的监管红线。1.2银行业利润增速进一步趋缓,盈利能力下降公开披露数据显示,我国银行业利润增速从2011年的36.3%锐减到2015年的2.4%,2015年,五大行净利润增速为近十年来最低。众多中小银行同样如此,除平安银行外,其他中小银行的净利润增速也全部回落到个位数。随着资产质量的恶化,银行必须在未来逐步加大拨备覆盖率以控制风险,而这势必侵蚀银行的利润。1.3中间业务增长乏力,缺乏新的利润增长点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不断推进,商业银行息差空间进一步收窄,各家银行都在积极发展中间业务,以谋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受监管政策的趋严和第三方支付的激烈竞争,不少收费项目被迫停止收费或降低收费,导致中间业务收入大幅下降,中间业务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越发困难。在新业务创新上,各家商业银行间业务创新动力不足,新业务新产品较易被模仿,对银行业整体利润产生贡献的比例过小,且业务创新监管日益加码,短期内难成为稳定的利润增长点。1.4银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薄弱,重大风险事件和案件频发随着经济、金融环境的急剧变化,实体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信用风险集中暴露,业内竞争越发激烈,而非法集资和民间借贷等外部风险向银行业传导并不断冲击银行业正常经营。在银行内控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近年来,全国银行业重大风险事件和案件频发,“客户存款丢失”、贷款欺诈、员工参与民间借贷、非法集资、理财飞单、倒卖票据等频发,如2015年10月23日,杭州联合银行42名客户近1亿元“存款丢失”案,2016年1月22日农业银行北京分行票据买入返售39.15亿元惊天巨案。这些案件涉案金额大,内部员工涉案多,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也充分暴露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薄弱。

2目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改革发展,各家商业银行陆续成立了内部审计部门(部分银行仍为稽核部门)。内部审计为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起到了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但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进入经济新常态后,从其体制、机制等方面也暴露诸多问题,严重制约内部审计的发展。2.1内部审计机制尚不健全、不完善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的人、财、物等资源仍然受制于行内人力资源部门、财务部门等,内部审计工作经常面临各种内外部因素的限制和阻碍,难以保持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其地位并没有真正得到保证,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削弱了审计的监督作用。2.2审计的技术手段落后,不能适应业务发展的要求在审计实务中,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靠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经验判断。“互联网+”、大数据、计算机辅助审计、数据分析和挖掘、风险分层等先进审计技术的运用人才缺失,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互联网+审计”等先进审计理念仍未得到有效应用,造成审计周期长、成本高、效率低、报告结论主观性强。随着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新业务的发展,传统的审计技术和手段已经不能胜任,必须融入“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理念,充分依靠计算机技术对浩如烟海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筛选,才能适应新业务的发展。2.3内部审计力量配置不足,监督覆盖面狭窄目前,我国银行业的内部审计人员约占银行员工总数的1%,而国外银行则平均为5%,配置薄弱的审计力量无法确保覆盖到所有业务、网点和员工,致使审计监督不连续、审计面窄和间隔时间长,不能及时发现和揭露经营中的问题和风险隐患,弱化了审计监督的作用。且内审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业务能力差异较大,内审人员从业人员无论从学历结构、知识面均有所欠缺,缺乏专业培训,对新业务、新规章、行业内新动向掌握不足,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2.4审计评价和服务的职能弱化,成果利用率不高传统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往往以真实性、合规性为主,缺乏对银行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状况和各岗位业务规范状况等给出评价和建议,亦未对管理制度、经济环境、监督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审计成果利用率方面,大量的审计信息和成果被闲置,得不到有效利用,形成浪费和重复检查。在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方面,往往重处罚轻整改,忽视对问题成因的分析和总结,缺乏系统性的追踪调查和借鉴分享,未引起管理层对流程的思考,未带来经营机构对风险管理的考核、分析、整改和经验分享,造成“屡查屡犯,边改边犯”,难以发挥其对公司治理的有效职能。

3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方法创新的案例分析

在经济新常态形势下,内部审计工作尤应尽快转型发展,创新审计理念、手段、方法,提升审计价值,以彰显其作用。笔者以公开披露的担保圈、理财业务审计为例作如下剖析。3.1基于“互联网+审计”、大数据创新分析的企业担保圈案例担保圈是指多家企业通过互相担保或连环担保而产生的特殊利益体。在经济平稳增长时期,担保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等问题,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变,担保圈的负面影响逐步显露,加剧了信贷风险,更易引发区域、行业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某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在对某行业务审计时发现:该行钢贸行业贷款不良率高、风险集中,样本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其中多家企业资金来往频繁、相互提供担保、股权关系密切。针对此异常对象,审计人员没有简单地依靠翻阅档案来核实贷款表象的真实性和合规性,而是在审计中充分运用了“互联网+审计”、大数据的思维和方法:首先,广泛收集并充分利用内部系统数据资料和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互联网信息等外部资料,对该行钢贸企业客户的股东、法人、实际控制人、担保人的关联关系进行分析和判断;其次,对企业的注册地址、办公地址、注册时间、贷款时间、上下游客户进行分析;再次,对企业的财务报表和企业间资金往来明细进行分析,并与行业相关数据进行比对;最后,对初次分析数据进行梳理汇总和归类,运用数据分析工具进行分析,绘制出担保圈关联图和担保层级,对关键节点的A公司、B公司和E公司进行重点突破。经过应用“互联网+审计”、大数据思维对该客户的剥丝抽茧,最后证实图1所示的上述多家公司均是由有亲属关系的两三个实际控制人所控制,多家小企业均为无经营行为的空壳公司,以A、B、E三家公司为资本运作母体,相互循环担保,形成一个隐性集团,银行担保实际已悬空,涉及多家商业银行贷款达十亿元。贷款资金被归集后主要用于钢贸、房地产、民间融资等高风险领域。审计发现上述风险后,该商业银行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了债权保权,避免了更大的损失。3.2基于金融创新的理财业务案例分析近年来,银监会对理财产品监管趋严,商业银行以新型理财产品为幌子,在信贷贷款规模、经济资本资源占用紧张的情况下,通过券商委托贷款等创新型理财融资业务腾挪信贷规模,实质是一种高风险金融产品。公开披露案例表明,某商业银行下辖分行以证券公司通道分别向其融资客户A、B公司发放1年期至2年期券商委托贷款数亿元,该新型理财产品流程包括成立资产管理计划、发放委托贷款,具体流程为:一是该行总部以理财资金委托证券公司成立定向资产管理计划;二是该受托的证券公司作为该定向资产管理计划的受托人,按该行指令,以委托贷款委托人身份,委托下属分行向A、B公司发放贷款。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在此类创新型理财融资业务中,实质是以券商委托贷款的幌子,发放银行自营贷款,将表内信贷业务转为表外信贷业务,以达到腾挪信贷规模,规避监管,掩盖风险的目的。这种模式的委托贷款脱离了传统的业务初衷,演化为银行规避信贷规模监管的手段。就风险而言,银行仍是最终的信贷风险承担者,一旦信贷客户不能按时还款,银行将面临巨大损失。在上述两个审计案例中,审计人员较好掌握了新业务、审计新技术,通过运用新的审计理念、方法和手段,以“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揭示了高风险担保圈实质,以对创新型理财产品实质的深度“挖掘”,揭示了其风险根源,提升了审计价值,获得了较好的审计反映。

4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战略转型与价值提升的策略

通过对以上两个案例深度剖析可见,在新常态下,若内部审计能以此为契机,有完整的制度作保障,以“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进行审计技术革新,创新审计理念、手段、方法,将更好地发挥监督防范和评价服务的职能,提升内部审计价值。4.1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制,加强独立性和权威性银监会于2016年4月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指引》明确指出:“商业银行应建立独立垂直的内部审计体系,内部审计机构应向董事会负责,内部审计工作应独立于业务经营、风险管理和内控合规,并对上述职能履行的有效性实施评价。”独立性和权威性作为内部审计的基石,是确保内部审计工作正常开展的基本保障,必须从审计机制上着手,建立健全审计体系,让内部审计作为董事会可信赖的“千里眼”和“顺风耳”,作为业务经营的“参谋部”,充分发挥其职能和作用。4.2转变审计理念,加快内部审计战略转型在新常态经济形势下,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观上需要对商业银行的整体风险状况和经营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对内部审计而言,唯有转变审计理念,在汲取合规性和真实性审计精华的基础上,向以风险为导向的服务型审计、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等转型。审计中,一是要注重对违规案例分析背后的原因和根源总结,透过典型案例,提炼出合理化、有价值并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才能提升审计层次;二是关注效益成本,树立整体性风险的理念,多维度全方位分析,把内部审计由单纯的监督职能真正向监督、评价、咨询、服务多职能发展。4.3适应新常态,加强审计技术革新,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先进的审计技术始终代表了先进的审计生产力发展方向,关键在于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数据分析技术的熟练应用。在经济新常态下,要充分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理念进行技术革新,逐步建立起覆盖银行全部业务、流程和层级的全面监督和风险整体控制,构建起审计监督全覆盖的“新常态”。要以计算机非现场为主要审计手段取代烦琐的传统审计方式,具体可通过建立有效的审计数据库和审计模型,合理设置监控指标,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对审计项目事前、事中进行全过程风险控制,达到事半功倍,扩展审计监管面,实现审计关口前移,真正体现审计的价值。4.4加强审计队伍的专业化、团队化建设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信任内部审计人员,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拓展其发展空间,提升内部审计队伍的团队化建设、凝聚力和归属感。一是应通过改善审计工作环境,把具备不同专业特长的人才逐渐充实到审计部门,形成一个优势互补、共同协作的工作团队;二是推进审计人员专家化建设。通过对审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和技能提升,保证每个业务专业领域都有一批业务知识精通、审计技能娴熟的研究型、专业型主审和特长型审计师,并积极推行项目经理、审计组长和主审竞聘制,实现审计队伍的专家化建设。4.5合理配置审计资源是实现战略转型的关键应在充分评估审计项目风险的基础上,以风险为导向,根据风险的严重程度、紧迫性、企业战略方向来配置审计资源,合理安排审计项目,避免追求“大而全”或平均用力。形成“计划有约束、执行有标准、结果有考核”的成本管理体系,科学调配审计人员,按照任务节点逐次投入审计力量,通过人员管理与成本管理相结合,做到以小资源博取大收益的审计效果。4.6提高审计层次,全面提升审计价值传统的真实性、合规性审计,发现问题多但层次低,典型案例揭示不够深入,限制了审计层计的提高和审计价值的提升。这也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一是要以深入揭示重大风险和违规问题为第一要务,深度剖析案例本质,及时化解同类风险,牢牢守住风险底线,以体现内部审计的价值;二是要充分利用内外部审计成果,提高审计的权威性,以规范化的审计项目管理,提高审计底稿、报告的质量,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三是要以风险为导向,提炼问题的核心和本质,促进商业银行从体制、机制、产品流程等不断优化和完善,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唯有这样,审计的价值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内部审计才能充分发挥保驾护航、守土有责的重要作用。

作者:潘贵宝 单位:中国农业银行审计局昆明分局

参考文献:

[1]倪存新.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基本理论与方法技术[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6.

[2]藏波,赵幼力.新常态下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演变趋向[N].上海证券报,2016-07-19.

[3]刘莎,杨会朴.数据挖掘技术在金融审计中的应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6).

[4]方秀丽.构建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系的初步设想[J].审计研究,2011(2).

[5]王静.浅析金融危机给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带来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