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类本硕衔接教育问题探索

时间:2022-11-24 10:57:12

艺术设计类本硕衔接教育问题探索

从本科学习到研究生学习的转变中,阶段与阶段之间的过渡是否紧密合理,直接影响到研究生阶段的教育质量。从本科学习到研究生学习是一种由“教授指导型学习”转化为“自主发现型学习”的过程,两种学习模式的差异体现出本硕衔接教育问题的必要性。本文根据我国艺术设计类研究生教育现状,结合课题组近几年来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的实践与探索,从以下三个方向展开论述:第一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人群定位,包括本科学生后续教育的跟进以及研究生的始业教育问题;第二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探究,包括教学计划和培养办法的制定衔接,教育时事的掌握、教师自身与时俱进的提升;第三是以学校为主体展开的研究,涉及到学校的教学计划、教育方法的制定和实施衔接等。在此基础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启迪业界关注艺术设计类本硕衔接教育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

关键词:研究生;衔接;始业教育;自我定位

本文针对艺术设计类本硕衔接教育问题展开研究,通过访谈法、比较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等研究方法进行深入探讨,目的在于提升高校研究生的教学质量,帮助学生顺利渡过本硕衔接这一特殊阶段,为之后的研究性学习奠定基础。

一、研究背景

随着近年来研究生扩招政策的实施,研究生招生数量以每年约28%的速度递增,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而艺术设计类的招生增长更为迅速。扩招利弊兼备,一方面更多的学生有机会继续深造学习,而另一方面教育资源不足、教学质量滑坡的问题也随之显现。另外传统教学形式比较单一,缺少相应的社会实践,学生整体素质下降等问题更加凸出。为更好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高等院校不仅要研究培育先进的教学培养模式,制定适合的教学方案和管理制度,也要根据学生和教学环境的特殊性,重视本科教育过渡到研究生教育的衔接,制订相应的教育方案和措施,完善高校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尤其是对于招生规模庞大、学生个性鲜明的艺术设计类研究生而言更为重要。在高等教育中,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是两个重要的阶段,本硕衔接的连贯性也同样重要。由于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各有所长,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也各不相同。不论是何种类型的学生,在由本科的基础学习进入到研究性阶段的衔接过程中,尤其在考研、读研前后这一段时间内,学生的心理行为、学习计划和预期目标等都会产生一些变化和问题。例如考研前对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的无甚了解,目标迷茫,读研时对研究生阶段学习的盲目,缺乏动力等问题,这些都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质量;近几年我们通过对近百名艺术设计类研究新生进行了调查访谈,结果表明有80%以上的学生认为在考研之后和进入研究生学习之初都会出现一些问题。其中包括学习目标不明晰、学习动力不足、学业规划方向不明确等,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会带来消极的影响。就教师本体而言,对于本科、硕士教育中出现的一些新政策、新现象甚至也不甚了解等情况,都会直接对教师的培养方法、培养目标、教育教学质量以致教师的自我成长等产生阻碍和不良影响,因此,做好本硕衔接教育尤为重要。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从宏观上来说,重视本硕衔接教育问题是为了提升高等教育整体的教学质量,更好挖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水平,为社会输送高能型人才。从微观上说,本硕衔接问题涉及到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因素,做好本硕衔接教育既是对学校教学实施的检测,对教师引导方式的指正,也是对学生生涯规划的持续导航。就艺术设计类本硕衔接教育问题而言,通过对此类学生本科、硕士教学现状的观察分析,寻找本科学习过渡到研究生学习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促进他们更好地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尤为重要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制订相应的教学策略,重视学生对于硕士研究生教学的心理变化和适应能力,指导学生逐渐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在这一过程中,也有利于教师的自我提升。综上所述,本文分别从学校教学规划角度、师生个体及师生关系角度为研究切入点,目的在于有效地提高学生本硕过渡阶段的衔接性,进一步完善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制度和管理模式,实现社会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这一要求也符合我国对于高等教育的长远目标(图1)。

三、艺术设计类本硕衔接教育现状的分析研究

(一)学生群体的分析研究

学生是本硕衔接教育的客观对象,针对学生主体展开引导和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是十分必要的。我国应试教育压力下的考生往往心理承受压力较大,受到包括来自社会、家庭、经济以及自身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出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他们新一阶段的学习和生活。本次研究将学生主体分为两类人群:高年级本科学生和研究生新生,针对这两类群体的不同特点,探索解决在本硕衔接阶段他们各自所面临的问题。针对本科高年级学生而言,首先应该让他们明确自己未来的目标,是希望步入社会参与工作还是继续研究生学习,如果步入研究生学习,对于研究生专业和类型的如何选择,这些方面都需要有一定的认识和规划。这是我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即高年级本科生的接续教育研究。就研究生新生阶段而言,他们需要更多的自主性学习和较强的自学能力。尤其是多数高校艺术类学生通常个性较强,自律性较差,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对他们的学习成果有很大影响。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学习计划,发现自己的研究兴趣,通过交流和深入学习发现自己的不足,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非常重要。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帮助学生明确自我定位和自我认识,包括他们的专业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对未来的就业规划等。这是我们课题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我们把这种教育和引导定义为研究生新生的始业教育。为深入细致地展开和推进艺术设计类本硕衔接教育问题研究,在长期的观察发现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我们依据认知能力的高低与主动性的高低,把艺术设计类学生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高认知高主动型学生;2.高主动低认知型学生;3.高认知低主动型学生;4.低认知低主动型学生。演绎如图2:根据圆点大小的示意,方形图示右上角圆点表示为高认知高主动型学生,对于这一类型的学生,导师可对其提出相对高层次的学习要求,让他们尝试一些新的研究和探索;方形图示右下角圆点为高主动低认知型学生,这一类学生学习有较强的自主性,基础相对薄弱,导师可鼓励其多阅读文献书籍,多进行实践锻炼,逐渐积累知识强化创新性思维;左上角圆点为高认知低主动型学生,导师可鼓励其多参加专业性强而有趣的讲座和展览,激发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图示左下角圆点为低认知低主动型学生,导师可加强对其监督和管理,鼓励这类学生多多交流,在按时完成学习计划的同时抽出时间继续学习,不急于求成,而是对一方面的问题做更为深刻的了解。

(二)教师主体及其引导性分析研究

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的硕士生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的教学方式,这就对导师本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作为一个双向的过程,一方面强调学生的培养教育,另一方面教师作为教学的直接执行者,也需要不断进步。教师应该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充实知识构成,同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提升相互适应。只有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导师的引导方式不是单一不变的,可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人情境变量而相应变化,对于指导不同类型的学生、所处不同的学习情境应采取与之相应的引导方式。根据引导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参与型引导、指点型引导、成就导向型引导。

1.参与型引导是导师在制订培养目标和研究计划的决策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倾听学生想法和建议。可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2.指点型引导是导师将如何完成工作的指令和时间告知学生,在学生完成的过程中有相应的指导和讲授,学生可通过学习研究逐渐提高科研能力。

3.成就导向型引导即导师为生设置一些较高层次的任务和要求,并且期望学生能够达到最佳水平。这类学生定位为认知能力强自主性高的学生。鉴于艺术类学生的个性和教学环境的特点,导师可因学生个人和教学情境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兼顾到对学生个性化和多元化进行培养和管理。当然对于学生来说,主动找导师交流自己的学习、科研以及生活方面的问题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学生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之下,充分利用各类学习资源,积极开展丰富的学术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及创新意识,促进形成系统化逻辑化的思维理论研究体系。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参与科研活动,使艺术设计类学生平稳扎实地渡过由研究生向本科生的转变,让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在研究生学习阶段获得实质性的飞跃。

(三)学校管理层面的分析研究

对于学校而言,应该从管理者的层面上帮助不同类型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培养方式。制订与研究生学习科研状态有接轨的课程,创办社会实践及学术交流活动等。通过本专业的教授进行相关学术领域的和专业前景的介绍,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要进入的学习环境。学校应该积极策划并且协助学院和教师一同制订相关的策略,帮助学生顺利度过本硕衔接期。针对艺术设计类专业而言,学校应该根据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根据艺术类学生的特殊性制订培养方案,既要考虑艺术类专业课程的特性,也要对学生展开个别化和特性化的定位。具体来说:第一,艺术设计类专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过渡期内要采取与师生匹配的管理模式和学生培养计划,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为最终目标。其次,要确定课程体系的规划设计。在艺术设计类研究生的教学中,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都与本科学习有一定的差异,为两者之间的过渡做准备是十分必要的。其中包括学习的自主性、知识的系统化和专业化,逻辑思维的建立和培养。因此,学校要根据各专业的差别化,制订既能提升理论研究又能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培养计划,包括一系列的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等。第三,很重要的一点是加强对教师本科生、研究生教育时事、招生政策的宣讲传达。艺术设计类教师对于时事的关注往往不够,而艺术设计类本、硕招生近几年都有比较大的变化,比如将以往研究生类型分为学术类、专业类,研究生学费和奖学金等缴纳、奖励方式,学生交流方式等,这对于引导学生的目标规划、学习成长具有很重要的引导意义。综合以上分析得出,学校是本硕衔接教育问题的管理者和调控者,学校既需要整体地制定合理的政策和管理办法,也要协调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在和谐互利的状态下进行科学研究和创作,以更好地解决本硕衔接中所出现的问题。

四、艺术设计类本硕衔接教育中高年级本科生的后续教育问题

在艺术设计类本硕衔接教育问题的研究中我们发现,高年级本科生后续教育的跟进更是极为重要的,它对于本硕衔接教育问题的顺利实现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从总体来说,本科生后续教育以有意向继续进入研究性学习的高年级学生为主体,给予他们思想认识、学习目标、专业选择方向等方面的正确引导,帮助其顺利步入到研究生学习阶段。从学校层面来说,需意识到本科生后续教育的重要性,为它的顺利实现提供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教师是本科生后续教育的推动者,教师应对有意向接受研究生教育的高年级本科学生定向关注,引导他们明确个人目标和行动指向,如投考硕士研究生的类型,如何夯实本科教育阶段的基础知识,如何在科研讲座中有意识地提升创新思维能力等。从而为未来的科研学习做充分的准备。高年级学生群体是本科生后续教育的重心,对于艺术设计类的本科学生来说,应权衡自身全面因素进行综合决策,选择适合自己深造学习的研究方向,一方面努力巩固专业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有意识地阅读文献、参与讨论,培养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并注重知识间的衔接性与系统性。针对艺术设计类学科的特点,除了提高本科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之外,其艺术感知能力、实践创新意识以及更深层次的人文情怀也同样重要。最后,只有本科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密切配合与倾力而为,本硕衔接的目标和价值才能真正实现。

五、艺术设计类本硕衔接教育中研究生新生的始业教育问题

研究生新生阶段在本硕衔接这一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关系到研究生未来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果。这就自然要提到始业教育,始业教育是指学生在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开学前的一段适应性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如今被各阶段的学校所采用。如何将始业教育落实好,并真正地使研究生新生从中受益是始业教育问题的根本所在。根据艺术类研究生新生的特点,制订适宜的措施对其实行始业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尤其要根据专业和学生的特殊性实现差异化的引导教育方式。具体来说:

1.教育内容的系统化

目前,很多高校都开始陆续关注研究生的始业教育问题,同时于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始业教育也愈加被各高校重视。始业教育的实现内容多种多样,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开展讲座和交流活动。调查研究发现,内容系统完整的讲座活动对于学生的实际受用性更强。学校在组织讲座活动时,应打破专场短期讲座为主的模式,尽力实现内容完整的系列性讲座活动,并采用入学初集中学习,后期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相结合。讲座内容可以涉及学校历史、专业培养、思想教育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各个方面。通过较为系统和完整的讲座及交流活动,除了新生必备的知识和信息的传递,重点在于对学生自我认知观念的正确引导和树立,帮助研究生新生对这一阶段的学习生活有更加充分的了解。

2.教育形式的多样化

除了最基本的讲座形式之外,始业教育的跟进需要学校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校园活动,如社团活动、文体比赛、短期的社会实践活动等。通过参与不同形式的活动,一方面丰富了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提高了研究生新生的自主适应能力,并能够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同时,研究生学习阶段以参与型的实践性学习为主,通过以社会为载体,对研究生新生进行专业规划方面的引导,例如通过参与学术交流会、参观大型企业、参与学术竞赛活动的形式,既提升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其科研创新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保证了活动的效果。通过加强高校研究生新生的始业教育,实现专业学习和社会需求的相互渗透。

3.实现方式的特殊化

对于艺术类研究生新生的始业教育问题来说,除了上述所论的内容系统化和形式多样化之外,应根据艺术类学生的特点,探索与之相适的始业教育的实施方式。艺术类学习通常处于较轻松自由的氛围,交流是提升思想和学习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学校定期举办丰富的交流活动,包括科创展览、学术讲座和各类设计竞赛,采用鼓励引导的方式,尽可能地吸纳研究生新生加入,促成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习的良好氛围,并让他们能够尽快地融入到新的学习环境中。其次,除了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讲座活动,艺术设计的学习不能缺少阅读的积淀和交流探讨带来的启发,特别是对于处于衔接阶段的研究生,阅读积淀和交流探讨是未来学习的重要铺垫。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以接收到新式多样的思想;学生主动地与学者、教师之间的沟通,以受到不同层面的启发和认识。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引导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拓展他们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些点滴的积累对于未来做研究和做设计都有积极的意义。

六、结语

总的来说,关于艺术设计类本硕衔接教育的问题,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进步的合力,学校要制订大方向的策略,做好衔接中的后续教育和始业教育;教师要给予学生支持和引导,鼓励学生参加学术活动和暑期社会实践;学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和综合素质水平。只有三者形成良性的协同和配合,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学生培养模式,才能不断改善本硕衔接教育现状,弥补这一实质性的教育忙点问题,从而有效地提升高校研究生的整体质量。

作者:秦菊英 周尧姚 程珠 单位: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