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设计中色彩的作用

时间:2022-05-03 09:39:05

室内设计中色彩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升,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室内设计作为满足人们使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产物逐步发展起来,色彩也逐渐得到了广大设计师的重视。科学运用色彩能够对室内空间起到调节作用,使居住者获得更佳的视觉与心理体验。本文中,笔者就将以色彩的心理特性为铺垫,对室内设计中的色彩应用原则与方式展开分析。

一、色彩的心理特性

色彩具有温度感、体积感、轻重感、情绪感等心理特性。

1.温度感

色彩按照红、蓝两原色的色彩倾向可分为冷色调、暖色调、中性色调。其中,冷色调主要有青紫、靛蓝等蓝色与绿色之间的色彩,暖色调主要有红色、黄色、橙色等色彩,中性色调主要为灰、黑、白等色彩。暖色调色彩能够使人联想到太阳、火等具有温度感的事物,冷色调则让人联想到冰山、海洋等令人感到凉爽的事物。

2.体积感

色彩能够带来膨胀感与收缩感等体积属性的心理效果。这是因为不同的色彩能够对人眼带来不同的生理刺激:色光较亮的光源色或波长较长的暖色对人眼的视觉刺激较强,成像在视网膜发生扩散,从而产生膨胀感;色光亮度较弱的光源色或波长较短的冷色光对人眼的刺激相对不明显,因而产生收缩感。

3.情重感

色彩情重感是人眼在接收质量刺激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经验产生的心理联想效果。如人们会认为白云、羽毛、雪花等物体质量较轻,铁矿石、木材等物体质量较重。一般来讲,同类色、中明度较高的色彩比明度较低的色彩感觉轻,反之则感觉重。

4.情绪感

色彩具有兴奋感与安静感等情绪属性。这类属性是色彩温度感在人们心理上的深层次体现。通常,红色、橙色、黄色等亮色或暖色易使人产生兴奋感,灰色、深蓝等暗色或冷色则易使人产生安静感。

二、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1.自然色与中性色

(1)白色

白色干净、明朗、开阔,常被用来作为室内空间的大块用色。在选用白色时,设计师可搭配小面积彩色,从而减轻纯白色带来的空洞感,使室内空间变得更加现代、时尚。一般来讲,白色同黑色、蓝色等颜色较深的色彩搭配能够对空间起到分割作用,提升空间的层次感,白色同米色、浅棕色等低色度色彩搭配视觉效果更为柔和、亲切。设计师可根据空间的具体功能与使用者习惯进行灵活选择。

(2)米黄、棕色

米色、棕色等自然色能够给人亲切、原始的感觉,适合作为卧室、浴室等私人空间的主色调。在使用时,为了不显得色彩过于单调,设计师可将其同同色系、不同深度的色彩进行搭配。通常,浅米色同深棕色搭配能够给人高雅、精致的感觉,棕色同红褐色等搭配会给人一种隆重、华贵的感觉。(3)灰色灰色作为中性色能够同多种色彩搭配满足室内各种空间的功能需求。为了避免视觉上的压抑和单调,设计师在使用灰色时可将其同其他色系调和,制造出棕灰色、蓝灰色、粉灰色等以灰色为基础色、略带彩色效果的中性色。近年来,随着现代简约与北欧简约风格的兴起,灰色得到设计师的普遍重视,灰色搭配白色、原木色的设计也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2.冷色

(1)蓝色

蓝色是冷色中的代表色,其能带给人沉静、安宁、清爽的心理效果。在使用时,设计师要严格控制使用面积,避免大面积蓝色产生压抑、消沉、忧伤的气氛。此外,设计师还可对蓝色进行细分,将浅蓝、灰蓝等柔和、略带温暖效果的色彩用于起居室、卧室等空间,将靛青、普鲁士蓝等较为严肃的蓝色用于厨房、书房等空间。

(2)绿色

绿色是最接近暖色调的冷色,象征和平、希望、生机。在室内设计中,设计师可借助绿色传达大自然的效果,提升空间的视觉舒适度。如可将绿色作为沙发、台面、抱枕、窗帘等软装的主色调,用以调节大块色彩的单调感。

(3)黑色

黑色是一种沉稳、充满力量感的色彩,但大面积使用会给人压抑感和恐惧感。设计师可用黑色来调节空间层次,划分空间功能,如将黑色用于走廊吊顶、客厅茶几地面、盥洗室下层等位置。近几年后现代设计风格星期,大量黑白灰组合的设计受到了人们的欢迎,设计师也可按照此风格小面积使用黑色,提升空间节奏感。

3.暖色

(1)黄色、橙色、金色

黄色饱和度较低,能够带给人视觉膨胀感,适用于较为狭小的空间,搭配时最好选择白色、灰色等自然色或中性色,避免对比效果过于强烈而造成心理上的不舒适。橙色较为醒目,在使用时大多充当修饰角色,如平衡冷色调的视觉效果,搭配白色划分空间区域等。金色象征高贵、华丽,大多用于酒店等商业性空间当中。

(2)红色

红色作为典型的暖色调能够带给人兴奋、热情的感觉。在使用时,设计师可用少量的红色来平衡冷色调,为空间注入变化与活力,也可将红色调和为粉色、枣红色等视觉效果较为柔和的色彩用于室内软装,提升空间的亲和力。

三、结语

色彩是室内设计的灵魂,同时也是室内设计中最为活跃的元素,对于空间整体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设计师要借助色彩传达合适的视觉体验与心理感受,提升空间的审美价值,创造良好的室内氛围。

作者:汪金莲 单位: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