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色彩设计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2-11-20 09:23:12

服装色彩设计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探讨了服装色彩设计影响因素、布局依据及购买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服装色彩在服装设计中起到修饰体型、契合肤色、隐匿年龄、标识等作用,同时,服装色彩的选择受到服装材质、个人、地域、传播媒介等因素的影响,设计师应在积极了解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销售经营者设计与经营的预判基础上,在选择合适的服装色彩后,以均衡、节奏、强调和分隔为主对服装色彩进行布局,设计色彩丰富、层次分明、深受消费者喜爱的服装款式。

关键词:服装色彩;影响因素;布局;消费心理

服装色彩所涉及的学科已不再局限于审美学、设计学、社会心理学等研究,越来受到服装生产和销售者的重视。合适的服装色彩不仅能够很好的体现穿着者的体型,也能更好的配合穿着者的肤色,彰显消费者的心理特点与身份地位[1-3]。早在1963年由西班牙、意大利、英国等成立了专门机构以非盈利方式研究与预测国际色彩趋势,该机构每年召开2次专家会议,制定推出春夏、秋冬女装与男装的流行色卡,为该年度流行色彩的情调与灵感提供一定的参考[4]。本文通过分析服装色彩的特征及设计影响因素,论述服装色彩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为服装设计者在色彩选择与销售经营者进货时的预判提供一定的参考经验。

1色彩在服装设计中的作用

服装色彩除了具有某些功能性作用以外,也能给人以不同的审美。这种视觉上的审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穿着者的体型、肤色等的缺陷[5-7]。1.1修饰体型。色彩在服装设计中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穿着者的体型起到修饰作用,如若穿着者身材偏胖,应避免白色这类亮度较高的色彩,因为白色会给人以膨胀的感觉,会使得穿着者身材更加肥胖;而黑色恰恰相反,黑色给人以收缩之感,身材苗条的穿着者穿着黑色会显得更加瘦弱。因此,在服装设计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色彩产生的视觉差,对色块的搭配、大小比例合理运用,以使服装色彩起到修饰穿着者身材的作用。1.2契合肤色。生活不同地域、不同成长环境、不同基因都会使得人的肤色千差万别,如欧美以白种人为主,亚洲以黄种人为主,而非洲则以黑种人为主,皮肤的明显差别使得不同地区的穿着者对服装色彩的选择也千差万别。大致说来,穿着者在选择服装色彩时都会尽量契合自身的肤色,以达到改善肤色的作用,如对皮肤较为暗淡或黝黑的,可以选择一些亮度、明度较高色彩,如黄色、橘色、红色等,来提高肤色,使穿着者的肤色更加显得柔和;而对肤色红润的穿着者来说,应避免绿色的大面积使用,会使得穿着者肤色的显得更红。因此,在服装设计的过程中应对消费者的肤色做深入的调研。1.3隐匿年龄。一般来说,年轻人喜欢选择色彩丰富的服装以彰显该年龄段的朝气蓬勃,而对中老年则对选择深灰色的服装来表达经过岁月沉淀所产生的稳重与成熟。近年来,随着思想的开放,不同年龄段的消费人群也开始尝试其他的年龄段服装的色彩,最为明显的是跳广场舞的中老年往往衣着色彩鲜艳,使人显得年轻、精神,在一定程度上隐匿了穿着者的年龄。目前,隐匿年龄已经成为消费者在选择服装色彩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1.4标识作用。服装色彩的标识作用在制服中比较常见,如见到穿着白大褂的人很容易联想到医院的医生,而穿着绿色迷彩则会想到我国陆军的制服等,这些标识作用往往是给特种需要而专门设计的,对一般消费者影响较小,但是也有一些消费者对这些色彩比较热衷,如一些军事发烧友会专门购买一些迷彩等服饰。

2服装色彩设计影响因素

2.1服装材质。服装的材质是服装设计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服装材质所用纤维种类、织物组织结构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服装色彩的选择。如涤纶纤维的染色与羊毛纤维染色的差异,使得涤/毛混纺织物只能选定特定的几种颜色进行染色,这样就极大限制了服装的色彩。同样,服装织物的面料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服装的色彩,如在北方的秋冬季节,外套一般都要给人一种厚重、硬挺之感,因此深灰色是秋冬外套色彩的首选。而在春秋季节,服装大多要求凉爽、飘逸,因此多选择色彩鲜艳、亮度较高的色彩[8]。这些色彩的要求,就需要在设计服装时,充分了解面料的染色特性,及时选择与调整。2.2个人因素。由于个人职业、体型、气质、肤色等因素的差异,即使相同的服装穿着不同人的身上也有不同的效果[9]。如有的女性身材高大、凹凸有致,在选择服饰色彩时多选用色彩鲜艳、明度较高的服饰,给人一种曲线美,而有的女性则身材纤瘦、胸部较小,身材呈现直线型,在选择服饰时多选择纯色、明度较低的冷色系色彩,给人一种简洁、干练之感,而该型身材若穿连衣裙,一般应选择明度较高的暖色色彩。除身材之外,个人的职业和气质也能影响购买者对服装色彩的选择,如对于训练有素的公司职员在上班时往往选择色彩纯度较高的黑白色系的服饰,给人一种沉着、冷静之感,而对明星,他们多选择服装色彩鲜艳、明快,以吸引人的眼球。2.3地域因素。地域因素相比上述2种因素,影响程度更大。不同地域因政治、经济、文化不同,产生了该地域特有的风俗习惯,对服装色彩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如在中国大陆,红色被认为是吉祥、喜庆的色彩,而尼日利亚红色被认为是不吉利、悲哀的色彩。即使在相同的地区,在不同场合,人们对服饰色彩的看法也是不一致的,如古时在刑场上行刑的刽子手往往也是穿着红色短衣以辟邪。在相同地域的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服装色彩尊崇也不同,如“夏尚黑、商尚白、周尚红、秦朝尚黑、汉朝尚黄、魏朝尚青、晋朝尚白、唐朝尚黄、宋尚黄红、明朝尚黄红、清朝尚黄”,通过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对不同色彩的推崇,充分说明人们的审美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2.4传播媒介因素。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大大加速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充分体现在流行色在全球各地域的快速传播,如巴黎时装周所流行的款式与色彩很快就能被全球的各大服装设计师与服装生产商所获悉,进而进行设计与生产。现阶段流行的淘宝服装店,都会选用一些平面模特进行宣传,这种图片与视频宣传模式也是建立在互联网上的快速发展,也正是传播媒介的进步,使得服装色彩因地域的差别越来越小,为服装流行色的全球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服装色彩的布局

服装色彩的布局是服装设计师最重要的服装色彩运用依据,主要分为均衡、节奏、强调和分隔几种[10]。3.1服装色彩的均衡布局。服装色彩的均衡布局分为对称式均衡布局、非对称式均衡布局及上下式均衡布局,对称式均衡是服装设计中最为常用的一种布局方法,这种色彩布局会给人一种明显的秩序、安定、平稳的视觉感受。所谓的非对称式均衡布局是通过色彩面积大小、位置等进行不对称分布,这种布局方给人一种动感、活跃之感。上下式均衡布局则是通过调整上、下装中色彩的面积大小及比例,使得在色彩纯度、明度、色相上保持一致。对称式均衡色彩布局示意图见图1。3.2服装色彩的节奏布局。服装色彩的节奏布局同样分为渐变节奏布局、反复节奏布局与多元性节奏布局。渐变节奏布局是指服装色彩的面积、比例或纯度与明度按照一定的规律,如从大到小、由强到弱进行一种有过度的变化。反复节奏布局则是服装色彩的面积、比例或纯度与明度按照一定的方向反复、交替变化。多元性节奏布局是指服装色彩的面积、比例或纯度与明度按照随机性的变化,形式自由,给人一种个性与动感。渐变节奏色彩布局示意图见图2。3.3服装色彩的强调与分割布局。服装色彩的强调布局是在服装色彩整体布局略显单调时,为了丰富色彩使得某些部位更加突出,会在一些部位利用色彩的差别、面积大小、位置、比例的分配,使得某些部位起到强调作用。而分割布局则是通过中间色彩使得原本过度模糊或激烈的色彩分割开来,以给人一种明朗、柔和舒适之感。强调色彩布局示意图见图3。

4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装设计与生产工艺的进步,使得消费者对服装的选择也更加多样化,购买心理也从单纯的遮羞与保暖向其他方面演变。总来说来,消费者购买服装的心理包括:社会需要、安全需要及生理需要。所谓的社会需要是指人作为社会群里的个体,在交往过程中需要别人对自己的身份认可、符合交往场合的要求,具体的服饰的色彩,即是特殊场合对特殊的服装色彩有具体要求,如庄严肃穆的场合应以黑色西装正装为佳;而安全需要则是为了满足特种防护措施而做的特别设计,具体到服装色彩就是为了更好的防护,如军队中常用的迷彩,这就是提高隐匿的效果,提高生存的效率。服装的生理需要满足生理,如透气、透湿、保暖等特性,具体到服饰色彩就是色彩与生理需求的契合,如高纬度冬天多选用黑色作为外套的颜色以减少向外散热,以达到更好保暖的效果。

5结语

通过分析服装色彩在服装设计中的修饰体型、契合肤色、隐匿年龄、标识作用及色彩设计影响因素,阐述了服装色彩均衡、节奏、强调和分隔4种布局方法及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为服装设计者在色彩选择与销售经营者进货时的预判提供一定依据。

作者:王利娅 单位:江西装装学院

参考文献:

[1]孙美.现代服装设计中色彩的语境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2]张雨.服饰色彩的选择与搭配[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3):163-164.

[3]黄元庆.服装色彩学[M].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91.

[4]陈慧.服装色彩搭配研究[J].染整技术,2016,38(6):7-9.

[5]宋婷,王冉.浅析服装色彩对形体的修饰作用[J].美术界,2013(10):104.

[6]索菲娅.服装色彩的艺术搭配能力[J].美术界,2015(12):75.

[7]刘方园.服装色彩的心理效应研究[J].艺术品鉴,2016(4):306-307.

[8]赵曼曼.当代大学生服饰色彩研究:对北方部分地区高校大学生的服饰色彩调查及分析[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9]贺晓亚.大学生服饰色彩设计研究[J].毛纺科技,2016,44(11):65-67.

[10]葛蓓.流行服饰色彩搭配的形象构建[J].毛纺科技,2015,43(3):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