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空间设计研究

时间:2022-08-02 09:03:40

高校图书馆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本文从使用者的行为模式和图书馆的空间行为区域分类入手,分析设计图书馆学习空间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从空间参与程度、环境信息、核心空间和空间声光设计四个方面设计图书馆的学习空间,提升学生对图书馆的使用感受,提高空间使用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图书馆;行为模式;行为区域;空间设计

图书馆是高校校园空间的核心,其习空间是学校价值的体现。有学者指出,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深层情感联系能够拓展学生在校园身份中的文化角色与社会角色的认识。信息科技为传统图书馆注入了新的能量。当代高校图书馆集合了传统图书馆和信息时代图书馆的双重功能,并逐渐以后者为主。图书馆不仅是藏书场所,也是信息活动、教学活动和社交行为共同组成具有多重身份的场所。特别是在信息时代下,学生的学习逐渐向无纸化的方式转变,电子媒介为学习提供了更多的便利,这也对图书馆建筑的生存意义提出了挑战。

1使用者基本行为模式变化分析

当代高校图书馆使用者的行为主要分为阅览行为、学习行为和交流行为,这三种行为模式对于图书馆空间设计的影响最大最直接。1.1阅览行为——由旧媒介到新媒体的转变。在当代图书馆中,图书和查询与阅览已变成一种信息的操作。“图书馆不在仅仅是阅读的空间,而正在逐渐转变为多功能公共生活的中心。图书馆不仅仅是一种关于图书文本的公共文化机构,而成为一种新旧媒体互动的场所”。学生的阅览方式逐步脱离纸质书籍转而利用电子媒介,阅览行为也更多元化和多层次化。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信息载体给予图书馆丰富的信息来源,这让使用者对图书馆的利用方式由单一的纸质媒介的二维化信息接收转变为多维化多角度媒体的信息渗透,图书馆空间也因此由线型化、理性化转变为丰富化、有机化和非线性化。1.2学习行为——由单一到复杂行为的转变。高校学生更倾向于将图书馆作为学习场所。这一行为在考试周可以明显的看出:图书馆的座位供不应求。相较于自习室,学生在图书馆中的学习行为更具有自律性和约束性,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不文明学习的行为的发生,因此图书馆具有提供“良好学习环境”的公信力,同时具有在其内要进行学习相关活动的暗示性,所以学生在图书馆中有很大概率发生学习行为,并且具有相当的持续性。且随着学习行为朝着的多样、不定时方向转变,学习空间的形态也因各种不同学习行为变得不再单一简单,成为一种功能复杂综合、时间线上可变的交互空间形态。1.3交流行为——由被动到主动个性化的转变。学生获取信息不仅仅是依靠图书的借阅,也需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特别是在研究型学习越来越受重视的情况下,教师也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型学习。交流行为发生的地点和形式都非常多样化,除了专门的研究讨论室外,入口、中庭休息去、咖啡厅等都是交流行为经常发生的地点。这使得当代高校图书馆不再是一个单一功能的、严肃的、限定交流空间的建筑物,而转变为包容各种个体和个体之间、群体之间,或私密或公共开放学习交流行为的复合空间场所,根据使用者行为的复杂化,空间的被动限定功能的特点被消解,多种处于游离状态的无限定空间被充分利用。

2使用者的空间区域行为内容分类

四种不同类型的行为区域是设计师的设计线索,当代图书馆图书馆的基本分区据此而来,但也呈现出模糊化、独立化、可变化的趋势。这些空间区域作为实用的空间设计元素和概念帮助设计师更好地形象化的处高校图书馆空间之间的关系。2.1私密/单独——独立小型空间私密/单独区域的行为功能是支持一个人的重点工作。这些空间需要支持多种姿势变化,满足电子需求,并为学生提供隐私和安全感在这些空间中“露营”,学生待在此类空间中的时间并不固定,所寻求的空间感受在不同时间段也有所差别,分类应有明显的区别。2.2公共/单独——公共中大型空间在这个行为区域,个人仍然单独工作,但是故意这样做在别人面前。这些学生不希望被孤立,实际上也想要看到其他人并听到与其他人有关的噪音。对于这些学生,背景噪音,例如咖啡中的安静对话和其他周围声音商店,帮助他们集中精力。这个空间可能有住宅风格的装饰多种座位类型和温馨的设施。此类空间占据图书馆空间的大部分,最为多变,其丰富图书馆整体空间形态与功能。2.3私密/群体——独立中型空间私密/群体空间类型侧重于小组学习。这样的空间应该有丰富的工具,包括模拟,如白板和纸,以及数字,如笔记本电脑,以鼓励学生之间创造性的社交协作。用于素描和记录创意的垂直表面如白板是必须的。组的大小可以从小(4到6个成员)到大(6到10个成员)。这些团体更喜欢私下工作,与其他活动隔离开来建造。团队项目和的这种支持是图书馆空间设计中新的空间功能部分,是适应新的学习、交流方式的改变的空间类型。2.4公共/群体——公共中大型空间公共/群体的空间设置支持广泛的活动,该功能可能包括即兴会议,辅导和预定活动。用户是公开可见的并且有目的地彼此交互。公共群体空间往往成为图书馆空间设计的重点余亮点,它的开放性与创造性设计能够提升图书馆整体空间品质。

3图书馆空间设计转变

3.1提升空间参与程度。学生效率高低取决于在空间内参与度。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从而提升学习的质量。通过对图书馆学生行为的调研观察可以看出,学生倾向于通过一些灵活的手段(移动部分隔断)等方式转变空间,让空间更加私密并充满活力。在空间设置灵活的图书馆空间中,学生会使用其中的临时性道具为自己创造一个空间以满足学习需求或是视觉隐私的需要,例如学生会将移动白板围合一组为隐私创造墙壁(不是为了在白板上书写)。这种临时围合的空间是一种“露营”行为,学生在场所中主动寻找并利用当下资源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小空间。这种空间带有一些标志性特征,这些特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学习效率。3.2增加环境信息交流。新型图书馆的功能从借书阅览转变为信息交换场所,学生在图书馆中的行为也有很大变化,因此图书馆空间的设置需要区别于传统图书馆而做相应的调整。在集中性的公共学习空间中,如自习室、休息大厅中等,学生行为多为小组讨论、信息查找、休闲娱乐。此类行为对环境的私密性要求较弱,但是需要足够的自然光线来保证相应活动的发生。明亮、开敞的环境可以更多的营造一种开放自由的氛围,可也采用天窗或高侧窗来加强室内的光线,家具设置上以分组聚合的方式为主,同时增加灵活性高的软隔断:如讨论使用的白板、可移动的植物等。在阅览室内部等对声音和行为约束较多的场所,学生更倾向于单独行动。在这类空间中的行为有学习、查找、借阅等,空间要求使用者保持安静并能集中精神。狭窄的垂直窗和分散隐蔽设置的学习空间会更有利于营造安静的读书环境。3.3扩大核心空间联通性。学生是图书馆的主要使用者,因此设计者要注意学生与建筑的核心联系。图书馆应是学生一个目的地,在此可以安心并集中精神开始完成事件。这种连通性体现在学习归属感和情感联系。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空间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自身性格。有些学生“总是喜欢在中庭学习,因为需要和身边的人讨论”。这类学生在安静的时候很难集中精神,他需要周边人们移动。有些学生“喜欢窗边的小桌子,在桌子旁边可以安静下来”。这类学生需要很私密安静的空间,感觉像在家里的书房中。作为服务学生的高校图书馆来讲,需要在各个层面为学生提供具有归属感的学习空间。在其中学生可以感到安全,并能集中精神加入到后续的学习或者活动中。3.4关注空间的声光设计。中庭是图书馆中具有重要作用的空间,它集中了交通、展示、交流等多重公共行为的发生。中庭的光线限定的空间与界面是空间质量和特性的重要元素。光线的引入、呈现跟界面材质的透明度、空间形状、大小有直接关系。斯图加特美术馆光线强弱形成不同带来截然不同的空间效果:安静的暗空间、多元的灰空间和活泼的亮空间,可供不同需求人群自由选择。此外,人工照明的加入也可为空间提供智能化和人性化的使用感受。读者根据需求对人工照明进行自由调配(亮度、范围等),改变空间的形态和氛围,不仅让空间功能更加多元,也加强了学生与空间的互动性。学习空间的另一个重点是声环境的设计。声音在空间中的回响会直接影响人对空间形状产生的心理反应。建筑师帕拉斯玛提出了声音与记忆的关联,被听觉探知的空间会成为一种印迹镌刻于人们的头脑记忆中。声音感知的空间与视觉感知的空间有很大的不同,声音会给人很多遐想和暗示。图书馆的学习空间很重要的特征即静谧感的营造,但是当代学生的学习方式又鼓励学生更多参与交流研讨。安静的空间要求有内向的空间形状,具有隔音效果的空间材质,交流的空间则相反。此外,需要注重空间界面的设计。空间界面限定了空间形态和使用者的视觉感受。图书馆的空间界面应有多元化的特性,并能主动地和读着交流。

4结论

高校图书馆是学生特定的学习和分享场所。针对性的空间设计可以有效的刺激学生学习的渴望并提高效率,产生积极的效果。对学生学习行为分类和对应的行为区域的研究能够给设计师带来针对性的设计思路,对图书馆学习空间光线和声音的引导性设计方法对未来图书馆设计或是现有图书馆空间改造提供参考性意见。

参考文献

[1]孙澄等主编.走向未来的大学图书馆与文教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作者:苏效杰 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